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聶 襲(Nie Xi)
聶襲(1877~1942.2.21) 女,字佩蘭,湖南衡陽縣金蘭寺石坳人。
個人經歷
父懋先服役四川,因軍功擢為千總,后棄官在成都經商,光緒十九年(1893)攜眷回籍。聶襲生于成都,7歲延師授徒閨閣,15歲作詩《春日曉起》,傳誦蜀中,被譽為“詠絮才女”。23歲時與小她3歲的寶慶流光嶺(今湖南邵東縣流光鄉(xiāng))飽學之士曾實秋結為伉儷,夫妻唱和,相得甚歡。民國初期,軍閥混戰(zhàn),百姓流離。曾實秋奮臂扼腕,棄家從戎,入貴州士官學堂學習軍事,后為蔡鍔討袁護國軍某部司令。1916年農歷五月初一,曾在湖南武岡為護國軍籌餉募兵時,被蔡部另一司令王某暗殺,聶襲忍痛寫下著名的《哭夫三十三章》,集憂國憂民、抨擊當道、悲夫悼亡為一體,令人不忍卒讀。丈夫遇害后,聶又連喪二子一媳,娘家二弟死于軍中,大弟早在她婚后不久夭亡,兩家遺孤由她一人撫養(yǎng),痛苦情狀難以言說。為此,她寫下了“大地遍荊棘,舉足礙自由。我生不逢時,身世飽經憂”的詩句,融個人不幸于民族憂患之中,對黑暗社會憤怒控訴。1924年,手輯詩稿239章輯成《吟香閣詩集》刻版?zhèn)魇,學者曾廉稱之為“《柏舟》(《詩經》中一篇)之遺”,詩人楊季睿題詞,給予高度評價。1970年得獲再版,著名學者羊春秋欣然度《人月圓》三曲冠于卷首,詩人何嚴撰寫前言,稱其“字字血淚,語語深情,一自肺腑流出,不失為人間真詩”。
(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爾雅文化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