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趙玄默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朝代:唐朝
籍貫:紹興
民族:漢族
身份:國子監(jiān)助教
個人簡介
趙玄默,唐朝國子監(jiān)助教。
開元初年,日本使者請儒生授經(jīng)學,國子祭酒陽嶠推薦玄默。
開元五年(717年)十月抵達長安,任國子監(jiān)“四門助教”。
趙玄默曾與群臣向玄宗獻詩,皇帝賜予趙玄默的贊辭為:“趙玄默才比丘明,學兼儒墨,敘述微婉,講論道德!。
趙玄默時與尹知章、范行恭等齊名,號為“名儒”。
趙姓起源
趙姓起源有二
一、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其遠祖為伯益,得姓始祖是造父。
1.趙姓血緣始祖----少(白皋)氏
鳥夷族為趙姓的先祖氏族。
伯勞鳥,趙姓民族的鳥圖騰,其地望在今山西趙縣。趙是少(白皋)氏的后裔伯益的后代。伯益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賢人,他能調訓鳥獸,深曉火的用途,使鳥夷族的畜牧遷徙生活進入農(nóng)耕定居生活,因此而繼承了少(白皋)氏的贏姓,很得舜的欣賞,并將女兒嫁給他,禹曾想將王位禪讓于他,可惜未能遂愿。伯趙就是伯勞鳥,是遠古主掌司至、通報節(jié)氣的官員《左傳·注》里說:“伯趙,伯勞也。以夏至鳴,冬至止!薄蹲髠鳌な琛防铮骸按锁B以夏至來鳴,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伯趙又名(貝鳥)或(快-忄+鳥),《詩經(jīng)·豳風·七月》記:“七月鳴(貝鳥)”。就是說:七月到了,(貝鳥)這種鳥就鳴叫開了。
伯趙有兩個含義:其一,伯趙即伯勞鳥,是一種于七月定期鳴啼,冬至時即止的候鳥。其二,伯趙是上古時主掌司至,通報節(jié)氣的官員。趙的始祖是少嗥金天氏,為中國上古時代“法度量,調氣律,行二十有八宿”的創(chuàng)始人,為人類天文歷法之父!兜弁跏兰o》說少嗥氏“有鳳鳥之瑞,以鳥紀官。,u2019伯趙又是一種“夏至鳴,冬至止”的候鳥,這樣,以伯趙為氏族圖騰的趙姓氏族,其首領也就擔任了主掌報“夏至、冬至”兩節(jié)氣的官員。鳥夷族除其首領少(白皋)、皋陶、伯益三個部族,都以玄鳥而演化的鳳凰為圖騰,
少嗥金天氏是鳥夷族的第一位杰出的首領,也就是趙姓的血緣始祖。
少嗥金天氏為中國歷史上傳說中的上古“五帝”之一。?中國的古籍之中,有關少(白皋)金天氏的記載非常多!妒酚洝分械摹段宓郾炯o》記載,少嗥金天氏是黃帝之子青陽,又名玄囂。當今著名學者何光岳研究員經(jīng)考證研究后,何先生認為:少睥金天氏是鳥夷族人的始祖,而鳥夷族人以玄鳥為圖騰,并因此而轉化為鳳凰崇拜。玄鳥即是燕子。在中國的上古語言之中,嬴即是燕,燕就是嬴,嬴與燕二字是相通的。因此,說少睥金天氏是嬴姓,合乎歷史的事實。
少皓金天氏是中國歷史上傳說中的原始手工業(yè)與原始金屬制造業(yè)和金屬制器使用的創(chuàng)始人。除此之外,少嗥金天氏還是傳說中的中國上古時代原始古樂的發(fā)明人。少眸是其名,金天氏為其號。由于少嗥是以金德居于五帝之一,故曰金天氏的名號之中有“金”。
少睥金天氏也是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第一位天文歷法的學者。據(jù)宋代羅泌《路史》中的《后紀七》所記,少(白皋)金天氏領導下的鳥夷族,是中國上古時期最早確定星宿的部落。少睥金天氏曾“法度量,調氣律,行二十有八宿”,運用天文學的原始知識,來測定天上的星座和確定方位,并以此來記錄氣節(jié),故而在其名號金天氏之中有“天”。
少(白皋)金天氏的地望在北方燕山一帶。據(jù)《通典》所記:“北辰為睥宗!币馑际钦f北方的星辰是以嗥作眾氏族的宗主,即少(白皋)金天氏是眾鳥夷族部落的領袖!兜弁跏兰o》中言:少嗥金天氏“作樂曰九淵”。所說九淵又稱大淵,即為今時的渤海;因少(白皋)金天氏所領導的鳥夷族人當時居于渤海,少嗥金天氏故而作九淵樂曲,歌頌自己的故鄉(xiāng)。此后,少嗥金天氏帶領鳥夷部落南遷至山東南部。據(jù)《路史》一書《注》引休子云:“少昊?(嗥)生于稚華之野。”稚華即是今河北鹽山縣東南。后率眾鳥夷族人南遷,“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而謂之窮桑帝”。窮桑和曲阜都在今山東曲阜市。所謂登帝位,實際上是被鳥夷族人正式推舉為鳥夷族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
2.受姓始祖----造父
鳥夷族的第三位杰出的首領伯益與玉女的長子鳥俗氏繼承部落首領之位時,夏朝還國事太平。鳥俗氏大廉的長子名叫費昌。費昌繼承部落首領之位時,正是夏桀當政之際。在夏桀當政時,朝廷大臣們幾乎都在荒淫無度、奢侈腐朽中生活。一些關心江山社稷、敢于直諫的大臣,或被莫須有的罪名治罪,或被貶官革職。廣大勞動人民遭受的剝削和壓迫越來越嚴重和殘酷,夏王朝的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日益尖銳。
面對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反抗情緒,費昌為夏王朝的前途十分擔憂。他再也不能緘默不語了,于是冒著被砍頭的危險,多次向夏桀進諫,勸其儉奢華、輕賦稅,減輕人民的負擔,以緩和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荒淫無道的夏桀不但不聽其勸告,反而認為費昌是在收買人心,圖謀不軌,于是暗中下令將費昌入獄待斬。費昌事先得報,舉家逃到了正在匯集天下英雄,商討滅夏大事的商國。
夏桀統(tǒng)治的后期,夏朝的天下已開始分崩離析,朝廷的政令不通,各路諸侯各自為政,互相侵伐。定居在亳(今河南商丘)地的商湯治政有方,國事興旺。商湯委任賢人伊尹為相,委以國政,征服了與商為敵的部落葛(今河南寧陵北),并先后滅掉了韋(今河南滑縣)、顧(今河南范縣)兩個諸侯,又滅了昆吾氏(今河南濮陽縣),開始舉兵西向,準備與夏桀爭奪天下。費昌就是在這種形勢之下,避難逃到了正處于旭日東升之勢的商國。
費昌是當時頗有聲望的一位賢臣,伊尹早就建議商湯與其聯(lián)系,以便削弱夏桀身邊的力量,今見費昌避難本國,商湯與伊尹都無比高興,于是立即召費昌入宮,三人連夜商討滅夏桀的大事!妒酚洝分械摹肚乇炯o》記曰:費昌“為湯御”。即指費昌充當了商滅夏的開路先鋒。費昌統(tǒng)兵伐夏,夏兵多于戰(zhàn)前倒戈,商兵勢如破竹,夏桀只得親自統(tǒng)兵迎戰(zhàn)。費昌“敗桀于鳴條”(今山西運城安邑鎮(zhèn)),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顯赫戰(zhàn)功。
從商湯開國直至商朝第九代王太戊帝,費昌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贏姓多顯,遂為諸侯”。其子孫后代,“或在中國,或在夷狄”,遍布于九州之地。費昌之子中衍,為帝大戊御。其孫名中(氵+橘-木),任商朝西戎(今甘肅省)守土官。中潔有子蜚廉,蜚廉善跑,惡來力大如牛,父子二人頗得商紂王的器重。紂王憑借蜚廉父子二人之力,坐穩(wěn)王位后,即行暴政,舉國上下怨聲載道。蜚廉知紂王無道,必無善果,于是借口為紂王尋找神石棺而離開京城,隨后隱居于霍太山(今霍山,又名太岳山,位于山西省霍縣東南)。惡來因為是紂王的貼身護衛(wèi)統(tǒng)領,故而未能走脫。后來周武王伐紂,惡來盡職而殉身。惡來的后代由蜚廉撫恤養(yǎng)大,逐漸繁衍成日后強大的秦族,仍繼承舜帝賜給遠祖伯益之姓——贏。
蜚廉退隱霍太山后,因而避免了戰(zhàn)爭之禍,并喜添一子,取名季勝。季勝有子名孟增,自幼聰明過人,對商朝的甲骨文造詣頗深,因而“幸于周成王”,被周成王召人宮內,當上了講學的太學士。不久,孟增就得到了周成王的嘉獎,被賜封于皋狼(今山西省與陜西省交界之處的河套地區(qū))。孟增以地名顯貴,被周成王賜名皋狼。皋狼有子名衡父,衡父有子名造父。造父得信于周穆王,并因功受賜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由此而得姓為趙氏。
漢代的大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這樣解釋“趙”字的:“趨趙也,從走,肖聲!庇终f:走“趨也,從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屬,皆從走。”再說:肖“骨肉相似也,從肉小聲!币罁(jù)許慎的考證,“走”與“肖”二字結合為“趟”字(今簡化為趙),“趙”的含義就是親近的隨從仆人。正如許慎所言,趙姓的受姓始祖造父,正是周穆王的親近車御,并因此而受賜趙城,獲得趙姓。
造父為少嗥金天氏的十三代孫。造父因祖父孟增皋狼的功德而成為周穆王的親信隨臣。造父與周穆王歲數(shù)相近,并又有共同的喜好,都喜愛收養(yǎng)天下的名馬,擅長狩獵。周穆王于是封造父為御馬官,專管天子車輿。一日,造父游潼關馬市,發(fā)現(xiàn)了六匹毛色無雜的駿馬。其時,周天子的車乘為八匹駿馬,并且品種統(tǒng)一,毛色一致。造父心想,買下了這六匹駿馬,若留下自己來用,其品種優(yōu)于周穆王車乘之馬,自感不妥;若送與周穆王,又還少了兩匹。若不買下這六匹駿馬,造父內心實在難以平靜。這樣,造父在馬市上轉了一天,直到得知這種駿馬在潼關東南山中的桃林地方還可以找到,就毫不遲疑地買下了這六匹駿馬,并親自深入東南山桃林去找尋同一毛色的駿馬。
據(jù)《史記》中的《趙世家》正義所云:桃林之地,“廣闊三百里”,樹木參天,遮天蔽日,捕獲千里駿馬,談何容易。造父在三百里桃林之中,風餐露宿,人蛇蟠之川,闖虎穴之溝,終于獲得同一毛色的千里駿馬兩匹。造父將所得之八匹千里駿馬送給周穆王。周穆王萬分喜悅,立刻更換新輿,并賜造父深入桃林親自捕獲的兩匹千里駿馬名為“驊騮”、“驪耳”。從此以后,“驊騮”“驪耳”就成為贊美千里駿馬的代名詞。
周穆王自從換了新坐輿后,喜歡得不得了,對造父更是倍加寵愛。周穆王有時高興,還常賜造父與自己同乘。一日,周穆王召造父與自己同乘,出都城豐鎬(今陜西西安),縱馬西向,八匹千里駿馬如騰云駕霧,不一會就將隨行的衛(wèi)隊遠遠地甩在身后,不見蹤影。周穆王和造父,君臣二人,乘興揚鞭催馬,不出半日就來到了西域。兩人第一次來到西域,見地廣人稀,山川壯麗,景色古樸,大大異于關中;加之珍獸猛禽遍地,激起了他們射獵之心。君臣二人追禽趕獸,好不得意;所乘千里駿馬又十分貼近人意,真乃隨心所欲,意到車到,心想事成。不出一刻,車輿上就堆滿了射獵的珍禽異獸。
其時天色已晚,難以辨別回關中之道。君臣二人決定在西域寄宿一夜。二人已感疲憊,于是不講君臣之禮,二人并肩躺在車輿上,任憑千里駿馬在西域千里荒漠上馳騁。良駒識途,千里駿馬通神靈。八匹千里駿馬奔馳了近半個時辰,將君臣二人送到了西域瑤池,幊啬朔踩穗y以見到的仙境,主宰西域的土地娘娘西王母就住在這里。《史記》中《趙世家》篇的《索隱》記載:周穆王與造父得到了西王母的熱情款待,并在瑤池之上“與西王母觴”,三人對飲仙酒“作歌”,周穆王與造父都“樂之忘歸”。正在此時,傳來徐國(在今江蘇泗洪縣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穆王非常著急,在這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穆王迅速返回鎬京,及時發(fā)兵打敗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將趙城(在今山西洪洞縣北)之地賜給他,自此以后,造父的后裔便以封邑為氏,稱為趙氏。造父受周繆王(即穆王)賜,得趙城為趙氏,下傳六世至奄父,名公仲,為周宣王近御,助“宣王中興”,趙姓初興。
二、皇帝賜姓和少數(shù)民族改姓趙氏:
在趙姓的發(fā)展史上,由于賜姓、冒姓和改姓及其他途徑加入趙姓的也不少。
中國歷代帝王為籠絡、褒獎臣屬,不但用慣常的封官加爵、賞賜錢財?shù)仁侄危通過欽賜國姓來達到目的。宋代皇帝對歸順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等賜姓趙,以示恩寵。北宋太宗時,居住在今寧夏、甘肅和陜西北部的黨項族拓拔部首領李繼捧和李繼遷先后歸順,朝廷分別賜姓名趙保忠和趙保吉。宋神宗時,任命木榮為榮州(今四川榮縣)團練使,賜姓名趙思忠。宋哲宗時,河湟羌族隆贊(首領的稱號)青唐隴拶為河西軍節(jié)度使,任鄯州(今青海西寧)知府,封武威郡公,并賜姓名趙懷德;其弟邦啐勿。ǹ谕撸┦苜n姓名為趙懷義,任廊州團練使,并任湟州?(今青海湟中縣)知府。遼政權光祿卿馬植,本燕人,為遼國大族,與遼皇帝不睦,向宋朝廷透露了遼政權的內部情況,并建議宋、金聯(lián)合滅遼,宋徽宗賜他姓趙,名良嗣,先授秘書丞,旋升任右文殿修撰,頗為寵信。后因事貶謫彬州,于貶所處死。南宋初年,鮮卑族人宇文虛中圖謀救出被金朝擄去的宋徽宗、宋欽宗,因寡不敵眾被殺,但南宋朝廷認為他功在社稷,賜他姓趙。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猶太。
人進入中國,尤以宋朝為最。他們有的從海路來,經(jīng)江浙逐漸深入內地;有的從陸路來,經(jīng)波斯、印度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原。宋代,猶太人向朝廷進貢西洋布,皇帝對他們說:“歸我華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于是他們就在中國居住下來,散居于北京、杭州等地,尤以宋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最多,猶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親賜,據(jù)明弘治二年(1489年)碑記,當時的猶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李、聶、金、張、左、白等17姓?(其中兩李、兩金、兩張系同族異姓)。明朝永樂年間,有一位加入中國籍的猶太醫(yī)生?俺誠,以“奏聞有功,欽賜趙姓,授錦衣衛(wèi)指?揮,后升任浙江都指揮僉事”。清朝康熙年?間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趙泱乘也是猶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對歸順的蒙古貴族寬大優(yōu)?待,分別賜予漢族漢名以示褒揚。有個蒙古貴族其巴圖,受賜名叫趙忠美,他們后代也就姓趙了。在古代,一人受賜國姓,舉族以為榮耀,全體族人均改姓國姓,這就極大地擴充了趙姓人口。
歷史上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趙的也不少。今河南省原陽縣城東南馬頭村有幾戶趙姓人家,每逢年節(jié)祭祖便合族集中,懸掛祖先畫像,鄭重參拜。據(jù)說他們掛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像。相傳這刀家是明朝皇室后裔,明亡后,改姓隱名,遷居此村,原姓朱后改姓趙。1983年,在殯葬趙永全時,在墓側掘出殘碑一通,上刻:“……我祖是大明之君,自崇禎失基,播遷于此。我本姓朱,隨以趙為氏焉!笨上?1942年日本侵略軍“掃蕩”馬頭村火燒房子時,這支趙氏祖先像遭火焚毀。曾任清貴州提督的趙德光,祖上本姓張。元朝時,有一個女真人姓術要甲,由于發(fā)音問題,被誤傳為“趙家”。元世祖忽必烈擢升其為官,詔書呼其為趙氏,他也就改姓趙,取名趙良弼,成為元代名臣。明朝時,蒙古人阿勒楚爾古特,外祖父是女真人,姓兆齋氏,他從小在外祖父家長大,人們傳言他隨外祖父姓趙(兆齋與趙同音),他也將錯就錯,改姓趙。女真人是滿族的祖先,清兵入關時,引起漢族人的反抗?滴醯蹠r,將漢軍鑲紅旗人一支改姓趙氏,以緩和民族矛盾,清初名將趙宏恩、趙國祚都出自這支。清朝廷后又將漢軍正藍族人一支改為趙姓,清末名臣趙爾巽、趙爾豐都出自這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清朝皇族愛新覺羅氏失去了尊貴地位,他們紛紛改姓趙、劉、金三姓,從而擴大了滿族中趙姓的人數(shù)。滿族喜塔喇氏、阿顏覺羅氏、覺爾察氏、伊爾根覺羅氏、阿塔覺羅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絡氏等均有改姓趙姓者。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本為漢姓的趙姓,滿、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鮮、瑤、壯、哈尼、德昂、佤、景頗、鄂倫春、錫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趙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時云南白蠻部落、唐代胖柯蠻等中也有趙姓。
據(jù)《漢書》中的《列傳》記載,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一位叫趙安稽的匈奴人,世世代代居住在甘肅塞外的匈奴領地,為當?shù)氐男倥酢h武帝時,趙安稽投降漢朝,被漢武帝冊封為昌武侯。西漢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匈奴左賢王舉兵反對漢朝的統(tǒng)治,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統(tǒng)率大軍征討。趙安稽率領所屬部落協(xié)助驃騎將軍霍去病出擊匈奴左賢王,屢立戰(zhàn)功,被冊封為堅侯。
匈奴趙氏
堅侯趙安稽的同族人之中,有一位叫趙信的匈奴人,曾任匈奴國的相國,有“胡小王”之稱!昂⊥酢壁w信初投降漢朝,被封為翕侯,賜將軍名號。當時,匈奴國的皇帝伊稚斜單于十分器重趙信的才干,將自己的姐姐嫁給他,并封趙信為匈奴國次王。故此趙信叛漢投匈。其時,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大軍進攻匈奴,匈奴國君伊稚斜單于幾番交戰(zhàn),都大敗而歸。趙信于是建議伊稚斜單于率領所部先遷移到漠北,以迫使?jié)h軍罷兵歸朝,然后再率領所部返回漠南的塞外故地。伊稚斜單于從其計,將所部遷往漠北。不料,趙安稽的家臣探知此計,向趙安稽報告了此計。趙安稽于是建議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計就計,利用趙信誤以為漢軍不會出擊漠北的思想,遣大軍遠征漠北匈奴,殺了伊稚斜單于一個措手不及。驃騎將軍霍去病從趙安稽之計,率軍直搗漠北,遠征伊稚斜單于而大獲全勝。單于被迫派趙信為使者與漢室和親,西北邊境由此安定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堅侯趙安稽一脈趙氏家族,也因此得到了一個繁衍發(fā)展的大好時期。
越族趙氏
西漢武帝之時,世居南越的趙光因歸附漢朝,而被西漢武帝封為隨桃侯。
趙光世代居住在蒼梧(今廣西省梧州),南越王趙佗之后,為南越國的貴族子弟。趙佗創(chuàng)立南越國時,將桂林郡南部的梧州封給趙光。趙光受封為蒼梧王,以控制西江中游。
南越國被漢武帝派兵滅亡之后,漢朝為了拉攏趙光,以便于鞏固漢朝對南越的統(tǒng)治,對趙光采取了懷柔政策,保留了趙光蒼梧王的稱號。趙光為了表示自己與漢朝勢不兩立,拒絕了漢武帝賜封的蒼梧王稱號,自號“蒼梧秦王”,以示反漢。趙光之所以在原蒼梧王的名號之中,加上一個“秦”字,一是因為漢朝賜封了蒼梧王,趙光以示不接受;二是自稱本族姓秦,自號秦王。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趙光與聯(lián)姻的原南越國貴族呂嘉一齊起兵反對漢朝。漢武帝遣派將軍路博得率大軍去平定。趙光是一個非常識時務的人,他之所以起兵反對漢朝,是得到了關于漢朝內部不確切的情報,因而起兵想試探一下漢朝的反應。當漢朝真的派出大軍來征討時,蒼梧秦王趙光自知不是漢朝大軍的敵手,立即上書漢武帝表示言和。漢武帝原本想趁此機會廢掉蒼梧王,沒想到趙光見風使舵如此迅速,
加之討伐的漢軍還沒有準備充足,只得接受了趙光的上書。為了表示對叛亂的責罰,漢武帝撤消了漢朝原賜給趙光的蒼梧王稱號,改封為隨桃侯。趙光為了表示對漢朝再也不懷二心,重新宣稱自己恢復有功于漢朝的趙姓,再也不提自己姓秦,F(xiàn)今南越族之中的趙姓成員,多是隨桃侯趙光的后裔。
白族趙氏
在中國歷史上的五代之時,居住在云南大理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白族建立了一個名為大長和國的小國。在這個大長和國之中,有一位名叫趙善政的白族貴族十分有名望和地位。依據(jù)《新唐書》與《南詔野史》的記載,白族之中的趙姓是一個資深的貴族世家。在一些古籍之中,就有了趙姓早在魏晉南北朝以前成為白族貴族的記載。關于趙姓是如何進入云南大理一帶,并成為白族大家庭之中的主要成員之一,史書的記載不一,其主要的觀點是:東漢末年,由于政治腐敗,致使中原一帶社會動亂,加之當時黃河發(fā)大水,居住在中原的趙姓家族成員之中的一支就舉族向南遷徙,進入云南后在大理定居了下來。
中原趙姓遷徙進入云南,并定居在白族居住的大理之后,將當時中原先進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和文化帶人到當?shù),使白族社會的生產(chǎn)力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獲得明顯的提高。為此,中原趙姓在白族社會中的地位得到了鞏固,不久就被白族的酋長賜為貴族世家。趙姓成為大理白族的貴族世家以后,其家族成員之中出了一位名叫趙善政的后人,成為了大理白族的大長和國的清乎官。趙善政世居劍川(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與后唐劍川節(jié)度使楊干貞頗有交情。楊于貞認為當時的國君鄭隆嬗不聽話,于是殺死了鄭隆嬗,由趙善政繼為驃信(國王)。趙善政得到王位后,改大長和國的國號為大天興國,又稱興源國。趙善政在位僅兩年,公元929年又因與楊干貞發(fā)生沖突,而被節(jié)度使楊干貞所廢。
白族之中的趙姓家族涌現(xiàn)出了不少的文人學士,其后裔之中有明代的著名文人趙炳龍。據(jù)有關史籍記載,趙炳龍自幼勤奮好學,擅長古文,名于詩詞,明代崇禎七年(公元1633年)高中進士一甲第二名榜眼。明朝滅亡后,趙炳龍追隨當時的抗清名將楊畏知赴肇慶(今廣東省肇慶)抗清,擔任南明政權吏部文選司主事,不久升任戶部員外郎。南明政權被清軍滅亡后,趙炳龍見清朝統(tǒng)一天下的大勢不可抗拒,自己又不愿附膺清朝,于是隱居在肇慶的郊外向湖村,以教書為生。趙炳龍一邊教書育人,一邊著作,所著頗多,其著作《居易軒詩文鈔》8卷、《寶巖居詞》等至今流傳于世。又有趙汝濂,白族的云南大理趙姓家族的后裔。趙汝濂在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中進士,歷官至右副都御史。趙汝濂為官清廉不貪,嚴于律己,剛直不阿,不畏強權。其時,朝廷佞臣趙文華黨羽甚眾,其他御史都不敢揭其短。惟有趙汝濂不顧自己的安危,挺身而出,多次上書責諫佞臣趙文華,因而名揚四海。趙汝濂的文章真是文如其人,文風灑脫,落落大方,其詩文有“信手應人、不為雕蟲之技”的美譽,頗有盛名。
白族之中的趙姓家族中的清代名人,比明代文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尤以趙淳、趙廷樞、趙輝璧等人最著風騷。趙淳,白族趙姓世家之后,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進士及第,曾任云南東川、鶴慶兩府教授,其詩文辭句精練,風格明快,妙不可言,可惜多已流失,留傳下來的不多。趙廷樞,為趙淳的同族人,曾任江西安福、萍鄉(xiāng)、安遠諸縣知事,晚年辭官歸鄉(xiāng)定居。趙廷樞所撰詩文頗多,今有《所園詩集》4卷,有詩文五百余首,流傳于世。趙輝璧,洱源風羽(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人,因其祖居之地與后唐時當了兩年大天興國國王的趙善政是同地,而趙善政被后唐劍川節(jié)度使楊干貞所廢后,就隱居下來,其后事不明;因而,趙輝璧有可能是趙善政的后裔。趙輝璧是清代著名的愛國詩人,道光六年(公元1826)高中進士,歷任安徽全椒、山西臨縣知縣,后因病歸故里。其著述頗多,《古香書屋詩鈔》12卷,題材廣泛,內容精湛,對封建社會的腐朽統(tǒng)治者與反動的外國殖民主義侵略者進行了諷刺和抨擊。其撰寫的《讀詩管見》,是一部關于詩歌精辟的理論性著作,為同朝學子們所稱贊,對今日的詩歌愛好者依然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蒙古族趙氏
據(jù)《元史》一書記載,在內蒙古境內的大青山下,蒙古族的汪古部落之中,有趙姓家族的分支。蒙古族汪古部落的趙氏,參與了元世祖忽必烈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爭,其中一位名叫趙國寶的族人是元軍進攻四川的先鋒軍統(tǒng)帥。中統(tǒng)元年(公元1260年),趙國寶統(tǒng)率元軍的先鋒部隊直攻四川境內的重鎮(zhèn)重慶,經(jīng)過幾十天的激戰(zhàn),迫使重慶的南宋守將張實投降。趙國寶因功被授三晶印,并授為蒙古軍漢軍的元帥,并同時被賜文州吐番萬戶府達魯花赤(蒙古語,意思是征服者和統(tǒng)治者)。達魯花赤的頭銜只有蒙古的貴族才能享有,也就是說,從趙國寶開始,蒙古族汪古部落中趙姓已成為蒙古國及此后不久建立的大元帝國的貴族。
趙國寶之子趙世延也是蒙古族汪古部落之中的佼佼者。趙世延自幼喜歡讀書,潛心研究中原儒家學派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為元朝的建立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趙世延官授承事郎、云南省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不久升監(jiān)察御史。其時,元朝丞相桑歌處事專橫,包庇兇犯,趙世延于是當廷指責丞相桑歌,請求元世祖忽必烈下旨嚴辦兇犯。趙世延與丞相桑歌因此不和,因而多次遭到桑歌的中傷。元世祖忽必烈重其才,不愿治其有罪,于是將趙世延出任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事。趙世延到任后,大力倡導儒學。其時,江南正逢水災,趙世延于是遵照圣人之言,在管區(qū)之內設立多處義倉,并主持修復了澧陽縣(今湖南省澧縣)的環(huán)堤,因而深得民心。元成宗鐵木耳之時(公元1295-1307年),趙世延任中書左司都事、江南行臺治書侍御史、安西路總管等官職。元武宗海山時(1308—1311年),趙世延升任四川肅政廉訪使,因主持修復都江堰有功,晉升為陜西行臺侍御史。元仁宗時(公元1312-1320年),趙世延作為少有的四朝元老進一步得到元仁宗的器重,歷任江浙行省參知政事、中書參知政事、御史中丞、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等封疆大臣。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趙世延因年老多病而上書請求辭官。此時,趙世延已是八朝元老,元文宗仍不愿讓其告老還鄉(xiāng),于是將其詔進京城與當時幾位大學者組織纂修《經(jīng)世大典》。不久,趙世延被封魯國公,舉家遷居成都。元順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趙世延因病卒于成都。趙世延是元朝達官,也是元朝貴族之中少有的幾位頗得民心的好官。趙世延為政歷時九朝,共五十余年,編有《風憲宏綱》流行于世。
藏族趙氏
作為元朝開國功臣的少數(shù)民族的趙氏,除了內蒙古大青山下世居的蒙古族汪古部族人的趙姓族人之外,還有世居在甘肅臨洮的藏族趙氏族人的后裔。據(jù)《元史》一書的記載,世居在臨洮的藏族趙氏族人,在金朝本年出了一個趙阿歌昌,任金朝熙河(即甘肅臨洮一帶)節(jié)度使。金朝被元朝滅亡之后,趙阿歌昌率領部眾占據(jù)甘肅蓮花山,稱王一方。后見元朝國勢日盛,趙阿歌昌于是順勢而為,投降了元朝,被元帝授疊州(今甘肅境內)安撫使。趙阿歌昌到疊州赴任之時,疊州城內空無一人。原來,當?shù)鼐用駷榱颂颖軕?zhàn)亂,早已人去樓空,留下了一座空城。趙阿歌昌上任后,立即招撫逃亡在外的疊州居民,親自帶領回城居民修筑居室,請來內地漢人講授耕桑技術,使疊州一帶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得到迅速恢復,為促進中國西北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的昌榮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趙阿歌昌一生致力于疊州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逝世于官職任上,終年八十歲。
趙阿歌昌有子多人。其中,趙阿歌潘是最有作為的兒子。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南征大理,取道經(jīng)過臨洮。其時,趙阿歌潘為臨洮府事,受命隨元世祖忽必烈同行。忽必烈之子蒙哥為蒙古軍大元帥,十分賞識趙阿歌潘的才于,于是將其招入幕府之中,共謀南征大計。后蒙哥統(tǒng)軍攻四川,授命趙阿歌潘為先鋒軍統(tǒng)帥。趙阿歌潘率領先鋒部隊屢立戰(zhàn)功,因而被元世祖忽必烈授臨洮府元帥。后又因功被元帝賜名拔都(蒙古語,意為大元帥),成為元帝國聲名赫赫的大元帥。拔都,不僅是大元帥,而且是專門賞賜給蒙古貴族的高級官銜。趙阿歌潘受賜拔都頭銜之后,世居甘肅臨洮藏族之中的趙姓家族就成為了大元帝國的貴族,其家族文化由此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其族人也得到迅速的繁衍。
藏族趙姓除了趙阿歌昌一支外,還有其他幾支,其中南宋恭帝趙(口+絲-一+灬)、的后裔一脈人藏族也是藏族趙姓的主要支脈之一。
趙(口+絲-一+灬),公元1271年出生,為宋太祖趙匡胤之后,南宋度宗趙(礻基)之子。度宗病逝后,趙暴繼承帝位之時年僅4歲,是為宋恭帝。繼帝位后,因年歲太小,朝政由謝太皇太后主持,實際上仍由專橫霸道的奸臣賈似道專權。公元1276年1月,元軍打敗宋軍,兵臨南宋都城臨安城下。年僅5歲的宋恭帝趙昆隨同謝太皇太后投降。當年2月,趙(口+絲-一+灬)和生母全太后及隨從被押離臨安北上,五月抵達元朝大都(今北京)。趙(口+絲-一+灬)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瀛國公,暫居大都。公元1282年12月,12歲的趙(口+絲-一+灬)又被遷居到元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西北別蘇克),在此度過了少年時代。公元1288年,趙(口+絲-一+灬)已年滿18歲。元世祖忽必烈擔心留著他將造成后患,準備殺掉趙(口+絲-一+灬)。趙(口+絲-一+灬)、得知這一消息后,主動向忽必烈請求脫離塵世,永生為僧,以絕己后,消除忽必烈的疑慮。元世祖忽必烈應允,于同年12月遣送趙屠、進入吐蕃,習學佛法。從此趙(口+絲-一+灬)長期居住在西藏薩迦大寺,更名為合尊法師,號木波講師,過著清苦孤獨的廟宇生活。趙(口+絲-一+灬)終日與青燈黃卷為伴,潛心于學習藏文,研究佛法,幾年之后成為薩迦大寺的學問僧,一度還擔任過薩迦大寺的總主持。趙(口+絲-一+灬)在佛經(jīng)的翻譯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譯成了《因明人正理論》、《百法明門論》等重要的經(jīng)文,被藏學史學家譽為翻譯大師。
趙暴老年,與一回族女子做伴。據(jù)傳說,這名回族女子是元朝的皇族趙王經(jīng)過薩迦大寺時,見趙孱、年老孤單,頗為同情,于是留下一名回族女子與其做伴。不久,趙(口+絲-一+灬)與回族女子奉詔遷居甘州(今甘肅張掖)山寺,在此得一子。其時,元明宗巡行至趙昆居住的甘州山寺,見山寺之上有龍文五彩神氣,于是下令隨行官員人寺訪查,得知山寺之中別無他物,只有一小兒剛出世。元明宗正好無子,得此消息大喜,當即下詔,收趙(口+絲-一+灬)之子為太子,賜名妥好歡貼睦爾,即后來的元順帝。故此,在《宋人軼事匯編》一書之中的《少帝》卷中,有明朝才子俞應則之詩文云:“雖因浪子失中國,世為君長傳無窮。”意思是說,南宋王朝雖被西湖的歌舞所斷送,小兒皇帝趙(口+絲-一+灬)的后裔依然能得到天子之位,這豈非天意乎?有野史記載,明成祖朱棣在得知俞應則的詩后,去觀看歷代帝王像,見到元順帝的相貌果真十分像宋太祖趙匡胤。明成祖于是感慨道:“難怪元順帝一點也不像元朝的歷代帝王,而酷似宋朝的宋太祖!
公元1323年,趙(口+絲-一+灬)因詩文而遭受文字獄,被屈殺。其子多人,除傳說中的長子為元順帝以外,其余都留居西藏,成為藏族之中趙姓始祖之一。
瑤族趙氏
趙姓不僅是漢民族之中的大姓,在有的少數(shù)民族之中也為主要的姓氏之一,尤以瑤族的趙姓為代表,幾宓内w姓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之中的趙姓相比較,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大部分
的少數(shù)民族之中的趙姓沒有關于趙姓始祖?zhèn)髡f的文獻記載,而瑤族的趙姓則有其姓氏始祖的詳細的文獻記載。依據(jù)瑤族史話《過山榜》文獻的記載,瑤族的趙姓始祖是一只名叫盤夸的龍犬;盤夸與評王的公主結婚后生了12個子女,其中的第八個兒子取名叫趙瑞封,即是瑤族的趙姓的始祖。
傳說,瑤族早年有一位評王。一日,評王上瑤池仙境游玩,得到龍犬一只,身長三尺,毛色黃斑,能講人語。評王十分寵愛,為龍犬取名盤夸。其時,有一位高王,兵強馬壯,率兵侵略評王。評王被打敗后,只得將愛犬盤夸獻給高王求和。高王得到盤夸后,仍不放過評王,時時加以侵略劫奪,令評王的民眾無法為生。盤夸龍犬是一只神物,對高王的霸道行徑十分不滿;加之盤夸與評王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于是決定懲罰高王,為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老百姓除去禍首。一日,盤夸龍犬趁高王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高王身邊的近侍又疏于防范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向高王,將高王的首級咬下,沖破敵人的追殺,狂奔七天七夜,將高王的首級獻給評王。盤夸龍犬因勞累過度,四肢鮮血染地,昏倒在評王宮殿的大堂之上。評王急忙宣太醫(yī)急診,將盤夸從危亡之中救活。
評王見盤夸為一龍犬,竟如此感恩圖報,甚是感動,決意給盤夸以重獎。評王問盤夸龍犬要什么賞賜,盤夸龍犬回答:“評王曾有令,誰能除去高王,誰就可以與公主成親。我要求評王信守此諾!北P夸龍犬的要求可把評王給難住了。不同意盤夸龍犬的要求,自己就失信于天下;如果同意盤夸龍犬的要求,豈不斷送了公主的一生。評王左右為難,終日憂心忡仲。公主深被盤夸龍犬的行為所感動,評王的心事被她得知后,決心與龍犬成親。盤夸龍犬與公主成親后,雙雙進入深山老林。盤夸龍犬進入深山老林與公主完婚后,一夜之間竟變成了一位英俊少年。幾年之中,公主一連生下六對龍鳳胎。評王得知自己有了六男六女12個外孫,說不出有多么高興,于是傳下圣旨,敕封盤夸為瑤族始祖盤王。與此同時,評王還給自己的12個外孫分別敕姓為:盤、沈、包、黃、李、鄧、周、趙、胡、唐、雷、馮。被敕趙姓的是第八子,名叫趙瑞封,封都尉補充國公。
其時正值南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2年),趙瑞封出外獨立謀生,居住南渡林子村。趙瑞封娶妻二人,大妻生子趙宗先,分下金香爐,小名大趙;小妻生子趙宗縣,分下銀香爐,小名小趙。至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趙瑞封后裔遷至桂林落居。在桂林住了兩代以后,趙姓瑤人又從桂林遷居到了廣西平樂府東門八寶村住了一年。因避官禍,趙瑞封的后裔被迫遷出八寶村,遷到上五堡京子村,與另外七姓瑤人合居。趙宗先有子五人,趙宗縣無后。趙宗先的后人之中出了兩位著名的人物,他們就是瑤族人民的反清英雄趙金龍和趙福才。
清朝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清朝政府加強了對瑤族人民的剝削,當時遷居到湖南江華居住的瑤人趙金龍和趙福才決定舉行反抗清朝的武裝起義。兩人秘密聯(lián)絡了近三千瑤族人民,以紅布纏頭作為義軍的標志。起義軍起事后,迅速占領了藍山、江華、寧遠、新田等地,并制定了“殺貪官、斬污吏、奪田地、扶貧苦”的政策,很快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趙金龍有勇有謀,率領起義軍多次擊退清軍的圍剿。第二年,清朝政府調集了湘、廣、桂、黔四省的兵力,由戶部尚書禧恩親自坐鎮(zhèn)指揮,對趙金龍和趙福才領導的瑤族人民起義進行大規(guī)模鎮(zhèn)壓。趙金龍和趙福才率領瑤族義軍,與強大的清軍浴血奮戰(zhàn)了二十余天,終因寡不敵眾,英勇犧牲,為中華少數(shù)民族中的趙姓家族歷史,寫下了輝煌而悲壯的篇章。
小說人物趙玄默
安祿山的想法很簡單,對于完全親華的日本人,應該才與拉攏利用的手段,作為將來大唐間接鉗制日本的工具,而對于那些希望通過學習唐朝,從而使日本富強,甚至一報白村江之敗的日本人,安祿山則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他們太好過的。
阿倍仲麻呂再和安祿山聊了幾句,定下今后之約,就和同學一起告辭離開。
看著灰溜溜遠去的日本人,以及周圍還在偷笑的眾人,安祿山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他相信,今后這些日本人再也不敢進入大唐的花樓了。因為,安祿山剛剛又叮囑了安懷秀幾句,從明天起,整個大唐境內的花樓,都會流傳著日本人今天的這個笑話。
“下官國子監(jiān)四門助教趙玄默,見過幾位公子!剛才真是不好意思!實在上命所差,不得不照顧他們!還請幾位公子見諒!”等日本人一走,儒服老者就忙過來給安祿山他們賠罪。
他可是曾經(jīng)認識里面幾位王孫公子的,知道惹了他們,那可是比惹了他們老子還要難受的事情,為了前程考慮,只得主動過來請罪!
“哼!”李藻微微拱了拱。他并沒被趙玄默教過,不過也進過國子監(jiān),對老師的基本尊重還是要的。其他幾個可能被教過的少年,則是乖乖行禮。
“趙助教客氣了!你是館內大儒,讓你去叫這些化外之人,已經(jīng)虧待了你的才學呀!”安祿山笑著吹捧道。
“哈哈哈!哪里!哪里!安校書才是大儒呢!”趙玄默知趣的謙虛道。
“唉!這些化外之民,要是直接傳授經(jīng)史子集給他們,實在是有點暴殄天物了!聽說他們喜歡佛學,應該讓他們好好的先學學佛,修身養(yǎng)性,再教給他們其他儒學之類的!趙助教,你說是不是呀!”安祿山緊盯著趙玄默的眼睛。
“。∨!”趙玄默微微一愣,不過看到安祿山的樣子和神情,只得愣愣的點點頭,表示理解。
“趙助教!安某前幾天新印了幾部佛經(jīng),改日送到府上,你可以讓那些日本人讀讀!恩!安某還有幾本珍本,到時也會一起送給趙助教!”
“哦!好!好呀!是該讓他們多讀讀佛經(jīng)!”趙玄默笑著不斷點頭。
這回是真的理解了。不管安祿山的動機是什么,反正意思就是讓他不要傳授日本人經(jīng)史子集,只傳授佛學。雖然自己不通佛學,但是為了安祿山暗示的幾本珍本,就算不懂,也得傳授。
安祿山也是笑著點點頭。
后世的中國人,經(jīng)常說,在日本佛教怎么怎么樣流行,怎么怎么樣昌盛,但是他們不知道,日本的國教,并不是佛教,而是日本土生土長的神道教。神道教衍生的君權神授,天皇是神之后裔思想,則讓日本的忠君觀念格外強烈。
安祿山了解一些日本歷史,知道歷史上唐朝佛教傳入日本時,曾經(jīng)有機會讓神道教消亡,并且也現(xiàn)實的削弱了神道教的影響,以至于從奈良時期到平安前期,反叛天皇的事情時有出現(xiàn),到了平安后期的“國風時代”,日本故有文化開始復活,為擺脫唐文化影響,神道教也再次活躍起來。以前讀到日本這段歷史時,安祿山就在想,要是當時沒有去唐化的運動,就可能沒有日本天皇長久統(tǒng)治日本的事情存在,也就可能讓日本人不再團結,進入不斷的內戰(zhàn)中,這樣當然就不會有后世的一時強盛了。
為了自己的后輩,讓佛教在日本盛行非常重要,安祿山?jīng)Q定,他不但要給那些留學生傳授佛經(jīng),還要鼓勵僧侶去日本,但是不能帶走大唐的物產(chǎn)技術。那個鑒真當時去日本好像很不順利,自己可以好好的幫助他,通過他來宣傳佛教,最好是連同他們的天皇一塊兒剃度了。
“安兄!要不要小弟叫人再去教訓一下他們!”安祿山正在思考今后的安排,旁邊的李藻突然附耳過來說道。
“呵呵!有勞李兄了!”安祿山笑著抱抱拳。
知道他是因為剛才沒有幫上忙而不好意思。
“這些日本人雖然不是遣唐使,但真要讓他們受到傷害,倒會顯得我們大唐沒有容人之量!今后只要讓那些博士,教授什么的,別再傳授經(jīng)史子集就可以了!最好是讓他們多看佛經(jīng)!多學學修養(yǎng)!”
“這有何難!就是讓他們都滾出國子監(jiān),也很容易,讓他們讀不到書,一句話就能解決!”李藻拍胸部保證道。
“哈哈哈!好!我們繼續(xù)喝酒去!”安祿山高興的拍了拍李藻的肩膀。
兩地情中的趙玄默
我想知道你是否有意于大唐的仕途??趙玄默身為國子助教?有機會向每年負責貢舉的座主推薦學生。任職國子監(jiān)以來?受他推薦而中舉的生員不在少數(shù)。
恭彥訝異地看著趙助教顯然沒有料到趙助教會詢問他這個問題。
見恭彥面露詫異之色趙玄默笑道:?這沒有什么好意外的?孩子。你應該很清楚?你是我門下學習最認真的學生?為人師的?會想提拔自己的學生?也不是什么特別的事。只是我見你不常與朝中大臣往來?也不曾特意去結識城里的名流?雖然你可以藉由賓貢科進士出身?但倘若你真有意于仕途?應該要積極一些才是。
見恭彥不語趙助教又道:?為師雖然只是個九品的助教員?但也認識不少朝中有力的大臣?倘若你有意的話?為師可以為你引薦張九齡大學士?他一向惜才、愛才?必定會!
承蒙老師厚愛。?井上恭彥趕緊打斷趙助教的話。?恭彥自知才學尚淺?還沒有想過要入朝為官的事?請讓我繼續(xù)在老師門下完成學業(yè)。
趙助教慈藹地看著他年輕的學生。可是我認為你已經(jīng)有資格赴考。雖然你是個留學生?你想要多加學習的心?我能夠理解的;但所謂的『學習』?還包括許多書本上無法傳授約經(jīng)驗?在朝廷任官是很好的歷練?你何不放膽去試上一試?
恭彥謹慎地回答:老師?恭彥并非是謙虛?而是自知自己確實還需要學習。當朝科舉以詩賦為主?延攬的人才也多是能文之士;而我真正感興趣的?卻是貴國的典章★梅兒姑娘の寶貝書苑★請支持cinna.to.6600.org☆☆☆制度、文化風情?這也是我千里來唐的目的。我真的非常感謝老師的教導?但我認為自己還需要一段時間。更何況?能在大唐名儒的門下受教?恭彥深感榮幸。
被稱為開元十八學士之一曾獲得唐玄宗賞識的趙玄默仔細凝視著井上恭彥?好半晌才笑道:?好吧?就讓你自己決定吧。只是?當你覺得可以了的時候?
一定要讓我知道。
好的。?恭彥點頭答應?跟隨老師走出學館。
館外的天空自方才便飄起細雪。
趙玄默突然問起祝晶的事。對了?怎么好似許久不見你那位小友?
恭彥有些訝異怎么連趙助教都知道祝晶?
伸手盛住一縷飄落的細雪他眼色不自覺轉柔。?他走絲路去了。我也正想念著他呢。
與祝晶分別的感覺很奇怪。原本還擔心將來他離開長安時祝晶會傷心難過;可沒想到?此刻?他人還留在長安?祝晶卻去了千里之外的西域。雖說只是幾年的分別?但打從祝晶離開后?他就開始想念他了。
他想念他的笑容、他照照生輝的眼眸。
不知他現(xiàn)在一切可好?
今年冬雪似乎來得稍早一些西域也下雪了嗎?
下雪了
小少年站在敦煌市集里操著剛學會的一點胡話?比手劃腳地向一名正要往長安方向走的回紇商人道:?對?送到長安?永樂坊呂家。哈?要這么多?算了?那我找別人!好?你可以幫忙送?只收一貫銅錢?多謝了?我應該可以相信你會幫我把東西送達吧??什么?不用懷疑你的信用?否則阿拉會懲罰你?太好了?愿真主保佑你。?總算放心地將手中的油布包裹交到商人手上。
才剛處理完這件事身后便傳來熟悉的聲音。
祝兒?不是要你乖乖在旅店等我?別到處亂跑?
呂祝晶轉過身瞇起笑眼道:?小舅舅?我沒亂跑?我有跟康大叔說我要出來一下。?他口中的康大叔?就是他們商隊的主事者康居安。
商隊因為要添加飲水和食物的補給因此在敦煌停留兩天。醫(yī)者看了一眼祝晶身后的回紇人?不需推測?也已經(jīng)猜出他們達成了什么交易。?又讓人送信回去??這是他第三次送信回家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