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望果節(jié)簡介

    2021-10-04    甘南   

    望果節(jié)是藏族農民歡慶豐收的節(jié)日,日期隨各地農事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公布。

    望果節(jié)

    節(jié)日簡介

    “望果”是藏語譯音,意為“繞地頭轉圈”。藏語“望”指農日,“果”即轉圈的意思、“望果”節(jié)可譯為“在田地邊上轉圈的日子”。

    望果節(jié)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藏族農民歡慶豐收的傳統節(jié)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區(qū)的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時間在每年藏歷七、八月間,具體日期隨各地農事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一般在青稞黃熟以后、開鐮收割的前兩三天舉行,歷時一至三天。所以,望果節(jié)的日程都以鄉(xiāng)為單位,根據當地的農作物成熟情況由鄉(xiāng)民集體議定。

    節(jié)日歷史

    據說,"望果節(jié)"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據西藏有關文獻資料記載:早在公元 5世紀末,雅礱地區(qū)已經興修水渠,開始使用木犁耕地,農業(yè)生產比較發(fā)達。這時,為了確保糧食豐收,藏王布德貢杰便向笨都都主請求賜以教旨,教主根據雍仲本教義,教農人繞田地轉圈,求"天"保豐收,這就是"望果"。但這個時期,"望果"還不是一個正式的節(jié)日,而是開鐮收割前的一種活動。

    公元8世紀后期,西藏進入以寧瑪派為代表的印度佛教興盛時期,"望果"活動也帶上了寧瑪教派的色彩。公元14世紀時,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來到西藏,通過整頓西藏各教派,格魯教成了西藏的主要教派,居統治地位。這時"望果"活動便滲進更多的格魯派的色彩。 后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該節(jié)日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變化。

    節(jié)日起源

    相傳早在公元5世紀末,藏王布德貢堅為確保糧食豐收向雍仲本教佛祖請教。佛祖施旨,讓農民繞田轉圈,由手捧香爐、高舉幡桿的人作前導,由高舉纏繞哈達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領路,領著持青稞穗或麥穗的本村鄉(xiāng)民繞地頭數圈后,把各種谷穗插在糧倉和神龕上,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屆時,身穿各色藏袍、腰系彩綢帶的藏胞打著彩旗,畢恭畢敬地抬著青稞穗、麥穗扎成的豐收塔,塔上系著潔白的哈達,敲鑼打鼓,帶著美好的祝愿,唱著頌歌,繞地頭轉圈,祈求豐收。然后吃豐盛的野餐。節(jié)日一過,緊張的秋收勞作也就正式開始了。歡度祈盼豐收的“望果節(jié)”,是辛勞了大半年后藏區(qū)農耕者們的最大喜悅。藏語“望果節(jié)”中的“望”,意為“田地”,“果”為“轉圓圈”,“望果節(jié)”即:圍繞豐收田野的歌舞。

    能有機會身臨其境地目睹藏族“望果節(jié)”中的“娛神”舞蹈,是長期孜孜不倦的愿望之一。雖對“望果節(jié)”早從資料上了解一二,但我想了解傳統“望果節(jié)”及其起因、演變,和儀式上人們如何以舞酬神等等,最可靠的還是要在資料基礎上親臨現場,參與到節(jié)日活動中去。為此,節(jié)日之前,我們便盡可能地進行資料查詢和采訪。慶幸的是,居然在《本教歷算法》中找到了“望果節(jié)”的來歷:傳說公元5世紀末,藏王布德貢堅向本教佛祖尋求保佑作物豐收的辦法,教主指出:讓農民們在即將收獲的田地周圍繞行并以舞蹈娛神,上天即會賜予豐收。從此,每年收獲之前,本教僧侶便作為祭祀隊伍的先導,高舉幡旗,手拿纏繞哈達的神杖“達達”與羊右腿,率領各個村落手持青稞麥穗的農民和肩背插有各色小旗、盛滿青稞麥粒小木盆的盛裝婦女,排成長隊,圍繞農田進行“收斂地氣、祈求豐收”的法事游行活動。在這傾村而出的浩浩蕩蕩游行過程中,人們以不停的口號與詠唱,贊美神靈、祈求豐收,直到“繞田游行”隊伍回到村中,人們把手中附有神靈意志的麥穗和小旗插于谷倉或神龕,才結束了“望果節(jié)”活動的第一部分。

    西藏農區(qū)“望果”活動的祭祀儀式,在8世紀中葉前十分簡單,至8世紀下半葉黃教創(chuàng)立后,“望果”活動被加入了宗教色彩,形成具有一整套宗教祭祀儀式的歡樂活動。也就是從這時開始,為預祝豐收,包括“繞田游行”和“慶典”兩部分內容的“望果節(jié)”,才被列入藏族農區(qū)的正式節(jié)日。

    后藏農區(qū)“望果節(jié)”的活動日期,隨青稞麥成熟而定,節(jié)日3至5天不等,規(guī)模大小和時間長短,依各鄉(xiāng)經濟實力而定;顒拥呐e辦可由幾個鄉(xiāng)聯合,也可各鄉(xiāng)單獨進行。經聯系,將被邀請參加離日喀則市不遠,由司馬、望堆兩鄉(xiāng)聯合舉辦的“望果節(jié)”活動。

    當地習俗

    節(jié)日游行

    節(jié)日的第一天早晨,當陽光撒滿金黃麥田的時候,農民們手持麥穗圍著農田轉圈游行,最前邊是由喇嘛和老農組成的儀仗隊,高舉佛像,背著經書,吹著佛號,感謝上天給人們帶來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成。對辛勤耕耘的農民來說,眼看著即將收割的莊稼,呼吸著麥田飄來的清香,都為此感到欣喜陶醉,悠悠唱起古老的豐收歌謠。

    文娛活動

    轉完麥田以后,照例要在廣場上舉行群眾性文娛體育活動,其中有藏戲、歌舞、跑馬、射箭、拔河等,相互競爭技藝,情緒十分熱烈。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充足的酒食,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或者在廣場四周的草場上野餐,或者在村子里邀集親朋好友宴飲。青年男女喜歡在晚上圍著篝火跳舞,對歌調情,直到深夜。有的地方,望果節(jié)要持續(xù)三、四天,安排的文體活動根據節(jié)期的長短或繁或簡,較遠的農民夜里就住在臨時搭起的帳篷里,吃喝玩樂,盡興方歸。

    崗堆特色

    在西藏,參加過不少地方的望果節(jié),覺得它們的內容大同小異,但其中最有意思的還屬山南貢嘎縣崗堆鎮(zhèn)的望果節(jié)。按當地的習俗,望果節(jié)轉田祭神的時候,每家出一人。村民們會從四面八方陸續(xù)來到村頭寺廟旁的空地上。老年人在此時顯得比年輕人還要風光一些,因為她們大多是能歌善舞的高手,一般是節(jié)日的慶典還沒開始,她們就舞上了。

    宗教儀式

    轉田的群眾集中在寺廟前的香爐旁,這時“拉啦”(民間咒師)一般就已經開始在進行活動前的宗教儀式了。就要出發(fā)時,村民們按各村的排序開始轉寺廟、煨桑(燒香)等,舉行一系列的宗教儀式,寺廟前的廣場上顯得既莊重又熱鬧。這時會有村民提著青稞酒向轉田的人們一一敬酒,以示美好的祝愿,讓氣氛變得好似出征前為將士們壯行一般。喜好喝酒的人這時會從自己的衣襟里面掏出酒碗,三口一杯之后,方才被允許通過。轉田的隊伍前打頭的一般是兩個村姑打扮的“拉姆”(即仙女),以示天仙下凡同慶豐收。婦女們沒有帶酒碗的習慣,這時她們只好以手當碗捧酒喝,這也是西藏酒文化中一個有趣的現象。

    轉田祭神

    望果節(jié)轉田祭神的隊伍終于浩浩蕩蕩地出發(fā)了。人們搖動著手中的彩箭(用于招來吉祥,祈望福運降臨),像一條游動的長龍向村外走去。這個村子共有280多戶人家,每家雖然只抽出一人參加轉田,但隊伍看去就已經非常壯觀了。人們一邊走一邊不停地停下來高呼:“恰古修……央古修……”(即招財引福的意思)。轉田是圍繞全村田園轉上一圈,轉到每一塊農田前都要煨桑燒香,舉行祭祀活動。祭完神后,能歌善舞的婦女們總是要高歌起舞,以此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這也是祭神活動的內容之一,表達與神同樂的感情。

    喜慶氣氛

    凡是轉田隊伍經過的地方,就必定是一片桑煙繚繞的景象,此時,不管是在田間勞動的還是正在做著其它事情的人,都會停下手中的活計,面對轉田的隊伍高喊:“恰古修……央古修……”似乎此時此刻,整個世界都沉浸在招財引福的喜慶氣氛中。愛美的婦女們不時地還要在路邊采些油菜花、青稞穗、蕎麥花等,與吉祥彩箭一起握在手中,以此表達豐收到來時的喜悅心情。

    祭祀儀式

    按傳統習俗,轉田隊伍每到一個鄉(xiāng)神殿或山神殿前都要舉行祭祀儀式。一路祝福,一路歡歌,此刻鄉(xiāng)村的田園處處洋溢著歡快和祥和的氛圍。時近黃昏,轉田的隊伍回到了村邊,但這還沒結束,他們還要繞村子轉一圈。這時候,我們看到,遠處一戶人家的屋頂上,一位老阿媽此時正一手端著糌粑,一手拿著“達達”(吉祥彩箭),朝著轉田隊伍的方向不停地搖動著,表示招財引福。按習俗,這時凡是轉田隊伍經過的人家,都要有一人在屋頂上迎接,其意也是迎接福氣。

    最后,隊伍回到了出發(fā)地,村頭寺廟旁,舉行最后的宗教儀式。彼時鼓樂齊鳴,糌粑飛揚,在無比歡快的氣氛中,為期一天的望果節(jié)才圓滿地落下了帷幕。

    節(jié)日特色

    節(jié)日舞蹈

    伴隨著激烈的鼓聲,一位頭戴畫有星辰的藍色藏戲面具、身著五彩藏袍的老者首先登場亮相。他肩上斜挎銅鈴和寶劍,手持纏白色哈達被稱為“達達”的神杖,踩踏著鼓樂節(jié)奏向場院中心舞來。這位崇高的神靈代言人站定位置后便開始揮動神杖,承擔起指揮娛神舞蹈的職責。在老者的一個手勢之下,四周早已待命即舞的8名鼓手,便大步流星地向場地中心疾鼓而來。這些百里挑一的剽悍男子,棗紅色臉堂配上盤在頭頂夾雜著殷紅絲線的油黑發(fā)辮,更顯示出神采奕奕的陽剛之氣。他們身披五彩短披肩,腳蹬紅黑間色高腰藏靴,腰旁橫挎直徑約60厘米繪有五彩花紋的大鼓、雙手各持馬蹄槌,在邊擊鼓邊雙腳不停地跳躍下,進行著快速而靈巧的隊形變化。他們忽而組成圓圈旋轉飛舞,忽而排成兩隊穿梭馳騁,以隊形的多變來渲染氣氛,用舞者的颯爽英姿體現不同舞段的內容。

    日喀則《大鼓舞》首先以熱烈的圓圈舞隊形,來呈現人們和諧而穩(wěn)定的生活情景。轉而在大鼓的快板節(jié)奏下,鼓手們以相互穿梭、跑動的隊形變化,表現好男兒搏擊沙場、英勇抗敵,直至凱旋歸來的征戰(zhàn)過程。無論是音樂還是舞蹈,沒有強弱起伏的變化,就沒有對比和高潮。在剛才一段振奮人心的鼓舞之后,接下來便進入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剛才還是剽悍、英武的勇士,頃刻間竟又文靜得好似閨房繡娘。隨著神杖“達達”的搖動,鼓手們的舞步也在悠揚的鼓樂聲中轉入了表現技藝精湛、儀態(tài)萬方的“四人小場子”表演,再次回復到人們對和平家園的贊美與向往之中。

    在震耳欲聾的隆隆鼓樂和滿目翩躚的舞姿之中,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前些日曾見到過的場面。那是位于雅魯藏布江北岸桑耶寺中,金城公主殿的巨幅壁畫《桑耶寺落成慶典圖》中的《大鼓舞》。這幅我在任何寺院都不曾見到的唐代壁畫,畫面以桑耶寺為中心,四周分別圍繞慶典活動不同內容的小幅畫面。小畫面之間,畫匠采用以參加盛典的成行人群為分割線,既節(jié)約了畫面空間,又均衡而自然地安排了眾多的僧人和賓客,充分顯示了畫面布局與構思的巧妙。在一幅幅不同的畫面中,有前來致賀的各國使節(jié)正在一一交送禮品;有觀禮臺上服飾華貴艷麗情態(tài)各異的王公貴戚、文武百官和各路嘉賓;有忙于后庭準備宴享的烹調庖廚。啊!還有使我們興奮不已的是多幅畫面中,不但有頭戴羊皮白面具的早期藏戲藝人在舞刀弄槍、有表現牦牛相斗的精彩節(jié)目《西容仲孜》 ,還有揮動鼓槌、旋轉擊鼓作舞的《大鼓舞》場面。這些精美畫面幅幅新穎別致、各具風采,而整體看去,若干幅小畫面又拼合為整體的慶賀場面,內容廣博而毫無繁瑣、雜亂之感。《桑耶寺落成慶典圖》場面之豐富、構圖之奇巧、畫技之精湛,可謂是舉世無雙、無與倫比的繪畫珍品。

    在這距今1500年前的《大鼓舞》畫面中,鼓手們也是個個身著彩條服,手持馬蹄形鼓槌,圍圓圈擂腰間圓鼓舞之蹈之。除鼓面略小外,其姿態(tài)與今日司馬、望堆鄉(xiāng)的《日喀則大鼓舞》簡直是同出一轍,只是《大鼓舞》畫面中立于鼓手旁側、頭戴白色羊皮面具的領舞者,持弓箭指揮鼓舞而已。

    節(jié)日氣氛

    望果節(jié)是西藏農村最熱鬧的節(jié)日之一,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于秋收前擇吉日舉行,歷時1-3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這天人們會穿上古代武士的服裝,請出了吉祥的神靈開始了在本村土地上的繞行,農民們世世代代以這種古老的方式祈求神靈保佑,糧食豐收。轉田地是萬果節(jié)最主要的形式,浩浩蕩蕩的隊伍穿行在房舍土地間,融會在一片碧綠與金黃的色調中,構織出一副瑰麗的高原風情圖。全村老少匯集村頭,獻上一杯濃香的青稞酒,迎接轉田地的勇士凱旋歸來。

    最初的“望果”活動是一種祭祀神靈以祈禱豐收的儀式。后逐漸增加諸如賽馬、射箭、歌舞、藏戲等民間活動。辛勤了一年的農人們都希望在節(jié)日里玩?zhèn)痛快,他們跑馬射箭、徹夜狂歡。在歌與舞的旋律中盡情享受節(jié)日的快樂。節(jié)日一過,緊張的秋收便開始了。

    節(jié)日演變

    唐代金城公主殿壁畫所反映的情景至今已愈千載,在漫長歲月中,藏傳佛教的興起與演變、黃教教派勢力的上升和人們在祭祀中達到娛神與娛人雙重目的的前提下,民間舞蹈被賦予了宗教色彩并融入祭祀禮儀而發(fā)生了在形式和功能上的變化。各民族的“鼓舞”,多來自于古代軍中鼓樂。駐防邊寨的將士,戰(zhàn)時以擂鼓助軍威、增士氣,平日以習奏鼓樂增補生活情趣。屯兵人員的更替,使軍中鼓樂逐漸進入民間,并得到發(fā)展而成為“鼓樂”和“鼓舞”一代代流傳下來。從壁畫《大鼓舞》領舞者所持道具分析,可得出兩種推論:

    一、畫面中的《大鼓舞》,是在表現藏戲中的軍中樂舞;二、當時的《大鼓舞》,無論存在于軍中還是流傳于民間,其功能還停留在“娛人”階段,領舞者的職能也只限于指揮表演。而今天在日喀則地區(qū)司馬、望堆鄉(xiāng)流行,并用于“望果節(jié)”慶典禮儀的《日喀則大鼓舞》,已不再是單純的“娛人”表演,它已成為具備既“娛神”又“娛人”兩層功能的舞蹈。同時,領舞者的面具也由早期藏戲的白色羊皮面具換成了后來的藍色面具;手中的弓箭也改為具有溝通神、人功能的通天神杖“達達”。此外,還有不能忽略的:至今領舞者腰間懸掛的寶劍并非一般飾物,而應是大鼓舞曾為“征戰(zhàn)鼓舞”屬性的遺存。由此可見,“鼓舞”最初領舞者的人格屬性和職能,已從“普通人”變化為祀神、娛神的神職人員“巫師”;而“巫師”通過神杖“達達”,將《日喀則大鼓舞》從民間鼓舞轉變成為了祭祀性鼓舞。

    經過了解和調查,西藏《大鼓舞》所使用的鼓一般都為中等大鼓,同于西藏多數寺廟壁畫中的大鼓形態(tài)。而只有日喀則地區(qū)司馬、望堆鄉(xiāng)獨此一處的《大鼓舞》所使用的鼓形最大,舞蹈動態(tài)也最為豪放、粗獷。能看到具有鮮明特色的《日喀則大鼓舞》,使我們一行深感后藏之行的福分不淺。

    帶有祭祀氛圍的《日喀則大鼓舞》之后,開始了純屬娛人的“六弦琴彈唱”和青年男子在琴聲伴奏下的踢踏狂舞,把節(jié)日的氣氛推至鼎沸?駳g氣氛的沖擊,也使我們難以按捺,加入人群的歌舞之中,直到炊煙的再次升起,才告別了金色麥海中的鄉(xiāng)村,驅車趕往拉薩,去迎接絕不可錯過的重大節(jié)日——“雪頓節(jié)”。

    西藏林周縣農牧民參加預祝豐收的“望果節(jié)”!巴(jié)”廣泛流行于西藏農區(qū)。每年在莊稼黃熟、準備開鐮之前,西藏藏族農民身著節(jié)日服裝,手捧預示五谷豐登的“切瑪”(五谷斗)和青稞酒,來到農田載歌載舞,歡慶一年一度預祝豐收的“望果節(jié)”。如今的“望果節(jié)”已從單純的宗教節(jié)日,演變?yōu)橐再愸R、射箭、歌舞、藏戲、物資交流為內容,文藝、體育、商貿集于一體的節(jié)日,極大地豐富了當地藏族農牧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

    節(jié)日傳承

    全民慶祝

    望果節(jié)最早流行于山南農區(qū),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望果節(jié)的藏語意思為“轉地頭”,預祝農業(yè)豐收,顆粒歸倉。望果節(jié)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谷物成熟之際舉行。節(jié)日期間,男女老少身著盛裝,男的手持“拉桑達覺”,女的背負經書,手持“打達”(用五彩布條纏在木條上),排隊轉莊稼地,之后進行賽馬、藏戲等表演,或走親戚、逛林卡。熱鬧非凡。

    在西藏農村,除了藏歷年外,就屬望果節(jié)熱鬧了。7月底的山南,青稞和冬小麥已一片金黃。開鐮之前,各村各鄉(xiāng)都要過望果節(jié):演藏戲、走親戚,到處都是過節(jié)的繁忙景象,就連江上的船夫也自動放假去過望果節(jié)了。

    公路上,男男女女穿著新衣衫,打扮得像過年一樣,五個一幫、七個一群地朝縣城走。老年人和小孩子都坐在四輪馬車上面,樂呵呵地;姑娘們與小伙子們,喜歡結伴而行,他們或背著青稞酒,或提著酥油茶,還有拎著菜盒子的,這都是為當天中午進行豐盛野餐準備的。

    貢嘎縣中學的大操場里,藏戲臺子早兩天就搭好了,一個足足有100平方米的大白色帳篷,高高地撐在場子的中央,這顯然是為了給演員們遮雨和擋太陽的。觀眾都自覺地圍在帳篷的外圈,前頭的人井然有序,席地而坐。為了使節(jié)日過得愉快,大家自覺地遵守廣場的紀律。來得晚、看不清的人,便爬到樹杈和圍墻上,居高臨下,看個舒服。

    對于一年到頭忙個不停的農民來說,過望果節(jié)便是放假玩?zhèn)痛快的好機會。也有的人不愿意把時間完全消耗在吃、喝、玩、樂上面,他們便利用假日走親戚、打柴禾、搞副業(yè),或干他們想干的事情。

    在以農牧業(yè)經濟為主的西藏,望果節(jié)期間,機關放假,干部們?yōu)榛I備組織村民的活動,也忙個不停;學校里的學生們也準備了一些文娛節(jié)目在節(jié)日期間為群眾助興,他們難得有這么多觀眾看自己的表演,當然要大顯身手;而剛從農民隊伍中脫胎出來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工人,家中十有七八是農民,企業(yè)的組織領導也在這個時候為工人們放假,不這樣做似乎逆了民意。所以,望果節(jié)在農業(yè)區(qū)來說,雖是農民的節(jié)日,也是全民的節(jié)日。

    節(jié)日祝愿

    “望果節(jié)”是藏族人民預祝農業(yè)豐收的節(jié)日!巴,意為“田地”,“果”意為“轉圈”。“望果”從字面上講,就是“轉地頭”。

    “望果節(jié)”流行于農區(qū)。沒有固定日子,一般在谷物成熟之際舉行。約定俗成是在“鳥王”——大雁南飛的季節(jié)到來之前過節(jié)。各地根據農事的安排,過節(jié)的日期各有不同,如拉薩從陽歷開始,節(jié)期三五天不等。江孜、日喀則等地則在陽歷七月中旬。過了望果節(jié)便開始緊張的秋收秋種。

    歷史悠久

    “望果節(jié)”已有悠久的歷史。最早流行于雅隆香布(今天的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帶。據《本教歷算法》等資料記載,早在公元5世紀末,即布德貢杰時期,雅隆地區(qū)已經興修水渠,使用木犁耕地,農業(yè)生產比較發(fā)達。這時,為了確保糧食豐收,贊普布德貢杰便向本教師請求賜以教旨,本教師根據本教教義,教農人繞田地轉圈,求“天”保豐收,這就是“望果節(jié)”。但這個時期,“望果”還不是一個正式的節(jié)日,而是開鐮收割前的一種祀神祈;顒。

    西藏最早的“望果”活動,大體是這樣的:開始以村落為單位全體村民出動,繞本村土地轉圈游行。隊伍最前面,由捧著柱香和高舉幡桿的人引路,接著由本教巫師舉“達達”(繞著哈達的木棒)和羊右腿領隊,意為“收地氣”、求豐收。后面跟著本村手拿青稞和麥穗的鄉(xiāng)民。繞圈之后,把谷物穗插在谷倉或供在祭祀臺上,祈求能有好收成。隨后,便進行娛樂活動,內容有角力、斗劍、耍梭標。這些競技式的比賽,主要由大力士們參加,優(yōu)勝者有獎。最后便是群眾的唱歌跳舞,痛快地玩一天。

    以本教教義指導的“望果”活動,一直衍行到8世紀中期,即赤松德贊時期。8世紀后期,是以蓮花教主烏堅白瑪為首的寧瑪教派興盛時期,“望果”活動也帶上了寧瑪教派的色彩。使符念咒是寧瑪派的特點,這時的望果活動便一定要由咒師主持念咒來保佑豐收。14世紀后,格魯教成了西藏的主要教派,居統治地位。這時,“望果”活動便滲進更多的格魯派的色彩,例如,在游行隊伍前,要舉佛像、背經文。這時的“望果”活動,已成為傳統節(jié)日,娛樂活動的內容也比過去有所發(fā)展,增加了賽馬、射箭、唱藏戲等內容。

    時代變化

    和平解放以后,隨著人民群眾文化科學水平的不斷提高,百萬農奴政治上翻身,經濟地位變化,“望果節(jié)”的內容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例如,都打著各色彩旗,擎著青稞麥穗,活動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身著新裝的男女老少,抬著用青稞、麥穗搭成的“豐收塔”,舉著標語,敲鑼打鼓,唱著歌曲繞著田邊地頭轉,這天人們不僅賽馬、射箭、唱戲、歌舞,而且還進行豐盛的郊宴。這時候各鄉(xiāng)的農民要邀請城鎮(zhèn)的工人親戚去做客,也邀請縣鄉(xiāng)干部一起歡樂。望果節(jié)不僅是農村預祝豐收的節(jié)日,也是加強民族團結,增進城鄉(xiāng)交流,密切工農關系的節(jié)日。

    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