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八景”位于龍井寺東北部的山谷中,西北以龍井路為界,北與西湖西景區(qū)相連,東南達南高峰山腳。所謂八景,是指“風(fēng)篁嶺、過溪亭、滌心沼、一片云、方圓庵、龍泓澗、神運石和翠峰閣”。
中文名: 龍井八景
地理位置: 浙江省杭州市
外文名: Longjing eight sights
著名景點: 龍井八景
地理環(huán)境
乾隆曾先后4次巡幸龍井,歷次皆題詠八景,八景因此而聞名于世!褒埦司啊蔽挥邶埦聳|北部的山谷中,西北以龍井路為界,北與西湖西景區(qū)相連,東南達南高峰山腳,以下為地圖:
發(fā)展歷史
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慕龍井山水與茶名,先后四次巡幸龍井,尋山問水,觀茶作歌,作《龍井八詠》,御題“龍井八景”——風(fēng)篁嶺、過溪亭、方圓庵、神運石、滌心沼、一片云、龍泓澗、翠峰閣,譽為“湖山第一佳”。 1985年,“龍井問茶”列為新西湖十景之一,2005-2006年,杭州市實施龍井茶文化景區(qū)整治工程,終于可以令游客一睹“龍井八景”的歷史風(fēng)貌。
詩碑廊中幾乎沒有一塊石碑,而是采用了京磚雕刻和御筆手書的方式重新表現(xiàn)。這些御筆手書均是根據(jù)珍藏在首都博物館的乾隆第三次南巡時給龍井八景題詩的原件,被放大一倍后用古宣紙直接在詩碑廊展出。另外的24首詩,也是在國內(nèi)各大圖書館、檔案館尋找到的乾隆手筆的拓本,未找到也是請國內(nèi)著名書法家來寫的,這余下的24首詩就被刻在京磚上展示,京磚是一種青灰色的方磚,故宮里就是用這種磚鋪地,因皇帝踩在上面而得名。
主要景點
過溪亭:位于龍井寺門外。北宋高僧辯才自天竺退居龍井寺,寺前有條名為虎溪的水流,虎溪上的小橋為“歸隱”,意為辯才已經(jīng)歸隱山間。一日,蘇東坡來訪,辯才與他一見如故,二人秉燭夜談。次日辯才送客下山,兩人邊走邊談,辯才竟忘記自己訂下的“山門送客,最遠不過虎溪”的清規(guī),送東坡過了虎溪。因改橋名為“過溪”。后人作亭嶺上,稱“過溪亭”,亦稱“二老亭”。為清乾隆御題龍井八景之一。
一片云:在龍井東北側(cè),為一形似片云的巖石。亭亭丈許,青潤玲瓏,巧若鏤刻,松磴盤屈。龍井八景之一,乾隆曾親自提寫“一片云“名。神運石:在龍井旁,高六尺許,狀若游龍,古人有擊石祈雨而云生之說。據(jù)傳,以前杭州大旱時期,到此地祈雨,異常靈驗。明正統(tǒng)年間從龍井中撈出,據(jù)記載當(dāng)時刻有“截臬神運石,下有玉泓池”等草書。今天所看見的神運石上刻有清乾隆題“龍井八景”詩一首。
龍泓澗:龍井,又稱龍泓。龍泓澗發(fā)源于龍井,流經(jīng)滌心沼、過溪亭、外雞籠,最后注入西湖。此地泉水湉湉,長年流淌。自龍井寺旁延緣而下,層崖壁立,飛流傾瀉,越過溪亭,匯入西湖。古人的游記中曾描寫龍泓澗景觀:在滌心沼一帶怪石嶙峋,澗水如數(shù)十道白龍一般自亂峰中劈裂而出,激流撞擊石穴的聲音如數(shù)百萬鑼鼓齊奏一樣洪亮。乾隆御題“龍泓澗”,為清乾隆御題龍井八景之一。
方圓庵:原來是北宋高僧辯才建于老龍井的建筑,清代李衛(wèi)在重建龍井寺時移址再建。該建筑圓蓋方趾,蘊涵天圓地方之說,原是佛教對世界的一種認識。為清乾隆御題龍井八景之一。風(fēng)篁嶺:北宋元豐年間,上天竺高僧辯才告退龍井后,人們欽慕他的淵博學(xué)識和高尚道德,前來探訪,絡(luò)繹不絕,辯才為方便行人游客,化緣募集資金整治山林,開辟山道,廣植翠竹,逐漸形成一條修篁夾道的盤纖小徑,風(fēng)篁嶺由此而得名,蘇軾、秦觀等著名文學(xué)家曾多次經(jīng)此地與辯才會晤,交流禪、詩、茶藝。經(jīng)過溪亭,沿溪而上,山嶺高峻,地多修篁,風(fēng)韻蕭爽。為清乾隆御題龍井八景之一。
滌心沼:在龍泓澗上游,龍井寺門外。龍井泉水流經(jīng)此處,因地勢落差,形成沼澤水潭。《壽圣寺記》稱沼曰滌心,淵清澈也。“滌心”之含義與佛教中的“洗心”意義近似,“滌心”即清澈之意。近旁建有滌心亭。為清乾隆御題龍井八景之一。翠峰閣:翠峰,又稱碧螺峰。此處奇石深峭,巒翠欲滴,風(fēng)景極佳。乾隆曾登閣遠眺,覽盡龍井勝景,欣然題名為“湖山第一佳”。
蓀壁山房:宋人金應(yīng)桂,號蓀壁,曾任知縣。在宋朝被元朝取代以后,他棄官歸隱,在風(fēng)篁嶺建屋隱居。自題居室為“蓀壁山房”。他擅長書畫,左弦右壺,設(shè)圖史古器,清談不休,以林和靖(宋代人,四十多歲后長期隱居杭州孤山,直到八十三歲死于孤山,葬于孤,性情淡泊)自比。體現(xiàn)了文人一種恬靜安怡、縱情自然山水的田園生活。
夕佳樓:樓名取自陶淵明名句“山氣日夕佳”。原為南天竺崇恩演福寺塔院之建筑。舊有東西二樓,“夕佳”是西樓。該樓右瞰澄湖,左挹高峰。每當(dāng)日落西下之時,余光返照,五色相鮮,色彩斑斕,異常鮮艷。初建于南宋咸淳年間,毀于明代。今重建在龍井草堂茶山高坡,四周翠色環(huán)抱,與三臺閣對景,別具特色。
龍池、瀉池:天目山“龍飛鳳舞到錢塘。”山脈南支為鳳,稱鳳凰山;北支為龍,其泉其橋,故多用龍名。北支轄龍井范圍,龍井一名,原出于此。龍井泉,水量充沛,四時不絕,順山勢而下,至過溪亭飛流成瀑,形成深潭,俗稱龍泓,又稱龍池。池上后建過溪亭。乾隆南巡至龍井時,曾駐留亭邊,凝視池水,深情地感慨“此泉永不枯竭!饼埑厮,過橋而入瀉池,經(jīng)過濾流速相趨平緩,最后匯入西湖。
詩碑廊:清乾隆皇帝先后四次巡幸龍井,歷次皆題詠八景,形成《龍井八詠》詩三十二首。現(xiàn)陳列詩刻,大部分是根據(jù)當(dāng)年原作復(fù)原而成,部分請國內(nèi)著名書法家補寫。
浣花池: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出現(xiàn)一場大旱。時任浙江總督李德命軍士淘井,泉水洶涌,因而疏浚三池,浣花即是其中之一。泉水自龍泓屈曲下注,旁蒔雜花,飛英蘸水,漫天起舞,故名“浣花”。
龍井草堂:龍井草堂依托一個充滿野趣的江南古典園林——遺園,秉承“獨青山水樂,還作鯤鯨游”的主題,演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使之成為一家奉獻地道民間名菜的美食會所。
旅游信息
門票免費,公交27路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