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宗祠是一處始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國祠堂建筑,位于福州市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店前村,為清代刑部尚書陳若霖出資倡建。該祠坐北朝南,依中軸線漸次排列有照璧、牌樓、天井、大殿、花園及大戲臺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兩側有廂房。其整體結構保存較為完整,具有濃郁的福州地方特色,1992年11月被列為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螺江陳氏最早是陳廣在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從新寧(今長樂玉溪)遷來,“吾螺之分支于陳店而上溯玉溪”(陳寶深語)。至于其遠祖世系,則無從稽考,便獨樹一幟,取居住地名而稱“螺江陳氏”。以陳廣為開基祖。廣號巨源,明贈征仕郎。傳孫五人:曙、暄、映、曄、暎,是為恭、從、明、聰、睿五房之祖。再傳而長房又衍為三派,合之為七房。后代子孫以此七房為祖,繁衍生息!敖酱胁湃顺觥,僅從明朝至清末,就出了二十一個進士,一百零八個舉人,可謂人才濟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后期陳承裘父子四進士,陳寶深兄弟六科甲,真是占盡風流。陳氏子孫中,最為著名的人物,清代的有陳若霖,清刑部尚書,精于律學,善于辦案;陳寶深,清末著名教育學家,官至太子太傅,補正紅旗漢軍副都統(tǒng)和弼德顧問大臣,F(xiàn)代的有中國海軍第一任輪機中將陳兆鏘;僑梁公路建設專家陳體誠;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林覺民之夫人陳意映等等。螺洲陳氏宗祠,其大殿為懸山單檐,屋構為穿斗式賀構。正中置放著大供桌,供桌后為大型神龕,供有列祖列宗神牌約1000余面。大廳為道光皇帝在陳若霖70歲生日時御賜的“福壽”大字匾牌,可謂皇恩浩蕩,隆寵有加。
特色
陳氏宗祠,給人印象最深的特色有三:其一牌匾聯(lián)對多,這里的匾聯(lián)多達一百余幅,且多為名人題詠及御賜之作。如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程序等人題辭,給祠堂添色不少。其二為青漆白壁,顯示出為士大夫府第,名門望族。其三,大殿中高掛燈籠的燈桿放置于“紫微鑾駕”主梁下之外側,這與其他屋宇架構有所不同,寓意著宗族子孫只有向外發(fā)展方更有前途,顯露出建祠祖先的遠見卓識。
有清陳若霖修、道光元年刻本《螺江陳氏家譜》,及民國21年(1933)續(xù)修排印本《螺江陳氏家譜》等譜牒。
人才輩出
螺江陳氏宗祠坐落于福州市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店前村,始建于明嘉靖后期,早先是由陳氏家族六世祖創(chuàng)建的家廟,至清康熙十六年(677年)方擴建為家祠。在封建科舉時期,螺江陳氏有過許多的進士和舉人,在民主共和的年代仍然涌現(xiàn)出許多杰出的人才,不得不令人肅然起敬。
2006年9月23日,記者來到了螺江陳氏宗祠。該祠坐北朝南,依中軸線漸次排列有照璧、牌樓、天井、大殿、花園及大戲臺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兩側有廂房。其整體結構保存較為完整,具有濃郁的福州地方特色。“宗祠”的大門上許多“南元”、“館元”、“進士”的橫匾。其中”螺江陳氏宗祠”是由清代封疆大吏左宗棠親題匾額,更由李鴻章親自撰門聯(lián)曰:“冠帶今螺渚,詩書古潁川!
宗祠第二進有一座”橫墻”,隸書橫匾:“代羹墻”。這“羹”字的重點在于教育。
陳寶琛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僅從明朝至清末,陳氏家族就出了二十一名進士,一百零八名舉人。值得一提的是陳寶琛,字伯潛,號弢庵,為陳若霖的曾孫,官至正紅旗漢軍副都統(tǒng)、內(nèi)閣弼德顧大臣,并為毓慶宮皇帝授讀,恩賜紫禁城騎馬。早年他入翰林,直言敢諫,同張之洞、張佩綸、寶廷等被譽為“樞廷四諫官”,甚得當局寵信。曾有“庚辰午門案”冒犯”天顏”,但終促使慈禧太后修改“上諭”,獲信于民。光緒四年(1878年),清廷派崇厚出使俄國。崇厚貪生怕死,擅自簽訂不平等條約。陳寶琛失聲痛哭,指出國家不能失去主權,堅決主張“誅崇厚,毀俄約”。以后他又提出東三省官員應滿漢兼用、福建巡撫應移駐臺灣等無疑都是很有遠見的建議。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法越南戰(zhàn)爭,陳寶琛因推薦唐炯、徐延旭“堪往軍事”,唐、徐戰(zhàn)敗,遂以“薦人失察”之過,降5級調(diào)用,“閑居”福州。但他在福州期間不甘寂寞,任鰲峰書院山長,又創(chuàng)辦東文學堂,親自任學堂監(jiān)督,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之后陳寶琛還作為福建鐵路公司總理,親自到南洋各埠募股,建設“漳廈”鐵路,開福建建設鐵路之先河。溥儀登基后,陳寶琛被起用,為皇帝授讀三年三升,恩寵極隆。但民國時,陳寶琛仍留戀于“故宮”的小皇廷,這是有其歷史局限性的。但他愛國,極力反對引渡溥儀到東北去建立偽滿洲國。他勸說:“貿(mào)然從事,只怕去時容易回時難!薄安灰p信鄭孝胥的欺罔之言”。溥儀則認為陳寶琛“忠心可嘉,迂腐不堪”,擅自出走。陳寶琛“風燭殘年”,冒死赴東北勸諫,差點被日本關東軍囚禁在東北,“求為陸秀夫而不可得”。
他的胞弟陳寶瑨和陳寶璐都是光緒十六年(1890年)進士,并稱“兄弟三進士”,與“同榜雙奪魁”一樣都是“螺江陳氏”家族的殊榮。陳寶琛的3個胞弟陳寶琦、陳寶璜、陳寶瑄等也皆舉人出身,時稱”六子科甲”,顯耀榕垣不僅如此。陳寶琛的父親陳承裘為清咸豐二年(1852年)進士,祖父陳景亮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舉人,曾祖父陳若霖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進士。
此外,在陳寶琛堂兄弟諸侄輩中還有許多“進士”和“舉人”,最有趣的是光緒十六年除了寶瑨、寶璐“雙進士”外,還有堂侄陳懋鼎也是“進士”。光緒二年(1876年),有陳琇瑩、陳翥、陳懋侯等3人同榜進士,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陳瑜、陳希賢等2人同榜進士。最后一個進士是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科的陳柏侯。
陳若霖
最為福州人有口皆碑的是陳若霖。陳若霖累官至刑部尚書,尤以執(zhí)法嚴明、剛正不阿為人所稱道。據(jù)說他在任內(nèi)曾判一個“貝勒”死刑,令人感佩之極。后人據(jù)此編演《陳若霖斬皇子》劇目,雖然與史實有所出入,但弘揚正氣、反腐倡廉確是陳若霖的一大“官德”。當年的林則徐特別崇敬陳若霖,自稱是陳若霖的”門下士”。
其他螺江陳氏族人
陳寶琛之后的“螺江陳氏”族人,有的參加革命,成為革命先驅(qū);有的研究學問,成為專家學者。記者在“螺江陳氏宗祠”里看到許多當代陳氏著名人物的巨幅照片,其中有陸軍中將陳長捷、海軍中將陳慶甲、交通建設學家陳體誠、福建師大教授陳矩孫、經(jīng)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陳岱孫、科學院院士陳彪、物理專家陳萀、作家詩人陳運和……
陳岱孫
中國著名經(jīng)濟學家陳岱孫在95壽辰慶祝會上自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彼70年如一日矢志于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大批優(yōu)秀人才。前國務院總理朱镕基親筆寫信祝賀說:“先生年高德勛,學貫中西,授業(yè)育人,六十八年如一日,一代宗師,堪稱桃李滿天下。我于一九四七年入清華,吳非入門弟子,而先生之風范文章,素所最仰。清華經(jīng)濟管理學院成立之后,始得求教于先生之機緣,得益良多!弊憧梢婈愂献陟粽婵芍^人才濟濟、星月交輝。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螺江陳氏之所以歷百年而不衰,人才輩出,都源于“教育”二字。“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家族、一民族如此,一泱泱大國更亦然。相信這些孩子在這些文化底蘊的熏陶下,也有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