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存疑
《蕉軒隨錄》記載:“明初有陽谷知縣武姓者,甚貪虐……民人切齒,呼之為武皮匠,言其剝割也,又呼為賣餅大郎,言其于小民口邊求利也。”
據(jù)《清河縣志》主編表述,自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清河縣志》首次修志以來,先后經(jīng)歷了7次重修,其中都沒有關(guān)于武潘的任何記載。只是因為當?shù)孛耖g傳說甚多,在新編《清河縣志》時,才以民間文學的形式收錄了武大與潘金蓮的故事。
歷史事件
武大郎,本名武植,父母早亡,自幼家貧。武植之墓,早已被人發(fā)掘,他身高七尺,經(jīng)科學測驗,身高起碼在一米八以上,是一位讀書人?忌线M士,后當上縣令。他在任期間興利除弊,清正廉明。
武大郎的配偶潘金蓮,出身名門,大家閨秀,知書達理,對武大郎一心一意。潘金蓮以善良賢惠勤勞仁義的賢妻良母而聞于鄉(xiāng)里。
武植早年貧苦,接受過好友黃堂的資助。武植做官后,黃堂家的房屋失火,他便投奔武植,希望謀個一官半職。不料,他在武家住了3個月,天天好酒好菜,卻始終不見提攜,黃堂感到不滿。
為發(fā)泄心中怨恨,黃堂在回鄉(xiāng)路上四處編造宣揚關(guān)于武潘的謠言,并張貼傳單捏造武潘二人的“丑事”。當?shù)貝荷傥鏖T慶與他沆瀣一氣,添油加醋。但黃堂回到家里后,卻發(fā)現(xiàn)家里建起了新房子。妻子告訴他,這是武植派人建的。黃堂無比懊悔,但他捏造的武潘倆人的丑惡形象,早已轟動四方,并被施耐庵寫進了小說《水滸傳》。
這一事件,見于施耐庵后人的道歉詩中,也在武大郎本人的墓志銘中得到了證明。
近來傳說武植是水滸傳武大郎的原型,不過武植墓是荒廢了幾百年才在1996年重修,墓志銘內(nèi)容也是根據(jù)后人流傳的故事寫作。且這些故事對照歷史是有問題,例如傳說武植是永樂(1403-1424年)年間的進士,但施耐庵在洪武四年(1371年)已經(jīng)過世。另他的水滸傳是在生前很多年就已經(jīng)寫成初稿,不可能拿晚他幾十年才考上進士的武植寫進書里。其次,明朝洪武到永樂年間的進士,也沒有名叫武植的。
1996年立的武植墓志銘如下
“ |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縣孔宋莊(今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xiāng)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jié)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為銘記焉。 |
外界評價
武大郎的墓碑銘文就是最有力證據(jù):“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似,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xiāng)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jié)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為銘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