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簡介
黃氏兄弟祖籍在福建莆田潘里鄉(xiāng)黃巷村。宋末元初,其祖父黃麟書為避兵禍,一路南下經(jīng)商至電白,初居
那珠村,后居長山村,成為長山黃氏開基始祖。子太、子平的父親黃杲,字仁甫,號陽明,是黃麟書次子。黃麟書畢生經(jīng)商,頗有家資。黃杲少年時家境比較富裕,衣食無憂,從小便立下大志。及長大,從師訪友,一心攻讀經(jīng)書。他為人仗義疏財,樂善好施,凡有家境困難者,求助于他,無不解囊相助。黃麟書去世后,黃家日漸衰微,以至捉襟見肘,家徒四壁。黃杲不得不放棄學(xué)業(yè),經(jīng)營生產(chǎn),勤儉積累。幾年之后,家境逐漸好轉(zhuǎn),娶了楊、王二房妻室,先后生下子太、子平、子安、子寧、子明、子靜、子國、子家八個兒子。
介紹
黃杲因中途輟學(xué),未能實現(xiàn)理想和抱負,深感遺憾,喟然嘆道:“我父親自閩入粵,畢生經(jīng)商,我又被家庭所拖累,不能顯宗耀祖。如今怎能再讓八個兒子失學(xué),辱墜先人之德,而同市井俗人一樣呢?”于是便讓子太、子平先入私塾就讀。
水東原本是一個小漁村,因為地處南海之濱,水陸交通發(fā)達,過往商旅上廣州,下雷瓊,必經(jīng)此地,加上那里是天然港灣,過往商船常到港內(nèi)避風(fēng)和補充給養(yǎng),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頗為繁忙的小商港。當(dāng)時黃杲就在水東的一家山東人開的當(dāng)鋪里打工,一家人都住在老板安排的宿舍里。
老板夫婦年過半百,一直苦無后嗣。他們見黃杲八個兒子個個活潑可愛,聰明伶俐,心中對子太、子平尤其喜愛,于是便找個機會向黃杲提出了把子平過繼給他們當(dāng)養(yǎng)子的請求,被黃杲婉拒了。老板夫婦非常失望,不過從此也沒有再提及此事,黃杲也就漸漸淡忘了。然而那老板卻并未死心,后來找準(zhǔn)機會,將子太拐走了,還留書給黃杲,極言自己老來無子,晚景無著之慘狀,請求黃杲能夠諒解。又言因與子太朝夕相處,情深難舍,已將他帶回山東老家,收為養(yǎng)子,定然將他視如己出,悉心教養(yǎng),請君勿念。留下房產(chǎn)當(dāng)鋪等相贈,以作補償云云。黃杲夫婦只知道老板家在山東,卻并不知具體在何處,看了書信,只好徒嘆奈何。
從此以后,黃杲夫婦更加細心地照顧幾個兒子,并隨年齡的增長,將他們一一送進私塾讀書。兄弟七人也挺爭氣,子安當(dāng)了廩生、儒官,子寧、子國是庠生,子明是同知,子靜、子家是壽官。子平表現(xiàn)尤其出色,在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甲子科鄉(xiāng)試中考取經(jīng)魁(全省單科第一名)。次年進京趕考,考中進士,名列乙丑科二甲二十六名(黃氏譜牒載為二甲十三名)。而令人感到萬分意外的是,一同中進士的竟然還有兄長子太。原來,子太自從被拐到山東后,二十余年來發(fā)憤苦讀,終于中了進士,名列二甲五十六名。兄弟同科,久別重逢,真可謂驚喜萬分。
此事傳到當(dāng)朝天子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特地召見了黃氏兄弟,并恩準(zhǔn)他們一同衣錦還鄉(xiāng)。消息很快傳回家鄉(xiāng),粵西上下轟動一時。時任高州知府郭元鼎親自為黃氏兄弟書寫進士匾額。而黃氏兄弟失散二十多年后在京師重逢,并且成為同科進士的事跡,更是被時人傳為佳話。
還鄉(xiāng)路上,子太曾經(jīng)對子平說道:“此次還鄉(xiāng),歸宗認祖,我再也不回山東了!弊悠絼竦溃骸靶珠L請三思,弟以為此舉不妥。山東二老雖使我兄弟骨肉分離二十余載,然其于兄卻有養(yǎng)育之恩,兄有今日之成就,其功不可沒。況我中華自古以孝為先,二老如今年事已高,其若有個三長兩短,兄豈非落下個不孝之名哉?于情于理,兄亦應(yīng)好生奉養(yǎng)之,以終其天年。弟料想爹娘若知此事,亦會如此認為!弊犹X得言之有理,于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子太娶妻原氏,后來官至奉政大夫(正五品)。因其自幼入籍山東,其生平與后裔等情況已多記述不詳。而子平后來則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正三品)。
備注
本傳記節(jié)選自《明·副都御史黃子平傳》,原作者 黃輝祿 是黃子平裔孫,為廣東教育學(xué)院交際與口才協(xié)會創(chuàng)會會長、茂名市江夏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電白縣炎黃文化研究會與冼太夫人研究會副秘書長、《電白縣志》與《電白年鑒》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