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相關記載
《禹山申屠氏宗譜》所載誥敕云,大同十年七月十五,梁武帝對“進秩食邑于東陽,致仕歸休于泉石”的申屠狄舍宅所建之寺,“承先圣行水無事之意”,敕名“大智”。而時隔一個月后,晉申屠狄為大將軍、統(tǒng)制兵馬,“務要依公執(zhí)法,正色立朝”,則申屠狄歸隱林泉為時甚短,舍宅建院,當在其時。因舍宅為院,所處之八面山,遂稱“舍山”。大智寺建成不久,改名“大明院”,北宋治平二年(1065)復名“大智院”。
查《梁書》及南朝各史,均不見申屠狄之名。反倒是李賁,屢屢出現(xiàn)。在《南史》、《梁書》、《陳書》、《隋書》、《新唐書》五部正史上共出現(xiàn)27次。
李賁(503~548),又稱李南帝,是公元6世紀中期越南北部地區(qū)領袖,萬春國的開國君主。出身俚族(或即現(xiàn)代之黎族)世家。本中國人,其七世祖因東漢末年戰(zhàn)亂,自中原到交州之龍興太平(今越南太平省)避難定居。李賁曾出仕南梁,因戰(zhàn)亂回到龍興。541年起兵反梁。544年正月自稱越帝,改元天德,建國號為“萬春”,定都龍編,是為越南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政權(即越南前李朝)。次年五月,以新任交州刺史楊瞟、交州司馬陳霸先、定州刺史蕭勃為首的梁朝軍隊先后在朱鳶縣和蘇歷河口擊敗李賁,包圍了李賁退守的嘉寧城。546年正月,梁軍攻陷嘉寧城,李賁逃奔屈獠洞蠻族,后被獠人所殺。
按大智寺賜名于544年前推,申屠狄參與征討或在李賁叛亂之次年,即大同八年(542),《梁書·本紀第三》載:“遣越州刺史陳侯、羅州刺史甯巨、安州刺史李智、愛州刺史阮漢,同征李賁於交州。”身為征南將軍的申屠狄若參與此戰(zhàn),為何沒有提及,頗費猜詳。難怪著名文學家、浦江柳貫感慨:“終梁之世,史為李賁屢書蠻事。狄果以征蠻之節(jié)越海討賁,則史當備書。當書不書,史亦安得而獨遺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