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劇,地方戲曲劇種,源于花鼓燈,是一種流傳于沿淮地區(qū)為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戲曲劇種之一?箲(zhàn)時期,由于日軍入侵鳳臺,推劇因戰(zhàn)亂逐漸冷落。解放后逐步恢復、發(fā)展。它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三:表演--花鼓燈,聲腔——揚琴,再加上流行在淮北平原的民間舞蹈。
簡介
推劇戲曲劇種原系安徽省淮河一帶民歌,后發(fā)展為曲藝、戲曲形式。流行于鳳臺、潁上、六安、霍邱、壽縣、淮南等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花鼓燈藝人為豐富玩燈內(nèi)容,融化了當?shù)伉P陽歌、琴書和民歌小調的腔調,并加上過門,成為四句腔,因四句腔推來推去,反復演唱,故取名“四句推子”。常在花鼓燈的文場小戲、節(jié)日彩燈、旱船中演唱。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后,有藝人以坐唱形式(用板胡伴奏)演唱《白燈記》、《賣艾》、《祭塔》等有故事情節(jié)的曲目,成為曲藝的一種。
1950年,鳳臺縣成立推劇劇團。唱腔以四句推子為基礎,新創(chuàng)了各種板式,吸收民間曲牌,增加樂器伴奏,上演《白燈記》、《孟姜女送衣》、《送香茶》等劇目,又成為戲曲的一種。四句推子的唱詞,以七字、十字為主,唱腔為起、承、轉、合四句式(見譜例:《積肥忙》)。曲調流暢柔美,抒情樸素,以演生活小戲見長。民國27年(1938年),日軍入侵,鳳臺淪陷。盛行一時的花鼓燈歌舞因戰(zhàn)亂冷落下來。為謀生計,陳敬之、來廷香等組班到霍邱玩燈。在此期間,向戴張集藝人白玉山(藝名:白穗子)學會[清音」調。經(jīng)反復傳唱,拓寬了〔清音」的音域,旋律更為委婉,節(jié)奏也較以前有了明顯的跳躍性。使用鳳臺方言演唱,增強了地方色彩,群眾譽稱為“一條線調”。
民國29年,陳敬之、宋廷香、梁金傳、韓運輝等人給“一條線調’贈添了四個過門,用板胡、笛子等樂器伴奏,觀眾稱他們的燈班為“弦子燈”班。弦子好班在演出中,注意吸收壽縣、潁上等戲劇歌舞的藝術營養(yǎng)以充實發(fā)展自己。民國34年以后的演出,逐漸以戲文為主,并有了簡單的化妝和簡陋的道具。弦子燈班所到之處,深受觀眾歡迎。因此,鳳臺張成國、江玉忠、王殿清等20多個花鼓燈班紛紛仿效弦子燈班,丟下花鼓燈,演起弦子燈!耙粭l線調”在鳳臺各地普及,弦子燈在鳳臺扎下根來。1950年末,縣文教科以各弦子燈班為基礎,成立了鳳臺地方戲大眾劇團。1951年8月,在皖北戲曲研究會上,高光照、朱禹、梅藏等人根據(jù)“一條線調”四句一反復(推來推去)的特點,給其定名為“四句推”。宋廷香當年演唱的“四句推”經(jīng)安徽省人民廣播電臺播放后,藝人們奔走相告,“四句推子’由此得名。
歷史沿革
創(chuàng)造和革新
1955年,鳳臺縣在原有半職業(yè)民間班社的基礎上,成立了推劇團,一些文藝工作者和青年學生參加了劇團,和老藝人一道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和革新。
1959年,在中共鳳臺縣委支持下不,劇團邀請了全縣四十多個花鼓燈藝人,挖掘和記錄花鼓燈及其它各種民間歌舞傳統(tǒng)節(jié)目,并請了花鼓燈名藝人“一條線”等來進行傳藝,使推劇藝術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唱腔豐富了,表現(xiàn)力加強了,并突出了劇種的地方特色。幾年來,鳳臺縣推劇團不斷豐富上演劇目,提高演出 質量。整理出《摘棉花》、《送香茶》。
日軍入侵
民國27年(1938年),日軍入侵,鳳臺淪陷。盛行一時的花鼓燈歌舞因戰(zhàn)亂冷落下來。為謀生計,陳敬之、來廷香等組班到霍邱玩燈。在此期間,向戴張集藝人白玉山(藝名:白穗子)學會[清音」調。經(jīng)反復傳唱,拓寬了〔清音」的音域,旋律更為委婉,節(jié)奏也較以前有了明顯的跳躍性。使用鳳臺方言演唱,增強了地方色彩,群眾譽稱為“一條線調”。
民國29年,陳敬之、宋廷香、梁金傳、韓運輝等人給“一條線調’贈添了四個過門,用板胡、笛子等樂器伴奏,觀眾稱他們的燈班為“弦子燈”班。弦子好班在演出中,注意吸收壽縣、潁上等戲劇歌舞的藝術營養(yǎng)以充實發(fā)展自己。
以戲文為主
民國34年以后的演出,逐漸以戲文為主,并有了簡單的化妝和簡陋的道具。弦子燈班所到之處,深受觀眾歡迎。因此,鳳臺張成國、江玉忠、王殿清等20多個花鼓燈班紛紛仿效弦子燈班,丟下花鼓燈,演起弦子燈!耙粭l線調”在鳳臺各地普及,弦子燈在鳳臺扎下根來。
1950年末,縣文教科以各弦子燈班為基礎,成立了鳳臺地方戲大眾劇團。1951年8月,在皖北戲曲研究會上,高光照、朱禹、梅藏等人根據(jù)“一條線調”四句一反復(推來推去)的特點,給其定名為“四句推”。宋廷香當年演唱的“四句推”經(jīng)安徽省人民廣播電臺播放后,藝人們奔走相告,“四句推子”由此得名。
形式
過去的推劇只是以花鼓燈的形式,在地攤上演出,唱腔只有反復四句,十分單調,劇目雖然大多活潑清新,充滿生活情趣但底子單薄,總共有四、五十出戲。
1955年,鳳臺縣在原有半職業(yè)民間班社的基礎上,成立了推劇團,一些文藝工作者和青年學生參加了劇團,和老藝人一道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和革新。1959年,在中共鳳臺縣委支持下不,劇團邀請了全縣四十多個花鼓燈藝人,挖掘和記錄花鼓燈及其它各種民間歌舞傳統(tǒng)節(jié)目,并請了花鼓燈名藝人“一條線”等來進行傳藝,使推劇藝術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唱腔豐富了,表現(xiàn)力加強了,并突出了劇種的地方特色。幾年來,鳳臺縣推劇團不斷豐富上演劇目,提高演出 質量。整理出《摘棉花》、《送香茶》。
組成
推劇 : 推劇又名“四句推子”,是不在民間舞蹈“花鼓燈”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個年輕劇種。它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三:表演- 花鼓燈,聲腔——揚琴,再加上流行在淮北平原的民間舞蹈。推劇雖然早在建國以前就萌芽了,但形成為戲曲并搬上舞臺,還是解放以后的事。
唱腔
它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三:表演--花鼓燈,聲腔——揚琴,再加上流行在淮北平原的民間舞蹈。
推劇雖然早在建國以前就萌芽了,但形成為戲曲并搬上舞臺,還是解放以后的事。過去的推劇只是以花鼓燈的形式,在地攤上演出,唱腔只有反復四句,十分單調,劇目雖然大多活潑清新,充滿生活情趣但底子單薄,總共有四、五十出戲。
推劇藝術來源于民間小調,與當?shù)厝嗣袢罕娚盍晳T、民風民俗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其主要內(nèi)容反映群眾追求國泰民安、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歌頌民風純樸、愛情自由、家庭和睦、社會穩(wěn)定美好的社會風尚,展現(xiàn)沿淮地區(qū)人民的禮儀風情和勤勞勇敢的精神風貌。
推劇唱腔源于自然狀態(tài)的地方民間小調,由五音階組成,委婉抒情、流暢明快。道白吐字采用地方語言,表演傳承了花鼓燈的動作、步法,易懂、易唱、易學。由于廣泛吸收地方民歌的藝術精華,推劇對研究民間歌舞的演變和戲曲唱腔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
推劇藝術風格熱情奔放、詼諧幽默,其旋律唱腔、身段、手法,充分體現(xiàn)了淮河人民能歌善舞的特點,具有顯著的地方特征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角色
推劇
推劇主要以生旦為主,產(chǎn)生之初多為花鼓燈后場小戲,劇目有《小放!、《大扒缸》、《青蛇白蛇愛許仙》、《洞賓戲牡丹》等。后來隨著推劇藝術的發(fā)展和豐富,出現(xiàn)了折子戲,如《送香茶》、《茶瓶記》、《李天寶借糧》等。解放初期劇目多為歌頌新中國建立、英雄人物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作品。改革開放以來,現(xiàn)代小戲層出不窮,《新春對歌》、《送情郎》、《雙回門》、《趕會》等常在民間傳唱。
拯救推劇
生它、養(yǎng)它、光大它的鳳臺人竟然失去對推劇藝術的青睞。自家當家文化難道就這樣經(jīng)受不住洋文化的沖擊嗎?鳳臺人離不開推劇,看看城鄉(xiāng)居民張口就來便知人們何等鐘愛推劇藝術。暫時狂熱外來藝術只是象婚外戀一樣圖個新奇,但沒有市場和生命力,他們最終會回到推劇懷抱,很多人堅定這種信念。但如果一直讓推劇藝術沉寂,等到人們都覺醒再去拯救它,可能為時已晚。推劇藝術如果葬送在這一代人手中,大家都是千古罪人,很多老同志意識到這一點,紛紛聯(lián)名寫提案,要求拯救推劇藝術。曾是第三代當家小生、代表推劇一個時代、當時是推劇團中堅力量的岳文蘭同志更是一天也沒有閑著。到處奔走呼吁,終于引起時任的縣領導高度重視,在時任宣傳部長、現(xiàn)任人大副主任蘇振來同志的具體指導下,通過新老藝人們的共同努力,象老藝人王德會、姚德配等老藝人退休不休,主動承擔指教工作,1997年,鳳臺藝術學校終于成立。當時鳳臺花鼓燈藝術面臨同樣的困境,所以藝校成立后,分推劇、花鼓燈、器樂等班級。推劇班成功地招收近40名13周歲左右的學員。
據(jù)了解,當時這些學員的父母大都是酷愛推劇藝術的本縣人,他們把對推劇的愛與光大推劇藝術寄托在孩子們的身上,但懵懂少兒哪知道何為推劇藝術。初接觸時,按導演的話說,都象聽天書,不知所以然。在老藝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慧而不倦的引導下,這些孩子慢慢知道推劇,逐步了解推劇,并慢慢地學起了推劇藝術。
學徒生涯的酸甜苦辣,只有孩子們自己才能體會到,當時僅靠在租來的房子中,冬到三九、夏至三伏,沒有練功場地,露天訓練。當時老藝人薪水極為微薄,學徒津貼僅能維持生活,在這種的條件下,師徒們靠著一腔對推劇藝術的熱愛、要拯救與弘揚推劇文化的熱情,度過了二年艱苦生活,學員們終于學有所成,初步掌握了推劇藝術的技巧與精華。
激活推劇
新一代推劇傳人誕生時正值世紀之初,電子時代,經(jīng)濟發(fā)展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人們在這種熱浪包圍下,想的更多的是怎樣加強自身建設,在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更有興趣的是網(wǎng)絡、電腦、電子商務等快捷高效、簡單直接的獲利方式。早已淡忘、也無暇顧及地方文化藝術,更意識不到地方文化魅力對優(yōu)化環(huán)境、吸引關注、引發(fā)投資興趣、促進地方發(fā)展的潛在動力。
于是推劇表演在再度完善之際,卻找不到演出市場。很多人擺著手說,我們要請戲就請豫劇那樣的大戲,不請這種小戲,沒有派場。剛任團長的岳文蘭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她深知盡管具備強大的演出陣容,但多年的沉寂讓鄉(xiāng)親們已認為推劇團是朝不保夕的臨時班子,沒啥看頭。但她堅定一個信念,土生土長的推劇一定會再次被群眾鐘愛。在她的率領下,通過班子的不懈努力,加上縣領導的重視和有關部門的扶持、新一代演員的全新演出陣容加上年青、新創(chuàng)的舞美動作等,使沉寂十幾年的推劇終于在鳳臺城鄉(xiāng)相繼上演,迅速成為鳳臺城鄉(xiāng)爭相邀請的戲劇首選。
據(jù)統(tǒng)計,自2002年以來,在城鄉(xiāng)年平均上演百場以上,觀眾多達上百萬人次。新創(chuàng)劇目在省市比賽也連連獲獎,新一代推劇藝術的“小蘿卜”頭們撐起了鳳臺推劇文化的大舞臺,推劇再次占據(jù)并豐富了城鄉(xiāng)居民的文化生活。
弘揚推劇
為適應新時期觀眾的視覺與品味,編導人員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群眾喜聞樂見的、以弘揚和歌頌新時代、新風尚、新面貌之類的劇目,表演中更多了些翻騰跳躍等毯子功。
推劇團三代人深深知道推劇再度復興的來之不易,浸透了他們多少汗水、淚水、口水、甚至是血水,方才走到現(xiàn)在。所以平日里演出之余,“小布點”們從不間斷地修煉內(nèi)功,無論觀眾多少,都認真對待每一場演出。每逢演出旺季,一天要演上三場,每場都有大量的翻騰動作,很多小演員剛從臺前下來,累得直不起腰,躲在后臺偷偷的流淚,臨到上場時,抹去眼淚繼續(xù)上演。盡管很苦很累,但沒有一名演員埋怨過,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只要有演出,再苦再累都不怕,怕的是群眾不喜歡、不愿觀看。
鳳臺推劇的再度復興更引起了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的關注?h主要領導多次親臨該團及演出地調研,并多次撥款扶持。據(jù)了解,投資二千余萬元的鳳臺藝術正在積極籌資中。相信在地方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鳳臺推劇藝術會不斷發(fā)揚光大,成為鳳臺精神、鳳臺魂,成為淮河文化的代表,向世界展示獨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