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宋淳熙十一年(1184),中特科進士,做過短時期的小官,因不能施展?jié)谰让竦谋ж摵筒辉盖噘F,就辭官回歸故里,于東橫山中結廬創(chuàng)辦“竹溪書院”,樵牧執(zhí)教,生活極其清苦,有時吃的是玉米糊、大麥粥,但安然自樂。是時,四方學子紛紛前來拜師受學,有來自他鄉(xiāng)別縣的,內有好些為貧民弟子,不少人經竹溪先生的熱心教導,成為有名的學者,如他的高足泮時舉,就是一位有名的理學家。在竹溪先生的影響下,泮時舉辦書堂于大西鄉(xiāng)泉井與白湖兩地,廣招弟子,以傳播文化,培養(yǎng)后學為榮。由此,天臺山被譽為“小鄒魯”,竹溪先生的名聲,朝野皆知,人人稱頌,成為浙東一名賢。
后值浙東連年災荒,民不聊生,朝廷命 朱熹至臺州辦理賑事,兼領天臺山桐柏宮。朱熹慕徐竹溪名,到臺州后,就專程到東橫山拜訪名賢徐竹溪。朱熹至東橫山山麓,見一中年男子,頭戴儒冠,身穿長衫,一手撩衣而下,口中高歌:
九葩一萼鶴翎紅,開落黃梅煙雨中。千葉青蓮無路入,不知春在石橋東。
朱熹心想:“這大概是竹溪先生了吧!”于是迎上去相問。那人答道:“竹溪是我的先生。我愛杜鵑花,更愛先生新作的《詠杜鵑》,故脫口而歌之!闭f罷,舉手一揖,揚長而下。朱熹嘆曰:“此真書山耳?選”再向前,朱熹問路于一背柴牽犢的老人,老人告之以前路。朱熹略觀賞勝山景色:松篁掩映,雀舞鶯鳴,山花爛熳,流澗潺潺。就按老人所指,找到了竹溪書院,出來迎接的原來就是這位背柴牽犢的指路老人,進內,灶中還燉著一罐熱氣騰騰的大麥粥。朱熹驚喜之余,據(jù)事?lián),口占一律吟道?/p>
路遇個老翁,自負柴一束。烏巾插在腰,背手牽黃犢。
借問何處居?指點破茅屋。午雞啼短墻,麥飲方炊熟。
竹溪先生微微一笑,亦以一律答云:
曲徑沿山去,煙村四五家。兩行金錢柳,一樹紫荊花。
壁上琴三尺,堂中書五車?邕^千層橋,便是他的家。
朱熹又提出《論語》中的“顏子三月不違仁”請教,先生答以杜甫《曲江》中的“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的詩句以對。朱熹拍手稱善。兩人共進麥飯,開懷暢談,言投意合,各恨相見之晚,夜里還挑燈細語,直至雞鳴方抵足共眠。朱熹離開東橫山時,特書“景物增輝”四字于路亭以上,寓意深長。臨別時,兩情依依。朱熹緊緊握住竹溪先生的手囑道:“頭發(fā)全白了,今后得多多保重身體啊?選”先生答曰:“我在山中,山路走走,柴枝攀攀,澗邊站站,鳴鳥聽聽,興來詩歌吟吟,賤軀倒還硬朗,看來幾年內還不會作古呢?選”“這走走”、“攀攀”、“站站”、“聽聽”、“吟吟”五個迭詞,道出了先生暮年的健身之道和樂觀性格,很值得老人們效仿。
暮年,先生仍壯心不已,除經常給弟子講課外,還抽空擠閑,費心運神,整理成《竹溪文集》一部、《經解》一部以傳世。
為了紀念徐竹溪獻身山區(qū)傳播文化的不朽業(yè)績,后人把他與 范理、泮時舉、 齊汪、夏錐、 魯穆等二十八位臺郡名賢,列像于天臺道教圣地桐柏山“金庭洞天”桐柏名觀“清圣祠”內以奉,供后人瞻仰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