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息
姓名:唐玄度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朝代:唐朝
籍貫:不詳
民族:漢族
身份:文宗時待詔
人物簡介
唐玄度,字彥升,文宗時待詔。工書,尤精小學。推原字畫,使有指歸。為十體曰: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飛白、薤葉、懸針、垂露、鳥書、連珠。網(wǎng)羅古今繩墨,蓋亦無遺。十體中作飛白書輿散隸相近,伹墳縹緲縈舉之勢,又全用楷法。開成二年(八三七)太學立石壁九經(jīng),文宗令翰林勒字官唐玄度復校字體。
著作
著有九經(jīng)字樣!短茣囄闹、宣和畫譜、東觀余論、舊唐書文宗紀》
唐姓由來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后。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于陶,后來遷于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后,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后禪位給舜,堯死后,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后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后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后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后,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后,其后人也稱為唐氏。還有復姓唐山姓、北唐姓改為唐姓。以上這5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2、據(jù)《后漢書·南蠻傳》所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
3、據(jù)《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屬甘肅)羌族中有唐姓。
4、據(jù)《元史·唐仁祖?zhèn)鳌匪d,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孫以唐為姓。
5、另外,滿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瑤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唐姓。
張參五經(jīng)文字及唐玄度九經(jīng)字樣
王應麟厚齋先生《困學紀聞》卷八之“經(jīng)說條”曰:
《唐·儒學傳序》:“文宗定《五經(jīng)》,镵之石,張參等是正訛文!卑础段妮汀穭⒂礤a《國學新修五經(jīng)壁記》云:“初,大歷中,名儒張參為司業(yè),始祥定《五經(jīng)》,書于論堂東西廂之壁!薄缎颉芬詤槲淖跁r,誤矣。參所定乃書于壁,非镵石也。《舊史紀》云:“開成二年十月癸卯,宰臣判祭酒鄭覃進石壁《九經(jīng)》一百六十卷。”《會要》載是年八月“覆定石經(jīng)字體,官唐玄度狀。令所詳覆。多因司業(yè)張參《五經(jīng)文字》為準”。《藝文志》參有《五經(jīng)文字》三卷,玄度有《九經(jīng)字樣》一卷。文宗時是正訛文,乃玄度,非參也。
“文宗定《五經(jīng)》,镵之石,張參等是正訛文”乃《新唐書·儒學傳序》文。厚齋先生以張參非文宗時人,是也。其意以《五經(jīng)文字》撰于大歷年間。參之生平已不可考。考唐封演《封氏聞見記》之“石經(jīng)條”曰:
天寶初,敕改《尚書》古文悉為今本。十年,有司上言經(jīng)典不正,捨取無準,詔儒官校定經(jīng)本,送尚書省并國子司業(yè)張參共相驗考。參遂撰定《五經(jīng)字樣》[1],書于太學講堂之壁,學者咸就取正焉。又頒《字樣》于天下,俾為永制。由是省司停納習本。
據(jù)封氏所載,封氏以張參為天寶時人,且《五經(jīng)文字》撰于天寶時。與劉禹錫《國學新修五經(jīng)壁記》及厚齋先生之意相乖謬。又,《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八》“張參條”曰:
參,大歷朝官戶部郎中,歷國子司業(yè)。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八》又載有參《五經(jīng)文字序例》,其在序中結(jié)尾曰:
大歷十一年六月七日,司業(yè)張參序。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四十一·經(jīng)部四十一》亦曰:“(參)蓋代宗時人”。《全唐文》所載與劉禹錫、厚齋先生合。天寶十年為751年,大歷十一為776年,其間隔25年。蓋參亦歷玄宗朝,如以此推知,封氏以參為天寶時人亦不誤也。封氏本人即歷經(jīng)玄宗、肅宗、代宗諸朝。參亦有可能。然封氏以《五經(jīng)文字》撰于天寶十年,又與他人所記不符也。故此一推斷證據(jù)不足。然“參歷玄宗朝”尚有可能。
余意封氏所言“十年”當為“大歷十年”之誤,非“天寶十年”也!霸t儒官校定經(jīng)本,送尚書省并國子司業(yè)張參共相驗考”,蓋在代宗大歷十年,《五經(jīng)文字》亦始撰于此時。大歷十一年書成,故參于《序》中言“大歷十一年六月七日”。此于劉禹錫所載正相吻合。于他說亦不違。《新唐書·藝文志》有“張參《五經(jīng)文字》三卷”!端问贰に囄闹尽酚小皬垍ⅰ段褰(jīng)文字》五卷”。
又,厚齋先生據(jù)劉禹錫所載言“文宗時是正訛文,乃玄度,非參也”,亦是也。然參亦是正訛文,其事蓋在代宗時,非文宗時。故《新唐書·儒學傳序》所載誤也?肌短茣ぞ砥呤摺罚
大和七年二月,敕唐玄度覆定石經(jīng)字體。十二月,敕於國子監(jiān)講論堂兩廊創(chuàng)立石《九經(jīng)》。
蓋唐玄度覆定石經(jīng)文字始于文宗大和年間。《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四》之“文宗開成二年條”:
冬,十月,國子監(jiān)《石經(jīng)》成。
又《舊唐書·文宗本紀》曰:
。ㄩ_成二年) 癸卯,宰臣判國子祭酒鄭覃進《石壁九經(jīng)》一百六十卷。
蓋唐開成石經(jīng)始镵于大和七年,成于開成二年。又《唐會要·卷七十七》:
開成二年八月敕。新加九經(jīng)字樣一卷。國子監(jiān)奏定。得覆定石經(jīng)字體翰林待詔唐元度狀。伏準太和七年二月敕。覆定九經(jīng)字體者。令所詳覆。多依司業(yè)張參五經(jīng)字為準。其舊字樣!脘洖樾录印毒沤(jīng)字樣》一卷!埜接诰沤(jīng)字樣之末。
是唐開成石經(jīng)甫镵時,張參《五經(jīng)文字》亦镵于石經(jīng)。厚齋先生所謂“參所定乃書于壁,非镵石也”者,蓋未見唐開成石經(jīng)拓本。故閻若璩注厚齋先生此條考證時曰:
今關中唐時石刻,張參《五經(jīng)文字》俱在。南渡后,榷場中無拓木,故厚齋未之見耳。
又,據(jù)《唐會要》所言,玄度《九經(jīng)字樣》撰于開成二年,書成后與張參《五經(jīng)文字》并行于世!端膸烊珪た偰刻嵋ぞ硭氖弧そ(jīng)部四十一》曰:
蓋二書相輔而行。當時即列石壁《九經(jīng)》之后。明嘉靖乙卯地震,二書同石經(jīng)并損闕焉。近時馬曰璐得宋拓本而刊之,猶屬完善。其間傳寫失真及校者意改,往往不免。今更依石刻殘碑,詳加覆訂,各以案語附之下方。
《新唐書·藝文志》有“唐玄度《九經(jīng)字樣》一卷(文宗時待詔)! 《宋史·藝文志》亦有“唐玄度《九經(jīng)字樣》一卷”,又有“《十體書》一卷”。中雖經(jīng)明嘉靖地震,然二書傳于今者,尤賴于宋時拓本及馬曰路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