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白雪茶:又名地茶、太白茶(《陜西中草藥》),略帶灰色,長圓條形,全體呈細長管狀,單枝或有2~3分枝,白色,長3~7厘米,直徑1~2毫米,粗者呈扁帶狀,基部有斷痕,先端漸尖細,外表細致,略有皺紋凹點。斷面中空。質(zhì)稍柔軟。氣無,味勞似茶。以粗壯、色白、味苦者為佳。
形似白菊花瓣,潔白如雪,故名。產(chǎn)于海拔3000—5000米的雪山,草地、石面上,清香回甘,微苦,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份:雪茶酸(Thamnolieacid)、鱗片酸(Squama-ticacid)、羊角衣酸(Baeomycesicacid),另含D-阿糖醇(D-Arabitol)和甘露醇(Mannito1)等,能降血脂、減肥、醒腦、清熱解暑、生津、潤肺、止咳,對高血壓、神經(jīng)衰弱,咽喉炎等有顯著療效。白雪茶茶耐沖泡,可以單獨泡飲,也可以作為配茶,茶水呈金黃色,白條在水中上下浮動,令人賞心悅目,飲欲大開,飲后回味甘甜、清香、長久不絕,它具有清熱、消署、生津
止渴、清肝明目等功效,是居家旅行之佳品。
^^…………
食材介紹
雪茶按其顏色可分為白雪茶和紅雪茶。白雪茶又名地茶、太白茶,形似白菊花瓣,潔白如雪,故名!侗静菥V目拾遺》中記載:“雪茶本非茶類,乃天生一種草芽,土人采得炒焙,以代茶飲……烹食之,入腹溫暖,味亦苦凜香美”。產(chǎn)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清香回甘,微苦,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份,能降血脂、減肥、醒腦、清熱解暑、生津、潤肺、止咳,對高血壓、神經(jīng)衰弱,咽喉炎等有顯著療效。白雪茶可用開水沖泡飲用,亦可與其它茶葉混泡飲用。
白雪茶主要生長在4000米的雪山域里,數(shù)量相當稀少。在下雪的時候,它開始發(fā)芽,待雪蓋住它時,它便長出嫩葉,便是白雪茶,它是紅雪茶的葉子,白雪茶茶耐沖泡,可以單獨泡飲,也可以作為配茶,茶水呈金黃色,白條在水中上下浮動,令人賞心悅目,飲欲大開,飲后回味甘甜、清香、長久不絕,它具有清熱、消署、生津止渴、清肝明目等功效,是居家旅行之佳品。
紅雪茶又名金絲茶。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落葉松、冷杉干枯樹干上。天然野生,世之奇物,珍稀罕見。開水沖泡,色澤紅亮,猶如紅葡萄酒色,葉體形如珊瑚綻開,品味純正,略帶蔭香。藏醫(yī)入藥已有幾百年歷史。經(jīng)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紅雪茶富含大量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等,具有降血脂、膽固醇,清心開竅,補血養(yǎng)心等功效,對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癥、神衰體弱等有明顯作用…………嗯
相關(guān)故事
氣溫
產(chǎn)于海拔3000—5000米海拔的雪山、草地、石面上,常年平均氣溫15℃,海拔300米以上,低于14℃,7月份平均氣溫28.2℃,1月份平均氣溫2.1℃,春秋氣溫涼爽溫和,4月和10月平均氣溫分別為15.4℃、16.7℃。年平均無霜期210-220天,平均初霜日為11月5日,終霜日為3月29日,穩(wěn)定通過10℃的初日為4月15日,終止于11月4-9日;≥0℃積溫為5085-5500℃;≥10℃積溫為4384-4750℃。
光照
年太陽輻射總量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氣溫≥0℃期間的太陽輻射為369.69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總量射量73%。年日照時數(shù)為2000-223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資源比較豐富。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間,據(jù)統(tǒng)計,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數(shù)為125.6天,常年相對濕度80%,干燥度0.8以下,屬濕潤地帶。
土壤
土壤類型比較復雜。中山區(qū)(內(nèi)山區(qū))主要是黃棕壤,即普通黃棕壤與山地黃棕壤,母質(zhì)多為花崗巖、花崗片麻巖、角閃片麻巖,有機質(zhì)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崗地區(qū)(外山區(qū))屬下蜀系成土母質(zhì)分化而成的黃棕壤為主,土層雖厚,但耕作層淺薄,質(zhì)地黏重,底層常有不透水粘盤層,肥力和通透性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兩岸及谷地,多為沖積土類,即沙質(zhì)壤土(烏沙土),土層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為高產(chǎn)茶園區(qū)。
制作方法
白雪茶的采制技術(shù),與其他名茶不同。春茶于谷雨后開園,新梢已形成“開面”,采摘標準以對夾二、三葉和一芽二、三葉為主。鮮葉采回后及時板片,將嫩葉(未開面)、老葉(已開面)分離出來炒制芽、莖梗和粗老葉炒制“針把子”,作副產(chǎn)品處理。白雪茶片炒制分生鍋、熟鍋、毛火、老火五個工序。
炒茶鍋口徑約70厘米,呈30度傾斜,兩鍋相鄰,一生一熟。生鍋溫度100℃左右,熟鍋稍低。投葉量約100克,嫩片酌減,老葉稍增。鮮葉下鍋后用竹帚或蘆花帚翻炒1—2分鐘,主要起殺青作用,炒至葉片變軟時,將生鍋葉掃入熟鍋,整理條形,邊炒邊拍,使葉子逐漸成為片狀,用力大小視鮮葉嫩度不同而異,嫩葉要提炒輕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葉則帚把要帶緊,以輕拍成片。炒至葉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時即可出鍋,及時上烘。
用烘籠炭火,每籠投葉約1.5公斤,烘頂溫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揀去黃頁、漂葉、紅筋、老葉后,將嫩片、老片混勻。
最遲在毛火后一天進行,每籠投葉2.5—3公斤,火溫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又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對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響極大。老火要求火溫高,火勢猛。木炭要先排齊擠緊,燒旺燒勻,火焰沖天。每籠投葉3—4公斤,由二人抬烘籠在炭火上烘焙2—3秒鐘,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邊烘邊翻。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籠輪流上烘。熱浪滾滾,人流不息,實為中國茶葉烘焙技術(shù)中別具一格的“火功”。每烘籠茶葉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籠拉來拉去,一個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葉片綠中帶霜時即可下烘,趁熱裝入鐵筒,分層踩緊,加蓋后用焊錫封口貯藏。
營養(yǎng)價值
白雪茶主要生長在4000米的雪山域里,數(shù)量相當稀少。那么白雪茶的藥用功效怎么樣呢?白雪茶的藥用功效豐富嗎?
白雪茶的藥用功效:清熱醒腦。治口干舌燥,眼昏頭悶,精神疲倦,虛勞骨蒸,肺炎咳嗽,癲癇狂躁,神經(jīng)衰弱,目澀,中暑,高血壓。
白雪茶的藥用功效時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泡茶飲。
白雪茶做外藥用功效時的主治藥方:
1.治神經(jīng)衰弱:太白茶、鹿銜草各三錢,羊角參二錢。黃酒為引,水煎服。
2.治癲癇狂躁:大白茶、珠砂七各三錢,水煎服。須久服。
3.治高血壓:太白茶、羊角參、小暈雞頭各五錢,水煎服。(選方出《陜西中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