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自幼傳承家學,跟隨祖父學習工筆花鳥畫,臨摹歷代名家名作,尤其是黃筌、黃居寀父子和徽宗制作,同時也為自己打下了扎實的造型基礎和線條功夫,有了這兩樣基本功以后的藝術創(chuàng)作上方能得心應手。稍長遍游九州,觀勝景,遍訪名師,曾得梁樹年,白雪石,周彥生,王雪濤等大師教誨,在真山真水中磨練自身畫藝。曾為北京瀚宇名人書畫社及北京九龍書畫社等特約畫家,早期山水受白雪石白派山水的影響,在90年代曾大量臨摹白派作品,后得大師點播,開始踏上寫生的道路,尋求自己的風格,近二十年來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寫生稿達10萬份之巨。
藝術特色
魏飛認為中國畫的根本是植根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不是單一的表象,是一種高層面的文化,集哲學、文學、美學多方面于一體的,是一個畫家的全部精神世界的反映和生發(fā)。其對創(chuàng)作認真投入,極少宣傳自己也極少對市場投入關注,秉承古人教誨“剛日讀經,柔日讀史”,每日堅持博覽群書,外出寫生時也手不釋卷,對先秦諸子百家尤為傾倒,其認為,中國文化的昆侖不在強盛的漢唐,也不在文人當政的兩宋,更不在所謂的康乾盛世,而在先秦,所以在他的畫里,能看到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天真自然,法家的嚴謹氣度,陰陽家的變化萬千。
同時極其重視畫家的寫生功力,近二十年來淡泊名利,潛心作畫,錘煉畫藝,深究畫理;正如其名,飛者翔也,魏老師是個不受束縛閑不住的人,長期在外寫生,江河山川,走獸翎毛,花鳥魚蟲無一不是其寫生的對象。擅長工筆,寫意,花鳥,人物,風格多變。其工筆畫上朔宋元,潛心研習黃荃、趙佶等筆法,下從于非闇、周彥生之特色,長期的寫生生活,成就了其作品造型準確,畫面寫實,繁而不縟,頗具乾隆盛世之氣象,設色濃淡相宜,意味深長。其寫意作品特點化繁求簡,意在筆先,舍棄繁縟的修飾,以最簡練的筆墨來表現(xiàn)最根本的意趣,求其神而非其形,追求天真平淡的境界,正是白石老人所言之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行者與隱者
魏飛是個閑不住的人,手閑不住的時候就畫畫,腳閑不住的時候就外出寫生;一身舊迷彩服,一個帆布背包伴隨他走遍了大江南北,華夏之大隨處皆是風景,但凡發(fā)現(xiàn)有能入畫之景,旋即席地坐下,在紙上運筆如飛;一條不知名的山間小道,一處老舊的水鄉(xiāng)民居,都能盤桓琢磨許久,曾在峨眉金頂通宵達旦守候只為感受云氣升騰佛光初現(xiàn)的變化,也曾在葡萄架下苦守數(shù)日只為觀察露珠的凝結。魏飛一直認為自己在90年代迫于生計仿作白派山水是自己藝術生命中的一個污點,所以他把游歷寫生作為是一個朝圣之旅,自己就是一個尋求藝術本源的行者,在這個朝圣的旅途中追尋自己的藝術之路。
從小出生在京城腳下,京城的風俗玩物也是最讓魏飛所傾倒的;核桃、珠串、葫蘆、鳴蟲等都是其最愛,不大的小院里處處是蛐蛐罐,空閑時最愛一個人坐在院中聽著蟲鳴品茗把玩核桃,伺候著這些心愛之物時,魏飛非常的滿足,寄情于物、寄情于山水是他一生的追求,最后又抒情與畫。他極少與別人交際,一直活在自己構建的精神家園中;所以他的作品布局再滿、設色再艷麗,始終能從里面感覺出一股空靈之氣。至今獨居的魏飛并非是心理有疾病不愿與人相處,北宋處士林和靖一直是他的偶像與精神寄托,他向往的是一中超然世外的人生,清寂的物質生活不僅沒有讓他意志消沉,反而使他的精神生活異常的富足,如同一個蟄居塵世的隱者,雖身處鬧市卻仍然能把持住心中的一份凈土,正所謂“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是也。
藝術榮譽
1987年獲今日北京書畫大賽一等獎
1991年受邀赴臺灣參加中國當代名人書畫展
1994年參加“第八屆全國美展優(yōu)秀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