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封王拜將
司馬尚之初任秘書郎,后遷散騎侍郎。太元十三年(388年)父親司馬恬以兗青二州刺史出鎮(zhèn)京口,司馬尚之遷振威將軍、廣陵相。太元十五年(390年)父親去世,司馬尚之襲封譙王,并離職服喪。
王恭舉兵
服喪后,司馬尚之任驃騎將軍、會稽王司馬道子的咨議參軍。隆安元年(397年),青兗二州刺史王恭舉兵討伐掌政的司馬道子寵臣王國寶,司馬道子不能抵抗,被逼誅殺王國寶以求平息事件。當時散騎侍郎劉鎮(zhèn)之、彭城內(nèi)史劉涓子等人皆因是王國寶黨羽而被收捕,將被處死,司馬尚之認為刑獄不能牽連太廣,勸司馬道子釋放他們。司馬道子聽從。
而當時王恭因為逼司馬道子殺王國寶而威震全國,令司馬道子十分畏懼,以司馬尚之有才能,于是以其為心腹,并且常常與司馬尚之策謀和議論。而當時司馬尚之就勸司馬道子多樹心腹至方鎮(zhèn)以作外藩,司馬道子于是就于隆安二年(398年)以其司馬王愉為江州刺史,并割豫州刺史庾楷本督的四郡改由王愉都督。庾楷本來亦是支持司馬道子的,但他對此變動感到不滿,上疏反對卻不被接納,于是憤而勸王恭討伐司馬尚之。
在庾楷的策動下,庾楷、王恭、荊州刺史殷仲堪、廣州刺史桓玄及南郡相楊佺期于隆安二年(398年)七月以討伐司馬尚之兄弟及王愉為名起兵。九月,司馬道子委軍事予兒子司馬元顯,以其為征討都督,統(tǒng)領司馬尚之、王珣和謝琰等人抵抗。司馬尚之于是領兵進攻庾楷,先于慈湖擊敗庾楷將段方,后更在牛渚大敗庾楷,令庾楷逃奔桓玄。及后司馬道子便以司馬尚之為建威將軍、豫州刺史、假節(jié)鎮(zhèn)歷陽,代替庾楷。不過,桓玄與楊佺期率軍從荊州到來,在白石大敗朝廷軍隊,并進攻至橫江,司馬尚之唯有撤退。不過隨著王恭因部將劉牢之背叛而兵敗被殺,桓玄、楊佺期及殷仲堪三人亦后撤,反在尋陽結(jié)盟自保,不久更接受朝廷下詔安撫,返回駐地,建康危機得以解除。司馬尚亦獲升為前將軍,而他與其他三個弟弟都獲司馬道子任命要職,各擁軍隊,以倚仗為援。
直言宗室
隆安三年(399年),司馬元顯趁機奪去父親司馬道子的權(quán)力,成為東晉朝廷的決策者,而且以張法順為謀主,其寵信張法順更讓他在宴會上與自己平起平坐。司馬尚之見此,于是嚴肅的向司馬元顯指責張法順沒有才能,不值得受提拔寵異,更斥命張法順退下。此舉令司馬元顯十分不滿,后來司馬元顯借故命豫州分二千兵予他所掌握的揚州,但司馬尚之以豫州時有外寇,兵力只有數(shù)千,仍不夠守戍,沒有可分之兵為由拒絕,更令司馬元顯大怒。只是當時司馬元顯有意討伐桓玄才沒有再作行動。
助解京危
隆安五年(401年),叛民領袖孫恩大軍逼近建康,朝廷內(nèi)外戒嚴,并征司馬尚之入衛(wèi)建康。司馬尚之于是率精兵前赴,屯于積弩堂。當時孫恩剛大敗于劉裕,重整軍隊后試圖掩襲建康,但當知道司馬尚之已到建康且劉牢之也回軍,不敢進攻,于是撤退。建康危機又再解除。
兵敗遇害
元興元年(402年)正月,司馬元顯正式下詔討伐桓玄,以劉牢之為前鋒都督,司馬尚之繼后,而桓玄則順江東下迎擊;感恢边^了尋陽都沒遇上朝廷軍隊,到姑孰后就派馮該進攻歷陽,攔阻洞浦并焚毀司馬尚之的船艦。司馬尚之于是率九千兵布陣于浦上,又派武都太守楊秋駐橫江。不過,楊秋卻投降桓玄,司馬尚之軍隊于是自潰,司馬尚之唯有逃到涂中。十多日后,司馬尚之因被人告發(fā)行蹤而被桓玄所捕,桓玄入建康掌握朝政后,殺害司馬尚之等人。
元興三年(404年),晉安帝經(jīng)歷過桓玄篡位而復位后,追贈司馬尚之衛(wèi)將軍,謚為忠王。
主要成就
司馬尚之有軍事才能,在王恭等人起兵時,先于慈湖擊敗庾楷將段方,后更在牛渚大敗庾楷。孫恩叛亂時,司馬尚之和劉牢之一同逼退孫恩,解除建康危機。
人物評價
王韶之《續(xù)晉安帝紀》曰:豫州刺史司馬尚之,為桓玄將馮該所攻,倉儲稍竭,或曰:"戰(zhàn)士多饑,悉未付食。"是時,蘆筍時也,尚擲旮筍曰:"且啖此,足解三日。"將士離心,遂敗。
親屬成員
先輩
天祖:司馬進,曹魏中郎。
高祖:司馬遜,譙剛王。
曾祖:司馬承,輔國將軍、湘州刺史、譙愍王。
祖父:司馬無忌,譙烈王。
父親:司馬恬,譙敬王。
弟弟
司馬恢之、司馬允之、司馬休之。
兒子
司馬文仲,寧遠將軍、宣城內(nèi)史
司馬文思(嗣子),襲封譙郡王
史書記載
《晉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忠王尚之,字伯道,初拜秘書郎,遷散騎侍郎。恬鎮(zhèn)京口,尚之為振威將軍、廣陵相,父憂去職。服闋,為驃騎諮議參軍。宗室之內(nèi),世有人物。王國寶之誅也,散騎常侍劉鎮(zhèn)之、彭城內(nèi)史劉涓子,徐州別駕徐放并以同黨被收,將加大辟。尚之言于會稽王司馬道子曰:“刑獄不可廣,宜釋鎮(zhèn)之等!钡雷右陨兄ゼ静⒕恿新,每事仗焉,乃從之。
兗州刺史王恭忌其盛也,與豫州刺史庾楷并稱兵,以討尚之為名,南連荊州刺史殷仲堪、南郡公桓玄等。道子命前將軍王珣、右將軍謝琰討恭,尚之距楷。允之與楷子鴻戰(zhàn)于當利,鴻敗走,斬楷將段方,楷單馬奔于桓玄。道子以尚之為建威將軍、豫州刺史、假節(jié),一依楷故事,尋進號前將軍;允之為吳國內(nèi)史;恢之驃騎司馬、丹楊尹;休之襄城太守。各擁兵馬,勢傾朝廷。后將軍元顯執(zhí)政,亦倚以為援。
元顯寵幸張法順,每宴會,坐起無別。尚之入朝,正色謂元顯曰:“張法順驅(qū)走小人,有何才異,而暴被拔擢。當今圣世,不宜如此。”元顯默然。尚之又曰:“宗室雖多,匡諫者少,王者尚納芻蕘之言,況下官與使君骨肉不遠,蒙眷累世,何可坐視得失而不盡言!币蜻撤樍钕。舉坐失色,尚之言笑自若,元顯深銜之。后符下西府,令出勇力二千人。尚之不與,曰:“西藩濱接荒余,寇虜無常,兵止數(shù)千,不足戍衛(wèi),無復可分徹者。”元顯尤怒,會欲伐桓玄,故無他。
及元顯稱詔西伐,命尚之為前鋒,尚之子文仲為寧遠將軍、宣城內(nèi)史;感凉檬,遣馮該等攻歷陽,斷洞浦,焚尚之舟艦。尚之率步卒九千陣于浦上,先遣武都太守楊秋屯橫江。秋奔于玄軍,尚之眾潰,逃于涂中十余日。譙國人韓連、丁元等以告玄,玄害之于建康市。玄上疏以閔王不宜絕嗣,乃更封尚之從弟康之為譙縣王。安帝反正,追贈尚之衛(wèi)將軍,以休之長子文思為尚之嗣,襲封譙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