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馬氏莊園(景區(qū))簡介

    2021-10-03    安陽   

    馬氏莊園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部20公里的西蔣村,是清代廣東巡撫馬丕瑤的府第,建于清光緒至民國初期,保存完好,占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被學者稱為“中州大地絕無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筑標本”, “中原第一官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

    馬氏莊園

    景點基本資料

    中原第一名宅--馬氏莊園,位于安陽西21公里的蔣村鄉(xiāng)西蔣村,為清末頭品頂戴兩廣巡撫馬丕瑤的故居。其地北倚壽安山,南臨珠泉河,西近巍巍太行,東連華北平原,輝映于行山洹水間,尤具勝觀。

      莊園建于清光緒至民國初年,前后營建近50年之久。主要建筑現(xiàn)存基本完整。建筑群主要由北、中、南三區(qū)組成,共分六路。其中北區(qū)一路,建有二個四合院;中區(qū)四路,其中西三路為住宅區(qū),每路前后又均建四個四合院,每條中軸線上各開九道門,俗稱“九門相照”。東一路為馬氏家廟,前后兩個四合院;南區(qū)一路,其中軸線上亦為九門相照格局,前后亦由四個四合院組成。在中心建筑的東、西、南三側則各建一排配房環(huán)衛(wèi)。三區(qū)的建筑形式主要有廳、堂、樓、廊、房、門等,共計308間,F(xiàn)有建筑占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周圍附屬建筑還有馬氏義莊、庢莊、文昌閣、馬廄、倉庫、柴草庫、馬氏祠堂以及北、中、南三座花園等,總占地面積在70000平方米以上,總建筑面積達100000多平方米。整個莊園設計合理,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左右對稱,前低后高,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壯觀,被譽為“中州大地絕無僅有的大型封建官僚府第”。

      莊園主人馬丕瑤(1831年—1895年),安陽縣西蔣村人,同治元年(1862年)進士,歷任山西平陸知縣、永濟知縣,解州、太原知府,山西按察使、布政使,貴州按察使、布政使,廣西布政使,廣西、廣東巡撫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他為官30多年,勤政務實,恪盡職守,忠心愛民,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和朝廷信賴,百姓呼他為“馬青天”,光緒帝則褒獎他“鞠躬盡瘁”、“百官楷!薄qR丕瑤逝世后,誥封“光祿大夫”、“威武將軍”。馬丕瑤膝下有四男三女,亦多遠見卓識,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長子馬吉森(1857年—1912年),翰林院待詔,開辦安陽六河溝等煤礦,首創(chuàng)安陽廣益紗廠(今安陽豫北棉紡織廠前身),成立安陽礦業(yè)總公司,并任安陽商會會長。他開河南地方民族工業(yè)之先河,是一位著名的實業(yè)家;次子馬吉樟(1859年—1931年),進士出身,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xié)修、會典館總校、湖北提法使、按察使等職,深得朝廷器重。辛亥革命后,任袁世凱總統(tǒng)府內史、北洋政府總統(tǒng)府秘書等職;三女馬青霞(1877年—1923年),又名劉青霞,樂善好施,酷愛教育事業(yè),光緒帝誥封“一品誥命夫人”,中國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后,積極追隨孫中山先生,投奔革命,是我國著名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辛亥革命女志士,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美名。孫中山先生曾贊譽她為“巾幗英雄”,并為她題寫了“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魯迅先生也曾稱贊她“才貌雙全”。

      該莊園于抗日戰(zhàn)爭初年歸為公有,歷為安陽縣師范、安陽縣第一中學、蔣村完小和蔣村糧站等單位占用。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政府數(shù)次撥巨款進行了全面維修,基本上恢復了原貌。特別是在今年的4月30日在這里成功地舉辦了“馬氏莊園第一屆文化旅游節(jié)”活動,成為了一處聞名遐邇的旅游觀光景區(qū)。

      北區(qū)位于中街路北,坐北朝南,前后兩個四合院,后院之東西又各建一跨院,謂之“亞元扁宅”。多為硬山頂式的樓房,原為馬丕瑤祖上舊宅。馬氏四兄弟分家時,分給了次子馬吉樟。民國初年,馬吉樟任袁世凱總統(tǒng)府內史期間進行了翻修和改建。

      中區(qū)在三區(qū)中規(guī)模最大,約占整個莊園的三分之二。它坐落在南街之北,亦座北朝南,各類建筑計158間,由家廟一路和住宅三路組成,其中家廟居東,住宅區(qū)居西,四路建筑各自成體系,左右又互相呼應。

      家廟正門下層辟三道拱券門,上為讀書樓五間。頭進四合院東西廂房各五間,曰“東塾”、“西塾”。正房過廳五間,懸山頂式,前后帶廊,高臺基,名曰“燕翼堂”;后院廂房各三間,東為“遺衣物所”,西為“藏祭器所”。正殿五間,高大宏偉,名曰“聿修堂”,即享堂。前建月臺。它的規(guī)格和布局是嚴格按照清光緒年間制定的《清會典》規(guī)定而建造的。建于光緒六年(1880年)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

      住宅三路的建筑形式及格局大同小異。均南開正門,由四個四合院組成,前庭后堂,左右對稱,由南向北,逐級抬高。中路大門高大宏偉,而東、西正門則均為洞券門,西路大門內又建有屏門。只有中路建有二門,內置屏門。后院又有不同:西路主房為平房五間,而中路、東路主房則各為樓房五間,東路東廂又為三間樓房。在建筑規(guī)格上,中路為高,東路次之,西路又次之。在建筑時間上,西路較早,于光緒九年(1883年)始建,中路于光緒十三年(1887年)始建,東路則于光緒十五年(1889年)始建。馬氏兄弟分家,東路歸長子馬吉森所有,西路歸四子馬吉樞所有。

      南區(qū)與中區(qū)隔街相望,原設計為三路,其中東路建成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而中、西二路僅將大門及臨街房建成,后因時局變化,尚未建成。

      南區(qū)東路座南向北,亦為九門相照,前后四個四合院。其中頭進院和三進院較小,分別建二門、三門,門兩側各為兩間廊房,東西廂房各為三間;二進院和四進院較大,其正房均為七間,東西廂房各為五間。

      南區(qū)的建筑規(guī)模和規(guī)格,都明顯高于中、北二區(qū),這不僅表現(xiàn)在建筑體量的增大,大門的增多,而且表現(xiàn)在精美的石、磚和木雕建筑物件的大量使用。究其原因,南區(qū)為民國時期所建,已不再受封建社會的種種規(guī)定和限制。馬氏四兄弟分家時,分給老三馬吉梅。

      莊園建筑全為磚木結構,灰瓦蓋頂。屋頂多為硬山頂式,另有懸山及平頂?shù)。其建筑特點既有北京傳統(tǒng)四合院特色,又有中原地方民間建筑特色,又兼有山西雕刻藝術特色。另一顯著特點是,無論正房,配房大多有前廊,有的則前后帶廊,形成廊廊環(huán)繞,院院相通,尤其是雨雪天便于行走。

      “杖策窺園日數(shù)巡,攀花折木興常新”。您來安陽參觀、感悟馬氏莊園文化的同時,將會得到多種藝術享受------這里有慈禧太后御書總長2.87米的巨幅“壽”字中堂,這里有光緒皇帝御筆親屬的碑文,這里有直徑66.4厘米、重達31.75公斤的碩大銅鏡,至今尤人影可鑒,這里有長近2米半、寬1米的“太史第”、“進士第”等牌匾,以及以明清家具、古玩和服飾為主的民俗展覽。

      據(jù)介紹,二OO六年五月至今年四月,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運用”的文物保護政策,當?shù)卣群笸顿Y千萬余元人民幣對馬氏莊園進行整體修繕和復原,對景區(qū)道路、周邊環(huán)境進行綜合治理。四月三十日,面貌煥然一新的馬氏莊園正式對游人開放,盛裝亮相,盡顯中國清末民初建筑的深厚韻味和中國大官僚府地的舊日風采。五一黃金周期間,這座“九門相照”的清代莊園以其恢弘的氣勢、獨特的建筑風格、精湛的雕刻技巧和多彩的藝術裝飾,成為中部地區(qū)旅游新亮點,北京、山東、安徽等地賓客競相前往,七天時間接待量達到六萬多人。

      北區(qū)位于中街路北,座北朝南,前后兩個四合院,后院之東西又各建一跨院,謂之“亞元扁宅”。多為硬山頂式的樓房,原為馬丕瑤祖上舊宅。馬氏四兄弟分家時,分給了次子馬吉樟。民國初年,馬吉樟任袁世凱總統(tǒng)府內史期間進行了翻修和改建。

      中區(qū)在三區(qū)中規(guī)模最大,約占整個莊園的三分之二。它坐落在南街之北,亦座北朝南,各類建筑計158間,由家廟一路和住宅三路組成,其中家廟居東,住宅區(qū)居西,四路建筑各自成體系,左右又互相呼應。

      家廟正門下層辟三道拱券門,上為讀書樓五間。頭進四合院東西廂房各五間,曰“東塾”、“西塾”。正房過廳五間,懸山頂式,前后帶廊,高臺基,名曰“燕翼堂”;后院廂房各三間,東為“遺衣物所”,西為“藏祭器所”。正殿五間,高大宏偉,名曰“聿修堂”,即享堂。前建月臺。它的規(guī)格和布局是嚴格按照清光緒年間制定的《清會典》規(guī)定而建造的。建于光緒六年(1880年)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

      住宅三路的建筑形式及格局大同小異。均南開正門,由四個四合院組成,前庭后堂,左右對稱,由南向北,逐級抬高。中路大門高大宏偉,而東、西正門則均為洞券門,西路大門內又建有屏門。只有中路建有二門,內置屏門。后院又有不同:西路主房為平房五間,而中路、東路主房則各為樓房五間,東路東廂又為三間樓房。在建筑規(guī)格上,中路為高,東路次之,西路又次之。在建筑時間上,西路較早,于光緒九年(1883年)始建,中路于光緒十三年(1887年)始建,東路則于光緒十五年(1889年)始建。馬氏兄弟分家,東路歸長子馬吉森所有,西路歸四子馬吉樞所有。

      南區(qū)與中區(qū)隔街相望,原設計為三路,其中東路建成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而中、西二路僅將大門及臨街房建成,后因時局變化,尚未建成。

      南區(qū)東路座南向北,亦為九門相照,前后四個四合院。其中頭進院和三進院較小,分別建二門、三門,門兩側各為兩間廊房,東西廂房各為三間;二進院和四進院較大,其正房均為七間,東西廂房各為五間。

      南區(qū)的建筑規(guī)模和規(guī)格,都明顯高于中、北二區(qū),這不僅表現(xiàn)在建筑體量的增大,大門的增多,而且表現(xiàn)在精美的石、磚和木雕建筑物件的大量使用。究其原因,南區(qū)為民國時期所建,已不再受封建社會的種種規(guī)定和限制。馬氏四兄弟分家時,分給老三馬吉梅。

      莊園建筑全為磚木結構,灰瓦蓋頂。屋頂多為硬山頂式,另有懸山及平頂?shù)。其建筑特點既有北京傳統(tǒng)四合院特色,又有中原地方民間建筑特色,又兼有山西雕刻藝術特色。另一顯著特點是,無論正房,配房大多有前廊,有的則前后帶廊,形成廊廊環(huán)繞,院院相通,尤其是雨雪天便于行走。

    主要人物

      “百官楷!薄R丕瑤:(1831~1895)清代廣東巡撫。字玉山。安陽縣蔣村人。清同治元年(1862)進士。歷任山西平陸縣、永濟縣知縣,解 州(今山西運城)、遼州(今山西左權縣)知州,太原府知府,山西按察使、署山西布政使。光緒十三年(1887)任貴州按察使,同年八月,任廣西布政使。十五年(1889)秋,授廣西巡撫。創(chuàng)建官書局,惠及讀書人而廣施教化。倡辦蠶桑,開設機坊。二十年(1894)十月授廣東巡撫。時值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際,積極修復海防設施,選拔任用有才能的得力將領,興辦團練,加強武器裝備。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九月初八戌時病逝于任上。終年65歲,兩廣總督譚鐘麟奏報朝廷,誥授“光祿大夫”、“威武將軍”。

      馬丕瑤一生克己守禮,勤政愛民,政績卓著,多次受到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恩賜。

      光緒十六年(1890年)正月二十六日,光緒皇帝御賜“福”字。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初二,光緒皇帝賞給馬丕瑤頭品頂戴。

      光緒十七年(1891年)正月二十七日,光緒皇帝御賜“福”字。

      光緒二十年(1894年)九月二十六日,慈禧太后賞給馬丕瑤御筆“福”、“壽”字各一方,如意一柄,蟒袍一件,尺頭二匹。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初二日,光緒皇帝御賜馬丕瑤“福”字一方。

      

      馬吉森(1857-1912)字子明,馬丕瑤長子,明敏通書史,曾任翰林院侍詔、直隸候補道等。馬吉森一生創(chuàng)辦了不少廠礦企業(yè),最為著名的是安陽六河溝煤礦、安陽廣益紗廠(今安陽豫北棉紡織廠前身)。

      六河溝煤礦開辦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后經(jīng)清政府批準成立了六河溝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經(jīng)過六年開發(fā),生意興隆。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清政府決定加大六河溝煤礦開發(fā)力度,采取競標出資開發(fā)六河溝新煤礦。其妹馬青霞大力資助,以180萬兩白銀中標,奪得六河溝新煤礦開發(fā)權,擊敗了由英商查爾暗中支持的安陽商人周益等,長了中國人的志氣,滅了洋人的威風,其愛國壯舉,為后人所頌揚。

      安陽廣益紗廠創(chuàng)辦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興盛時擁有紗錠2.1萬枚,工人1300余人,是當時河南最大,也是最早的紡織企業(yè),至今還發(fā)揮著巨大的效益。

      馬吉樟(1859-1931)字積生,號子誠,晚年號堅壯翁,是馬丕瑤次子。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光緒九年(1883年)進 士,選為庶吉士。曾任清末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xié)修、會典館總校、侍講、侍讀、日講起居注官、河北按察使等職。辛亥革命后,任湖北提法使、袁世凱總統(tǒng)府內史、北洋政府總統(tǒng)府秘書等職。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徹底停止了科舉制度,全國各省紛紛興辦新式學堂。馬吉樟與其妹馬青霞聯(lián)合河南籍顯官袁世凱、張邵予等在北京籌辦“豫學堂”,馬吉樟任學堂監(jiān)督(校長)。

      1907年1月由日本留學回國,授任湖北按察使。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馬吉樟被袁世凱任命為總統(tǒng)府內史。

      1917年去職后寓居北京,精心研釋金石、潛心著述,有《益堅壯齋稿》遺世。

      1931年病故,終年73歲。

      

    馬青霞(1877-1923),馬丕瑤三女,與秋瑾齊名,素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稱。她自幼喜愛讀書,才華橫溢。光緒二十年(1894年),受父母之名,嫁給河南尉氏縣,人稱“劉半縣”的劉耀德為妻。后從夫姓改名劉青霞,也稱“劉馬青霞”。 結婚7年,劉耀德病逝,25歲的她擁資千萬。

      馬青霞為人寬厚,樂善好施,熱愛公益事業(yè),曾多次不惜重金慷慨解囊。光緒帝聞報,感其業(yè)績,誥封“一品夫人”,賜“一品夫人服飾”。

      馬青霞極為重視教育,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她捐銀30000兩,與兄馬吉樟以及袁世凱、張邵予等人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豫學堂”。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馬青霞隨馬吉樟東渡日本考察,其間結識了孫中山、黃興、魯迅、宋教仁、陳其美、何香凝、康有為、梁啟超、張鐘端等。在日本,她捐資6600元,與友人燕斌創(chuàng)辦了《中國新女界月刊》。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尉縣自家花園創(chuàng)辦“華英女!,為河南開辦的第一所私立女校。又捐地30畝,創(chuàng)辦了一所蠶桑學校。

      1911年夏,馬青霞捐銀10000兩,支持同盟會。

      1912年春,馬青霞被河南各大團體公選為河南國民捐總理。

      1913年初,馬青霞兩次赴上海拜見孫中山,表示愿將全部財產(chǎn)捐獻給國家,作為修筑鐵路費用。孫中山感動不已,并為她揮毫題寫了“天下為公”和“巾幗英雄”,以贊其愛國壯舉。后因時局突變,這一愿望未能實現(xiàn)。

      1916年,為支持“討袁護法”運動,捐款5000元大洋。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馬青霞參加愛國學生大游行。

      1922年,馮玉祥入住河南任督軍,馬青霞毅然決定將數(shù)百萬家產(chǎn)捐獻給國家,了卻了她的夙愿。

      1923年,馬青霞在蔣村馬氏莊園病逝,時年僅47歲。馬青霞走完了她47歲的生命歷程。其坎坷傳奇,可歌可泣,浩然正氣,感天動地,千古留芳。馮玉祥將軍感其英名,曾率軍在尉氏栽植千畝柏林,紀念一代女杰馬青霞。

    主要觀看點

      

    慈禧太后下榻處

      慈禧太后下榻處位于中區(qū)中路的第三進院正房。這里曾是馬丕瑤繼母楊氏晚年的舊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及包括馬吉樟在內的一班護駕大臣倉皇逃往西安避難。翌年《辛丑條約》簽訂后,才由西安返京。1902年1月1日抵達彰德(安陽),在預先馬吉樟的奏請下,慈禧太后準于下榻馬氏莊園。該廳木隔扇上還篆刻有“眉壽無疆”的字樣。

      

    光緒皇帝下榻處

      該居室在慈禧太后下榻處的后院東廂房。馬吉樟在為父、母守孝及武昌起義后回家曾在此居住。1902年1月1日,光緒皇帝隨同慈禧太后一同返京時,曾下榻于此。

      

    馬丕瑤舊居

      馬丕瑤舊居在中區(qū)中路的最后院的正房,它是一座面闊五間的兩層樓房,高臺基,前有廊,硬山頂式,內樓梯。上下層匾額均由馬丕瑤親撰,曰“澹遠樓”、“修身堂”,楹聯(lián)“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亦由馬丕瑤編撰。

      

    馬吉森舊居

      馬吉森舊居位于馬丕瑤舊居樓之東,符合“長子居東”的習俗。它和馬丕瑤舊居樓雷同。其底層前額正中鑲嵌有仿蘇東坡筆跡的“德有鄰堂”巨型木匾。

      

    馬青霞舊居

      也稱馬家繡樓,與馬吉森舊居樓同處一院,位于東廂,三間硬山頂式樓房。底層前額正中鑲嵌有仿蘇東坡筆跡的“思無邪齋”大型木匾。

      

    劉鄧大軍司令部舊址

      1947年6月中旬,劉鄧大軍出晉東南上黨地區(qū),進入豫北地區(qū),司令部設在馬氏莊園。劉伯承司令員和鄧小平政委分別下榻于中區(qū)西路的第三進院東、西廂房。6月22日的“魯西南作戰(zhàn)會議”就在此院的堂屋召開,會議傳達了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對劉鄧大軍的三點重要指示,詳細部署了突破國民黨軍中央防線,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威懾南京的作戰(zhàn)任務。6月30日劉鄧大軍在張秋鎮(zhèn)至臨濮集地段,強渡黃河,一舉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黃河防線,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略進攻的序幕。

      

    馬丕瑤“進士第”匾

      匾長241,寬99,厚4.5厘米。木質。金黃地,飾淺浮雕云龍紋圖案。正中書“進士第”三個大字,行書。右側書“署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大理寺卿稽查右翼覺羅學鄭敦謹大總裁經(jīng)筵講官工部尚書 上書房行走翰林院掌院學士鑲白旗蒙古都統(tǒng)倭仁 經(jīng)筵講官兵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尹事務萬青藜 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正白旗漢軍副都統(tǒng)熙麟為”,左側書“同治元年壬戌科會試中式第一百八名貢士 殿試第三甲第二十名 朝考第三等第十七名 賜進士出身馬丕瑤立”。均為仿宋體。

      

    慈禧賜馬丕瑤“壽”字軸

      光緒二十年(1894年)馬丕瑤服闕入都,先后兩次受到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召見。慈禧為慶賀自己十月的六十大壽,于九月二十五日御筆親書“壽”、“!倍旨叭缫、蟒袍、尺頭等,賞賜給馬丕瑤,以示對其卓著政績的褒獎和鼓勵。

      “壽”字軸,長2.87米,寬1.08米,撒金粉紅地,正中書一巨型“壽”字,行書。字首蓋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的朱紅御印。壽字兩側為楷書款,右款書:“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萬壽 光緒二十年九月二十五日”,左款書“賜頭品頂戴前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廣西巡撫臣馬丕瑤”。

      

    馬吉樟“太史第”匾

      

      匾長242.5,寬99,厚4.5厘米,木質,黃金地,飾淺浮雕云龍紋圖案。正中書“太史第”三個大字,行書。右側書“光緒六年庚辰科會試中式第二百九十五名貢士 九年癸未保和殿復試第一等第十四名 殿試第二甲第三十七名 賜進士出身”,左側書“朝考第二等第五名 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十二年丙戌散館 欽定第二等第七名 授職編修國史館協(xié)修馬吉樟”。均為仿宋體。

      

    龍抱槐

       龍抱槐為馬氏莊園一大奇觀。它位于中區(qū)西路的第三進院內。一株胸徑約20公分的葛藤猶如一條巨龍,平地臥起,向上纏繞在附近的一棵古槐上,故而得名,它們像一對親密的異性兄弟一樣,互為依存,相映成趣。

      

    家廟門樓

      下層辟門洞三道,直通家廟內院。中洞門額鑲嵌有戶部尚書、軍機大臣閻敬銘書“馬氏家廟”石匾額,刻于光緒六年(1880年)。東西門洞額分別鑲嵌“追遠”、“庇根”石刻匾額,為馬吉樟所書。其上為讀書樓,五間。馬家子女凡學習成績佼佼者都必須在這里苦讀,以應科舉考試。

      

    享堂

      享堂為馬氏家廟的主要建筑,名曰“聿修堂”,五間硬山頂式灰瓦房,前帶廊。內設馬丕瑤以上四代祖先神龕、牌位及祭器等。堂前建一寬敞的祭祀平臺。

      

    文昌閣

      文昌閣座落在馬氏莊園附近的東南方。底層高臺基,中辟一石券門洞,為通道。臺上建“一殿一卷式”建筑,磚木結構,灰瓦蓋頂,給人以古樸、典雅和神秘之感。馬氏家族乃儒家書香世家,特別重視科舉,追求功名,自然非常敬奉文昌帝君。

      

    馬氏家訓

      中區(qū)中路二門內設置木屏門一道,門扇上刻有馬氏家訓,為馬吉樟所書,隸書。馬氏以《易經(jīng)》的第三十七卦——《家人卦》為家訓。其大意是:女主內,男主外,老幼有序。家長對家人要嚴格要求,不失法度。全家人都要誠信莊重,各盡其責,各盡其道,和睦相處,天下安定。體現(xiàn)了儒家教育思想?逃诠饩w十三年(1887年)。

       注:此家訓是請著名的書法家所寫的仿制品,真品已經(jīng)被國家文物倉庫收藏保存。

    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