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水中石獸真會向上游? 過了十幾年,廟里的和尚募了一筆錢重修這座廟時,想從水中撈起這兩尊石獸,不料,河里沒有,人們都以為石獸給水沖走了,弄了幾條小船,帶上鐵耙等工具,順流而下,找了十幾里遠,石獸的影子都沒有看到。
石獸究竟到哪里去了?大家議論紛紛。
廟里住了位教書先生,先生聽說下游沒有找到石售,便笑有對尋找石獸的人說,你們不講究事物的道理,當然找不到石獸。它們不是小木片,怎么會被河中漲起來的水沖走?要知道,石頭質(zhì)地重,水底的沙松而浮,石獸落在沙上,愈過陷得愈深,十多年下來,深深陷入河底沙泥中。你們不去挖河底的泥沙,反而沿著水流向下去找,不是離石獸愈來愈遠,怎么能找到?眾人聽了教書先生這一番話,都認為很有道理,打算按照他的意思去做,正要動手時,一名老兵聽了先生的意見,也帶笑說了一番他的大道理。
老兵說:凡是石頭掉入河中,要找,必須向上游去找,不能往下游去尋。正因為石頭堅硬、沉重,沙松而浮, 水沖石頭沖不動,但沖在石頭的水,反射回來,必定會將石頭近處的沙泥沖走,久而久之,上端挨近石處便形成一坑穴,這坑穴愈過愈深,等到有了石頭的一半深,石頭必翻身倒人穴中;上游來的水,又在新的位置沖擊石頭,反射力又在近石頭的上方形成坑穴,深及一半,石頭又翻身倒人新的坑穴中,石頭如此不停地朝上游翻轉(zhuǎn)、顛倒,離原來的位置愈來愈遠,于是石獸便逆流而上了。
人們聽了老兵的話,照他所說去做,果然在幾里路遠的上游,找到了原來的那對 石獸。
思考與啟迪
紀昀認為,天下事,人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們思考問題,決不能依靠推理來妄加猜測。
影響
《閱微草堂筆記》中的這個故事,頗負盛名。有些中學語文教科書,將這個筆記列為學生必讀的課文,不少報刊上的文章,在說明邏輯推理不一定完全可靠時,往往將這個故事作為論據(jù)。
近世論點
有人對 紀昀的這個說法,表示懷疑。理由是石重水輕,無論如何,沉于水中的石獸,只可能順流而下,決不可能逆流而上。他們認為紀昀所說的這個故事,盡管很生動、有趣,很能吸引人,無奈事實決非如此,石獸向上游,不過是文學家的幻想,客觀上并不存在。
事實真的如此嗎?尋找沉在河中的石獸,究竟應在上游還是下游?不久前發(fā)生在云南西雙版納的一回事,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回事的情節(jié)幾乎與 紀昀所記一模一一樣,即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里去了。
十多年后,有人在離原地十多里的上游,發(fā)現(xiàn)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jīng)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么“游”上來的呢?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chǔ)也被震壞,它喪失了 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紀昀所說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游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時經(jīng)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他說明,紀昀所記,確非虛言。這一有趣的自然現(xiàn)象,1980年4月當?shù)氐膱蠹?作過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nèi)绾嗡伎紗栴},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
吳德鋒其人
吳德鋒 作家,著有《博物記趣》等。
來源:本文選自《博物記趣》,學林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