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鄭南升,古新興鄉(xiāng)棉陽(今潮陽棉城)人,相傳系出漢儒玄之后,至宋初徙為邑人,而南升始崛起于光、寧之間。宋代著名理學四大流派(濂、洛、關、閩)的閩派首領朱熹,于宋紹興26年(1156)七月曾至潮州,鄭南升與揭陽郭叔云相攜前往師之。鄭南升潛心研讀格致合一要旨,得其精髓,受到朱熹的稱贊。鄭南升每有疑問請教于朱熹,都會都得到他的詳細講解。鄭南升整理成語錄100多條,也得到朱熹的首肯。
朱熹最推崇《論語》、《孟子》二書。為大力倡導、傳播朱子理學宗旨,鄭南升學成后便回到潮陽故里。同鄉(xiāng)人侍講鄭開先特地為鄭南升建了一座名為“孔安堂”的館舍作為其授徒講學之用。鄭南升之學強調躬身實踐工夫,也推重《禮》教。據嘉靖《潮州府志》記載,朱熹曾這樣說:“文振近來看文字較細,須用提攝起惺惺,不要昏晦。才昏晦時,少間事來,一齊被私意牽引得去。須用認取自家身與心卓然在目前,為得主宰,則事物之來,區(qū)處得當!
鄭南升開創(chuàng)了潮州學人重禮教、重實踐的學風傳統(tǒng),對于潮州社會宗法制度庶民化建設,厥功至偉。林大春在隆慶《潮陽縣志》卷十二“鄭南升傳論”中說道:“自趙宋道學大明之時,慨然以正學自任,卓為一郡儒宗者,實自二先生(鄭南升與郭叔云)始。今晦庵《家禮》一書,與蒙谷所定《宗法》,潮人遵行之不廢,二先生之力也。世儒往往謂道學無禆于實用,豈知流風余韻,猶能使人尊信如此。”潮州后世學者也多受鄭南升之學的影響,多是身體力行、實踐禮法的儒者。
鄭南升逝世后葬于南山蔗子潭,著有《晦庵語錄》一書行世。今潮陽海門鎮(zhèn)湖邊鄉(xiāng)大湖神廟(韓愈祭海神處)前左側仍保存鄭南升于紹興元年(1131)所立的《韓文公祭大湖神文》的三篇碑刻。經盛端明等上報申請,入祀郡、邑鄉(xiāng)賢祠,稱“朱門高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