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媽祖文化簡介

    2022-03-13    ?   

    媽祖文化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尊崇、信仰媽祖過程中遺留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總稱,是中華民族重要文化瑰寶之一。

    媽祖是流傳于中國沿海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興于明、盛于清、繁榮于近現(xiàn)代,媽祖文化體現(xiàn)了中國海洋文化的一種特質。歷史上宋代出使高麗、元代海運漕運、明代鄭和下西洋、清代復臺定臺,這一切都體現(xiàn)海洋文化的特征。中國民間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而影響所及,媽祖由航海關系而演變?yōu)椤昂I瘛薄ⅰ白o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中國民間信仰崇拜神之一。

    20世紀80年代,聯(lián)合國有關機構授予媽祖“和平女神”稱號。2009年9月,“媽祖信俗”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2016年3月,媽祖文化寫入“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湄洲媽祖祖廟也入選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首批文物點。

    媽祖文化

    文化內涵

    媽祖文化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尊崇、信仰媽祖過程中遺留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總稱,是中華民族重要文化瑰寶之一。作為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媽祖文化近千年來一直與我國諸多和平外交活動、海上交通貿(mào)易,都有著密切關聯(lián)。隨著2009年“媽祖信俗”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媽祖文化更是成為了全人類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屬的精神財富。

    媽祖文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世界共擁有媽祖宮廟5000多座,媽祖信眾有兩億多人,其中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為甚。

    由于獨特的歷史發(fā)展條件和傳播范圍,媽祖信仰不僅具有神緣文化的特質,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海外,不少華人集聚地,因為對媽祖文化的認同,而把天后宮作為社群活動的組織核心和主要場所。媽祖信仰與世界三大宗教信仰容易溝通、理解和融洽,無形中也促進了華僑與所在國人民之間的感情聯(lián)絡,達到“世界媽祖同一人,天下信眾共一家”的大同境界。因此,進一步傳播媽祖文化的大愛精神,可以充分發(fā)揮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qū)民眾的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

    媽祖文化作為文化交流的先鋒,在促進經(jīng)濟文化協(xié)調發(fā)展和區(qū)域經(jīng)濟深度合作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比如,由媽祖文化搭臺,在基礎設施、產(chǎn)業(yè)對接、海洋經(jīng)濟、投資貿(mào)易等領域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展開合作。福建已在東盟建有7個遠洋漁業(yè)綜合基地,沿海港口業(yè)已開通至東南亞的51條海上航線,同時面向東盟國家發(fā)展跨境電子商務及物流信息共享平臺,促進沿線地區(qū)信息互通、貨物通關和人員往來便利化。

    傳承媽祖文化,弘揚媽祖精神,是福建省、全國乃至全球熱愛和平的人們所共同的責任。要大力推進媽祖文化的傳承弘揚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為海內外炎黃子孫搭建密切情緣關系、擴大交流合作的廣闊平臺,推動媽祖文化交流與傳播向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發(fā)展,進一步提升媽祖文化品牌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的影響力。

    文化起源

    媽祖文化由來與內涵

    媽祖身世

    媽祖,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仙逝。林默誕生直到滿月,從未啼哭過,因而取名“默”,昵稱“默娘”。相傳林默娘小時勇敢聰明,事親至孝。8歲從師學習,過目成誦,悉解文義。10歲時,隨母親王氏誦經(jīng)禮佛。13歲時,得到一位老道士指點,授以“玄微秘法”,能識諸般要典。15歲時,能為人治病,扶貧濟困。16歲時,她照妝于井,得銅符一雙,本領更加高強。由于生于沿海都巡檢之家,她熟習水性,能駕船、挽纜,巡游于島嶼之間,常于風浪里救助遇險船舶。她還“為里中巫”行醫(yī)救人,辛勤勞作,這為她最終成為海上保護神奠定了基礎。

    媽祖文化內涵

    (一)媽祖故事傳說

    媽祖信俗文化廣泛傳播,與媽祖圣跡故事流傳相輔相成!短戾@圣錄》《敕封天后志》典籍大量記載了媽祖的故事,南宋莆田狀元黃公度《題順濟廟》詩中所說:“平生不厭混巫媼,已死猶能效國功。”媽祖故事按時間劃分,也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記載了其生前的主要事跡,另一部分記載羽化升天之后的“靈應”故事。它們體現(xiàn)了媽祖立德大愛、拯危救難、濟世助人、懲惡揚善等崇高品質和高尚人格,反映了媽祖文化不斷傳播和弘揚的歷史進程。其中,天后誕降、窺井得符、機上救親、掛席泛槎、鐵馬渡江、化草救商、禱雨濟民、降伏二神、龍王來朝、收伏晏公、伏高里鬼、奉旨鎖龍、斷橋觀風、收伏嘉應嘉祐、湄嶼飛升、拯興泉饑、妝樓謝過(萑苻改革)、禱神啟碇、枯槎顯圣、圣泉救疫、朱衣著靈、藥救呂德、火焚陳長五、涌泉濟師、引舟入澳、澎湖助捷等傳說在境內流傳甚廣。

    (二)媽祖文化精神特質

    媽祖立德大愛的精神品質凸顯高貴的人類價值。她始終以百姓“同類”而不是“異形”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使人倍感自然、親切。媽祖自己是普通人,她的救助采用常人的手段和工具。其“窺井得符”之后,為了給黑夜的船只導航,她甚至不惜焚燒自家的茅屋。即便羽化登仙后,她依然常取“人跡神功”的方式顯靈,而并非憑借不可捉摸的“神通”行事,例如“鑿泉救疫”“藥救呂德”“菖蒲治病”“燈火導航”等。媽祖給人的救助,不是單純施加的某種“恩賜”,而是提供某種信息或某些幫助,激發(fā)起遇難者自我奮起的勇氣,讓其在一時非理性的絕望中重新發(fā)覺自己作為“人”的現(xiàn)實存在,采取相應的行動,與災難進行力所能及的抗爭。例如,媽祖的“錢塘助堤”,只是使短時之內“水勢倒流不前”,“眾于是秉勢筑堤”。人的社會性決定了個人價值不能離開整體價值,個人價值只有在整體價值中才能得以實現(xiàn)。媽祖的降妖除怪就是充滿寬容與和諧。除了極少數(shù)罪大惡極的首惡之外,一般都不采取趕盡殺絕的極端做法,而是說服感化,使之心悅誠服地改邪歸正,化敵為友。諸如“擒服高里鬼”“降伏金水之神順風耳、千里眼”“收服東海怪晏公”“收伏嘉應、嘉佑兩怪”等。晏公后來還成為媽祖手下水闕仙班十八員的總管;順風耳、千里眼成為媽祖的開路先鋒和得力助手。這般“崇德利用”的感化力和包容心,實際上也折射出“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寬容海涵”的和諧理念。媽祖是“天人合一”海洋生態(tài)和諧的象征。其強烈的自然之子意識,是媽祖信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媽祖雖神通廣大,但她并不采取大動干戈與大自然“對著干”的野蠻方式,而是憑借“四兩撥千斤”的手段賑災救難;且往往呈現(xiàn)一派紅光照耀、鳥翔魚躍的協(xié)調歡樂的和諧氣象。媽祖,這位原本“能預知人禍!钡摹袄镏形住,一開始就躋身于救護生命的巫醫(yī)之中,因而特別具有博大的普世情懷和睿智愛心。人性的顛峰便是神性的起點,人性最高修養(yǎng)與神性彰顯普世實現(xiàn)了輝煌的重疊交會。于是,仁者——圣人——神仙,完成了升華嬗變的完美軌跡,人類價值得以最大張揚和終極顯現(xiàn)。

    文化外延

    從媽祖文化的外延來說,則是指媽祖信仰持續(xù)一千年來形成許多值得我們深入研討和借鑒的相關學術文化課題。

    媽祖文化與中外關系史

    在中外關系史上,媽祖信仰與我國古代許多和平外交活動有密切關聯(lián),諸如宋代的出使高麗,明代的鄭和七下西洋歷訪亞非40多國,明、清兩朝持續(xù)近500年的對古琉球中山國的冊封等等,都是借助媽祖為精神支柱而戰(zhàn)勝海上的千災萬劫,圓滿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務。外交使節(jié)們?yōu)閳蟠饗屪嫔窆,寫下了大量頌圣文章,而這些原始資料對澄清一些歷史遺留的爭議很有作用。即如鄭和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詳細記錄七下西洋的過程,對史書記載的訛誤和不足起到了訂正和補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國冊使汪楫所著《使琉球雜錄》詳述在媽祖庇佑下,封船如“凌空而行”,飛速通過釣魚嶼、黃尾嶼、赤嶼而進入琉球國境的姑米山、馬齒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鄭永安驚嘆如“突入其境”。由此記載可證,釣魚島列島自古就是跟臺灣連結在一起的中國領土。

    媽祖文化與反侵略戰(zhàn)爭史

    在反侵略戰(zhàn)爭史上,有關古籍曾記載中國水師將領依恃媽祖庇護多次把殖民主義者驅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實。澎湖媽祖廟迄今尤存一塊“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的石碣,這是明萬歷三十二年(1640年)荷蘭殖民者企圖強占澎湖,沈有容從廈門率船隊抵達澎湖,令其無條件撤離后的刻石紀功。明天啟四年(1624年),中國水師復在澎湖克敵制勝,迫使侵略軍首領牛文來律在媽祖廟簽字投降。至于媽祖助潮讓鄭成功的艦隊順利進入臺灣鹿耳門港的傳說,則在臺灣已家喻戶曉。

    媽祖文化與海上交通貿(mào)易及沿海港口開發(fā)史

    在海上交通貿(mào)易及沿海港口開發(fā)的歷史上,更與媽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國從東北至華南,許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開發(fā)史幾乎都跟媽祖廟息息相關!跋扔心锬飶R,后有天津衛(wèi)。”這句諺語是對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說明。宋代華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廣州四大市舶司均與媽祖廟建在一起。還有營口、煙臺、青島、連云港等都是以媽祖廟的興建為標志,使荒涼的漁村變?yōu)榉睒s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龍彭蒲罔村林氏族譜》關于媽祖信仰自南宋傳入的記載,則成為香港歷史文獻記載的第一筆。澳門地名的葡萄牙語稱作MACAU,就是粵語“媽閣”的音譯。臺灣同胞把早期的分靈媽祖稱為“開臺媽祖”,這更充分說明媽祖渡臺和寶島開發(fā)是直接關聯(lián)的。

    媽祖文化與科學技術發(fā)展史

    在科學技術史上,媽祖廟也有其獨特的地位。古代一種航海習俗:在新船下水出航時,必須同時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媽祖廟內,這樣媽祖就會時刻關心此船的安全。所以許多媽祖廟內便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東長島廟島與媽祖廟的古船模多達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鄧世昌”供奉的“威遠號”軍艦模型都是極為珍貴的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品。此外,各地媽祖廟還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后宮存有一幅明代星圖,是研究我國古代利用星圖定向航海的難得實物資料。

    媽祖化與施瑯收服臺灣

    清康熙二十一年福建水師提督、總督姚啟圣率三萬水師、223只戰(zhàn)船、集結平海衛(wèi)、平海澳訓師待機進剿臺灣。因干旱缺水,水師將士士氣低落,軍心不振。之后,施瑯將軍誠心祈求媽祖顯靈庇佑,掘枯井“涌泉濟師”。軍士軍心振奮,感媽祖庇佑,于是攜媽祖神像赴臺,一舉收復臺灣。并將神像供于臺南大天后宮,為開臺的首尊媽祖金身,為此2010年臺南大天后宮與平海天后宮締結姐妹宮。施瑯班師回朝后奏明此事,康熙告天追封媽祖為“天后“,并重塑媽祖金身,施瑯撰寫傳頌媽祖顯靈賜水的《師泉井記》(石碑保存完好),并親筆寫下大楷書“師泉”石碑立于井邊(保存完好),這一古老石刻,是清政府收復臺灣,統(tǒng)一祖國的歷史見證。

    媽祖文化的外延僅直接記載媽祖信仰的歷史文獻資料最保守的估計超過一百萬字。

    祭典流程

    在媽祖誕辰和羽化升天之日,湄洲祖廟及各地媽祖廟(宮)都舉行隆重的祭典。

    儀式

    祭典由主祭一人、與祭若干人、司儀、司香、讀祝文等各一人主持,還有司鐘、司鼓、司樂、司僚等執(zhí)事。祭典在鳴炮、鳴鐘、奏樂中開始,主祭、與祭等各就各位,虔誠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接著行“初獻禮”,行“亞獻禮”,行“終獻禮”,……最后“焚祝文、焚寶帛”,又在香煙繚繞、鐘鼓齊鳴、炮聲震天中禮成。

    整個祭典過程,雍容肅穆,瑞氣氤氳。各地媽祖廟(宮)的進香團隊,以及本地媽祖信眾,好幾萬人聚集在湄洲祖廟之前,虔誠上香、膜拜、祈福,人山人海,秩序井然,真是一瓣心香到湄洲。

    鹵簿

    媽祖“出游”(或“出巡”)時,有“鑾駕”和“鹵簿”等兩者兼而有之的執(zhí)事和儀仗隊。

    所謂“鑾駕”,就是媽祖“出游”時所坐的神輿。所謂“鹵簿”,就是儀仗隊。

    儀仗隊包括:龍頭杖、大鑼、長管銅號、銅鏡、紅燈、彩旗、“天上圣母”街牌、“肅靜”牌、“回避”牌,以及金钅戊、玉斧、大刀、畫戟、驅妖牌、斬怪刀等器械儀仗;有由人裝扮的開路神、八班、御林軍等神曹;還有吹笙、車鼓、十音、八樂、馬隊、妝閣等隊伍;最后是香亭、“鱟扇”和涼傘等擁護著媽祖的神輿。

    “鹵簿”的緣由有兩種說法。一是說:“鹵”,就是大盾!俺鲇巍睍r兵衛(wèi)以大盾為前導,其余儀仗隊排列的次序,都記在簿籍里,故叫“鹵簿”。一是說:“出游”時以鹵水灑道,使路面不會馬上干,可以清除塵埃。儀衛(wèi)在簿籍里明明記載著:“以”鹵開頭,故叫“鹵簿”。

    船模

    因為古代木帆船在海上航行時,主要依靠風力,如遇到狂風駭浪,則有生命、貨物之危,所以出海漁民及航海商人往往寄托于海神媽祖的保佑。如化險為夷,則是媽祖的神功,就要按照被保護的船為模型制作一只小船,供奉在媽祖廟里,并求今后能繼續(xù)得到媽祖的保佑。

    山東長島縣廟島天后宮,為宋代福建人所建,原有船模350多只,其中有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鄧世昌贈送的“威遠號”軍艦模型?上н@些已在“文革”中被破壞了。廟島天后宮已辟為長島縣航海博物館,館內陳列幾十只船模,其中有關東船、東海船、沙船、機帆船等。

    香港白堂天后宮正殿中門,懸有木刻航船。正殿天后神位前、桌旁左右、墻邊,各有一只中國式帆船模型,長約2米多,船上裝有古炮及天后圣像。

    澳門媽祖閣的船模,是仿明萬歷間一只遇風漂流來澳門的閩人貨船而制作的。殿邊還有一只用巨石雕刻的石船,與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頗相似。

    廈門忠侖神霄宮分靈于廈門何厝順濟宮,現(xiàn)位忠侖公園(原忠侖苗圃)內。歷史上 修建數(shù)次,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93年。從高處看神霄宮,被綠樹所環(huán)抱,四周 綠樹成蔭,百花齊放,走進神霄宮仿佛走進綠的世界、花的海洋,各種花草樹木 錯落有致,使人心曠神怡。

    祭海

    涵江霞徐天妃宮于媽祖誕辰和羽化升天之日,都由地方人士和商紳主祭:宮中正殿掛起“天后圣跡圖”,偏殿正中掛上“天文星圖”。宮內外點燈結彩,神壇前安放一只裝滿五谷的大海螺殼,宴桌、鮮花,燈火輝煌,香煙繚繞。午后漲潮時,還在海灘上排好宴桌,以全豬、全羊為祭品,祭祀媽祖及其父母、兄嫂,稱為“祭!。這是莆田獨特的祭典。

    信仰功用

    歷史背景

    航海之神海上守護神宋元時代航海業(yè)和對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移民和僑民的不斷出現(xiàn),以及統(tǒng)治階級的加封與提倡是媽祖成為著名海神的歷史原因。人們將媽祖視為海神加以崇拜,是從中國民間開始的,以巫覡為核心傳播開來,在民族中傳承下來,進而在朝廷官吏中傳播。

    助漕運媽祖到元代得以迅速傳播,除航海原因外,還以元代漕運改為海路有關,媽祖信仰逐漸擴大,從東南亞沿海擴大到北方京津地區(qū),媽祖信仰已為中央王朝所承認。

    雨水之神求雨我國為農(nóng)業(yè)大國,雨水不僅是飲食之源,也是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不可缺少的條件,沿海地區(qū)也把主宰海事活動的媽祖視為司雨之神。從歷史看,巫覡都是求雨的主祭者,媽祖既然生前為巫,死后為神自然與雨水有難解之緣。

    祈晴

    錢塘修堤錢塘江畔,潮水兇猛,不斷沖擊海岸附近的農(nóng)田,人們修堤以防之。但潮水大、工程難,進展緩慢,后來在媽祖的幫助下,才順利完工潮水由潮神支配,而潮神是海神的擴大。

    生育之神

    中國自古就重視生育,不斷繁衍人口,因此有種種生育之神。媽祖本為巫女,未婚未育,自然不會主宰生育,但求育乃是巫女重要活動之一,這是把生育與媽祖聯(lián)系起來的最初原因。

    驅疫

    疾病是對人類一大威脅,對沿海居民也是如此。媽祖成為當?shù)厣Wo神,必有驅疫作用。

    鎮(zhèn)壓義軍

    戰(zhàn)爭是階級社會的產(chǎn)物,是常見的社會現(xiàn)象,古代戰(zhàn)爭不僅是人力、物力、財力之爭,也往往利用宗教和巫術。一些是著名的農(nóng)民起義本與媽祖無涉,但歷代統(tǒng)治者為標榜自己替天行道,往往把自己征伐鎮(zhèn)壓視為媽祖神助,藉以麻痹群眾。

    抵御外敵

    自宋代以來,中央王朝受到外敵侵擾,較大的事件是“金人南侵”、“倭寇之患”,也把媽祖搬入軍事舞臺。

    歷代賜封

    宋元以后,隨著閩南海上貿(mào)易和漁牧事業(yè)的發(fā)展,以行船謀生的船工漁夫亦逐漸增多。他們面對反復無常的大海,惟有從祈求神明庇護中得到一些精神安慰,媽祖信仰遂之傳開,歷代皇帝對媽祖的褒封也逐步升級。

    初時,媽祖廟只是莆田海邊的雜祠。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領事路允迪奉使高麗國,船在黃水洋遇風暴。恰好此船上水手從莆田雇來,危難中祈禱媽祖,終轉危為安。返國后,奏請朝廷,宋徽宗于是賜順濟廟額,順濟廟即當時寧海墩(圣墩)媽祖廟,媽祖信仰從此獲得了朝廷的承認。

    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封崇福夫人,這是對媽祖最早的褒封。

    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莆田人陳俊卿為當朝丞相,篤信媽祖,于是奏請朝廷誥封媽祖為靈惠夫人,之后,一路加封。

    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時,“經(jīng)禮部核議,以為封號字號過多,轉不足以昭鄭重,只加上u2018嘉佑u2019二字”。

    這樣,自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直至清同治十一年,四個朝代14個皇帝先后對她敕封了36次,封號最長達64個字,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媽祖和孔子、關帝等一同被列入清朝地方的最高祭奠,規(guī)定地方官員必須親自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禮,列入國家祀典,使她成了萬眾敬仰的“海上女神”。

    歷朝褒逢

    朝代年號(時間)封 號

    宋朝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崇福夫人

    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靈惠夫人

    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靈惠昭應夫人

    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靈惠昭應崇福夫人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

    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靈惠妃

    寧宗慶元四年(1198年)靈惠助順妃

    寧宗嘉定元年(1208年)存靈惠助順顯衛(wèi)妃

    寧宗嘉定十年(1217年)靈惠助順顯衛(wèi)英烈妃

    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妃

    理宗寶祜二年(1254年)封存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協(xié)正妃

    理宗寶祜三年(1255年)靈惠助順嘉應慈濟

    理宗寶祜四年(1256年)靈惠協(xié)正嘉應慈濟妃;封靈惠協(xié)正嘉應善慶妃

    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靈惠顯濟嘉應善慶妃

    元朝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護國明著天妃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護國顯佑明著天妃

    成祖宗大德三年(1299年)護國輔圣庇民顯佑明著天妃

    仁宗延祜元年(1314年)護國輔圣民顯佑廣濟明著天妃

    文宗天歷二年(1329年)護國輔圣庇民顯佑廣濟靈感助順福惠徽烈明著天妃

    明朝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昭孝純正孚濟感應圣妃

    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上圣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

    乾隆二年(1737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天后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天后

    嘉慶五年(1800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天后

    道光六年(1826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天后

    道光十九年(1839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天后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天后

    咸豐二年(1852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天后

    咸豐三年(1853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天后

    咸豐五年(1855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天后

    咸豐五年(1855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wèi)漕保泰天后

    咸豐七年(1857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wèi)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

    媽祖廟

    宋雍熙四年(987年),媽祖升天后,人們崇奉海神,在湄洲島建廟祭祀,此廟宇即最早的媽祖祖廟。湄洲媽祖祖廟是世界所有媽祖廟之祖,世上所有的媽祖廟都是從湄洲“分靈”出去的。有華人即有媽祖廟。據(jù)《世界媽祖廟大全》提供的最新數(shù)字,全世界已有媽祖廟近5000座,遍布20多個國家與地區(qū),信奉者近2億人。

    莆田地區(qū)是媽祖信仰的發(fā)源地,媽祖廟數(shù)以百計;福建、廣東、浙江、海南以及東北部的上海、江蘇、北京、河北、山東、河南、湖南、貴州、遼寧、吉林等地也建有媽祖廟。臺灣三分之二人口信仰媽祖,島上媽祖廟宇500多座。港澳地區(qū)也有媽祖廟50多座。國外媽祖廟宇較密集的地區(qū)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其它分布于美國、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朝鮮、挪威、丹麥、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新西蘭及非洲等地。

    媽祖廟宇各地名稱不一,或稱天妃宮、天后宮、媽祖廟,或稱天后寺、圣母壇、文元堂、朝天宮、天后祠、安瀾廳、雙慈亭、紛陽殿等等,在這些媽祖廟宇中,福建湄洲媽祖廟(987年)、天津天后宮(1326年)、臺灣北港朝天宮(1694年)(以上被成為世界三大媽祖廟)、福建泉州天后宮(1196年)、湖南芷江天后宮(1748年)、臺灣澎湖天后宮(1592年)、蓬萊閣天后宮(1122年)、長島廟島顯應宮(1122年)、寧波天后宮即慶安會館(1853年)、澳門天后宮(2003年)新加坡天福宮等在年代、規(guī)模、地位及影響方面均極富特色,為媽祖廟宇建筑中的佼佼者。

    泉州天后宮素來被認為是海內外建筑規(guī)格較高、規(guī)模較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是第三批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史料記載,泉州天后宮始建于宋慶元二年(1196年)。傳說其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覺全夢神命作宮,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實當浯江巽水二流之匯,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時,羅城尚在鎮(zhèn)南橋內而是宮適臨浯浦之上!碑敃r建的這座媽祖宮規(guī)模已經(jīng)很大,有三殿、山門、兩廊、兩亭。宋元時期,泉州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貿(mào)易商港之一,與亞洲五十八年國家和地區(qū)有貿(mào)易往來。同時,泉州的造船業(yè)也著稱于世,國家出海貿(mào)易的船舶“多廣州、泉州所造!彼未莸胤介L官和市舶司官員,每年春秋兩季都舉行“祈風”、“祭!眱x式,祈求風浪平青靜,航海平安,以鼓勵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最初祭海在晉江邊的真武廟,祈風儀式在南安縣的九日山,但到了南宋未年,取而代之的是順濟宮的祭儀。宋元明歷朝經(jīng)常遣官致祭,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欽定春秋兩祭,此后,順濟宮官祭便成定例。

    元代,泉州港更為繁盛,和海外通商的國家多達九十多個,海上巨船入港有時多達三百多艘。元代帝王為了漕運、海運的順利,也多次詔封媽祖,以祈求媽祖的庇祐。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再次下詔,“遣正奉大夫宣德使左副都元帥兼福建道市舶司提舉蒲師文冊爾為護國明著天妃”,特地指派泉州的蒲師文(其父蒲壽庚,仕宋嘗為泉州市舶司提舉,入元累官至福建行中書省中書左丞,擅蕃利者三十年)為冊封大臣,在泉州天妃宮舉辦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禮。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二十日,元文宗下詔書,“加泉州海神曰護國庇民明著天妃!痹t文中直呼媽祖為“泉州海神”。媽祖的海神職位進一步明確。天歷二年(1329年),元文宗又命翰林院擬定祭文遣官赍香詣宮致祭。祭文曰:“圣德秉坤極,閩南始發(fā)祥。飛升騰玉輦,變現(xiàn)藹天香。海外風濤靜,寰中麟鳳翔。民生資保賜,帝室借匡襄。萬載歌清宴,昭格殊未央。”

    元代帝王在蕃人云集的泉州港多次御祭天妃,其影響之大是可以想見的。

    進入明代,泉州港仍然是全國的一個重要港口。洪武三年(1370年),泉州復設市舶司,專通琉球。此后,又“以諸番貢使益多”,在天妃宮附近的車橋村設置“來遠驛”,專門接待琉球等國的外賓。為了幫助琉球開發(fā)經(jīng)濟文化,洪武二十二年(1392年),明太祖“敕賜閩人三十六姓”定居琉球。這三十六姓中,泉州人占了相當一部分,如南安的蔡氏,晉江的李氏、翁氏等,他們在琉球擔任通事(翻譯),傳授操舟技術和文化知識。當時明政府規(guī)定,凡是封舟必須安放天妃神像,開洋前正副使必須先到出口發(fā)港的天妃宮祭拜。封舟到達目的地,正副使必須恭奉船內的媽祖神龕上岸,安放于所在國的天妃宮,借以朝夕膜拜。當時,福建開洋至琉球,必經(jīng)滄水,過黑水,古稱“滄溟”,又稱“東溟”,是一條深達兩千多米的大海溝,波濤洶涌,航海者經(jīng)常在此遇難。這樣,媽祖就被“閩人三十六姓”恭奉于船中,伴隨他們從泉州出發(fā),披波斬浪,順利到達琉球!伴}人三十六姓”來到琉球后,分別在琉球首府那霸和他們聚居的久米村建起了上、下兩座天妃宮,宮成之后,琉球當?shù)氐胤焦僖沧髁艘?guī)定:“自貢船開船之日起至第七日,上至大夫下至年輕秀才,都必須參拜兩天妃宮”,“自第七日至貢船回歸本國為止,每日大夫以下的年輕秀士與鄉(xiāng)官士們都要輪流詣廟參拜!庇纱,隨著中琉兩國交流的不斷密切,天妃信仰在琉球逐漸深入人心。

    永樂五年(1407年),三保太監(jiān)鄭和第二次出使西洋時途經(jīng)泉州,遣使祭拜媽祖,因天妃宮“歷歲既久,寢以傾頹”,五年特奏請“令福建守鎮(zhèn)宮重新其廟!庇罉肥辏1415年),鄭和部屬“少監(jiān)張謙使渤泥(今北加里曼丹島)得乎州,發(fā)自浯江(泉州),實仗神庥,歸奏于朝,鼎新之!庇罉肥迥辏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再次途經(jīng)泉州,在依制祭拜媽祖之后,又去靈山伊斯蘭圣墓行香,祈求祖先靈圣庇佑。鄭和行香所立碑石至今尚在,文曰:“欽差總兵太監(jiān)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公干。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靈圣庇佑護。鎮(zhèn)撫蒲和日記立。”嘉靖十九年(1540年)郡人徐毓集資大修,先修正殿五間,重建寢殿七間,涼亭四座,兩廂三十間,東西軒及齋館二十八楹。二十三年(1544年)落成。

    清代,靖海侯施瑯奉旨東征臺灣,統(tǒng)一祖國。他分兵三路出擊,其中一路在泉州十五都圍頭,《泉州府志》載:“國朝將軍施瑯征海師次于此,神有助順功!逼蕉ㄅ_灣后,施瑯感念涌潮濟師之神恩,在自己的同鄉(xiāng)、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題請未準,再次上書康熙帝請封,歷數(shù)媽祖助順神跡。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將軍侯福建水師提督施瑯奏,特封天后”,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赍御書香帛到泉州廟及湄洲祖廟致祭。自此,泉州天妃宮改稱天后宮。施瑯將軍為報答神恩,對天后宮進行重修和擴建。嘉慶二十一年(1916年)署泉州府事徐汝瀾以棟宇漶漫,非復舊觀,倡捐再次重修。道光年間(1830—1850年)清文宗加封媽祖為“天上圣母”,泉州天后宮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建。

    清代,私商貿(mào)易和向東南亞各國及臺灣的移民熱潮在泉州港進一步興起,媽祖信仰也隨著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跡更為廣泛地傳播。史料記載,泉州商人“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棠翡翠,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在國內,有廣東的番禺、瓊州、崖州、濠鏡、海南、東莞、徐聞、香山溴、潮州、雷州、惠州、高州、邁州等;江浙的寧波、雙嶼、溫州、杭州、舟山、蘇州、南京、臺州、臨清等,廣西的南寧、梧州、羅定、郁州等,臺灣的雞籠、淡水、鹿港等,還有京師、濟寧、包頭、徽州等城市,以及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陜西、山東等省份;省內則有福州、廈門、月港、漳州、建寧等。在國外,有呂宋、暹羅、巴達維亞、勃泥、爪哇、占城、占城、交趾、柬埔寨、巨港、長崎、琉球、高麗等。泉州商人每到一處,必當建造會館,并從家鄉(xiāng)請來媽祖祀奉。泉州天后宮內原本就設有蘇、寧、福、寮郊等許多商郊,附近還有鹿港郊公堂。天后宮每次修建,各大商郊會館都傾力資助,以表虔誠。

    據(jù)統(tǒng)計,臺灣現(xiàn)有八百多座媽祖廟,皆拜莆田湄洲媽祖祖廟為祖庭。媽祖的信徒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堪稱媽祖信仰的極盛之地。從臺灣媽祖廟宇的級別來看,無不屬于“分靈”。一是從大陸捧持媽祖神符或香火到臺灣奉祀,稱為“分香”,二是從大陸捧持媽祖的神像到臺灣奉祀,稱為“分身”,天下媽祖祖湄洲。其源蓋出于明清時期福建向臺灣大規(guī)模的移民。

    發(fā)祥地

    莆田是媽祖文化的發(fā)祥地。媽祖,原名林默,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誕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島。林默幼年時就聰明穎悟,過目成誦,她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平素精研醫(yī)理,教人防疫消災,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傳說她能“乘席渡!薄K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被稱為“神女”、“龍女”。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林默羽化升天,年僅28歲。從此以后,傳說航海的人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世界各地有兩億多的媽祖信眾,在臺灣媽祖信眾占人口的三分之二。

    莆田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境域北連福州,南接泉州,西依戴云山脈,東南瀕臨臺灣海峽。港口資源得天獨厚,擁有“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湄洲灣秀嶼深水良港和三江口、楓亭等輔助港;擁有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三大海灣以及湄洲、南日等大小150多個島嶼。

    海上傳播

    媽祖文化的傳播得益于中國海洋事業(yè)的發(fā)展。

    中國人向海洋進軍的歷史很早。秦漢時期,方土徐福三次東渡求仙,秦始皇亦多次巡幸山東半島,漢武帝步求仙后塵有過之而無不及,雖未能如愿,卻無意間推進了造船、航海和港口業(yè)的發(fā)展。自漢代開始,由于開辟了歷史上有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綿延2000多年的中外貿(mào)易和東西方交流,成為貫穿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的主線,海外交往勢盛而時久。以古代“四大港口”之一登州港為始發(fā)港的東方海上絲綢之路,連接中國與朝鮮、日本等西方諸國之間的貿(mào)易往來,帶動了渤海和山東半島航海業(yè)的發(fā)展。南路”之廣州的遠洋貿(mào)易可直達亞歷山大港。泉州港的對外貿(mào)易可與世界名港亞歷山大齊名。

    至元朝,因沿海遭倭寇侵擾,海上對外貿(mào)易相對減弱,但國內南北萬余里海上航線和南北河漕貿(mào)易相對增強,后因定都北京800年時政的相對穩(wěn)定,國內沿海港口亦日益興盛起來,逐步進入黃金時期。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比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尚早半個世紀,更是無與倫比。歷史事實充分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擁有者。

    遠在十世紀,中國航海者首先擁有指南針,以保證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駛,也首先發(fā)明了隔艙航舟,萬一海上遇難觸礁,即使撞破一角,一艙,而船體的大部尚能上浮。但是,盡管當時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相當發(fā)達,由于沒有氣象預測,海上氣候變化萬千,一片小舟如滄海一粟,當狂風暴作時,在威力無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類的行為還是顯得極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靈護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朝廷冊封傳播

    唐中業(yè),玄宗以欽定形式冊封“四海龍王”,因傳說其能施風布雨,興濤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這種想象中的自然神形象丑惡,東海龍王敖廣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視為兇神,加上當時“五行五陰”之說盛行,認為“天屬陽,地屬陰,水在地上亦屬陰;男屬陽,女屬陰,水神應為女性才適合u2018五行陰陽之理u2019”,至宋初莆田湄洲灣出現(xiàn)了年輕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險救人的林默,死后被人們祈奉為女海神,這是航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媽祖的出現(xiàn)不負眾望。明萬歷年間高澄前往琉球,在他的《使琉球錄》一書中有一段生動的記載,說:“船搖蕩于暴風雨中,篷破、桿折、舵葉失、舟人號哭、蘄于天妃,妃云立即換舵可保平安。在巨浪中舵葉重二三千斤,由于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換舵須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數(shù)十人舉而有余”。南宋開禧元年的紫金山擊金和合肥的解圍,也是以媽祖的精神作用來鼓勵士氣的。自南宋起,例定舟內載海神航行,朝夕拜祈。元代采取丞相平章國耶律楚村和名相伯顏的“南糧北調”的主張,起初官方造舟把國家糧食直接由江南糧區(qū)海運到直沽,后來改雇用中國民間舟舶包運,有私商兼任海上運輸,一時間自廣州至天津天妃宮接踵而起,足窺航海者對媽祖的信仰程度。

    鄭和七下西洋,亦禱于祖廟,明清大量漢人向南洋群島進軍,均舟載媽祖神像以行,這說明媽祖這位“女海神”是中國傳統(tǒng)航海業(yè)的保護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媽祖的傳播后,發(fā)展為“媽祖會”,以宗教形式規(guī)定朝拜制度。臺灣同胞家家戶戶信仰媽祖,稱為“開如媽”,海峽兩岸共同信奉媽祖的俗例一樣。故此,媽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溝通海峽兩岸,密切同胞往來的和平女神。

    宮廟文化傳播

    作為古代北方建造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蓬萊閣天后宮和登州港在媽祖文化的北上和中國與東方諸國的傳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蓬萊閣天后宮建于1122年,比“世界三大媽祖廟”之臺灣北港朝天宮和天津天后宮及臺灣最早的澎湖天后宮早200多年;比中國第一個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泉州天后宮(公元1196年)亦早數(shù)十年。史料記載:“宋徽宗時,赦立天后圣母廟,乃于閣之西營建焉。時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計建廟四十八間。”。作為媽祖廟之“鼻祖”的湄洲媽祖廟,建廟時僅“落落數(shù)椽”,直至清乾隆年間才逐步形成99間齋房,由此可見蓬萊閣天后宮建造時的規(guī)模。

    另外,與蓬萊閣天后宮齊名的、一度被稱為“天下第一娘娘廟”的長島顯應宮(廟島因此得名),在中國北方媽祖廟宇中也占有顯要“席位”。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高麗恭愍王的賀正使李崇仁出使南京回國時在贊美登州海道的詩《留沙門島(沙門島即古時蓬萊以北的長島廟島),奉呈同行評理相君》中寫到:“沙門翹首立多時,暮景撩人欲賦詩。神妃享祀應需報,海若潛形不敢窺……”。由于蓬萊與長島為中國南北和東西方水路交通樞紐,地理特殊,在“起航先拜媽祖,有船必有媽祖祈像”這種古代傳統(tǒng)的、普遍的信仰下,蓬萊閣天后宮和廟島顯應宮所肩負的使命是可想而知的。

    廈門神霄宮分靈于廈門何厝順濟宮,始建于宋朝,現(xiàn)位于忠侖公園(原忠侖苗圃)內。歷史上修建 數(shù)次,最后一次 重建是在1993年。從高處看神霄宮,被綠樹所 環(huán)抱,四周綠樹 成蔭,百花齊放,走進神霄宮仿佛走進綠的世界、花的海洋,各種花草樹木錯落有致,使人心曠神怡。

    航運貿(mào)易傳播

    古代登州是廣州至京津海漕運輸和朝廷與東方諸國交流的中樞,是承擔北方貿(mào)易、外交、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港口,其地位遠遠高于后來的廣州、泉州、明州、揚州“四大名港”。

    首先,媽祖是海上航行的保護神,媽祖文化沿廣東、福建至京津及東北的海上漕運航線傳到渤海灣沿岸,并與地方文化相融合,與城市發(fā)展形成良性互動,媽祖文化迅速得以傳播,逐漸成為當?shù)氐拿癖娦叛,以致“航海者祀之極為虔誠,一般人民亦漸信仰……天后遂成為掌司各事之神”。

    學術文化傳播

    2001年天津首屆“媽祖文化旅游節(jié)”舉辦的“媽祖文化與沿海城市的興起”學術研討會,有學者在考察媽祖文化落戶天津并對這個城市進行孕育和催生的過程后,發(fā)現(xiàn)其沿革軌跡是“先人后廟,以廟聚人”;接著“以廟興城,以廟興市”,形成廟旺城興的良性互動態(tài)勢。如果說天津當初是“以廟聚人”,那么登州可以說是“以城興廟”。

    登州是當時連接中國南北尤其是出入津京的海上交通樞紐,為北方第一大港,航海與媽祖又密不可分,故此,媽祖文化由南傳入后迅速被當?shù)匚幕兔癖娦叛鏊邮埽^爾借港口特殊的地理和海上交通優(yōu)勢得以消化、容納,逐漸成為當時北方海洋文化的主導。

    同時,媽祖文化的傳入也為登州聚集了人氣,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和發(fā)展,形成了廟與城良性互東,相得益彰的勢態(tài)。蓬萊閣天后宮建于宋徽宗第一次(宋元明清四朝共36次)對媽祖褒封的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建廟之早,即使在媽祖文化的濫觴福建沿海地區(qū)也是鳳毛麟角,無疑為北方建造最早、當時規(guī)模最大的媽祖廟,加之登州港無以替代的區(qū)位條件,如此說,登州及其蓬萊閣上的天后宮是中國古代北方媽祖文化的淵藪不足為過。

    中國民間貿(mào)易傳播

    媽祖文化由南至北,再由北沿“東方海上絲綢之路”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等東北亞國家,最終北上穿過白令海峽,到達北美洲地區(qū),作為我國北方沿海地區(qū)媽祖信仰與媽祖文化傳播中心的登州古港,同樣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登州是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缎绿茣肪硭娜隆兜乩碇酒呦隆份d:“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是以登州港為起點,分為兩條,一條是從登州港出發(fā),渡渤海海峽到遼寧旅順口,再沿遼東半島到鴨綠江口,然后沿朝鮮半島南下,過對馬海峽到日本;另一條從登州港出發(fā),經(jīng)八角、芝罘,再渡黃海,到朝鮮仁川,然后沿朝鮮半島南下,過對馬海峽到日本。隋唐是我國古代海上貿(mào)易和對外交流的鼎盛時期,尤其唐中期以后,登州以其特殊區(qū)位優(yōu)勢成為中國北方第一大港,在唐廷與朝鮮半島及周圍諸國的外交與貿(mào)易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雖然宋時遼國屢屢北犯,但由于內地通往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陸路交通被阻隔,兩國間的交流勢必靠海上船隊來完成,加之宋代的造船水平和航海技術的提高及指南針的發(fā)明與使用,航海更加安全,航線距離明顯縮短,兩國的使臣和貿(mào)易來往頻繁,銳勢不減。北宋滅亡,南宋與金爭戰(zhàn)于山東半島,海上航線南移,元朝主要發(fā)展陸上交通和海上漕運,中國的對外貿(mào)易受到束縛。

    但是,由于從松都附近港口橫穿黃海至朝鮮半島的航線太長且十分危險,曾多次遭遇海難,定都南京的明廷接受高麗國王的請求,答應改道經(jīng)遼南渡海至登州,并于1376年升登州為府。《明實錄》中提到建立登州府原因時載曰:“時以登、萊二州皆瀕大海,為高麗、日本往來要道,非建治,增兵衛(wèi),不足以鎮(zhèn)之”,故此,明初登州古港仍然是高麗使者上路和起航的主要海港……那里有船,那里就有媽祖,那里有華人,那里就有媽祖廟。信仰無國界,“海上女神”由蓬萊隨船沿登州海道飄洋東渡,為遠行者送上一方平安,一份祥和。

    歷史傳播

    山東長島廟島與媽祖廟的古船模多達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鄧世昌供奉的“威遠號”軍艦模型。這些船模成為研究我國古代造船歷史的重要資料,F(xiàn)存一批媽祖廟古建筑,如福建泉州、山東、江西景德鎮(zhèn)、廣東澄海、貴州鎮(zhèn)遠和寧波慶安會館等天后宮,從廟宇結構造型到各類雕刻構件,都是極為珍貴的古代建筑藝術精品。

    影響意義

    精神財富

    媽祖文化的形成其本身也給人類留下了相當?shù)木褙敻弧?/p>

    歷史文獻

    僅直接記載媽祖信仰的歷史文獻資料最保守的估計超過一百萬字。

    涉及領域

    它涉及經(jīng)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學、藝術、教育、科技、宗教、民俗、華僑、移民等領域的許多課題,內容相當豐富,史料價值很高。

    學術影響

    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客肇祖先后發(fā)表了多篇關于《天后》的論文,在學術界引起反響。

    自80年代起,臺灣、澳門、廈門等地掀起了媽祖研究熱潮,舉辦多次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出版了《海內外學人論媽祖》、《媽祖研究論文集》、《媽祖研究資料匯編》、《媽祖文獻資料匯編》、《媽祖信仰與祖廟》、《湄洲媽祖》等近百余篇學術專著。

    旅游文化

    各地的“媽祖文化旅游節(jié)”亦似雨后春筍,如天津、澳門、福建等地大有“媽祖文化,獨占鰲頭”之勢,可見媽祖文化的生命力。

    信仰文化

    千余年來,無論朝野和中國民間怎樣對媽祖崇拜無限,愛戴有加,從今天唯物論角度講,媽祖信仰是無法避忌“迷信”之嫌的。但是,拋去其“升天”、“顯靈”等純唯心思想,從媽祖人文層面看,其信仰的當代功能還是顯而易見的。

    核心思想

    1、弘揚愛國思想,促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

    大陸和臺灣,同根共祖,千余年文化傳承,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民族意識。媽祖是中國的“神”,媽祖之愛國也決定了其信眾的愛國。

    1989年5月6日,200余名臺灣同胞沖破臺灣當局的禁令,乘船直抵湄洲朝拜媽祖祖廟;

    1997年1月至5月,湄洲媽祖金身巡游臺灣103天,駐蹕36個宮廟,接受臺灣媽祖信眾1000萬人次的朝拜,在臺灣島內引進了巨大反響。

    2002年7月25日,媽祖金身直航澎湖,萬人朝拜,其情景使人熱淚盈眶。

    2004年10月21日早上8點,湄洲媽祖金身從莆田市湄洲島媽祖祖廟起駕,在54位護駕團的陪同下,從長樂國際機場乘飛機飛往澳門,參加第二屆澳門媽祖文化旅游節(jié)。

    2005年,連戰(zhàn)和宋楚瑜先生分別為湄洲媽祖祖廟題詞:“神昭海表”,和“圣德配天”。

    這就是媽祖信仰的凝聚功能。如今,媽祖已成為海峽兩岸通商、通航的和平象征,成為統(tǒng)一祖國,溝通兩岸往來的和平女神。媽祖信仰中的這一功能還將繼續(xù)發(fā)揮作用,直至祖國的完全統(tǒng)一。

    2、傳播博愛精神,教化眾生向善。

    浩瀚宇宙,蒼莽無垠,而人卻是宇宙的主宰。盡管因地域,種族,文化根柢的差異,派生出審美觀、價值取向、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但作為“生”的本能,人性對于善惡美丑之認知卻趨于大同。

    媽祖信仰在諸多方面適應了人類對真、善、美的認同,如扶危濟困,治病救人,賜人以平安吉祥等等。這既是一種文化的傳播,更是一種觀念的教化。

    “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義,有授,有傳。言則宣,教則告,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則忘言”(張君房《云笈七簽》),當一種理念為民眾所接受后,教化則退居其次,而觀念(對真、善、美的認同)則生根、開花、結果。

    3、啟迪良知,樹立珍惜自然、回歸自然。

    千余年來,人類面臨旱澇蝗災,瘟疫流行時,往往把祛災的希望乞求于神靈,媽祖之平息海嘯、張?zhí)鞄熤盱烈、龍王爺之普降甘霖……人類在對神靈的不斷祈禱中逐漸地得到啟發(fā):眾生平等、萬物有靈,道法自然……。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回歸自然已成了全球、全人類的呼聲,誰能說,這當中沒有神的啟示?

    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