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自古創(chuàng)業(yè)之主,類皆眷懷故舊,略分言情,布衣昆季之歡,太史客星之奏,流傳簡冊,異代同符。徐世昌、趙爾巽、李經(jīng)羲、張謇皆以德行勛猷,久負重望,在當代為人倫之表,在藐躬為道義之交,雖高躅大年,不復勞以朝請,而國有大故,當就諮詢,既望敷陳,尤資責難,匡予不逮,即所以保我黎民,元老壯猷,關(guān)系至大。茲特頒嵩山照影各一, 名曰u2018嵩山四友u2019,用堅白首之盟,同寶墨華之壽,以尊國耆,其喻予懷,應如何優(yōu)禮之處,并著政事堂具議以聞,此令!
政事堂根據(jù)這道命令議決了五項優(yōu)待辦法:(一)免其稱臣跪拜;(二)賞乘朝輿,到內(nèi)宮換乘肩輿;(三)皇帝臨朝時,四友在勤政等殿得設矮幾賜坐;(四)每人給以歲費2萬元;(五)賞穿特種朝服。
后人評價
關(guān)于封號“嵩山四友”,可能來源于漢高祖時的“商山四皓”的典故,但其效果可稱迥異。張良此計一舉穩(wěn)定太子地位,而袁世凱帝制自為這一幕戲,是他畢生最失敗的一段政治玩意,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歷程,這場戲既不干凈,又非常笨拙,尤其是強奸民意,他父子和楊度一批人自以為天衣無縫,實則西洋鏡立刻被拆穿,因為當時由北京發(fā)號施令,要各省勸進,制造民意,結(jié)果很多省宣布獨立后立即公布那些密電,于是袁的笨戲乃為全國人所共曉。封號此舉帶有拉攏兼束之高閣的目的,無奈四人無一明確表態(tài)支持其帝制并長期觀望。袁氏倒臺后,“嵩山四友”這一稱號也與他其它的復古措施與名詞一起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