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曾在嵊縣公立小學就讀5年,1933年進崇仁鎮(zhèn)戒德寺的“鳳鳴舞臺”學藝,工花旦?瓢嘁蚬手衅诮馍,后隨屠杏花演出于桐廬、富陽、杭州等地,嶄露頭角,被稱為“小筱丹桂”。18歲加入施銀花領(lǐng)銜之“第一舞臺”至上海,演出于太原、通商、大中華、長樂、皇后、天香等戲院,任三肩旦,認真學習施銀花的唱腔。
1941年“第一舞臺”解散,即被南洋戲院聘為二肩旦,常常頂替頭肩旦演出重頭戲,形成了自然流暢、清新脫俗的演唱風格,被譽為“支腔蘭調(diào)”,聲名鵲起,有“閃電紅星”之稱。同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俗稱“乞巧日”),與馬樟花組成天星越劇團演出于九星戲院,打炮戲為新編家庭倫理劇《恩愛村》,聲名更甚,報界有“一支已足壓千紅”的說法。
1941年12月,應聘至通商劇場“越吟舞臺”與竺素娥等合作,傳統(tǒng)老戲與新編古裝戲、時裝戲交替上演,大受歡迎,被評論為“后起中成名最速的一位”。藝術(shù)上善于鉆研人物性格,且能與同臺演員交流默契。演唱中善用“海底翻”技巧,即上句唱完后拖音不絕如縷又緊接第二句,中氣充足,游刃有余。對她宣傳最多的《越劇日報》載文評述為:“嗓音之充沛,做表之細膩,念白之清晰,小動作之周到,是支蘭芳成名之基石。歌喉之悅耳動聽,施老牌(施銀花)后,恐僅其一人耳!鄙醚輨∧可醵,如《碧玉簪》(李秀英)、《盤夫索夫》(嚴蘭貞)、《秦雪梅訓子》(秦雪梅)、《沉香扇》(蔡蘭英)等。
1942年9月10日演完《對頭》后,即患霍亂轉(zhuǎn)白喉。病情稍減后,又于中秋節(jié)堅持上演應時戲《陰陽河》,飾李三娘,唱做并重,“挑水”特技贏得陣陣彩聲,但體力大虧,不久病逝。生前灌有《秦雪梅訓子》、《恩愛村》、《三看御妹》、《黛玉葬花》唱片4張。
人物經(jīng)歷
棄讀從藝,學文習武
男班“四大名生”之一的支維永是支蘭芳族房長輩.當春珠還在小學念書時,支維永早紅遍省城、滬地。探親返鄉(xiāng)之際,少不了為鄉(xiāng)親們唱上一段越劇唱腔,有時還演出一只小戲,小春珠被同族叔叔的英俊扮相,瀟灑的臺風,高亢亮麗的嗓音.幽雅悅耳的唱腔所醉倒。為此,小春珠纏住父母要求去學戲文,父母視春珠如珍寶,故給她取名為春珠,不愿過早讓她離開身邊,可是見她學戲心堅,也舍不得掃她興。事也湊巧,1933年,崇仁鎮(zhèn)戒德寺又開辦了“鳳鳴舞臺”。戒德寺曾舉辦過高升舞臺,育出了筱丹桂等大批紅伶,春珠父母覺得戒德寺是個大吉大利之所。讓春珠進這寶地,以后也會“出山” (有出息)。欣然同意女兒去學戲了.小春珠只讀了五年書,便輟學進了鳳鳴舞臺。
春珠進科后,師命改蘭芳,與李秋芳、徐蘭芳、吳愛芳、襲海芳、裘杏芳、裘芹芳、黃蓉芳等共同拜在男班名伶應方義和京戲武師張法順門下。蘭芳學藝肯吃苦,會動腦筋,成績顯著。師傅見喜,在啟蒙戲《碧玉簪》中,分她擔當重任,飾李秀英一角,該戲是男班名生應方義執(zhí)教的,三年前曾教過筱丹桂,張湘卿她們,積累了教學經(jīng)驗。此次教蘭芳更是細致,口補口,手把手教,教唱教動作身段,又教表情,而支蘭芳也學得很艱苦,把李秀英的端莊穩(wěn)重,演來很得體,后又在《梁!分酗椬S⑴_,也受師贊賞。武師傅張法順執(zhí)教的《鐵公雞》《火燒紅蓮寺》等武打戲,考慮到蘭芳文戲中已負有重任。只在武戲中任配角.可是她也很認真,很賣力,又受到師傅和姐妹們的夸贊。未出師門的支蘭芳,就此擔當了頭牌臺柱小旦重任。
“鳳鳴”藝徒們能演幾本戲后,便去嵊縣鄉(xiāng)間邊演邊學.后來應方義師傅因故中途離去,科班失去了“主心骨”,支蘭芳也于17歲那年離班私自返家,科班也散班了。
學花衫鼻祖,創(chuàng)獨特風格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第一副女班的施銀花和屠杏花組成“第一舞臺”,演出于紹興城鄉(xiāng),有時也返鄉(xiāng)為父老鄉(xiāng)親演。一日,來到支鑒路村演出,支蘭芳在戲開鑼前早早來到后臺箱房呆呆站在屠杏花的化妝桌前。雙眼盯著演員化妝梳頭.屠杏花發(fā)現(xiàn)這個小姑娘眼神有靈氣忽生喜歡之心,經(jīng)攀談才知她是個學了三年戲的小旦演員,就主動邀她入班,支蘭芳早巳聽說屠杏花、施銀花是前輩紅星,今能與老師同臺演出是最好不過之喜事,未征父母同意就允諾了。
1938年,屠杏花帶著支蘭芳入“第一舞臺”從紹興演到上海。施銀花是號稱u2018花衫鼻祖u2019的前輩老師,支蘭芳為她配戲,甚是興奮.施在《十美圖》中飾嚴蘭貞,支就扮飄香, 《珍珠塔》中施扮陳翠娥,支飾丫環(huán)彩屏,《碧玉簪》中施演李秀英,支演丫環(huán)春香。演時裝戲《雷雨》,施飾繁漪,支扮侍萍,支蘭芳在臺上演出中既看又學,在臺下向她請教虛心學,得益匪淺。把施銀花之特長,擅演青衣之技學到手,逐漸形成了既穩(wěn)重端莊又清新灑脫,又擅于抒發(fā)內(nèi)心活動的特色。在唱腔上,她受施銀花影響最大,形成柔中帶剛,委婉流暢,聲情并茂的風格,成為施銀花的“四工腔”正宗第一傳人,被譽為“施腔蘭調(diào)”。
她的表演與唱腔,在《梁!分酗椬S⑴_一角。得到充分體現(xiàn),尤其是“英臺吊孝”一場,她把見山伯已故,臥尸靈堂的真切傷感之情表演得淋漓盡致,深深打動了觀眾之心,她那“一眼閉一眼開u2019的絕唱,膾炙人口,唱得旋律起伏,波瀾迭出,聽者無不流下同情之淚,受到廣大觀眾和同行之贊頌。表演藝術(shù)家王文娟曾對筆者說:“當年我為學習支蘭芳的藝技.在演《梁祝》時,在u2018英臺吊孝u2019一場,我主動要求扮演梁山伯尸體,仰躺于靈堂木板上,為的是看支蘭芳的表演感情。聽她的唱腔。王文娟如此如饑似渴學習支蘭芳
閃電紅星,殞落滬上
1939年春,在上海四馬路(今福州路西藏路口)大中華劇場,由施銀花主演現(xiàn)代越劇《雷雨》,此時中國越劇發(fā)展史上真正的“越劇十姐妹”結(jié)拜亦形成,她們是:施銀花。屠杏花。錢秀靈。馬秋霞。周寶奎。支蘭芳。余彩琴。馬亦琴。袁瑞豐。筱金桂。
1941年,“第一舞臺”解散,但支蘭芳在《秦雪梅》、《梁!匪茉斓奈枧_形象,已深深刻在觀眾腦海之中,聲譽鵲起,被觀眾贊稱為“閃電紅星”,名揚浦江兩岸。同年七月,應號稱“閃電小生”的馬樟花之邀,組天星越劇團,演于九星大戲院,打炮戲是《恩愛村》,這是出新編的家庭倫理劇,由兩位號稱“閃電”名伶演新戲,號召力特強,觀眾特多,效果更好,聲名更甚。當時媒體報道:“一支已是壓千紅”。盡管兩位“閃電”合作時間不長,可聲譽遐邇。同年底,她被邀通商旅館越吟舞臺,與u2018越劇皇帝”竺素娥配對演出,竺素娥是文武全才的前輩,支視竺為師,虛心向她學習,在此期間,最有名氣的戲是《西廂記》,支蘭芳飾紅娘,擅長青衣的她,今扮花旦行角,臺上依舊是光彩照人。塑造了富有正義感,聰明機智,敢于斗爭,大膽細心的“活紅娘”。當時《越劇日報》載文贊曰:“嗓音之充沛,做表之細膩,念白之清晰,小動作之周到是支蘭芳成名之基石,歌喉之悅耳動聽,施老牌(施銀花)后,恐僅其一人耳!
正因她唱做俱佳,上海勝利唱片公司,灌了她的《秦雪梅訓子》、《恩愛村》、《三看御妹》和《黛玉葬花》四張唱片。
支蘭芳進上海,一帆風順,但也有不遂愿之事。舊時戲院有演“節(jié)次戲”習俗。如端午節(jié)演《白蛇傳》,七巧節(jié)演《七仙女下凡》,中秋節(jié)演《嫦娥奔月》,這些戲與節(jié)次有關(guān),就叫u2018節(jié)次戲”。演節(jié)次戲能吸引更多的觀眾,所以戲院、戲班都愿上演。
1942年農(nóng)歷八月初一,支在滬演出《對頭》一劇,因身體虛弱,戲完后,嘔吐不止,患上了赤痢病。中秋節(jié)到了,戲院老板要支蘭芳上演《陰陽河》!蛾庩柡印分杏幸磺楣(jié):李三娘與丈夫在中秋夜到花園賞月,夜宿涼亭,冒犯嫦娥娘娘,玉帝見怒,罰李三娘到陰陽河挑水這一段戲,與中秋有關(guān),也是“節(jié)次戲”。支蘭芳飾戲中主角李三娘。她為了演好三娘挑水一場戲:在以往演出中,特制了一雙20多斤重的小水桶作道具,為使演出中突出舞蹈的份量,并在扁擔及水桶上裝上許多五彩小燈炮,接上干電池,當李三娘挑著水桶上場后,舞臺照明燈齊暗,唯有水桶及扁擔上的燈泡熠熠閃光,放射出五彩顏色。隨著支蘭芳輕似飛云的園場步,雀步、云步和彎腰、鷂子翻身,旋轉(zhuǎn)的身段動作,五彩燈隨演員舞而舞,讓觀眾看得眼花繚亂,紛紛喝彩,掌聲雷動。支蘭芳每演完這場戲,連唱帶舞,累出一身汗。為此,中秋節(jié),要演此戲,自感體力不行,姐妹們也勸她不要演了,改演《唐明皇游月宮》,但老板不同意,而支蘭芳又考慮到許多老觀眾,盼著中秋節(jié),擁到劇場看我的《陰陽河》,我不能只顧自己而讓觀眾失望,因此,毅然決定上演。當夜《陰陽河》是演下來了,觀眾也滿足了,可是支蘭芳演完戲走下臺,氣喘吁吁,臉色刷白,倒下了,使本來不好的身體更虛弱,病上加病,后來病情轉(zhuǎn)化成重傷寒癥,又患腹膜炎,經(jīng)醫(yī)治無效,于1942年10月23日晚7時許,心臟停止跳動,終年21歲。
一代紅星,到上海后,閃電般地紅起來,卻又閃電般地離開人世,讓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