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人物生平
1911年3月(農歷辛亥年),楊寶民被推選為云南省同盟會代表,掛冠棄家,率領講武堂學生段蓬山、高復亨、李白催三人,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清廷聞之大震,削其官職,通令緝捕,并派兵監(jiān)視其在滇的妻室子女,查封其故里潼南雙江鎮(zhèn)的祖業(yè)遺產。廣州起義失敗后,楊逃往香港。同盟會總部負責人黃興等決定,派其赴長江中部組織革命活動。楊到滬后,商得同盟會中部總會負責人宋教仁同意,潛往長沙籌組同盟分會,進行革命活動。1911年秋,楊寶民與王鎮(zhèn)雅、詹大悲、焦達峰、陳作新、鄒永成、劉文錦等二百余黨人,在長沙府東街作民譯社商討發(fā)難,旋即起義。
長沙光復獨立后,楊又只身前往廣西邕寧(今南寧市)。因楊原在云南任糧餉局總辦、講武堂監(jiān)督、白鹽井提舉司時,與布政使沈秉坤(號幼嵐,湖南長沙人),有金蘭之交,私誼至篤。時沈已升調廣西巡撫,故往說服,曉以大義。沈立即響應,宣布獨立,并同意組織湘桂聯(lián)軍總司令部,沈任總司令,楊任總指揮,王鎮(zhèn)雅、程潛分任師旅長。楊復返湖南,將湘桂兩省新軍組成義師,攻克荊州、沙市、襄陽、樊城等地。義軍首抵荊州軍事重鎮(zhèn),清室守城兵將聞風喪膽,不戰(zhàn)而降。義師遍貼安民布告,發(fā)出“三殺令”:“陰謀復辟私藏武器者斬!造謠生事擾亂治安者斬!奸淫婦女搶劫財物者斬!”楊與師旅長親率士兵晝夜巡查,全城遍懸白旗,民眾歡欣鼓舞,人人情緒高漲,家家歡騰如過節(jié)日。
因荊州和平光復,義軍進城后,始終未殺一人,并資遣旗軍回籍就業(yè),文武官吏一律發(fā)給旅費,連將軍及其眷屬護送出境。聲譽傳出,故襄樊等地大都傳檄而定。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中華民國正式成立。2月1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tǒng),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職,擔任全國實業(yè)督辦。沈、楊遂資遣義軍,解除軍職。受孫中山任命籌組洞庭制革廠,楊任總辦,程潛任會辦。沈秉坤任浦口商務總辦,后被袁世凱毒死于北京。
1913年袁世凱陰謀稱帝,楊寶民憤然參加二次革命(即癸丑之役)進行反袁斗爭,在贛督李烈鈞組織的蘇、鄂、皖、粵、贛五省聯(lián)軍總司令部任總參議。湖口失敗后,楊寶民潛居上海法租界嵩山路,與程潛家毗鄰,懸壺行醫(yī)作掩護,聯(lián)絡黨人進行反袁活動。1915年與熊克武、但懋辛等出席黃興在新加坡召開的國民黨南洋會議,會后奉命同方聲濤(黃花崗烈士方聲洞之兄)赴云南策動反袁。同年12月蔡鍔在云南起義,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討袁,楊寶民參加了護國軍,在總司令部工作并任省民政廳長兼財政廳長等職。1916年,蔡鍔義軍入川,全國響應,各省紛紛反袁,宣布獨立,民國得以再造。蔡鍔、羅佩金先后任四川督軍兼省長,楊寶民聯(lián)任四川省財政廳長,兼任四川省國民黨支部長,主辦了《至公報》。1917年又與熊克武、夏之時等奉孫中山命,籌組護法運動,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撕毀“臨時約法”解散國會。楊在潼南縣高舉義旗組織靖國軍川北總司令部,任總司令。當時熊克武是四川靖國聯(lián)軍總司令。驅走了北洋軍閥在四川的走卒——督軍劉存厚后,熊克武任四川督軍,楊寶民任四川第三路漢軍統(tǒng)領。旋被選為四川省議會議員。
1926年北伐戰(zhàn)爭時期,楊寶民任國共合作時的國民黨四川黨部駐武漢國民政府代表,與吳玉章、林伯渠等交好,堅決擁護孫中山“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1927年國民黨蔣介石、汪精衛(wèi)叛變革命,楊寶民秘密離開武漢,潛往東北沈陽,后繞海道南返,匿居上海五年,與國民黨左派人士密謀倒蔣,后潛回四川。1933年與鄭經武等聯(lián)絡組織義軍,準備迎接紅軍入川,不幸于是年秋病逝于潼南雙江故里,終年5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