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少年時隨父母遷居武漢,戰(zhàn)亂年代輾轉(zhuǎn)流離到河南。由于父親故去,15歲起不得不謀生養(yǎng)家。16歲考入流亡的河北中學,17歲進入洛陽第一戰(zhàn)區(qū)抗日工作宣傳隊,從此開始了進步話劇演出活動。曾在話劇《北京人》、《蛻變》等劇目中飾演主要角色。后輾轉(zhuǎn)至西安、蘭州,進入西北師范學院先修班學習,并參加西安中國旅行劇團及西北師院劇團的話劇《結(jié)婚進行曲》、《原野》、《西施》、《北京人》、《桃花扇》等劇目的演出。
作品獲獎
1980年第二屆小百花獎優(yōu)秀翻譯片導演獎
1981年第三屆小百花獎優(yōu)秀翻譯片導演獎
人物生平
進入華北大學
1946年回到北京,1949年1月進入華北大學三部(戲劇部)學習。同年9月,為東北電影制片廠選為譯制片演員赴長春,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配音演員。五十年代初在蘇聯(lián)影片《俄羅斯問題》、《陰謀》、《政府委員》、《蔚藍色的道路》等影片中擔任主要角色。曾因譯配蘇聯(lián)影片《政府委員》中女主角而獲得文化部銅質(zhì)獎章。
長影譯制片導演
1954年起任長影譯制片導演,譯制了《難忘的1919》、《復活》、《靜靜的頓河》、《三海旅行記》、《我們要活下去》、《橄欖樹下無和平》、《謝遼莎》、《縮影》等數(shù)十部外國影片。1957年至1958年,她在長影故事影片《復試》和《新的一課》中出演角色。60年代初還導演了話劇《全家!贰ⅰ独铍p雙》、《釵頭鳳》等。1964年調(diào)任科教片導演,拍攝了《蘋果樹大小年剪枝》、《人工培育天然牛黃》、《嬰兒喂養(yǎng)》及《科技新聞》數(shù)十本。
文革時期
文革中她受到?jīng)_擊和不公正待遇,1969年被下放到吉林省長白山區(qū)插隊務農(nóng)。
1972年回長影后,先任科教片導演,隨后仍任譯制片導演。此期間譯制了《蝴蝶夢》、《阿西們的街》、《摩竭星一號》、《永恒的愛情》等電影以及朝鮮電視連續(xù)劇《無名英雄》。其中《永恒的愛情》獲文化部優(yōu)秀譯制影片獎,《蝴蝶夢》獲長影小百花獎。
晚年生活
1979年被評為第一屆全國三八紅旗手。
曾任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吉林分會理事,及吉林省工會委員。
1982年被確診患有腦瘤,遂進行手術(shù)治療,1983年離休,此后在長達26年的時間里在與疾病的抗爭中度過晚年。
2008年5月6日上午9時在家中突然病發(fā),搶救無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