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99年獲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學士學位,2005年和2008年分別獲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和民族學博士學位。
學術兼職
兼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教育人類學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西民族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和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裕固族教育研究所學術咨詢委員會主席。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教育人類學、發(fā)展人類學和族群人類學研究,關注民族教育、語言政策、社區(qū)發(fā)展和認同政治。
研究成果
先后在《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西北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教育學報》等學術刊物發(fā)表中英文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有學術著作《學校教育·地方知識·現代性:一項家鄉(xiāng)人類學研究》(2010)、《經濟文化類型與校本課程開發(fā)》(合著, 2012)、《教育人類學視野中的裕固族教育研究》(2017)、《教育改革與文化轉型:人類學隨筆集》(2017)和《多樣性與裕固學:基于人類學的探索》(2018)。合作主編有學術文集《中國裕固族研究》(第一輯,2011;第二輯,2013)。與他人合作編輯或參與編寫的學術圖書和課程教材有《中國裕固族研究集成》(2002)、《民族教育理論與政策》(2009)和《多元文化教育——全球多元文化社會的政策與實踐》(2009)等16部。
專著
1.滕星,巴戰(zhàn)龍,歐群慧,等:《經濟文化類型與校本課程開發(fā)》,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巴戰(zhàn)龍:《學校教育·地方知識·現代性——一項家鄉(xiāng)人類學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編著
1.鐘進文,巴戰(zhàn)龍主編:《中國裕固族研究》(第一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
2.滕星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全球多元文化社會的政策與實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章節(jié)作者
3.歐群慧,羅吉華主編:《地方性知識與校本課程建構——教師論文與田野日志集》,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9年,編委
4.編委會編:《多元文化鄉(xiāng)土教材——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第二中學校本教材》,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9年,策劃并課題指導組本冊第一負責人
5.施琳主編:編委
6.陳長平,席小平,陳勝利主編:《中國少數民族生育文化》(下),中國人口出版社,2005年,編寫人員
7.鐘進文主編:《中國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編委
發(fā)表文章
期刊論文
英文:
1.Ba Zhanlong:“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Several Forms of Alternate Location Schooling in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and the Problems Therein”,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pp.35-52, Vol.43, No.3, May-June 2010
2.Ba Zhanlong:“A Socio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of Yugur-Nationality Schools”,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pp.77-88, Vol.40, No.2, Mar-Apr 2007 SSCI,影響因子:0.050
中文:
35.巴戰(zhàn)龍,. 裕固族兒童剃頭儀式的教育人類學研究[J] . 河西學院學報,2012,(3):21-26
34.巴戰(zhàn)龍,. 學校教育與地方知識關系探究:基于一項裕固族鄉(xiāng)村社區(qū)民族志研究[J] . 當代教育與文化,2012,(1):30-36
33.巴戰(zhàn)龍,. 在學校教育中追求語言公平傳承的歷程:對三次裕固語教育試驗的本質性個案研究[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3):60-69. CSSCI
32. 巴戰(zhàn)龍、羅吉華,. 村寨遇旱求雨的地方敘事——汶川巴奪羌寨的人類學案例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47-52. CSSCI
31.巴戰(zhàn)龍:“人口較少民族地區(qū)縣域學前教育發(fā)展的教育人類學研究——以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為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期,第-頁 CSSCI
30.巴戰(zhàn)龍:“裕固族鄉(xiāng)村社區(qū)發(fā)展歷程與模式的社會人類學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第-頁 CSSCI
29.巴戰(zhàn)龍:“教育人類學家滕星教授學術作品與思想述評”,《甘肅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第86-89頁;第1-9頁
28.巴戰(zhàn)龍:“裕固族語言文化遺產保護問題探究”,《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第92-97頁 CSSCI
27.巴戰(zhàn)龍,張志群:“學校教育·弱勢群體·非教育功能——一種教育人類學的關聯(lián)性分析”,《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年第3期,第33-37頁
26.巴戰(zhàn)龍:“裕固族文化融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問題的調查研究”,《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年第2期,第6-12頁 CSSCI擴展版
25.巴戰(zhàn)龍:“近5年裕固族教育研究進展述評:以研究生學位論文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第118-123頁 CSSCI擴展版
24.巴戰(zhàn)龍:“近五年裕固族教育研究進展述評:以期刊報紙文獻為例”,《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年第5期,第5-10頁
23.巴戰(zhàn)龍:“兩種裕固語的使用現狀與未來發(fā)展問題研究”,《甘肅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第101-105轉100頁
22.巴戰(zhàn)龍:“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研究進程的回顧與評論”,《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年第5期,第37-42頁 CSSCI擴展版
21.巴戰(zhàn)龍:“百年明花研究的回顧與評論:一個裕固族鄉(xiāng)村社區(qū)的學術史”,《河西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第6-13頁轉45頁
20.巴戰(zhàn)龍:“兩次裕固族語言教育試驗失敗的歸因分析與相關政策探討:基于兩項教育民族志研究”,《教育學報》,2009年第4期,第83-88頁 CSSCI
19.巴戰(zhàn)龍:“人類學家鄉(xiāng)研究的反思與辯護:基于兩項教育民族志的研究”,《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2期,第80-85頁 CSSCI
18.巴戰(zhàn)龍:“地方知識的本質與構造:基于鄉(xiāng)村社區(qū)民族志研究的闡釋”,《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第160-165頁 CSSCI
17.歐群慧,巴戰(zhàn)龍:“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對民族地區(qū)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啟示:以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鎮(zhèn)中學為例”,《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第12-16頁
16.巴戰(zhàn)龍,巴玉環(huán):“簡論21世紀裕固族教育的文化使命”,《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第43-46頁 CSSCI
15.巴戰(zhàn)龍:“歷史人類學視野中的u2018一九五八年u2019”,《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8年第11期,第107-119頁
14.巴戰(zhàn)龍:“教育民族志:含義、特點、類型”,《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年第3期,第10-13頁
13.巴戰(zhàn)龍:“成就與問題:中國裕固族教育研究六十年”,《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第104-109頁
12.巴戰(zhàn)龍:“關于裕固族傳統(tǒng)文化消亡問題的幾點社會人類學思考”,《甘肅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第96-101頁
11.巴戰(zhàn)龍:“試述民族學校的概念、類型與功能”,《河池學院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3期,第108-112頁
10.巴戰(zhàn)龍:“試論少數民族教育異地辦學的幾種形式及其存在的問題”,《甘肅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第24-30頁
9.巴戰(zhàn)龍:“裕固族學校教育功能的社會人類學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第37-44頁
8.巴戰(zhàn)龍:“多民族學校的中國模式——u2018民漢合校u2019研究”,《甘肅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第32-38頁
7.滕星,巴戰(zhàn)龍:“從書齋到田野——談教育研究的人類學范式”,《西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1期,第19-22頁;轉載于《教育學》(人大復印資料G1),2005年第6期,第82-86頁
6.巴戰(zhàn)龍:“簡論民族文化傳承與裕固族教育”,《牧笛》,2004年第1·2期合刊,第79-80頁
5.巴戰(zhàn)龍: “鐵穆爾的寫作旨趣及其意義”,《陽關》,2002年第4期,第34-37頁
4.孟凡麗,巴戰(zhàn)龍:“新疆維吾爾族基礎教育發(fā)展滯后的原因與對策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12-18頁
3.巴戰(zhàn)龍:“裕固族u2018棄老——敬老u2019型民間傳說的內涵初探”,《陽關》,1999年第6期,第44-46頁
2.巴戰(zhàn)龍:“西部裕固語的使用與教學述略”,《甘肅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第62-64頁 CSSCI
1.巴戰(zhàn)龍:“裕固族文化中的狗崇拜及其先民的狼圖騰”,《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1期,第64-67頁;轉載于《民族研究》(人大復印資料D5),1998年第7期,第95-98頁;轉載于:那木吉拉主編:《阿爾泰神話研究回眸》,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373-378頁 CSSCI
訪談錄
訪他人:
3.巴戰(zhàn)龍,滕星:“堅持實事求是 堅持自主選擇——民族地區(qū)農村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問題訪談”,《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6期,第140-144頁 CSSCI;轉載于滕星:《書齋與田野:滕星教育人類學訪談錄》,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122-133頁
2.巴戰(zhàn)龍,滕星:“人類學·田野工作·教育研究——一個教育人類學家的經驗、關懷和信念”,《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社版), 2004年第2期,第5-12頁 CSSCI;轉載于《教育學》(人大復印資料G1),2004年第5期,第84-91頁;,第31-55頁
1.巴戰(zhàn)龍:“中國少數民族新創(chuàng)文字的歷史與未來——訪著名民族語言學家戴慶廈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6期,第122-125頁 CSSCI
答問者:
3.鐵穆爾:“全面、健康、持續(xù)地推進裕固族文化研究——訪裕固族青年學者巴戰(zhàn)龍”,《甘肅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第93-97頁
2.鐵穆爾:“裕固族教育研究: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訪裕固族青年學者巴戰(zhàn)龍”,《皇城教育》,2007年第4期,第4-9頁
1.鐵穆爾:“十年寒窗苦,鄉(xiāng)土情思深——訪裕固族青年學者巴戰(zhàn)龍”,《生命樹》,2006年第5期,第4-10頁
其它論著
英文
1.Zhanlong Ba:“Using Yugur in Local Schools: Reflections on Chinau2019s Policies for Minority Language and Education ”, in Minglang Zhou and Ann Maxwell Hill(eds.),Affirmative Action in China and the U.S.: A Dialogue on Inequality and Minority Education, NY: Palgrave Macmillan,2009, pp199-209
中文
49.巴戰(zhàn)龍:“主持人語”,《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年第4期,第22頁 CSSCI擴展版
48.巴戰(zhàn)龍:“主持人語”,《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年第2期,第27頁 CSSCI擴展版
47.巴戰(zhàn)龍:“人口較少民族校本課程建設的必要與可能”,《中國民族報》,2011年8月19日第5版
46.巴戰(zhàn)龍:“應加強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qū)雙語教育研究”,《中國民族報》,2011年2月25日第6版
45.巴戰(zhàn)龍:“跨文化看教育人類學”,《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2月24日第12版
44.巴戰(zhàn)龍:“詩歌,在山野草地上流淌”,載:杜曼·葉爾江:《騰格里蒼狼》,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10年,第182-184頁
43.巴戰(zhàn)龍:“u2018本土教育u2019:教育人類學研究主題的拓展——評《村落中的教育》”,《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年第6期,第27-29頁 CSSCI擴展版
42.巴戰(zhàn)龍:“國家應優(yōu)先發(fā)展人口較少民族教育”,《中國民族報》,2010年9月17日第8版
41.巴戰(zhàn)龍:“主持人語”,《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年第6期,第27頁 CSSCI擴展版
40.巴戰(zhàn)龍:“主持人語”,《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年第5期,第17頁 CSSCI擴展版
39.巴戰(zhàn)龍:“主持人語”,《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年第3期,第5頁 CSSCI擴展版
38.巴戰(zhàn)龍:“主持人語”,《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年第2期,第5頁 CSSCI擴展版
37.巴戰(zhàn)龍:“民族文化課程:提高人口較少民族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中國民族教育》,2010年第4期,第4-6頁
36.巴戰(zhàn)龍:“抓住契機,提升人口較少民族教育水平”,《中國民族報》,2010年3月23日第3版
35.巴戰(zhàn)龍,海路,鄭麗潔:“人口較少民族文化融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情況的調查研究”,載:楊東平主編:《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232-241頁
34.巴戰(zhàn)龍:“牧野之子”(評論),《西部散文家》,2010年第1期,第121-122頁
33.巴戰(zhàn)龍:“裕固族語言的兩次教育試驗”、“裕固族教育”、“裕固族現代學校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顧嘉堪布”、“裕固族個人辦學第一人安立福”,載:張志純主編:《甘肅裕固族史話》,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83-85、96-98、108-109、110-111頁
32.海路,巴戰(zhàn)龍,李紅婷:“珍視鄉(xiāng)土知識,傳承民族文化——u2018中國鄉(xiāng)土知識傳承與校本課程開發(fā)研討會u2019綜述”,《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第87-90頁 CSSCI
31.巴戰(zhàn)龍:“校本課程開發(fā)范式:一種教育人類學的觀點”,《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1月19日第8版
30.巴戰(zhàn)龍:“祁連山下育青松:甘肅省肅南縣裕固族60年教育發(fā)展紀實”,《中國民族教育》,2009年第10期,第11-13頁
29.巴戰(zhàn)龍:“我心目中的教育學”,《教育科學研究》,2009年第8期,第20-21頁 CSSCI
28.巴戰(zhàn)龍:“發(fā)展的反思與超越”,《中國民族報》,2009年8月14日第11版
27.巴戰(zhàn)龍:“第七章 民族教育的特殊辦學形式”,載:滕星,王鐵志主編:《民族教育理論與政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260-296頁
26.巴戰(zhàn)龍:“重訪顛倒墩”,《牧笛》,2009年第1期,第5-6頁
25.巴戰(zhàn)龍:“人類,你的名字叫脆弱?”,《中國報道》,2009年第6期,第26-27頁
24.巴戰(zhàn)龍:“展現裕固族研究的美麗畫卷”,《張掖日報》,2009年5月21日第3版
23.巴戰(zhàn)龍:“社區(qū)發(fā)展與裕固族教育的文化選擇:人口較少民族鄉(xiāng)村學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載:滕星,張俊豪主編:《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97-282頁
22.巴戰(zhàn)龍:“他者的眼光與裕固族研究”,《中國民族》,2009年第4期,第63-64頁
21.巴戰(zhàn)龍:“現代裕固族學校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顧嘉堪布”,《皇城教育》,2008年第4期,第4-5頁
20.巴戰(zhàn)龍:“荒漠中的紀念:草溝井城、莊堡和漢墓群”,《絲綢之路》,2008年第10期,第66-67頁
19.巴戰(zhàn)龍:“營建一方更加繁茂的文學綠洲”,《牧笛》,2008年第1期,第1頁
18.巴戰(zhàn)龍:“社會人類學田野調查日記”,《日記》,2008年第1·2期合刊,第11-16頁
17.巴戰(zhàn)龍:“小議散文寫作的u2018迷思u2019與西部中國”,《生命樹》,2007年第1期,第24-25頁
16.巴戰(zhàn)龍:“明海古城:見證逝去的繁榮”,《絲綢之路》,2007年第8期,第60-61頁
15.巴戰(zhàn)龍:“英國:從兩份報告開啟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國民族報》,2007年8月17日第3版
14.巴戰(zhàn)龍,金清苗,等:“為了裕固族的明天——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第二中學校本課程開發(fā)紀實”,《中國民族報》,2006年8月18日第3版
13.巴戰(zhàn)龍:“關于u2018全球化u2019的田野報道”,《甘泉》,2005年第1·2期合刊,第115-117頁
12.巴戰(zhàn)龍:“民族學家滕星教授小傳”,載:施琳主編:《當代中國著名民族學家百人小傳》,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414—420頁
11.巴戰(zhàn)龍:“文化多樣性·裕固族·民族研究”,《讀書》,2004年第4期,第52-56頁 CSSCI
10.巴戰(zhàn)龍:“人類學家滕星教授”,《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 2004年第3期,第1頁;又載:徐杰舜主編:《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71—373頁 CSSCI
9.巴戰(zhàn)龍:“裕固族生育文化”,載:陳長平,席小平,陳勝利主編:《中國少數民族生育文化》(下),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5年,第367—380頁
8.巴戰(zhàn)龍:“異音同至聽,殊響俱清越:評滕星博士的《文化變遷與雙語教育》”,《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5期,第155-156頁 CSSCI
7.巴戰(zhàn)龍:“教育學的尷尬”,《讀書》,2003年第10期,第90-93頁 CSSCI
6.巴戰(zhàn)龍:“u2018教育人類學研究叢書u2019第一輯出版”,《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第195頁
5.巴戰(zhàn)龍:“裕固族敬老習俗漫談”,《中國土族》,2003年第2期,第65-66頁
4.巴戰(zhàn)龍:“裕固族文化中的石崇拜述略”,《甘泉》,2002年第1·2期合刊,第97-98頁
3.巴戰(zhàn)龍:“有關裕固族的報刊資料選輯”,載:鐘進文主編:《中國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690—699頁
2.巴戰(zhàn)龍:“走向歷史深處的文學”,《甘泉》,2000年第1期,第49頁
1.巴戰(zhàn)龍:“理解賀中”,《蘭州晨報》,2000年6月5日第18版
研究報告(2008-)
4. 2008年8月12日,《汶川地震的社會影響分析與對策研究——側重對兒童、婦女與青少年的影響》(《社會政策通訊》,2010年3月[總第14期]),第四執(zhí)筆人
3.2008年7月9日,《甘肅隴南災區(qū)社會方面政策實地調研報告》,第一執(zhí)筆人
2.2008年6月1日,《關于汶川地震陜西災區(qū)社會響應情況的實地考察報告》,執(zhí)筆人
1.2008年5月31日,《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災害評估組赴陜西實地考察報告》,第一執(zhí)筆人
參加會議
國內
3.2009年12月,中國北京:語言、文化適切性與教育研討會,發(fā)表題為“語言多樣性的保護與基礎教育的改革:以裕固族為例”的主題報告
2.2009年10月,中國北京:課程與文化——中國鄉(xiāng)土知識傳承與校本課程開發(fā)研討會,發(fā)表題為“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初中校本課程建構的理論基礎與開發(fā)范式:社會文化人類學的視角”的主題報告
1.2007年11月,中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首屆教育社會學論壇,發(fā)表題為“教育民族志:含義、特點與類型”的報告
國際
3.2006年4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迪金森學院:少數族群教育肯定性政策國際研討會,發(fā)表題為“Socio-cultural Contexts of Two Unsuccessful Trials on Education in Yugur Region:Review of Ethnic Policies on Language and Education”的報告
2.2006年3月,中國北京:北京大學首屆教育社會學國際研討會,發(fā)表題為“裕固族學校教育功能的社會人類學分析”的報告
1.2005年7月,中國北京:第五屆多樣性國際學術會議,發(fā)表題為“An Ethnographic Study on Globalization in Rural Community”的報告
研究課題
主持的科研項目
10.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裕固族國族認同建構的社會過程——一項歷史與政治民族志研究”(項目編號:11YJC850002),(省部級,7萬元),主持人
9.2011年4月-2013年4月,北京師范大學文科青年教師發(fā)展培育項目資助:裕固族國族認同建構的社會過程——一項歷史與政治民族志研究,(2萬元),獨立主持人
8.2011年8月4日-2012年1月20日,民政部救災司委托項目:自然災害救助社會征用和補償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603042),(省部級, 25萬元),主持人
7.2010年1月-2010年12月,北京師范大學自主科研基金資助項目:“新課程改革以來裕固族地區(qū)基礎教育學校課程發(fā)展的社會過程探究:一項教育人類學研究”(項目批準號:2009AAT-2),獨立主持人
6.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大自然災害和重大突發(fā)公共事件應對新框架研究——基于汶川大地震的實證研究”子項目:“地方知識中的風險認知和災難應對:以羌族地區(qū)為例的災難人類學研究”,主持人
5.2008年12月-2010年10月,北京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鄉(xiāng)村社區(qū)里的地方知識與學校教育:一項教育民族志研究”,獨立主持人
4.2007年6月-2008年6月,聯(lián)校教育及社會科學應用研究論文獎計劃二等獎項目:“人類學視野中的地方知識與學校教育——中國西北一個鄉(xiāng)村社區(qū)的現代性歷程(1907~2007)”,獨立主持人
3.2006年4月-2008年6月,美國福特基金會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文化類型與初中地方性校本課程建構”子項目“甘肅省肅南縣皇城鎮(zhèn)經濟文化類型與初中地方性校本課程建構”,主持人
2.2005年12月-2008年12月,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建設項目:“教育人類學的理論方法與學科建設研究”,合作主持人
1.2004年8月-2005年8月,聯(lián)校教育及社會科學應用研究論文獎計劃三等獎項目“社區(qū)發(fā)展與裕固族學校教育的文化選擇——人口較少民族鄉(xiāng)村學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獨立主持人
參與的科研項目
11.2010年11月-2011年1月,參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項目:“關于促進新疆雙語教育全面、健康和持續(xù)發(fā)展的若干建議”
10.2010年4月-2010年5月,參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項目:“中國四川減少災害風險教育教師培訓支持材料開發(fā)計劃”
9.2008年6月-2008年8月,參與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項目:“The social impact of and policy response to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ith the emphasis on children, young people and women”
8.2008年6月-2008年8月,參與科技部課題:“汶川地震恢復重建科技快速響應項目” 子項目“ 災區(qū)重建快速恢復政策與社會管理研究”,合作撰寫分報告《甘肅隴南災區(qū)社會方面政策實地調研報告》(第一執(zhí)筆)
7.2005年6月,參與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辦課題“新時期民族教育的理論、政策與實踐”,獨立撰寫分報告《民漢合校——多民族學校的中國模式》
6.2005年6月,參與國家民委民研中心課題“民族教育的理論、政策與實踐”,獨立撰寫分報告《民族教育的特殊辦學形式》
5.2004年11月,參與國家計生委課題“中國民族生育文化研究”,獨立撰寫《裕固族生育文化》
4.2004年11月-2008年11月,參與文化部課題“中國裕固族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與保護研究”
3.2002年8月,參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教育科學規(guī)劃辦課題“西部開發(fā)與少數民族教育若干問題研究”,獨立撰寫課題分報告《西部開發(fā)與民族團結教育研究報告》
2.2002年9月-2003年9月,參與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辦青年課題“世界各國多元文化教育”,編寫其中第十章 《墨西哥多元文化社會與教育》、第十一章 《泰國多元文化社會與教育》
1.2000年4月,參與教育部課題“新疆多民族聚居區(qū)中小學教師科學文化素質現狀調查研究”,獨立撰寫課題分報告《新疆多民族聚居區(qū)中小學教師科學文化素質現狀調查研究報告》
教學情況
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 1-18周,專業(yè)基礎課,2學分,36課時,《人類學導論
》,90人
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 1-18周,專業(yè)基礎課,3學分,54課時,《質性研究:理論與實踐》,23人
2011-2012學年第一學期,1-18周,專業(yè)基礎課,3學分,54課時,《質性研究:理論與實踐》,34人
2010-2011學年第一學期寒假,民政碩士研究生班,專業(yè)課程,8課時,《公共管理與發(fā)展理論》,12人
2009-2010學年第一學期,1-18周,專業(yè)選修課,2學分,36課時,《發(fā)展理論》, 5人
2010-2011學年第一學期,1-18周,專業(yè)基礎課,3學分,36課時,《質性研究:理論與實踐》,22人
2009-2010學年第二學期,1-18周,專業(yè)基礎課,3學分,36課時,《質性研究:理論與實踐》,36人
2009-2010學年第一學期,1-18周,本科生公共任選課,2學分,36課時,《人類學導論》,97人
2009-2010學年第一學期寒假,民政碩士研究生班,專業(yè)課程,12課時,《公共管理與發(fā)展理論》,24人
21人
2008-2009學年第二學期,53人
2008-2009學年第二學期,1-18周,專業(yè)選修課,2學分,36課時,《發(fā)展研究:理論與案例》, 6人
2008-2009學年第二學期,專業(yè)基礎課,3學分,21課時,《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質性部分》, 10人
指導學生情況
2008級CFP學生:
主導師:鄭麗潔 徐茂林 王建鋒
2008級CFP學生:
主導師:王軍華 喻聲援
2009級普通碩士研究生:
導師組成員:劉 杰
2008.9-2011.1 2008級碩士生班主任
2008.9-2011.1 2008級CFP班主任
2009.9-2011.1 2009級CFP班主任
2010.9-2011.1 2010級CFP班主任
所獲榮譽
獲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2011)、第六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