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先蠶壇位于 北海公園的東北角,面積17000平方米,是清朝皇帝的后妃們祭祀 蠶神的地方,為北京的 九壇八廟之一。
建筑面貌
壇為方形,南向,一層。東、西、北面均植護(hù)壇桑林,南面偏西處有正門三間。入門即為先蠶壇。先蠶壇東南為觀桑臺。觀桑臺北為親蠶門一間,綠琉璃瓦歇山頂,門左右連接朱紅圍墻,圍墻北折構(gòu)成一院落。院內(nèi)前殿為繭館,五開間,綠琉璃瓦歇山頂,前后出廊,三出階,各5級。東西配殿各三間,綠琉璃瓦硬山頂。后殿為織室,五開間,綠琉璃瓦懸山頂,五花山墻,前后出廊,明間出階。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前后殿間有回廊相連。觀桑臺東南有先蠶神殿三間。坐東朝西,硬山頂,前出廊,三出階。殿南北分別為井亭、宰牲亭各1座,方形綠琉璃瓦攢尖頂。殿西,北有神庫三間,南有神廚三間,均為綠琉璃瓦硬山頂。神殿以北有蠶署三間。蠶署以北有蠶室二十七間。先蠶壇壇門外東南有一獨立院落,其中有陪祀公主福晉室及命婦室各五間,均西向,灰瓦硬山頂。
建立原因
先蠶壇是明朝雷霆洪應(yīng)殿的舊址,原壇建于北京城北郊。明嘉靖十年(1531)遷西苑。所存先蠶壇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乾隆十三年、道光十七年(1837)及同治、宣統(tǒng)年間均有修繕。
清朝時,每年春季第二個月的已日,由皇后或她派人來此祭祀蠶神。
如今用途
1949年后,先蠶壇由北海實驗托兒所( 北海幼兒園)使用。托兒所對全壇進(jìn)行修葺和改造,拆除先蠶壇和觀桑臺,填平浴蠶池,將舊式門窗改成新式玻璃門窗。
歷史記載
高士奇所著《金鰲退食筆記》中記載:“親蠶殿,在萬壽宮西南(萬壽宮在原西安門內(nèi)迤南。筆者注)。有齋宮,具服殿,蠶室,蠶館,皆如古之。蠶壇方可二丈六尺,壘二級,高二尺六寸,陛四出,東西北俱樹以桑柘。采桑臺高一尺四寸,廣一丈四尺。又有鑾駕庫五間,圍墻八十余丈。”清時地名叫蠶池口。蔡升元有《移居蠶池養(yǎng)疾恭紀(jì)詩》,頷聯(lián)是:“平分翠色瀛臺柳,依舊清光太液池!庇纱丝赏茢嗥浯蟾盼恢。
清初,并無先蠶之祭,到康熙時,才在今中南海豐澤園設(shè)立蠶舍。北海先蠶壇是明朝時遺物。
今日面貌
現(xiàn)院內(nèi)種有很多桑樹,東面有一條小河,名為“浴蠶河”。主殿是親蠶殿。殿內(nèi)懸掛乾隆御筆的匾額:“葛覃遺意”;并有對聯(lián):“視履六宮基化本,授衣萬國佐皇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