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生平簡歷
1896年春,經二哥陳英士介紹,赴上海就讀中西書院(東吳大學前身),專攻英語。不久轉入南京金陵同文館及江南儲材學堂,攻讀普通科學。當時,陳英士已感到“武備之不可緩”,力勸陳藹士去日本學習陸軍。光緒二十四年(1898),清政府選派留學生出國,陳藹士被派赴日本學習。先進成城學校修習日文,后入陸軍士官學校。陳藹士以第一期步兵科考第一名畢業(yè)。因成績優(yōu)秀,留校任教。
1902年23歲時回國后,即去桐鄉(xiāng)石門看望還在善長典當行習商的陳英士,談了不少在日本時的所見所聞,使陳英士下了“易地改業(yè),另謀出路”的決心。同年,陳藹士赴湖南長沙任武備學堂總教習與監(jiān)督,兼湖南新軍標統(tǒng)。他與陳英士密通聲氣。
1905年陳英士去長沙,參觀了陳藹士所統(tǒng)的新軍,要陳藹士留意聯(lián)絡湖南革命志士,尤要在新軍中發(fā)展力量,為反清革命作準備。陳藹士不單照做,還籌措經費給陳英士,助其去日本留學。第二年,陳英士赴日本留學,陳藹士繼續(xù)不時給予接濟。此時,他調南京任陸軍第九鎮(zhèn)新軍正參謀。據(jù)陳果夫回憶,1911辛亥那一年他20歲,在南京陸軍第四中學讀書,日本留學已回國的陳英士到南京,讓陳果夫與同學組織成立了陸軍第四中學同盟會分部,經常聚會策劃南京起義。第九鎮(zhèn)的軍人,因受陳藹士的反清革命教育影響,給了他們各種幫助。后來在光復南京戰(zhàn)役中,第九鎮(zhèn)新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就在同一年,陳藹士被調北京,升任中樞軍咨府第三廳廳長,掌理全國新軍及調度,兼任保定軍官學校監(jiān)督。駐保定陸軍第九鎮(zhèn)的統(tǒng)領吳祿貞,是同一年與陳藹士去日本入陸軍士官學校留學的同學。他反清立場堅定,留學時就加入了興中會。一直以來,他借帶兵的優(yōu)勢,伺機將部隊變成革命軍為革命黨人服務。陳藹士與他意氣相投,經常一起密議策反計劃。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隨即山西省宣布獨立。清政府命吳祿貞率兵前往鎮(zhèn)壓。他非但不受命,還認為這是支持革命黨人的最好時機。他在娘子關附近,與閻錫山會晤,共同組織了“燕晉聯(lián)軍”直攻北京,同時在石家莊扣留清軍南運的軍火。11月7日晚,吳祿貞不幸被人暗殺于石家莊火車站。陳藹士得到密報,清政府對他也要下手,于是倉促逃往上海。
軍咨使良弼也是陳藹士、吳祿貞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時的同學,他發(fā)現(xiàn)吳祿貞被刺、陳藹士即潛逃上海后,認定他是革命黨無疑。于是制造離間謠言,說是陳藹士殺了吳祿貞而南逃。已被推為滬軍都督的陳英士為消除同志的猜疑,將剛到上海的陳藹士交都督府軍法處審查。而就在此時,吳祿貞遇刺案真相被揭露,正是良弼(次年1月26日被同盟會會員彭家珍投彈炸死)派人收買了吳祿貞的衛(wèi)隊長馬蕙田充當兇手。事實終還陳藹士一個清白。事后,陳氏兄弟更受同志敬重。
1912年元旦南京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時,陳藹士被孫中山委為大總統(tǒng)府咨議兼江蘇都督府參謀廳長。孫中山辭職后,陳藹士絕對不愿在袁世凱掌權的政府里工作,回湖州到沈譜琴創(chuàng)辦的吳興經武學堂任教。未幾,學堂遭袁世凱封禁。后應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同學馮耿光之邀,他出任中國銀行總文書。江蘇南通大實業(yè)家張謇慕其為人,聘任為設在江蘇東臺的大豐公司總經理。奈因東臺地處海濱,陳藹士周身遍發(fā)濕疹久治不愈;厣虾>歪t(yī)時,他受中國銀行行長宋漢章之邀,重返中行。初任杭州分行副行長,不久代理行務。1924年發(fā)起組織湖州旅滬同鄉(xiāng)會,定名“湖社”,被選為理事長。
1926年北伐軍興,陳藹士任浙江財政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浙江政治分會委員。他化名“陳安”,往返上海及沈家門等地,與金融界巨頭宋漢章、錢新之、陳光甫等積極為北伐軍籌措軍餉。
1927年3月,北伐軍底定南京,陳藹士先后出任浙江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長、江海關監(jiān)督、江蘇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長、導淮委員副委員長等職。
1930年冬,國民政府籌設超然主計制度,任籌備主任。次年4月主計處正式成立,任首任主計長。
1946年因病辭職,出任國民政府委員、總統(tǒng)府國策顧問。其間曾兼任中央銀行常務理事、中國銀行董事、交通銀行常務董事暨代理董事長、中英庚子賠款保管委員會董事、中國農民銀行常務董事等職。
陳藹士因心臟衰弱、氣喘病發(fā)作,于1954年8月7日在臺北去世,享年75歲。9日大殮,蔣介石題“痛失勛舊”以悼,葬禮極其簡單。9月27日蔣介石發(fā)布“褒揚令”,對他在財政、金融、水利等方面的建樹作了充分肯定,將“生平事績,宣付國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