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轉(zhuǎn)寧國(今屬安徽)知錄、書省校書郎、樞密院編修官。淳祐七年(1247)出任江東提刑。淳祐十二年(1252),臨安府知府余晦、劉三述、丁大權(quán)等凌辱武學,引起學潮,蔡杭上疏乞罷余晦。寶祐三年(1255)六月,升吏部尚書。次年四月,升樞密副使、參知政事。開慶元年(1259)六月卒。贈少保,謚“文肅”。著有《久軒集》。
熱衷教學
嘉熙三年(1239),蔡杭移憲浙東時,順道返回故宅,并泛舟武夷山九曲,在六曲響聲巖上題刻:“積雨新霽,山川呈秀,吟哦而歸”。后來他在父親的“南山書院”故址上擴充舍宇,構(gòu)筑書院時又特意將其命名為“詠歸精舍”,內(nèi)祀乃父九峰先生(蔡沈)遺像,因又稱之為“九峰書院”。蔡杭多方延請名儒,廣收士子,在九峰書院傳播理學,成為天下理學士子向往之所。寶祐三年(1255),理宗敕建廬峰書院和西山精舍,御書“西山”、“廬峰”。蔡杭分別摹刻于建陽崇泰里(今莒口鄉(xiāng))的西山和廬峰。
蔡杭的兒子蔡公亮繼承先祖的家學淵源,在理學研究上也頗有成就。寶祐二年(1254),他偕友到武夷山瞻仰祖輩早年在山中著述、講學的故地,隨后到山中名勝一線天勒石留念,在武夷山留下富有理學韻味的摩崖石刻。明正德十年(1515),蔡沈的十世孫蔡琪在九峰書院舊址上創(chuàng)建蔡家祠堂,祀蔡沈、蔡杭父子。南山書堂和九峰書院現(xiàn)都因年久倒圯,只留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