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夏汝弼
性別:男
死亡年月:1649年
國籍:中國
時代:明朝
籍貫:湖南衡陽
民族:漢族
身份:官員
個人事跡
夏汝弼與王夫之是同鄉(xiāng)好友,崇禎十六年(1634年),夏汝弼等人受巡撫褚胤錫委托,修建方廣寺。張獻忠陷衡州后,隱居蓮花峰。
順治五年(1649年)在南岳方廣寺同舉旗抗清。
事敗后逃匿九嶷山,絕食而亡。道光二十七年九月初十日(1847年10月18日),鄧顯鶴在湘鄉(xiāng)梓田(今雙峰縣沙塘鄉(xiāng))車駕山作詩紀念:“蹈海魯高士,登山古逸民。史宬宜紀載,誰為語朝紳?”。
夏姓起源
一出自姒姓。傳說帝堯時,鯀的妻子女志因在夢里吃了慧苡而生禹,所以帝堯就賜禹以姒為姓。舜帝為了表彰禹治水的一系列功績,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縣東)。后來舜將帝位傳給禹。夏禹死后,夏禹的兒子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夏立國四百余年,共傳十三代,十六主。后因夏桀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夏國族人以國名“夏”為姓,夏姓誕生,是為河南夏姓。(據此推斷,我家可能源于此支吧,嘻嘻)
二為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夏禹的后裔東樓公受封于杞(今河南杞縣),為杞侯,簡公時被楚國所滅。簡公的弟弟佗(本姓姒)逃到魯國(今山東西南部),魯悼公因其為夏禹的后裔,便給予采地為侯,稱為夏侯(復姓),其后裔以夏為姓。這支夏姓后來遷至今安徽毫縣,是為安徽夏姓。
三為出自媯姓,以王父字為氏。周朝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于陳,建立陳國,史稱陳胡公。春秋時,傳至第十六位君主陳宣公杵臼時,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子夏的孫子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稱為夏征舒,以后就有了夏姓。是為河南夏氏。 夏氏的郡望、堂號主要有: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吳、越地設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西漢時相當于今江蘇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和福建全省。譙郡,東漢建安未年從沛郡分一部分設置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三國時相當于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壁、蒙城、太和、鹿邑、永城等地。高陽郡,東漢桓帝設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晉泰始初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南)。相當于今河北保定市、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北魏改為郡,稱治高陽。魯郡,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相當于今山東曲阜、滕縣、泗水等地,晉改為郡。夏姓以“會稽”為堂號。秦及秦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山西繁衍,并遷往陜西、山東、安徽、河北等地。至魏晉南北朝,夏姓在我國北方發(fā)展成為高陽、魯郡兩大郡望。魏晉之際,夏姓大舉南遷,在江南形成了夏姓歷史上最大的望族――會稽夏氏郡望。所以夏姓人口多以“會稽”為其堂號。唐宋以后,夏姓主要在江南的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蘇、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繁衍生息,最終使夏姓成為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