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工作職位
1998年-2001年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師從王自強院士做博士后研究,從事顆粒和纖維增強復(fù)合材料本構(gòu)關(guān)系的研究。
2001年-2004年在德國馬普金屬研究所(斯圖加特)做客座研究員,同當時國際知名的華人力學家高華健教授合作研究生物材料的微納米力學與仿生力學。
2004年8月加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任副教授,期間分別于Swinburune Universtiy of Technology、哥倫比亞大學、新加坡高新科技局等做訪問學者。
2008年11月調(diào)入北京理工大學宇航學院力學系,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其主要研究工作發(fā)表在有影響的雜志上如PNAS, Nano Letters, Biophyical Journal等。
學術(shù)任職
Molecular and Celluar Biomechanics編委
Regional editor(中國區(qū))編委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ems編委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編委
Acta Mechanica Sinica特邀編委
力學學報特邀編委
2005 - 至今 全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會員
2006 - 至今 國際生物物理學會,會員
2007 - 至今 中國力學學會生物材料與仿生力學專業(yè)組,副組長
2008 - 至今 美國細胞生物學學會,會員
2008 - 至今 中國力學學會微納米力學專業(yè)組,青年組成員
2009 - 至今 北京生物力學學會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2010年被選為中國力學學會理事
2011年被選為中國力學學會副秘書長
研究領(lǐng)域
主要研究興趣為生物材料的力學與仿生設(shè)計,細胞力學和分子生物力學。
在生物材料方向,我們主要研究兩類生物材料。第一類是生物體材料,如骨頭,牙齒,貝殼等,蜘蛛絲,木材等;第二類是生物表面材料,包括生物粘附材料,如壁虎黏附的粘附系統(tǒng),還有生物去粘附系統(tǒng),如荷葉和水黽的腿等。這些生物材料都具有從納米到宏觀的多級結(jié)構(gòu)。研究這些生物材料的功能(強度、韌性、穩(wěn)定性、粘附和自清潔等)與結(jié)構(gòu)的關(guān)系,以及這些結(jié)構(gòu)設(shè)計的力學原理。
細胞與分子生物力學是當今生物力學的主要前沿學科,也是力學學科的前沿學科,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和機遇的交叉學科領(lǐng)域。我們的目標是在細胞和分子尺度,認識力和變形的關(guān)系,力-化耦合的規(guī)律,以及這些因素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影響。
獲獎情況
2006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同年獲國家基金委海外青年合作基金(杰青B)
2009年獲中國力學學會青年科技獎
2010年獲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
2010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2017年12月,入選創(chuàng)新領(lǐng)軍人才人員名單。?
承擔項目
1 蛋白質(zhì)分子鏈在受限空間下力學行為的分子動力學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2005/1-2005/12
2 生物天然材料的納米結(jié)構(gòu)、力學和仿生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2006/1-2008/12
3 國家973項目:材料介觀性能的力學建模與數(shù)值表征 國家科技部 2004/9-2009/9
4 具有表面多級微結(jié)構(gòu)的海洋生物防污涂層的研究 清華大學基礎(chǔ)研究基金 2005/10-2007/10
5 回國留學人員啟動基金:生物納米復(fù)合材料的界面性質(zhì) 國家教育部 2006-2008
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chuàng)新群體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2005-2008
7 基于表面微納米結(jié)構(gòu)的XXX涂料研究 中國人民解放軍92857部隊 2005-2007
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2007-2009
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2008-2011
10 海軍十一五武器裝備預(yù)研項目 總裝 2007-2008
11 表面遲滯、濕粘附的力學建模與仿生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2009-2011
代表論著
書章
1. Baohua Ji and Huajian Gao, 2006,“Mechanics of nano-composite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materials (review chapter),” in: Handbook of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Nanotechnology, eds. M. Rieth and W. Schommers, 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 Volume 9, chapter 9, page 455-497.
2. Huajian Gao, Haimin Yao, Baohua Ji, 2006,“Nanostructures in biological materials”, in: Nanostructure Control of Materials, eds. R. H. J. Hannink and A. J. Hill, Woodhead Publishing.
雜志論文
1. Huajian Gao, Baohua Ji, Ingomar L. J?ger, Eduard Arzt, and Peter Fratzl, 2003, “Materials Become Insensitive to Flaws at Nanoscale: Lessons from Nature,” Proc. Natl. Aca. Sci. USA (from the cover), Vol. 100, 5597-5600.
2. Baohua Ji, Huajian Gao, 2004,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anostructure of biological materials,”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52, 1963-1990.
3. Baohua Ji, Huajian Gao, and Kimmy K. Shia, 2004,“How slender mineral crystals resist buckling in biological materials? Phil. Mag. Lett. 84(10), 631-641.
4. Zou Jian, Baohua Ji, Xi-Qiao Feng, Huajian Gao, 2006, Self-Assembly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into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in Water: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Nano Letters 6(3), 430-434.
5. Baohua Ji, 2008, A study of the interface strength between protein and mineral in biological materials,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41, 259-266.
6. Dong Kong, Baohua Ji*, Lanhong Dai, 2008, Stability of Adhesion Clusters and Cell Reorientation under Lateral Cyclic Tension, Biophys. J. 95, 4034u2013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