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1925年,鄭獻征從國立北平政法大學畢業(yè)后,回到重慶,擔任重慶聯(lián)合縣立中學校長、四川法政專門學校學監(jiān)、萬縣教育局局長等職。
1930年初經友人張昌圻介紹,為盧作孚聘請籌組兼善中學。1930年4月10日,盧作孚在致熊明甫等函中談到創(chuàng)辦中學的初步想法,“峽局青年能力太低,無法為社會作事業(yè),出川以后,愈有許多證明。認為此后只可增加專門人才,萬不可增加青年。如少專門人才,則諸青年亦絕少進步可言,且誤自以為即是人才矣。詳情容另函痛論之。吾輩千萬只可就現(xiàn)有青年設法,不可再增加無法之青年人,以增加事業(yè)之累。并望痛告現(xiàn)有諸青年,到滬者入;蛉霃S求有所學習,均苦為能力所限,以現(xiàn)有的能力,求學且無法,何能辦事?讀書千萬不可隨便,且須各有統(tǒng)系。擬約友人二三到峽,下年成立一中學校,專準備青年投考交通、同濟諸大學,一方面準備應用。此后事業(yè)至少需用高中畢業(yè)以上之青年,今日諸青年亦須逐漸提高到高中以上之程度乃有辦法也!
1926年6月10日,張昌圻寫信給盧作孚,談及兼善中學:“峽區(qū)中學之事,弟意鄭君獻征可助先生一臂。彼于教育事業(yè)尚感興趣,且有理想,可約其同歸,并教其繼南開張伯苓先生之后,請酌之!
1930年6月15日,盧作孚致函熊明甫,報告了與鄭獻征及各學術機關接洽關于創(chuàng)辦兼善中學的情況,“關于峽中設立中學者,已商得最熱心事業(yè)之良友鄭獻征君同意,到峽辦中學校。并商得中央研究院、中國科學社、中央大學農學院,各介紹人到科學院擔任研究,同時即任中學校教員。中學辦法迥于普通中學不同,歸來詳談。”
1930年9月初,鄭獻征、劉雨若隨盧作孚到北碚籌建兼善中學及農場,9月15日正式開學,招收學生23名,聘鄭獻征為校長。兼善中學作為西部科學院籌備的第一個事業(yè),在鄭獻征等人的努力下,很快成立,隨后峽區(qū)博物館并入西部科學院,唐瑞五從上海運到大批活動物,劉雨若發(fā)起火焰山公園設計委員會,王以章到北碚籌備理化室,將兼善中學寢室一間改修成化驗室。兼善中學因陋就簡,以北碚火焰山山麓東岳廟下殿作為校舍,“床鋪一切咸賴峽區(qū)各機關之供給,如以北碚之公共體育場為體育場,以地方醫(yī)院為醫(yī)院,以峽區(qū)圖書館為圖書館,以科學院之理化室為理化室,以科學院之職員為教師”。
在鄭獻征的主持下,兼善中學的各項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不但課堂教學重視實際,還鼓勵和組織學生深入社會,諸如旅行、調查等,為社會造就實用人才,兼善中學因此在北碚及周邊地方贏得了很好的聲譽。
1933年鄭獻征由劉湘舉薦任重慶大學秘書長,后代理校長,1936年任四川省建設廳主任秘書,1937年調任三臺縣縣長,1948年任國民政府四川省水利廳廳長。
鄭獻征與盧作孚相交頗深,對盧作孚非常尊重,也深得盧作孚賞識。鄭獻征為兼善中學的創(chuàng)立和西部科學院的籌建付出了巨大心力,為繼任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早年日記
1904年,吾母延請族叔孝廉九皋公為余啟蒙于羅趙灣,儀式十分隆重,至今猶彷忽憶之。
1907年,吾母送余就學外祖母家,三舅不悅,去而歸。
1908年,8歲,就學三姑母家,備受表弟欺凌,適出麻子,三姑母不待麻免,以肩輿送余歸,歸屆嚴冬,不備上下簾,冷風透骨,歸家即病,兩目成魚泡,幾瀕于死,吾母大痛。
1908年至1911年,8歲至11歲,三年之中,先后就學于秀山二爺、澤民四爺、度舟大爺?shù)忍幾x唄誦,讀卒五經,尚未開講,皆讀通學。與二弟同行往來,相依為左右手,時被鄉(xiāng)里兒童欺負,賴二弟勇敢,未或受屈。
1911年,到余11歲,吾母送吾弟兄到燒酒坊場上入學,從此離開母親出外就學,一去14年,比自北京學成歸來,則吾母已舍吾弟兄而長逝矣!
1911年至1913年,11歲至13歲,在燒酒坊讀書三年,余以多病,常讀半年而輟。三年之中,先后寄食于致堂二爺、華奄二爺兩處,最后順與宗侄雄才入地主宮小學住堂。每逢星期六日,先后輒與二弟歸家省親,雖風雨不避,鄉(xiāng)居距場15華里,時遇風雨,路滑難行,偶墜冬水田中,累吾母為吾輩洗澡更衣,吾母雅尚節(jié)儉,堅苦卓絕,自吾弟兄稍長,將梁奶母辭去,即未用一童仆,以一女子而移居半廂大屋,既虞竊盜,復憚鬼怪。吾弟兄回家見狀,常依依不忍遽離。一夜余與二弟已入睡,吾母方至廚房為吾弟兄預備次晨早餐,忽怪聲奔入寢室,大呼有鬼,至今思之,空余淚痕,嗟乎,貧家孤兒寡婦之生活,誠人間地獄之不若矣!后余長縣政,對孤兒寡婦之有冤屈者,無不盡心為之伸雪,亦深知孤兒寡婦處境之不若也。余游學北平,同情無告,矢志革命,其思想與熱忱之淵源,亦多由此而來也。
1914年,余14歲未滿,請命于母,只身入縣城考中學,當時校長為甘庶咸先生,逾半年,改為林崧生先生。林先生師道獨優(yōu),視學生如弟男子侄,愛護備至,尤注重師資之選擇,千里求師,不惜重聘,若敖亨久先生、宋了禺先生、林桂馨先生、刁亞衡先生、曾尚書先生,鴻儒碩彥,薈萃一堂,學生亦多聰睿好學,可謂吾縣中學之極盛時代。至今思之,猶眷眷而不能己也!
1915年,民國四年,余15歲,約系仲春時節(jié),二兄經武起兵討袁,事□,袁政府下令逮捕二兄及其黨羽,幾抄吾家,吾母率吾弟兄移居城內。自后時局益紊,匪風益熾,遂未還鄉(xiāng)。吾母亦終老城內,蓋三十數(shù)年于茲矣。
功績
鄭獻征1937年由成都派往三臺任縣長,由于當時三臺經常大旱。三臺老馬、新德、爭勝、里程等鄉(xiāng)鎮(zhèn)農民經常顆粒無收,清朝由民間修建的小型灌渠由于年久未修,已無法灌溉,引起了鄭獻征高度重視。他親臨現(xiàn)場,和上萬百姓一起奮戰(zhàn)9個月,終于完成了可灌溉面積2.7萬畝的永和堰。為紀念鄭獻征的功德,當?shù)匕傩諏⒚指臑椤班崫裳摺。但是,由于當時的技術等方面原因,鄭澤堰進水口無節(jié)制閘。涪江每遇漲大水,就影響到沿河居民的生產生活用水。加之1998年遭遇洪水,三臺縣有不少水利工程被損毀,水毀修復工程給當?shù)毓芾聿块T帶來很大債務,要靠三臺縣出資修建節(jié)制閘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