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釋善導

    釋善導

    善導大師(西元613年-681年),中國佛教凈土宗第二代祖師,臨淄人(今山東淄博市),生于隋大業(yè)九年,少年出家,看見西方道綽禪師凈土九品道場,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yè),迂僻難成。為此凈土法門速超生死。唐貞觀中到并州去拜謁道綽大師,接受念佛往生的法門。進入長安廣度民眾,寫了十萬余卷《阿彌陀經(jīng)》,畫凈土變相三百壁。最初住過終南山常常來光明寺說法。晚年住過長安實際寺,又管理著龍門奉先寺洞的營造。大師為人護持戒法,未曾舉目而視女人,心不念名利。平生以乞食為生,粗衣淡飯持戒精嚴,而對人慈愛寬恕信念堅強。其他代表作品還有《觀無量壽經(jīng)疏》、《往生禮贊記》、《觀念佛法門》等。

    人物生平

    凈土宗實際創(chuàng)始人----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山東臨淄(一說安徽泗縣)人,出生于隋煬帝大業(yè)九年(公元613年),往生于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世壽六十九。

    10歲,依密州明勝法師出家,廣習《法華》《維摩》等大乘經(jīng)典。

    18歲,見“西方凈土變相”,立定往生極樂之愿。

    20歲,初遇《觀經(jīng)》,玄悟深遠,悲喜交嘆:“修余行業(yè),迂僻難成;唯此觀門,定超生死!

    釋善導

    23歲,入終南山悟真寺,入定修觀,不出數(shù)年,證悟三昧,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眼前。古今高僧,少出其右。

    29歲,至山西并州玄中寺,師從道綽大師,受凈土教,成為最杰出弟子。

    33歲,回悟真寺,創(chuàng)立凈土宗,楷定古今。大師一生在悟真寺生活修行、住持弘法近三十年,其深證三昧、開宗立教皆在悟真寺,《觀經(jīng)疏》《觀念法門》等五部九卷多在悟真寺完成。其間亦往返京師光明、慈恩、實際諸寺,大弘法化。

    56歲,移住京師實際寺,后改名溫國寺。

    60歲,受高宗詔請,為檢校僧,督造龍門盧舍那大佛及奉先寺,直到63歲完成。

    69歲,時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示寂長安,神返凈土。身體柔軟,容色如常,空中異香妙樂,久久方歇。大眾悲仰,傾城哭送,哀別之盛,閭里空巷。其弟子懷惲等,葬大師遺骸于終南山麓神禾原,立十三層“崇靈塔”,并于塔旁建香積寺,作為永志之所。高宗皇帝及武后常往敬禮,大興供養(yǎng)。

    著作思想

    大師留世的作品有五部九卷:

    《觀經(jīng)四帖疏》四卷

    《觀念法門》一卷

    《法事贊》二卷

    《往生禮贊》一卷

    《般舟贊》一卷。

    其中《觀經(jīng)四帖疏》為凈土宗開宗立教之根本教典,建立“一向?qū)D顝浲臃鹈麨橥I(yè),順彼佛愿故”之理論古今大德皆尊稱為“楷定疏”或“證定疏”,奉為金科玉律,崇敬如經(jīng)。印光大師贊言:「凈業(yè)行人之指南針」。

    《法事贊》《觀念法門》《往生禮贊》《般舟贊》四部,分別說明圍繞阿彌陀佛之讀誦、觀察、禮拜、贊嘆四種助業(yè)修行方法,以導歸一向?qū)D钪I(yè)。

    善導大師對凈業(yè)修持,特重專精,認為能否做到專精,是決定能否往生的關鍵。善導大師說:「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愿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舍專修雜業(yè)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愿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xù)故,憶想間斷故,回愿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未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善導大師的著作中,對時人多有苦口婆心的勸示!队^經(jīng)四帖疏》云:「歸去來,魔鄉(xiāng)不可停,曠劫來流轉(zhuǎn)六道盡皆經(jīng),到處無余樂,唯聞愁嘆聲,畢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善導大師著作所透露對釋尊一代教法的總結(jié)論是「雖說定散兩門之益(一代教法);望佛本愿,意在眾生,一向?qū)7Q,彌陀佛名!苟鋬糇谧谥技八枷耄谎员沃,即是「本愿稱名,凡夫入報」八字;亦即:「善惡凡夫,得生報土,唯依本愿,稱名念佛!箍烧f大師著述之最終目的在于引導一切眾生,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愿生彌陀凈土,廣度十方眾生。

    德業(yè)教化

    大師念佛精誠,戒若冰清,律己峻嚴,待人慈恕,道行高深,超凡入圣。其念佛口出光明,神通智慧不可測度。一生教化極其廣大,不可思議。

    相關傳記中記載:入長安三年,化得滿城歸信,士女歸者無數(shù),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屠夫失業(yè),滿城斷肉;弟子中,有誦《阿彌陀經(jīng)》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日課佛名自一萬至十萬者,其間得念佛三昧者、成就往生凈土者不可紀述;書寫《阿彌陀經(jīng)》十萬卷,近代在吐魯番發(fā)掘到大師真筆《阿彌陀經(jīng)》,其流布教化之廣,令人驚嘆;畫“西方凈土變相”三百壁,據(jù)信敦煌千佛洞《觀經(jīng)》曼荼羅即是大師親自作畫。舉世共仰的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據(jù)考即為善導大師之所監(jiān)造。

    大師少時偶見“西方凈土變相”而起愿生之心,了知藝術的感染力甚大,推己及人,致力于凈土宗藝術的弘揚。大師本人具有詩歌、音樂、書法、繪畫、雕塑多方面卓越的藝術才華,大力推動了凈土法門的弘傳。

    善導大師圣德高風,本跡不可測度。據(jù)《天竺往生略傳》云,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蓮池大師曰:“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猶能感發(fā)人之信心,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儔。嗚呼大哉!” 。印光大師贊言:“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增廣文鈔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靈異感應

    大師至德所感,生前滅后靈異不可思議:

    著作《觀經(jīng)疏》時,每夜圣僧(阿彌陀佛)入夢,指示如何寫作。著作完畢,諸佛皆來放光證明。

    念佛一聲,口出一道光明,聲聲如是。

    較量念佛,如意杖一指,滿堂佛像放光為之證明。

    手指西方,即時顯現(xiàn)極樂世界,惡人一見,立即放下屠刀,念佛往生。

    初入長安,路過浐水,聞浐水悉皆念阿彌陀佛,并預言三年化滿長安。

    往生后一百余年,少康大師在洛陽白馬寺殿中看見大師《西方化導文》屢放光明,光中有無數(shù)化佛菩薩。由此啟發(fā)信心,立即前往長安瞻禮大師影堂。大師遺像化為佛身,向少康大師說:“汝依吾教,利樂眾生,同生安樂!焙髞砩倏荡髱熌罘鹨宦,隨出佛像一尊,被稱為“后善導”。

    往生后五百余年,日本凈土宗開宗祖師法然上人夢感善導大師上半身為尋常僧相,下半身為金色佛相,立于云端,對法然上人說:“汝能弘通專修念佛,故來為證之。”這便是日本凈土門中“二祖對面”的故事。

    直到今天,大師及其靈塔、著作等神異感應事跡,時常聽聞。

    思想特色

    善導大師凈土思想的特色,簡略分為六點說明。

    立足彌陀本愿

    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立足于彌陀本愿名號。

    阿彌陀佛成佛之前叫法藏菩薩,他發(fā)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就立誓說:“如果我法藏成佛的話,十方所有一切眾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智無智,出家在家,有修行無修行……通通不論,只論一件事——稱我名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愿生我的凈土,信順不疑,我就能夠讓他往生,我的名號本身就具有這樣的功德力量。如果我達不到這一點,我就放棄成佛,繼續(xù)修行,一直修到任何一個眾生,包括一只鳥、一只螞蟻,只要他愿意,都能往生!

    《阿彌陀經(jīng)》和《無量壽經(jīng)》說:阿彌陀佛已經(jīng)成佛十劫了,現(xiàn)在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成佛,就代表我們十方任何眾生往生功德已經(jīng)圓滿成就。

    我們想往生,就要有功德,靠罪過不能去往生——靠功德去!靠功德去,自己修又修不來,那就仰仗阿彌陀佛的功德力。

    面向罪業(yè)凡夫

    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以罪惡凡夫為攝受對象,不是以福善圣人為攝受對象。“你能修福業(yè),你能行善法,你能圓滿戒定慧,得證圣果”,如果以此為標準解脫生死,那我們就沒有希望了。

    善導大師的思想不是這樣,而是以“若佛在世,若佛滅后,一切造罪凡夫”為救度對象,這也是站在彌陀本愿救度的立場所講的。

    行法簡易殊勝

    站在彌陀本愿救度的立場上,行法很簡單。阿彌陀佛的第十八愿只講一條——“你念我的名號來往生”,就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

    阿彌陀佛當初發(fā)愿,如果以誦經(jīng)作為往生的行法,那就有很多的限制和障礙:沒有經(jīng)典不能誦,不識字也不能誦;有經(jīng)典、也識字,但是沒時間也不能誦,結(jié)果就不能往生了。

    不管什么樣的方法,除念佛以外,都有所限制,這樣,救度眾生就不普及。佛號,誰都可以念,沒有說你不出家就不能念了,你照樣念,你念,照樣能往生;你不能盤腿,照樣念,念了也往生;你不識字,照樣念,念了也往生。

    這句名號本身,除了容易之外,還有殊勝的功德。

    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他不是給我們一個阿羅漢的果位,也不是給我們一個菩薩的果位。佛的大悲心,“如果說我自己成了佛,結(jié)果讓你們只成阿羅漢,那么我就是有私心,我就不能叫大慈大悲”,佛的本心是讓一切眾生成佛。阿彌陀佛成佛了,他要救度我們到極樂世界,是去成佛。

    六字名號完全具足了成佛所具備的一切功德,阿彌陀佛用六字名號把這一切功德無償?shù)亟唤o我們。

    很多人往往看不起六字名號功德,反而執(zhí)著自己所修的一點點人天有漏善法——那個怎么能比呢?“我修布施,我作善事功德;你光念佛怎么能往生?我這樣行善積德才能往生!”——大錯特錯!這是知見上的根本錯誤。

    而一般人講解凈土法門,沒有悟到阿彌陀佛的本愿,也不了解這句名號就是最圓滿的功德,他所提倡的,往往就會夾雜,以諸行回向求往生,這些就離開了阿彌陀佛的大悲本懷。我們依這樣的方法,往生就困難了。

    超生極樂報土

    依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凡夫?qū)D蠲,往生的是彌陀報土。《觀經(jīng)疏》說:

    凡夫入報(取意)

    這從教理上解釋起來比較復雜。簡單講,凈土有“化凈土”和“報凈土”。化凈土是比較低劣的;報凈土是殊勝高妙的,是佛本身的境界,是很高妙的地方,沒有層次的差別,超越了三輩九品這樣品位階級的差別,已經(jīng)達到?jīng)]有品位階級的真實凈土的境界。

    西方極樂世界是報土,而非化土。專修念佛的人,直生彌陀報土。

    如果依天臺宗的教判,凡夫能往生,往生的地方比較低劣,叫“凡圣同居土”。這是天臺的教判,與善導大師的思想不同。

    平生往生業(yè)成

    依善導大師的思想,我們念佛,平生的時候“往生業(yè)成”,往生凈土的凈業(yè)成就了,就是通俗所講的“有把握了”“能定下來了”。不是等到臨終,而是我們現(xiàn)生、活著的時候,往生之業(yè)就已經(jīng)定下來了,這叫“平生業(yè)成”。

    平時沒有遇到念佛法門,直到臨終才遇到這個法門,發(fā)起信愿心念佛,這叫“臨終業(yè)成”。

    如果我們接觸這個法門就專修專念,一句名號念到底,善導大師說“上盡一形,下至十念”,盡此一生,誓不退轉(zhuǎn),這樣的念佛,稱為“正定之業(yè)”,決定可以往生,不會有不確定的因素。在我們活著的時候,心里就安穩(wěn)了,決定下來了,這叫“平生業(yè)成”。

    有人認為,“雖然一生念佛,但是臨終那一念如果把握不住,就前功盡棄,不能往生”,一生念佛恐懼不安,不成正定之業(yè),這就和善導大師所說的不同了。

    現(xiàn)生即獲不退

    “不退”是指“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決定可以成佛,不退于佛果。一般所講的不退,都是指到達極樂世界之后才獲得。

    依善導大師的思想,我們在此土就可以得到不退轉(zhuǎn),不須等到往生凈土之后。

    總結(jié)以上六點:

    第一點,立足彌陀本愿。往生的根本原理,在于阿彌陀佛的誓愿不虛假。你能信順,就能往生;你懷疑,不專修念佛,往生就不定。

    第二點,面向罪業(yè)凡夫。現(xiàn)是罪惡凡夫,妄想紛飛,煩惱深重,就有資格蒙救。好比窮人最有資格領救濟糧、病人最有資格到醫(yī)院。

    第三點,專稱彌陀佛名,一專到底,畢命為期。

    第四點,超生極樂報土,不歷階級品位。

    第五點,平生決定往生,不必等到臨終。

    第六點,現(xiàn)生得不退轉(zhuǎn),往生證大涅槃。

    以上善導大師凈土思想的特色,也就是凈土宗的特色,慧凈法師總結(jié)為十六個字:

    本愿稱名,凡夫入報;

    平生業(yè)成,現(xiàn)生不退。

    (摘自凈宗法師《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

    地位影響

    大師本跡不可測度。古今共尊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蓮池大師說:“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猶能感發(fā)人之信心。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儔。嗚呼大哉!”印光大師說:“善導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薄吧茖Ш蜕邢祻浲踊恚写笊裢,有大智慧!闭f善導大師所說同于佛說,金口誠言,千古不易,其利無窮。日本法然上人贊曰:“彌陀愿王之垂跡!

    大師是中國凈土宗的實際創(chuàng)立者,是世界各國凈土宗信徒共同認可的大祖師。其所提倡的“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修行法門,直接、間接影響了古今中外億億萬萬的人。在世界漢文化圈內(nèi),幾乎沒有人沒有聽過、念過阿彌陀佛的。在中國佛教史上,曾風生云涌許多大師,但能夠如此超越時代、超越地域,廣受崇仰,后續(xù)不絕,深入億萬眾生心靈,影響億萬眾生日常生活,令億萬眾生獲得安身立命,啟發(fā)億萬眾生往生成佛的,只有善導大師一人。所以《瑞應珊傳》說:“佛法東行,未有禪師(善導大師)之盛德矣!”

    在大師的眾多弟子中,以懷感、懷惲二者最為著名。懷感是長安千福寺的沙門,因為專學法相,且博經(jīng)通論,起初不信念佛往生凈土之說。后受大師的啟迪與引導,遂深信凈土法門,并且精誠地念佛用功,三年后即得念佛三昧,撰有《釋凈土群疑論》七卷,用以通釋修學凈土的種種疑難問題。懷惲,初于長安西明寺出家,后往光明寺于大師座下侍座十余年,盡得真?zhèn)。大師寂后,他率眾于終南山神禾原建靈塔以葬之,并于塔旁建伽藍作為紀念場所,繼承師業(yè),專弘凈土念佛法門,常講《觀無量壽經(jīng)》和《阿彌陀經(jīng)》等。則天永昌元年(689)奉敕為長安實際寺主,寂后受謚為“隆闡大法師”。孟銑亦曾在《釋凈土群疑論序》中給予善導大師這兩位弟子高度的評價,說“惲與感師,并為導公神足!”

    大師故事

    放下屠刀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婦孺皆知,但多數(shù)人可能不知道,在唐朝的長安城中就曾真實地發(fā)生了這樣的一幕,而且此事就和善導大師有關。

    善導大師在長安弘法布教,廣泛勸人深信因果、改惡向善,念佛求生西方,隨著教化年深日久,漸漸百姓家家戶戶斷肉食素念佛,滿長安城到處都是念佛的聲音,儼然一個佛國世界。

    眾所周知,唐朝長安城是世界上的最有名的國際性大都市,人口在百萬以上,更有數(shù)不清的流動人口,想想看,古代唐朝并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印刷機器,甚至沒有高音喇叭,在交通、通訊、印刷技術等等都極其低級原始的情況下,善導大師是如何做到使全城斷肉念佛的,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然而正所謂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自有其特別的感化之力。

    那時候,長安城里有個姓京的賣肉屠夫,眼見攤上的肉一天比一天難賣出去,心里不覺莫名其妙,跟人打聽,才知道原來城里人是受一個名叫善導的僧人的勸化而紛紛吃素了,此時忿恨之意立時如箭入心。

    一日,屠戶忽然提刀,氣勢洶洶地闖到寺院,賭誓要殺掉那個斷其財路的善導。他在寺院四下問人,知道善導大師住處,于是握緊了手中的刀,快步向前走去。

    然而屠戶走到大師面前,猛一抬眼,大師慈悲莊嚴、攝人心魄的德相,如同一道光明,瞬間照顯了他內(nèi)心的罪惡,屠戶心頭猛然一震,兇戾忿恨之心竟一時間如冰遇日,化去無遺,屠戶此時反覺慚愧莫名,手中的刀也不覺落地,撲通一下,頂禮合掌懺悔。

    善導大師心知對方得度之緣已經(jīng)成熟,慈悲地為屠戶開示善惡、因果、輪回受報等事,并勸其念佛往生西方凈土,為截斷心疑,使之信知極樂世界,大師以其道力遙指西方天空,空中立現(xiàn)極樂凈土莊嚴景象。

    聞大師開示,得睹極樂勝境的京姓屠戶慚愧歡喜以極,慚愧自己居然對如此慈悲高德的善導大師起殺害之心,慚愧自己多年來賣肉殺生無數(shù),造罪無窮;歡喜他今日惡緣竟轉(zhuǎn)成了佛緣,蒙大師親口開示,知有西方極樂世界,更歡喜的是知道了自己這樣的必墮地獄之人,阿彌陀佛也不嫌棄,確信自己只要念佛就能夠往生西方凈土。

    屠戶進而又想,自己在這個娑婆世界幾十年,八苦交煎,造罪無邊,種種困苦,有無止息的煩惱,不由心中升起極深極切的厭離心,當即發(fā)愿舍壽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同享無量光明、無量壽命。

    于是爬上寺院旁一棵柳樹,合掌高聲唱佛,墮地往生。

    當時圍觀的眾人皆見阿彌陀佛親來接引,屠戶的神識從頂門出而隨佛西去。

    事實上,也只有在善導大師所開創(chuàng)的凈土宗,才真正能夠做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里的“成佛”并不是比喻性、象征性的,因為,按照善導大師開闡的凈土教理,一切善惡凡夫靠佛力往生,皆得往生阿彌陀佛的報土,也即是眾生一旦往生西方便如同點鐵成金般“入佛知見,同佛受用”,證悟、智慧、慈悲、神通統(tǒng)統(tǒng)與佛無異。其余法門,最多可以讓屠戶“放下屠刀”,但若令其“立地成佛”,可說是遙遙無期,因為倘若靠自力修行,雖使其人明白了修行的理路,尚待其人本身努力修行,漸修漸證,不知何年何月才是成佛之時。

    造疏感夢

    隋唐時代,《觀無量壽經(jīng)》是佛門中最受歡迎的經(jīng)典之一,不只是為凈土教的學人宗師尊重囑目,也普遍受到佛教界全體的敏銳注目,很多人在演講、研習、讀誦此經(jīng)。

    然而彼時整個時代,真正領會《觀經(jīng)》要髓的大師可說沒有。他們各自站在自宗的角度立場上注解、解釋這部經(jīng),進而一盲引眾盲,普遍得不到本經(jīng)真實的殊勝利益,進而一盲引眾盲,用善導大師的話來說即是“自失誤他,為害茲甚”,善導大師目睹此景,憂心忡忡,于是,為了徹底糾正教界對此經(jīng)的誤解,力挽狂瀾,決心撰寫《觀經(jīng)疏》。

    撰寫前,他在佛前至誠標心結(jié)愿,首先申明表白說:“某今欲出此《觀經(jīng)》要義,楷定古今!蔽疑茖胍蚴篱g顯明此《觀經(jīng)》的真實精要之義,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人,但有解釋此《觀經(jīng)》的人都要以我所作之此疏為標準,“楷”即是法式、標準、典范的意思,“定”則有更定、確定、決定之義,善導大師以如此自信豪邁的口吻像諸佛申明,接著又說:“若稱三世諸佛、釋迦佛、阿彌陀佛等大悲愿意,愿于夢中得見如上之所愿一切境界諸相。”如果我所作疏符合諸佛共宣之凈土法門的真實原意,請在夢中顯示種種圣境證明之。

    果真,善導大師即在發(fā)愿的當夜即見到西方種種莊嚴景象:百重千重的雜色寶山,種種光明照在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地上有諸佛菩薩,或坐或立,或語或默……

    此后每夜即有一圣僧來入夢中,指導教授大師《觀經(jīng)》的科判及玄深義。此疏完成后,此僧便消失不見了。待整部書寫完脫本后,善導大師再度祈請靈境現(xiàn)前,接著連續(xù)三夜又見種種圣境。

    在書的末尾,大師寫道:“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jīng)法!边@本《觀經(jīng)疏》顯明之經(jīng)義,已經(jīng)得到了諸佛的證明和確定,后世若有人書寫供養(yǎng)此疏者,要如同抄佛經(jīng)一般,一字一句也不可隨意加減。

    這本《觀經(jīng)四帖疏》是善導大師開宗立教的根本元典,后世皆謂此書為“彌陀傳說”,珍重如經(jīng);此書一出,《觀經(jīng)》的真實義,猶如杲日當空,朗朗然徹照大地,釋迦本懷、彌陀愿力徹露無遺,古德由是贊言:“善導獨明佛正意”,意指只有繼承曇鸞大師、道綽禪師的凈土宗正脈的善導大師,才真正顯明了《觀經(jīng)》的真實目的和意趣,所以善導大師又被后人稱為“楷定古今之大師!

    佛像放光

    在善導大師之前,隋唐很多高僧各自站在自宗的立場上理解凈土法門,他們不約而同的認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容易的,需要種種凡夫難以企及的條件,故當時整個時代,大部分修行人多被這種自力思想所蒙蔽,普遍不知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

    隨著善導大師建立了凈土宗,且以洶涌磅礴之勢將凈土法門弘揚開來,凈土法門逐漸恢復了“易行”、“安樂”的本來面目。但畢竟歷史積重難返,在這個過程之中,大師的迥異于諸師的講法也遭到了很多高僧的質(zhì)疑與反對。

    有一次,在長安城的一個寺院里,善導大師和一個金剛法師依理論判念佛功德的勝劣,對方堅執(zhí)已見,認為只靠念一句名號不能往生西方。

    善導大師觀其根性,不以特別手段折服,他是不會信服,于是當即在座上莊嚴發(fā)愿道:“依照佛經(jīng),世尊所說之念佛往生西方的法門,善惡眾生但能上到一輩子地念佛,下到七天、一天,乃至十念、一念地念佛,必定得以往生西方凈土。如果這是真實不虛的,佛沒有打妄語欺誑眾生的話,那么請佛令殿堂里的兩尊佛像放出光明,為我證明;如果這個法門是虛妄的,眾生念佛不生凈土,佛打妄語欺誑眾生的話,那請佛叫我善導從此高座之下,直接墮入阿鼻地獄,長時受苦,永不出離!”

    大師說完,將手中的如意杖指向堂中佛像,佛像頓時大放光明。

    金剛法師目睹此景,驚得慌從高坐上跌落下來,匍匐于地,慚愧的向大師謝罪。自此金剛法師臣服于大師凈土之教,專修念佛,求愿往生。

    杰出藝術

    伊河如鏡,又如玉帶,波光瀲滟,岸邊楊柳依依。河畔邊兩山對峙,如蜂窩般密布于兩山崖壁上的石窟佛龕,蔚為壯觀。

    伊水東山一處不時傳來“叮叮當當”捶斧鑿擊山石的聲音,山下數(shù)不清的人頭攢動不息,人們正緊張有序熱水朝天地完成者一場很大的工程,有的揮動捶斧鑿著山石,有的挑筐運走迸濺下的石塊,有的拿繩尺丈量長寬,有的背糧水供應大家飲食……

    有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僧,靜靜地站在山崖上佛容依稀漸露的大佛前,目光堅毅而深遠,神情清靜而慈悲。他就是整個工程的總設計者、監(jiān)造者,古代稱其職為檢校僧的善導大師,他正領導著龐大的工程人員雕鑿著史上絕無僅有的杰作——龍門盧舍那大佛。

    弛名世界的河南洛陽龍門大佛石雕,是善導大師留給后人的偉大而永恒的杰作。

    唐高宗咸亨四年(672),唐高宗發(fā)心在龍門修福造佛,皇后武則天以其脂粉錢二萬貫作為資助。

    由于善導大師的佛教藝術造詣早已名揚海內(nèi),上達天聽,于是皇帝下詔命他為檢校僧,負責前去主持監(jiān)造。

    大佛前后耗時三年,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臨下,使仰視者內(nèi)心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佛陀的睿智與慈悲觸手可及,佛的博大胸懷與悲愍之心展現(xiàn)無遺。

    主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米,頭高4米,耳長1.9米,大佛端坐于蓮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紋簡潔清晰而流暢。發(fā)髻呈波紋狀,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般修長而舒展,目光文靜而含蓄、恬淡凝神,充滿了雍容睿智的神情與崇高不凡的氣宇,嘴邊微露笑意,顯示出內(nèi)心的平和與安詳,其嚴整周密的幾何尺度和精致的刀工技巧將佛陀的面相刻畫的莊嚴肅穆,佛陀內(nèi)心的高尚寬宏,慈悲無盡,被展演得淋漓盡致!

    正如唐朝以“豐滿”為美,今人以“瘦削”為美一樣,古今中外的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往往會隨著時代、地域不同而難以得到人們普遍地欣賞與認同,此方人以為精美絕倫,另一方人卻覺得平庸無奇,或覺索然無味。此一個時代人以為美妙無雙,另一個時代人卻覺得粗鄙造作,有時甚至會感到難以接受。特別是沒有經(jīng)歷過藝術熏陶的廣大民眾的鑒賞眼光更是如此。

    然而,這一尊盧舍那大佛,似乎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隔閡,每一方人,每一時代的人,都在一睹的當下不約而同地驚嘆于他的莊嚴精妙,磅礴氣勢,仿佛大佛所打動的是人類內(nèi)心的最深處,在所有人內(nèi)心最深度處,每一方人,每一時人,都是一樣的,人們看見大佛不覺會異口同聲地說:“這一尊大佛就是特別為我而雕鑿的!”這一點說來并無夸張,從洛陽龍門石窟景點每日數(shù)以萬計的游客流量就可以知道,不管什么日子里,都有全世界不同種族膚色,不同信仰思想的人,千里乃至萬里迢迢來仰瞻這一新超越時空、無以倫比的大佛!

    往生攝化

    善導大師往生之后,他的威德攝化之力并沒有由此而歇止,除了他留下的五部九卷繼續(xù)在世間開化群迷、導歸極樂外,他還常從極樂世界回來應現(xiàn)于世,史上有后“善導”之稱的少康大師,就是善導大師之滅后靈儀,直接啟發(fā)、引導、成就的另一位蓮宗祖師。

    少康大師俗姓周,浙江縉云人。長到七歲時尚未開口說話,一日他母親帶他到靈山寺拜佛,在大雄寶殿中母親問他:“認識佛像否?”少康大師突然回答:“此是釋迦牟尼佛!逼淠嘎犙陨醺畜@詫,心知此子必與佛有緣,便令少康出家了。

    少康出家后,朝夕不懈地深研佛學義理,并游歷四方,參學知識,唐貞元年(公元785年)他來河南洛陽白馬寺,在殿中禮佛時,見大殿閣中的佛典放光,細觀查之,發(fā)現(xiàn)是善導大師的《西方化導文》。少康觀見此番情景,歡喜異常,心想:善導大師乃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凈土宗的宗祖,他的遺文放光,莫不是啟發(fā)加被與我,引導我修習凈土?便于便在心中默默祝禱道;“若我真與凈土有緣,當使此文再放光明!眲偘l(fā)愿畢,即見彼文重放光明,光中還現(xiàn)出無數(shù)的化佛菩薩。

    少康目睹這些瑞相,感動之心,無可名狀,遂五體投地頂禮遺文,發(fā)誓說:“劫石可將移動,我少康修學凈土、弘揚凈土的誓愿絕不會變移!”

    少康發(fā)此弘誓愿后,為表心跡,特別前往長安光明寺善導和尚的影堂(即紀念堂),恭敬瞻仰頂禮善導大師遺像,乞愿得見善導大師真身,頂禮之際,果見善導大師遺像化成金色佛身,光顏巍巍,于空中對少康作是語曰:“汝依吾教,廣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yǎng)。”

    少康大師與善導大師宿緣深厚,故兩次得到善導大師的靈瑞加被,深明凈土法門,最為契合末法時代眾生的根基,是了生死、成佛道的無上妙法,立誓終生弘揚此道,永無二心。

    少康大師后來到浙江新定,在城中乞食化緣,得到錢后,便誘引兒童念阿彌陀佛佛號,念佛一聲,即給一錢。后來,念佛的人多了,便改為念佛十聲,施予一錢。少康大師用此法化導一年后,新定地區(qū)的男女老幼,見到少康大師,莫不躬身合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漸漸念佛成為當?shù)匾环N風尚,念佛的聲音盈滿街市道路。

    唐貞元十年(公元795年),少康大師在新定城郊烏龍山上啟建凈土道場,高筑三級法壇,聚集大眾舉行共修,于齋日時,四眾弟子聚集在大殿,少康升坐,高聲念佛,眾人跟著唱誦佛號。少康念佛一聲,就有一尊佛從囗中出來,十聲則有十尊佛出來,如連珠狀。少康對在場的幾千弟子高聲說:“你們當中有見到佛的人,必定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北姷茏勇牭竭@個授記,欣喜異常,念佛更為懇切,有少數(shù)未見到佛的弟子,自知己身信愿未專,悲感自責,因而加功用行,精進念佛。

    唐貞元二十一年十月(公元806年),少康大師預知時至,臨終囑告身邊的四眾弟子說:“當于西方凈土,起欣樂愿生心,于此閻浮提,起厭離心!毖援,結(jié)跏趺坐,身放數(shù)道光明而化。當時,天氣陡變,狂風四起,百鳥悲鳴,烏龍山間所有草木一時變白。

    少康大師念一聲佛,口即出一尊佛,善導大師一聲佛號,一道光明,前后兩位祖師之德能如出一轍,加之少康大師與善導大師甚深不可分的因緣,時人都贊稱少康大師為“后善導”,譽之為“今彌陀”。后來的天臺德韶國師曾重修少康大師塔墳,稱之為“后善導塔”。

    北宋之佛學大家無為子楊杰,感伏于少康,深仰于善導,乃作《善導和尚彌陀道場贊》,曾以詩偈贊言:

    東峰壇級石嵯峨 十佛隨聲信不訛

    后善導依先善導 今彌陀是古彌陀

    一心正受超三界 孤月澄禪照萬波

    乘般若舟游凈域 度生還亦到娑婆

    現(xiàn)代弘傳

    慧凈法師

    一九五○年生于臺灣臺南市。童年時期接受過私塾教育,游心儒道古圣賢之林,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奠基深厚;亦曾信奉屬于民間信仰之鸞堂,故于善惡因果報應,深信不疑。成年之后,歸信佛教,喜讀佛經(jīng),好樂念佛打坐。

    一九七七年,披剃出家于佛光山星云大師座下,法名心嚴,外號慧凈。

    一九八五年春向大師請假,獨自住山靜修,歷時三年,念佛為主,兼研《印光大師文鈔》及凈土著述。于此其間,閱讀到《選擇本愿念佛集》,知凈土法門應以善導流最為純正,上契彌陀度生本懷,下契眾生一切根機。

    一九八八年秋游學于日本京都之大谷大學,研習善導系凈土思想。

    一九九三年夏返回臺灣,逐漸開展善導大師的凈土法門,多次弘法于香港、澳門、大陸及紐西蘭等地。

    一九九六年,中國大陸凈宗法師皈依法師,于大陸大力弘揚善導大師念佛法門,印經(jīng)說法,遍及大陸各省。

    二○○三年十一月,駐錫臺北象山修行小區(qū);象山小區(qū)已成為長年終日念佛之「彌陀村」。并以「彌陀村」為臺灣「凈土宗善導流」宗派本山,訂定「凈土宗教章」。

    法師為人純厚樸實,念佛不輟,其全生命投入信仰所自然流露的人格特質(zhì),具有無比的感染力量。

    慧凈法師編著有一系列凈土叢書,包括《善導大師全集》、《法然上人全集》、《念佛感應錄》、《講演集》、《書信集》等二十余冊。其所編撰書籍,雖學涉古今中日,然都貫穿著不變的宗旨--回歸善導大師,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全面性深入地掌握善導大師彌陀凈土思想。

    凈宗法師

    一九六六年生于安徽宣城。

    一九八六年中國民航學院畢業(yè)后,至民航局工作。

    一九九○年,讀《金剛經(jīng)》,信佛吃素。

    一九九一年,皈依三寶。因讀《印光法師文鈔》,遂傾心念佛。

    一九九四年,父逝,出家。

    一九九六年,值遇善導大師凈土思想,禮拜追隨慧凈法師。

    二○○四至二○○七年,辟建安徽宣城敬亭山弘愿寺為凈土宗專修道場。

    編述有《善導大師全集》、《凈宗略講》、《唯說念佛》、《念佛勝易》、《第十八愿淺釋》、《阿彌陀經(jīng)》核心講記、《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念佛感應錄(二)》、《念佛感應錄(三)》、等。

    法師悲心廣大,愿力堅深,慧眼見真,勤于說法,辯才無礙,講法說理精辟簡潔,思維縝密,妙喻連珠,引經(jīng)據(jù)典,說必有依,言必有據(jù),以通俗淺白而又生動活潑的語言將善導大師凈土思想的幽深奧義和盤托出,令人聞即會心,截斷狐疑,心中充滿阿彌陀佛救度的光明。

    智隨法師

    一九六八年五月出生于四川達縣。

    八七年畢業(yè)于某師范學校。一九八七年九月至九一年十月在一子弟校教書,工作之余,自修中文專業(yè)。

    一九八八年有幸得遇佛法,改變?nèi)松^,潛心于解脫之道。一九九一年十月于成都昭覺寺禮請清定上師剃度出家。一九九二年元月份于昭覺寺受戒。

    初于宗門教下及密宗各有涉獵,偏喜于禪,曾住山靜修。一九九八年幸遇凈宗開宗祖師唐·善導大師凈土教法,慶喜不已,遂改修凈業(yè),專行念佛,樂欲往生。

    二○○一年由上海佛學書局出版第一部凈土宗專著《阿彌陀經(jīng)要解略注》,二○○四年出版《凈土宗判教史略要》一書,二○○六年完成《靈巖遺旨》--印光法師之《文鈔》甄選類編,二○○七年完成《靈巖故事》——《印光法師文鈔》感應匯編。

    弘愿寺

    當代善導大師凈土思想的道場。

    弘愿寺座落于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南麓。宣城為宣紙之都,亦稱「中國文房四寶之鄉(xiāng)」。敬亭山為著名的「江南詩山」,唐代大詩人李白七次登臨,留下「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千古絕句。

    弘愿寺前身廣教寺,為唐大中年間黃檗禪師創(chuàng)建,歷代高僧輩出,化導普廣,近代毀于戰(zhàn)火,唯存宋代「雙塔」,現(xiàn)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二○○四年經(jīng)省、市兩級人民政府批準,為保護文物,移遷新址,更名為「弘愿寺」。

    新址地勢高朗,林密風疏,群峰環(huán)抱,一江繞縈,為佛寺天然之佳地。現(xiàn)建有山門、來迎殿、念佛堂、講經(jīng)堂、鐘鼓樓、五觀堂、僧寮等。二期工程正待興建中。其建筑風格仿唐,古樸典雅,雄渾肅穆,起伏錯落,與綿綿群山相得益彰,故亦成為當?shù)刂娘L景名勝。

    弘愿寺,為純依善導大師之教、專修凈土的念佛道場;寺名「弘愿」,典出善導大師《觀經(jīng)疏》「別意之弘愿」,意為:乘彌陀弘誓大愿力,一切眾生得生凈土。弘愿寺殿堂建制、本尊安奉、牌匾楹聯(lián)、念誦儀規(guī),皆完全依善導大師「五正行」為標準,唯突出一個「專」字——專凈土,專念佛,專善導。

    弘愿寺美麗的自然風光,恢弘莊重的仿唐建筑,鮮明而絕堪仰靠的善導大師旗幟,來到這里的念佛人無不洋溢著往生決定、安心自在的法喜,全寺呈現(xiàn)出在彌陀大悲熏染下愛心為本,人人謙卑喜樂、祥和友善的特殊道風。

    弘愿寺以傳承善導大師法脈、復興凈土宗、弘揚純正的凈土法門為使命,印施凈土宗叢書、光碟達數(shù)十種,遍贈海內(nèi)外,成為目前教界專弘善導大師念佛思想的標志性道場,受到佛門四眾的普遍關注。

    精要法語

    、《觀經(jīng)》〈流通分〉言: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2、望佛本愿,意在眾生,一向?qū)7Q,彌陀佛名。

    3、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4、若我成佛,十方眾生,愿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5、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xiàn),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愿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6、彌陀世尊,本發(fā)深重誓愿,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7、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jié)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yè)。順彼佛愿故。

    8、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jié)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9、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愿生凈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

    命欲終時,佛與圣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10、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fā)心已后,誓畢此生,無有退轉(zhuǎn),唯以凈土為期。

    印光大師

    1. 贊大圣不測德

    善導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

    善導大師之大圣人,神妙不測者。

    (文鈔三編卷三,覆溫光熹居士書十)

    2. 贊彌陀化身德

    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增廣文鈔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善導,彌陀化身也。(增廣文鈔卷一,覆永嘉居士書五)

    善導和尚,彌陀化身。(文鈔續(xù)編下《蓮宗正傳跋》民十八年)

    善導乃彌陀化身。 (文鈔三卷二,覆沈授人居士書)

    彌陀化身,殆非虛傳;蓮宗二祖,萬代景仰。

    (增廣文鈔卷三《觀無量壽佛經(jīng)善導疏重刻序》)

    3. 贊所說等佛德

    世傳師是彌陀現(xiàn),提倡念佛義周贍。

    切誡學者須撝謙,兼使極力生欣厭。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擇機理雙契干。

    念佛出光勵會眾,所說當作佛說看。

    (文鈔續(xù)編下《唐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贊偈》)

    4. 贊觀經(jīng)四帖疏

    善導和尚《四帖疏》,凈業(yè)行者之指南針也。

    (增廣文鈔卷一,與徐福賢女士書)

    《善導疏》,契理契機,善說法要。

    (增廣文鈔卷三《觀無量壽佛經(jīng)善導疏重刻序》)

    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fā)揮。

    臺宗《觀經(jīng)疏妙宗鈔》,諦理極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鈍均益也。

    (增廣文鈔卷一,與徐福賢女士書)

    5. 贊楷定專修德

    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凈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于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謂身業(yè)專禮,口業(yè)專稱,意業(yè)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

    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增廣文鈔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何座下自立門庭,不按佛祖之成規(guī)乎!

    善導專修,身業(yè)專禮,口業(yè)專稱,意業(yè)專念。其證道也,非自力證道之所能比也。

    (增廣文鈔卷二,覆法海大師書)

    善導疏《凈土三經(jīng)》,力勸專修。

    (增廣文鈔卷二《廬山青蓮寺結(jié)社念佛宣言書》)

    善導雖疏《觀經(jīng)》,實最重持名一行。

    (增廣文鈔卷二,覆崇明黃玉如書)

    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

    (文鈔三編卷二,覆沈授人居士書)

    6. 贊發(fā)明助念德

    此法(按:指臨終助念法)乃唐善導和尚所發(fā)明,謂平日不念佛者,依此法助念,亦可往生。

    善導和尚,彌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

    普愿見聞,咸生正信;輾轉(zhuǎn)勸導,功德無量。

    (文鈔續(xù)編下《蓮宗正傳跋》民十八年)

    勿道向來做工夫,即向不做工夫之人,臨終果能聞善知識開導,及他人助念,己隨之念,其左右眷屬善巧將護,不使其起情愛及瞋恨心,皆可往生。

    (文鈔三編卷二,覆章緣凈居士書三)

    7. 贊弘超諸宗德

    師當唐初,各宗盛行。

    提倡凈土愜群情,佛力誰與京。

    若肯投誠,西方定往生。

    (文鈔續(xù)編下《唐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贊偈》)

    8. 贊化度普廣德

    善導在長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聲,盈于道路;其往生者,當不止百千萬億。

    (文鈔續(xù)編下《凈土經(jīng)圣賢錄序》,民二十二年)

    善導少康,宏揚凈宗;閭巷道路,佛聲廣播。

    如唱秧歌,人人愿聽;如傳圣詔,各各遵行。

    (文鈔三編卷三,覆凈善居士書)

    注:少康大師,人稱”后善導”。

    9. 贊至極慈悲德

    善導和尚專以平實事相法門,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觀心約教等玄妙法門,其慈悲可謂至極無加矣。

    覺善導婆心,更加親切。

    (增廣文鈔卷一,與康澤師書)

    善導和尚云:?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圣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xù)即生!闭\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

    (增廣文鈔卷一,覆吳希真居士書一)

    《善導疏》不用諦觀等深意,但直釋經(jīng)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

    (增廣文鈔卷三《觀無量壽經(jīng)善導疏重刻序》)

    善導法照,特闡蓮宗;普令凡夫,同出樊籠。

    末世眾生,斷惑匪易;唯此一法,堪為怙恃。

    (增廣文鈔卷三《佛化隨刊序》)

    10. 贊懸護萬代德

    善導,彌陀化身也。其所示專修,恐行人心志不定,為余法門之師所奪;歷敘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xiàn)身放光,勸舍凈土,為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fā)愿,專修凈土,不敢違其所愿。

    善導和尚,早知后人這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輾轉(zhuǎn)企慕之狂妄偷心。

    (增廣文鈔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書五)

    TAGS: 佛教 宗教 高僧 凈土宗
    名人推薦
    • 哈洛蘭
      哈洛蘭(Ben Halloran,1992年6月14日—),澳大利亞足球運動員,司職中場,效力于杜塞爾多夫足球俱樂部。
    • 安德烈亞·曼多利尼
      安德烈亞·曼多利尼,1960年7月17日出生于拉韋納,意大利職業(yè)足球運動員,場上司職中前衛(wèi),曾效力于烏迪內(nèi)斯,國際米蘭等足球俱樂部。
    • 萊安德羅·格爾皮
      萊安德羅·格爾皮1991年出生于烏拉圭,現(xiàn)任蒙特維多競技球隊的門將。
    • 庫加拉·尤西
      庫加拉·尤西,芬蘭籍足球運動員。
    • 阿爾巴·托倫斯
      阿爾巴·托倫斯(Alba Torrens,1989年8月30日-),出生于西班牙比尼薩萊姆,西班牙籃球運動員,司職小前鋒。她曾代表國家隊參加北京奧運會和2009年歐錦賽,并在歐錦賽...
    • 馬場亮輔
      馬場亮輔,1984年2月4日出生,日本體操運動員。2010年廣州亞運會日本代表團成員。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