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勞斯·馮·克利青(德文:Klaus von Klitzing,1943年6月28日-)是一位德國物理學家。1985年他因于1980
-
狄爾斯(1876~1954)Diels,Otto Paul Hermann,聯(lián)邦德國化學家,曾獲1950年諾貝爾化學獎。
-
哈特穆特·米歇爾,1948年生于德國。先后在圖賓根大學、慕尼黑大學就學。在維爾茨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8
-
杰拉德·特·胡夫特(Gerard 't Hooft 1946年7月5日-),荷蘭理論物理學家,烏得勒支大學教授,1999年與韋
-
George Charles de Hevesy (1885~1966) 瑞典化學家。1885年8月1日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1966年7月5
-
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lfie)出生于1947年,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他獲獎的主要貢獻在于向人們
-
沃爾特·科恩(1923年3月9日-2016年4月19日)出生于奧地利名城維也納,畢業(yè)于哈佛大學。他提出的密度泛函理
-
馬丁努斯·J·G·韋爾特曼(Martinus J.G. Veltman),1999年度諾貝爾物理獎得主。1931年生于荷蘭,他和他的
-
1903年3月24日,德國化學家Adolf Frederick Johann Butenandt(1903.3.24—1995.1.18),Butenandt在馬爾堡
-
利根川進在家中排行第二,在高中時對化學產(chǎn)生了興趣,后就讀京都大學,因“發(fā)現(xiàn)抗體多樣性的遺傳學原理”而
-
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Daniel Carleton Gajdusek,1923年9月9日-),美國科學家,具有斯洛伐克和匈牙
-
生物醫(yī)學家。美國國籍。1936年9月生于美國印地安那州。1956年獲得凱斯西儲大學醫(yī)學博士和哲學博士雙博士學位
-
溫伯格(Steven Weinberg, 1933-)、格拉肖(Sheldom Lee Glaschow, 1932-)和薩拉姆(Abdus Salam, 1926-
-
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也作艾摩·阿道夫·比瑞格,德文為Emil Adolf von Behring)德國醫(yī)學家,他因研
-
個人簡介 卡爾·蘭茨泰納 (KarI Landsteiner,),生于奧地利,美籍奧地利科學家、免疫學家、內(nèi)科醫(yī)
-
約翰內(nèi)斯·威廉·揚森,丹麥小說家、詩人,主要作品有長篇系列小說《漫長的旅行》、《世界的光明》等。194
-
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大學教授,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 ∪鸬淇_林斯卡醫(yī)學院2009年10月
-
肯尼斯·威爾遜,(Kenneth G. Wilson1936年6月8日—2013年6月8日)美國物理學家。因建立相變的臨界現(xiàn)象理論
-
康拉德·柴卡里阿斯·洛倫茲奧地利比較心理學家,動物習性學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197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
-
哈登爵士是杰出的英國生物化學家。
-
斯坦利(1904-1971),1904年8月16日生于印第安納州里德格維爾,美國生物化學家。
-
George Hoyt Whipple (1878年8月28日—1976年2月1日) 美國醫(yī)生。1878年8月28日生于 新罕布什爾州
-
籍貫:美國1997年化學獎授予保羅·波耶爾(美國)、約翰·沃克(英國)、因斯·斯寇(丹麥)三位科學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