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哈魚(學名:Oncorhynchus?keta)是鮭科太平洋鮭屬的一種兇猛的肉食性魚類。
大馬哈魚屬于冷水性溯河產卵泅游魚類,幼魚通常4齡達到性成熟,成熟后回江河產卵。其廣泛分布于白令海、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沿岸河流中。
形態(tài)特征
大馬哈魚體側扁,背腹外廓相對稱,紡錘形。頭長與體高略相等,口端位,口裂大,上頜骨后延至眼的后緣,斜向下方,似鳥喙狀。上、下頜和犁骨皆有齒,頜齒大而鋒利。眼在體軸線的下方,較大。背鰭居于體中央稍后,腹鰭起點于背鰭后方,尾鰭分叉較淺,有脂鰭。溯河回游時,體背側為黃綠色,腹部呈銀白色,隨著時間的推移。體色逐漸變暗,并在體側出現(xiàn)10-12條紫紅色縱斑紋的婚姻色。當到達產卵地時,整個體色變得黯淡。體長可達100厘米。
生活習性
大馬哈魚屬于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幼魚在海洋里生活3-5年,通常4齡達到性成熟,成熟后回江河產卵。大馬哈魚在春季多生活在海洋,此時體色為灰銀白色,無斑,或散有小黑點,兩側有不明顯的黑或褐色闊斑;至秋季時一進入生殖期入河洄游,雄魚體色逐漸變?yōu)榘导t色或暗黑色,體側有8-12條深淺不一的橙赤色橫斑條紋。
大馬哈魚為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幼魚時吃底棲生物和水生昆蟲,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魚和鯡等小型魚類為食。
分布范圍
大馬哈魚廣泛分布于白令海、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沿岸河流中。在中國分布于黑龍江、圖們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琿春河、密江、綏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臺灣省的大甲溪等水系。
繁殖飼養(yǎng)
大馬哈魚一生中產卵一次,產卵后便死亡,雄魚略多于雌魚。懷卵量不大,4齡魚平均懷卵量約4500顆。大馬哈魚對產卵場的條件要求很嚴。環(huán)境要僻靜,水質澄清,水流較急,水溫5-7℃,底質為沙礫。產卵期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當魚群進入產卵地時,雄魚便游向雌魚,互相摩擦,當有第三者介入時,雄魚即進行驅逐,然后進行排卵受精于窩內,產卵后雌魚反復以尾鰭撥打石礫,以此來覆蓋受精卯。大馬哈魚終生只繁殖一次,產卵量為3000-5000粒,卵大,呈橘紅色。受精卵經過一冬低溫孵育。到翌年春天,冰雪融化,胚胎孵出,在產卵地逗留約一個月,卵黃被吸收完畢后,開始索食,約于7月隨江水歸入大海。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魚喜歡潛伏在石礫間黑暗的地方,長至50毫米左右,便開始降河下海,沿途攝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體;到達?跁r,逗留一段時間,即向遠岸遷移;到達性成熟時再歸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務。
動物保護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1987年在中國東寧縣境內綏芬河流域建立起全國第一個大馬哈魚魚苗放流站,這個放流站也是中國唯一一個未間斷放流魚苗的放流站。
動物文化
別名
地方名有麻哈魚、馬哈魚、大麻哈魚、鮭魚、麻糕魚,俗稱北鱒魚、大發(fā)哈魚、達發(fā)哈魚、果多魚、羅鍋魚、孤東魚、齊目魚、奇孟魚、花斑鱒、花鱒。
來歷
相傳唐王東征的時候,在白露時節(jié),來到了現(xiàn)在的黑龍江邊,被敵人圍困住了。當時里無糧草,外無援兵,人饑馬餓,眼看就要被敵人打敗。這時有一位大臣進去建議唐王給玉皇大帝寫奏文,向東海龍王借魚。他說:“記得我們的武則天先皇曾在數九寒天命御花園百花盛開,只有牡丹花開遲,還被發(fā)配洛陽。除向玉帝求助外,別無他法!碧仆醪杉{了這個建議,就給玉皇大帝寫了黃表奏文。
東海龍王正在龍宮內,玉帝旨到,令他派一條龍給唐王送魚救饑。龍王派黑龍帶鮭魚來到了這條江里,就此鎮(zhèn)守著這條江。此后,這條江就叫黑龍江了。
第二天,唐王帶人到江邊一看,魚都自己伸出頭來了,唐王的官兵用手從江里往外拎魚。唐王就這樣向東海龍王借到了魚,人馬都吃了個飽,有了力量,打了勝仗。馬,一般是不吃魚的,打這以后,馬就開始吃鮭魚了。由于東海王借給唐王魚,馬也開始吃魚,就把鮭魚稱作“大馬魚”。
事也湊巧,又過了許多年,又是在白露時節(jié),有一個叫什爾大如的部落首領和他的人馬被敵人追到烏蘇里江邊。前無進路后有追兵,人馬斷了糧草,眼看著就要被敵人打敗。這時有個謀士給什爾大如出主意說:“大王,您是否聽說過唐王東征時向東海龍王借魚的故事?”什爾大如說:“記得有此事!敝\士說:“我們何不學唐王借魚呢?唐王東征時到過的黑龍江,距此不遠,只是沒有龍王的許可,鮭魚是不會進烏蘇里江的,在三江口(滿語稱三江口為烏蘇里昂阿)有烏龜元帥把守,只要黑龍許可、放開烏蘇里昂阿,我們得救了!笔矤柎笕缤ㄖ\士說的有道理,于是就采納了他的意見,寫了黃表奏文,擺上香案,雙膝跪下,將黃表奏文燒了,叩了九個頭,就等黑龍回復了。
黑龍得知,一面令烏龜元帥放開烏蘇里昂阿,一面派蝦兵蟹將把到黑龍江的大馬魚驅趕進烏蘇里江。沒到兩個時辰,魚就到了烏蘇里江里,在江邊伸出了頭,有的直往岸上蹦。什爾大如一見樂不可支,命將士們抓魚吃。在饑餓難忍時,哪里還等的了做熟了吃,人馬都生吃起來。什爾大如的部隊吃了魚之后,人強馬壯,恢復了元氣,打敗了追兵,就沿烏蘇里江一帶定居下來。這些人的后代就是今天的赫哲族人。
直到今日,每到白露前后,大批的鮭魚就從海里來到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他們稱“大馬魚”為“達烏依瑪哈”(赫哲語)。后經演變,就把鮭魚叫做“大馬哈魚”。赫哲族吃生魚的習慣從此延續(xù)了下來。
語源
大馬哈魚拉丁文學名keta,來自俄語,而俄語的кета ,來源于鄂倫春語keta,另外,滿通古斯語族北支語言如埃文基(鄂溫克)語,埃文語,涅基達爾語里,keta一詞的意思均為“大馬哈魚”。
大馬哈魚,來自于赫哲語。中國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下轄的同江市,勤得利鎮(zhèn)一下的黑龍江下游,自稱“赫真”的赫哲人,稱之為dawa imaha。勤得利鎮(zhèn)以上的黑龍江上游,以及沿烏蘇里江居住的自稱為“奇楞”的赫哲人,稱之為daw imaha。民國學者凌純聲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在“鮭魚”的條目下,記為dau imaha。赫哲語里面,imaha是“魚”的意思,故dawa imaha,daw imaha或dau imaha即為“dawa魚”,“daw魚”或“dau魚”。俄羅斯境內的同中國赫哲語同屬滿通古斯語族的那乃、奧洛奇、烏德、烏利奇、奧克羅等語言,稱之為dawa,且dawa后面不用說imaha就已經表示這種魚的意思,因此,dawa-daw-dau的原意就是“大馬哈魚”,這種魚的名稱即為dawa-daw-dau。中文把dawa-daw-dau音譯為“大”,把imaha音譯為“馬哈”,又為了說明“大馬哈”是魚,所以后面加了個“魚”,所以中文“大馬哈魚”一詞,源于黑龍江省的赫哲語。
另外,有些地方俗名稱之為“大發(fā)哈魚”,“達發(fā)哈魚”,則是來自于滿語dafaha,滿語中dafaha即為“大馬哈魚”。
動物研究
主要價值
魚肉:大馬哈魚素以肉質鮮美、營養(yǎng)豐富著稱于世,歷來被人們視為名貴魚類。中國黑龍江是“大馬哈魚之鄉(xiāng)”。大馬哈魚作為一種鮭魚,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屬于世界名貴的經濟魚類。大馬哈魚體內每千克魚肉含有5毫克的天然蝦青素,養(yǎng)殖的大馬哈魚如果不含有蝦青素就是白色的,這種蝦青素就是該魚有強大體力的原因。蝦青素是發(fā)現(xiàn)的一種最強的抗氧化劑,因此長期吃鮭魚的愛斯基摩人基本沒有心臟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等,而且體力超強。鮭魚肉都有補虛勞、健脾胃、暖胃和中的功能,可治消瘦、水腫、消化不良等癥。另外魚體可制成罐頭或干燥鹽腌、煙熏與冷凍,以清蒸、油炸、火烤等方式烹煮均美味。
魚子:大馬哈魚不僅肉味鮮美,魚子更為名貴。它的魚子比一般魚子大得多,直徑約7毫米,色澤嫣紅透明,宛如琥珀,營養(yǎng)價值極高,是做魚子醬的上好原料。經鹽漬的魚子,具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卵磷脂,對人體的神經細胞的增補、防止脂肪代謝的紊亂均有重要作用,被譽為營養(yǎng)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