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文
惟尹自夏徂亳,逯至在湯。湯曰:“格!汝其有吉,志!”尹曰:“后!我來越今旬日。余美其有夏眾不吉,好其有后厥志其倉,寵二玉,弗虞其有眾。民沇曰:u2018余及汝偕亡。u2019惟災(zāi)虐德、暴身童、亡典。夏有祥,在西在東,見章於天。其有民率曰:u2018惟我速禍。u2019咸曰:u2018曷今東祥不章?u2019今其如臺?”湯曰:“汝告我夏隱,率若時?”尹曰:“若時!睖速|(zhì)及尹,茲乃柔大縈。湯往征弗附。摯度摯德。不僭。自西剪西邑,戡其有夏。夏料民,入於水,曰戰(zhàn)。帝曰:“一勿遺!
譯文
伊尹從夏邑往亳,偷偷地趕回到湯那里。湯說:“來,你莫非有好消息?”伊尹說:“君主,我回來,到今天一共走了十天。我探察到夏朝的民眾都懷有美好愿望,而其君主卻心志不合,寵幸琬、琰二女,不憂恤他的百姓。百姓眾口一詞地說:u2018我和你都死!u2019他仍然賊害有德,暴厲自用。夏邑天空出現(xiàn)了異常征兆,一個在西一個在東。其民眾傳說:u2018這是我們自己招的禍。u2019都說:u2018為什么如今東兆不彰?我們怎么辦?u2019”湯問:“你所告我的夏朝隱情,確實都是這樣嗎?”尹曰:“是這樣。”于是湯和伊尹盟誓滅夏。這是柔大縈(?)。湯前往征夏,夏人不服。伊尹自度其德不差,遂定計從西邊進(jìn)攻夏邑,戰(zhàn)勝夏人。夏朝逃散的人進(jìn)入水域頑抗。湯下令說:“一個都不要留!”
尚書簡介
2010年1月5日,清華大學(xué)公布了清華簡的首批研究成果,九篇清華簡中的先秦文獻(xiàn)經(jīng)過2000多年的輾轉(zhuǎn)流傳后終于得以面世,這些文獻(xiàn)也證明了目前有一些流傳的《尚書》中的篇章是后人的偽作。
2008年7月,清華大學(xué)入藏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戰(zhàn)國竹簡。經(jīng)過兩年的努力,清華大學(xué)研究團(tuán)隊共整理出60余篇文獻(xiàn),計劃出版十五輯整理報告。
此次面世的九篇文獻(xiàn)中,前八篇都屬于《尚書》或類似《尚書》的文獻(xiàn)?鬃觿h減《尚書》之后《書》仍有百篇之多,但經(jīng)孔子刪減的篇章,大多失傳。清華簡是首次發(fā)現(xiàn)《尚書》以及類似的典籍。
現(xiàn)存的有一些《尚書》篇章,經(jīng)過宋代許多學(xué)者研究已定論為后人偽作,這次清華簡的出現(xiàn),證明了其中一些為偽作。
《(上夕下錄)》,整理者李學(xué)勤先生讀為“逯”,認(rèn)為意為“行也”。單育辰先生屬上與“亳”連讀為“亳麓”。郭永秉先生將“(上夕下錄)”字屬下讀。他指出,“(上夕下錄)”見於甲骨,合集20964+21310“乙巳(上夕下錄)雨”,黃天樹先生疑“(上夕下錄)”即甲骨文夜間時稱“中(上夕下錄)”之省,應(yīng)當(dāng)是正確的(《殷墟甲骨文所見夜間時稱考》,見《黃天樹古文字論集》185-188頁)。頗疑“(上夕下錄)至在湯”之“(上夕下錄)”,就是這個夜間時稱。宋華強(qiáng)先生讀為“從”。
關(guān)於“(上夕下錄)”字的解釋,筆者目前比較傾向於郭先生的說法。才,整理者讀為“在”,認(rèn)為意為“存問”。郭先生認(rèn)為“(上夕下錄)至在湯”猶古書“夜至於楚軍”(《左》宣十二年),可見他認(rèn)為“在”相當(dāng)於“於”。廖名春先生、宋華強(qiáng)先生也有相同的意見。
筆者贊成郭先生等人的意見,“至在湯”即“至於湯”,指的是至於湯的處所!爸痢、“至於”後面加人名的句式,目前還沒有找到完全相同的例證,不過文獻(xiàn)中的幾個例子可以作為間接的證明。首先,《詩·衛(wèi)風(fēng)·氓》:“自我徂爾,三歲食貧!编嵭{云:“徂,往也。我自是往之女(汝)家。”“自……徂……”的句式古書習(xí)見,此處是用人稱代詞“我”、“爾”來指稱“我家”、“汝家”。這與簡文用“湯”指代湯的處所是有相似之處的。其次,《史記·殷本紀(jì)》“伊尹去湯適夏”、《尚書大傳·湯誓》(輯本)“是以伊尹遂去夏適湯”,“去”、“適”的後面可以加人名“湯”。這說明“至”的後面接“湯”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清華簡《尹誥》簡1“惟尹既及湯咸有一德”,郭店簡和上博簡《緇衣》作“惟尹允及湯咸有一德”!凹啊,學(xué)者一般認(rèn)為是并列連詞,相當(dāng)於“與”,比如季旭升先生就認(rèn)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伊尹與湯并列u2018咸有一德u2019”。廖名春先生認(rèn)為《尹誥》的“既”當(dāng)讀為“暨”,連詞,是與、及、和之義!拔┮燃皽保础拔┮呒皽,也就是“惟尹與湯”!棒摺薄ⅰ凹啊睆(fù)詞同義。
筆者認(rèn)為,《尹誥》此句應(yīng)該斷句并標(biāo)點(diǎn)為:“惟尹既及湯,咸有一德。”“及湯”與《尹至》的“至於湯”含義相同,“及”的意思也是“至”。《孟子·告子下》曾言及伊尹五就湯、五就桀,“就”的意思是“歸於”,與“至”、“及”含義近似。“既”如字讀,意思是“已經(jīng)”。簡文是說伊尹歸湯之後,君臣同心同德,不互相懷疑。正因為如此,所以《禮記·緇衣》中孔子引用這句話和《詩》“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尚書》中的《尹至》和《尹誥》是有關(guān)伊尹和商湯的重要文獻(xiàn),涉及商湯滅夏的史實,極為重要。其中的《尹誥》又稱為《咸有一德》。把清華簡《尹誥》與傳世的偽《古文尚書·咸有一德》相比較,可以判斷現(xiàn)存的偽古文系后人偽作。清華的專家解釋,偽作和真作在價值觀和歷史觀上大不相同,偽作受到之后儒家文化的影響,講了很多大道理,但是真作更具有神話色彩。
試論
清華簡《尹至》簡1首句作:
惟尹自夏徂亳,(上夕下錄)至才(在)湯。
”來佐證“為上可望而知也,為下可述而志也,則君不疑於其臣,而臣不惑於其君矣”的言論。
咸有一德,整理者已經(jīng)指出:
《禮記·緇衣》鄭注:“咸,皆也。君臣皆有壹德不貳,則無疑惑也,”《書·咸有一德》孔傳:“言君臣皆有純一之德”,解釋略有不同。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鄭注更為準(zhǔn)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