簡介
尹昌隆(1369~1417)字彥謙,號訥庵,江西泰和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陳安榜進(jìn)士第二人。授翰林院編修;莸奂次,尹昌隆曾多次上疏勸諫,得罪了執(zhí)政大臣,被貶為福寧知縣。燕王起“靖難”之師,兵臨京城。尹昌隆建議惠帝罷兵,準(zhǔn)許燕王入朝,甚至可以讓出帝位,惠帝不聽。永樂二年(1404),成祖立世子為皇太子,升左春坊左中允,又改任禮部主事。后因得罪禮部尚書呂震,被羅織罪名二次入獄,判處極刑,夷其家族。此冤案直到呂震死后,才得以昭雪。著有《尹訥庵遺稿》八卷。
生平
尹昌隆字彥謙,泰和人。洪武三十年(1397年)進(jìn)士。授翰林院修撰,改監(jiān)察御史。惠帝即位,視朝晏,上疏切諫。未幾,以地震上言,謫福寧知縣。燕兵既逼,尹昌隆勸建文帝罷兵,舉位讓之。明成祖入京,因前奏貸死。永樂二年(1404年)擢左春坊右中允。改禮部主事。忤尚書呂震,誣構(gòu)論死,沒其家。尹昌隆著有《尹訥庵遺稿》八卷,《四庫總目》行于世。
相關(guān)史料
《明史 列傳第五十》
尹昌隆,字彥謙,泰和人。洪武中進(jìn)士及第。授修撰,改監(jiān)察御史。
惠帝初即位,視朝晏。昌隆疏諫曰:“高皇帝雞鳴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臨百官,故能庶績咸熙,天下乂安。陛下嗣守大業(yè),宜追繩祖武,兢兢業(yè)業(yè),憂勤萬幾。今乃即于晏安,日上數(shù)刻,猶未臨朝。群臣宿衛(wèi),疲于伺候,曠職廢業(yè),上下懈弛。播之天下,傳之四裔,非社稷福也!钡墼唬骸安⊙郧兄,禮部其宣示天下,使知朕過!蔽磶祝缘卣鹕涎,謫福寧知縣。燕兵既逼,昌隆以北來奏章動引周公輔成王為詞,勸帝罷兵,許王入朝。設(shè)有蹉跌,便舉位讓之。若沈吟不斷,進(jìn)退失據(jù),將求為丹徒布衣且不可得。成祖入京師,昌隆名在奸臣中。以前奏貸死,命傅世子于北平。
永樂二年冊世子為皇太子,擢昌隆左春坊左中允。隨事匡諫,太子甚重之。
解縉之黜,同日改昌隆禮部主事。尚書呂震方用事,性刻忮。當(dāng)其獨(dú)處精思,以手指刮眉尾,則必有密謀深計(jì)。官屬相戒,無敢白事者。昌隆前白事,震怒不應(yīng);移時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震大怒,奏昌隆假托宮僚,陰欲樹結(jié),潛蓄無君心。逮下獄。尋遇赦復(fù)官。父憂起復(fù)。謁震,震溫言接之。入理前奏,復(fù)下錦衣衛(wèi)獄,籍其家。帝凡巡幸,下詔獄者率輿以從,謂之隨駕重囚,昌隆與焉。
后數(shù)年,谷王謀反事發(fā)。以王前奏昌隆為長史,坐以同謀,詔公卿雜問。昌隆辯不已,震折之。獄具,置極刑死,夷其族。后震病且死,號呼“尹相”,言見昌隆守欲殺之云。
寧死不屈
尹昌。1370——1417)名彥景,字昌隆,別號訥蓭,泰和縣灌溪鎮(zhèn)灌塘村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春榜會試,殿試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修撰,后改任監(jiān)察御史。
尹昌隆出身貧寒,勤奮好學(xué),年幼時常住宿在城東的慈恩梵宇,為了讀書,他用紙罩住佛燈,端坐讀書,常常讀書至夜半時分。天剛亮,又起床攻讀,長年累月堅(jiān)持不懈。丙子(1396)應(yīng)天鄉(xiāng)試第一名(解元)。
尹昌隆敢于直諫。惠帝朱允炆即位后,一次早朝遲到,尹昌隆上疏諫曰:“昔太祖高皇帝雞鳴而起,味爽而朝,未嘗日出臨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今陛下嗣守大業(yè),固宜追繩祖武,未明求衣,今溺于晏安,日上數(shù)刻猶未臨朝,群臣宿衛(wèi)疲于伺候,曠職廢業(yè)上下懈弛。臣恐播之天下,傳之四夷,非社稷之福也!被莸勐牶螅X得有理,于是贊揚(yáng)他所言切直,并領(lǐng)禮部頒示天下。不久,因?yàn)榫⿴煹卣穑∩涎詴r政,觸犯龍顏,貶為福寧知縣。燕王靖難,兵臨京城,尹昌隆遞上奏章,引用周公輔佐周成王為詞,勸惠帝罷兵息戰(zhàn),允許燕王朱棣入朝,假設(shè)有變故,可以把皇帝的位置讓給朱棣。燕王入京后,尹昌隆被列入奸黨之列,要驅(qū)出殺戮,但是因?yàn)橐≡鲜鑴窕莸圩屛,又得以免死。后來還被任命為北平按察知事,行戶部主事。
永樂二年(1404)世子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擢尹昌隆為左春坊左中允,太子非常敬重他。后來吉水人大學(xué)士解縉因事降職,同一天就改尹昌隆為禮部主事。在擔(dān)任禮部主事中因?yàn)榈米锪松袝鴧握,被誣陷下獄,不久,遇赦,官復(fù)原職。尹昌隆還朝后,上疏四件事:節(jié)民力、謹(jǐn)嗜欲、勤政治、務(wù)正學(xué),都深得民心。
永樂丁酉(1417),谷王朱穗(朱元璋第十九子)謀反事發(fā),呂震因?yàn)榍耙淮螞]有扳倒尹昌隆,而且尹昌隆還官復(fù)原職,就乘機(jī)陷害尹昌隆,就密令女兒練習(xí)尹昌隆的字跡,仿照筆跡偽造信件,誣告尹昌隆與谷王同謀。當(dāng)時,灌塘尹家正做尹氏祠堂不久,呂震誣告尹昌隆建生祠,灌塘人得知這個信息,為了不讓呂震陰謀得逞保護(hù)本族人氏,村民馬上到山上采來新鮮松枝,利用松枝油性大的特點(diǎn),連熏了幾天幾夜,把祠堂的木材熏黑,并要求村民都說祠堂是很久以前就建好的舊祠堂。但是這并不能救尹昌隆,因?yàn)閰握鸬呐畠耗7乱〉墓P跡非常像,有了和谷王書信來往密謀造反的“鐵證”,于是,尹昌隆被處以極刑,夷其家族。臨刑前,尹昌隆咬破手指,用血在衣衫上寫下一首絕命詩:“吾今四十九年春,豈料奸權(quán)害此身;⒀ǘ樵┩鞴,雞窗空作讀書人。妻兒哪忍肝腸斷,兄弟難忘骨肉親。寄與家庭諸長者,吾今有屈屈難伸。”全詩峻切悲愴,抒發(fā)了忠臣被殺戮、含冤無處訴的沉痛心情。接著尹昌隆歷數(shù)了呂震的罪狀。不久,呂震病死,其子亦死。直到呂震死后,冤案才得以昭雪。仁宗皇帝聽到后說“是殺朕師者!迸扇怂奶帉ふ乙≌D族前乘機(jī)逃走的兒子,賜與御馬送回家鄉(xiāng)。
尹昌隆為人耿直,在二十年的仕途生涯中,為官清廉。在他擔(dān)任御史時,巡撫閩中,劾貪官,理冤案,風(fēng)紀(jì)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