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書籍
清光緒年間習同州梆子,工青衣花衫,拿手戲有《撿柴》、《審祿》、《勸學》、《法門寺》、《烏龍院》、《五香女奉琴》、《王有道賠情》。曾進北京“先在皇宮,作內(nèi)廷供奉”,后出宮,搭六王爺歌班,旋又入源順和班,改習京梆子,與老十三旦,崔靈芝齊名。據(jù)《都門紀略》所載,光緒十三年“蓋陜西”在源順和班演青衫,列二十三位名旦冊中,光緒三十三年(1907),二十九位名旦冊中,亦記有蓋陜西演出的三個戲《十萬金》、《三疑計》、《二進宮》,F(xiàn)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資料室,藏有蓋陜西的《白蛇傳》前后段、《興漢圖》鋅制唱片,是英國利威唱片公司錄制的,蒲城縣文化館現(xiàn)已復錄保存。
生平經(jīng)歷
據(jù)《河北梆子簡史》中記載,義順和班的前身是源順和班。光緒十四年(1888)改為義順和班,班中以山陜藝人為主,也是一個常駐北京的著名班社。光緒三十三年(1907)成書的《都門紀略》記載,光緒十三年蓋陜西在源順和班演青衫,名列23名名旦花名冊中。光緒三十三年,29名名旦花名冊中亦記有蓋陜西演出的3個戲:《十萬金》(飾李翠蓮)、《三疑計》(飾李月英)和《二進宮》(飾李燕妃)。
蓋陜西參加源順和班后,于光緒十三年正月初一至初四、正月初九至十二,在樂園演出。正月初五至初八,正月二十四至二十七在廣和園演出。正月十三至十六、正月二十一至二十三在廣和樓演出。正月二十八至三十在慶和園演出。
據(jù)《中國戲曲志天津卷·資料匯編第一輯》171頁記載,義順和班班址在天津西頭韋馱廟。蓋陜西l925年返陜前在天津活動。
蓋陜西對同鄉(xiāng)有困難時周恤之,不但色藝卓絕,其德亦有足稱者焉。民國l4年(1925)返陜前,曾在蒲城縣“秦義社"。返陜后,曾在蒲城縣泰義社演出《斷橋亭》,觀戲者景志宜、竇金榜講,他把劇中“十不該”改唱為“二十不該”,聲氣好,功底扎實,化妝出來俊秀,觀眾多得很,把半截墻都擠倒了。民國18年病故在蒲城縣“維新社",葬埋于縣城西門外楊家僚斜,享年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