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辛甲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時(shí)代:西周初
籍貫:周元
民族:漢族
身份:太史
個(gè)人簡介
辛甲,西周初太史。也作“辛甲大夫”。
原殷臣,曾事紂王,向紂諫言75條,而紂王不聽。
聞周文王昌賢,乃歸之。文王任以公卿,封于長子(今屬山西)。
《漢書·藝文志》著其錄《辛甲》29 篇。今佚。
西周太史
三代(夏、商、周)為史官及歷官之長。西周、春秋時(shí)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稘h書·光武紀(jì)》注:“史官之長也。”是政府中很重要的一名官員。后來職位漸低,秦朝稱太史令,漢朝屬太常,掌天文歷法。司馬遷的官職即為太史,在《史記》中的作者評(píng)述多以“太史公曰”的句子起始,所以太史一詞有時(shí)也指司馬遷所著的《史記》!稄埡鈧鳌罚骸绊樀鄢,再轉(zhuǎn),復(fù)為太史令。魏晉以后太史僅掌管推算歷法。至明清兩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負(fù)責(zé),因此又稱翰林為太史。《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
紂王帝辛
帝辛,名受,后世人稱殷紂王。為帝乙少子,以母為正后,辛為嗣。帝辛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歡心。帝辛繼位后,重視農(nóng)桑,社會(huì)生產(chǎn)力發(fā)展,國力強(qiáng)盛。發(fā)起對(duì)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kuò)張,把商朝勢力擴(kuò)展到江淮一帶,國土擴(kuò)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于公元前1075年即位,公元前1046去世,在位30年,后世評(píng)價(jià)褒貶不一。
辛姓起源
辛(Xī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姒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據(jù)《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陜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莘國,其后世子孫以地為氏,稱莘姓。后由于莘與辛音近,遂去艸頭為辛姓,稱辛氏,便產(chǎn)生辛姓。
2、出自高辛氏所改。據(jù)《路史》所載,相傳黃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為辛姓。
3、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東省曹縣一帶的有辛氏的后裔,有以辛為姓的。
4、出自賜姓而來。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辛氏即莘氏也!北敝苡匈n項(xiàng)氏姓辛,其后皆顯于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
5、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
、 清滿洲人有辛姓,世居錦州。
② 清高麗有辛姓。
、 清時(shí)甘肅碾伯(今青海省樂都)縣土司其孫姓辛,名莊奴。
④ 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