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天井關簡介

    2021-10-05    晉城   

    天井關,亦曰雄定關。為晉豫邊境雄關,雄踞于山西晉城市境內,太行山的最南部,是通往河南焦作的關隘,史稱"太行八徑之一",因關前有三眼深不可測的天井泉而得名,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井關,始建于西漢陽朔三年(前22年),古為南北要沖也。劉歆《遂初賦》:馳太行之險峻,入天井之高關。又王梁為野王令,北守天井關,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關,關在井北,為天設之險。慕容垂攻慕容永,自滏口入天井關滏口,見河南磁州。天井關以南幾華里所轄星軺驛、橫望隘、小口隘、碗子城等重要關隘,至河南沁陽水南關均被羊腸古道所包圍。從春秋戰(zhàn)國到明清時期,干戈迭起,硝煙不散,為兵家必爭之地。

    天井關

    地理位置

    天井關,為太行山南端要沖,又名太行關,宋靖康元年(1126年)改稱雄定關,元末名平陽關。位于晉城市郊區(qū)南部40公里。因關南有3眼深莫能測的井泉得名。

    天井關形勢險峻。當太行南北,晉豫兩省之交通要道,為歷代兵爭要地。為太行八徑之一的太行徑(其他七徑為軹關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端洝吩唬骸疤炀鎏炀P,北流注白水,世謂之北流泉!闭聭选逗鬂h書·注》:“太行山上天井關南,有天井泉水三所,北流注白水,世謂之北流泉”這三所泉水分別為天井蜜、外梢道、涼水泉等。如是,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井。

    天井關南延25公里,分大、小二口兩個關隘達省界,沿途關城、古道、堡寨甚多,現存建筑遺址有天井關、孔子廟、星軺驛、橫望隘、碗子城、羊腸坂、盤石長城、古寨等十余處。

    “天井關“以南幾華里,所轄“橫望隘“、”小口隘“、”碗子城”、“星軺驛”等重要關隘,由關隘往南數公里,就是通往河南,蜿蜒于崇山峻嶺之間險要古道--羊腸坂。太行道又稱丹陘,陘闊三步,長四十華里。雄踞太行山南端,是太行八陘最為重要的一條古代通道。

    太行道南起河南省焦作市,北至山西晉城市。崇山峻嶺間,孔道如絲,蜿蜒盤繞,“北達京師,南通河洛”,是我國古代一條軍事、商貿和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周圍峰巒疊嶂,溝壑縱橫,古隘叢峙。形勢雄峻,素稱天險。由此陘南下可直抵虎牢關,是逐鹿中原的要陘之一。

    據史書記載此太行道,山路盤繞似羊腸,關隘林立若星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特別是天井關,更是天下名關。古人稱“形勝名天下,危關壓太行”。從西漢設立“天井關”后,歷朝歷代這里紛爭不斷,兵戈迭起,大小戰(zhàn)爭數百起,給這里留下豐厚的文化積淀。這一帶關隘共包括羊腸坂、盤石長城、碗子城、古長城、孟良寨、焦贊營、大口、小口、關爺嶺、斑鳩嶺、攬車村、天井關等多處要塞。但由于各種資料相互抵牾或語言不詳,難以認證。

    星軺驛和天井關有著密切的聯系,并與古道共存亡。星軺驛以南的橫望隘、小口隘、碗子城,則是天井關所轄的重要關隘,從春秋戰(zhàn)國到明清時期,這里干戈迭起,硝煙不散,為歷朝歷代的兵家必爭之地。

    橫望隘和小口隘,位于天井關以南12公里處的太行絕頂,為晉豫古道上的重要關口。橫望隘也叫大口隘,因唐朝宰相狄仁杰自汴州北上路經此地時,登山遙望,白云孤飛,便想起留在河陽的父母而懷情吟詩,澤州太守為之刻石紀念,橫望隘因此得名。相傳北宋大將孟良曾在此筑寨,把守關口,故曰孟良寨1現寨址尚存,還留有建寨碑記。小口隘位于小口南的山梁上,兩邊山嶺高峻,崖懸溝深。隋大業(yè)三年,隋煬帝南上太行,欲到河南沁陽的御史張衡家中,為此專門開道九十里,由此通過。后北宋大將焦贊在此修筑城寨,防守關口,故曰焦贊城。時隔千年,焦贊城已不存,而孟良寨由于修筑堅固,至今整體寨墻仍屹立在太行山的高崗上。

    天井關有傳說中孔子北上太行山被童子詰難而返的攔車村回車轍、石碑、孔廟;有建于唐初,以控懷慶、澤州之沖的“碗子城”;唐狄仁杰望云思親的“橫望隘”;宋代楊家將為設防御敵而建的“焦贊城”、“孟良寨”。歷史上曾登臨過天井關的古代帝王有13位,著名將領、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和文人墨客達上百位,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和碑刻。

    軍事建筑

    因為戰(zhàn)爭的需要,太行道沿途建筑了不少古寨和墩臺。他們因山勢而建,形制各異,就目前所知,古寨有:碗子城、磨盤寨、焦贊城、孟良寨、韋銓寨、寨河寨、清風寨、大寨、小寨等。寨柵之外,因為傳遞訊息的需要,仍有墩臺十余個,分別為:萬善墩、碗子城左右雙墩、大口墩、油坊墩、小口墩、黑石嶺墩、水奎墩、天井關墩、道口墩。

    其建設修繕狀況,有據可查的僅在《澤州府志》里記載碗子城道:“碗子城,唐初置此,以控懷澤之沖。其城甚小,故名!币驗閼(zhàn)爭的發(fā)展演變,這些建筑愈往近來愈失其用,到目前為止,古寨尚有碗子城、孟良寨、磨盤寨、韋銓寨、清風寨遺存,其余或有遺跡,或已夷為平地。墩臺則均已毀滅,僅黑石嶺墩有遺跡,水奎墩和天井關墩有一饅頭狀土包。其中,天井關墩已被村人遺忘并名之曰沿村圪堆,在2003年進行旅游規(guī)劃時,郭學寶將其命名為擎關頂。

    宗教建筑

    太行道上的宗教建筑,見于記載的有普照寺(今小月寺)、大月寺、天井關文廟、天井關關帝廟、天井關玉皇廟、攔車孔廟、攔車關帝廟、冶底岱廟等。此處僅就天井關文廟、冶底岱廟作一敘述,其他或因資料缺乏,或因依然存在而列于“現存狀況”,不再贅述。

    大月寺寺院四面環(huán)山,三教河流經其下。寺院東西37米,南北22米,全寺面積為814平方米。坐北朝南,背靠筆架山,東臨駱駝崖,南接皇箭垴,環(huán)境幽雅。據寺內碑文記載,寺院創(chuàng)建于明正德丙子(1516年),在清順治五年(1648年)和乾隆十五年(1750年)進行了重修。寺為一進院,北有正殿五間,左右耳殿各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正殿對南殿五間,右耳殿對南敞棚三間。左耳殿對倒座戲臺三間,南殿與戲臺間開山門一個,闊一間。1957年,當地又在西邊增設北大殿一院三間,左右耳殿各一間,西、南兩面為院墻。正殿硬山頂,面闊五間,四椽栿。殿前辟三門,門闊一間,均施六抹隔扇門。寺內現存明清重修碑碣二十余通。

    小月寺位于窯掌北2公里的玉柱峰北,山環(huán)水繞,林麓周密,是澤州古代一大禪林。初名普照寺,始建于金。明正德丙子(1516年)更名小月院寺。至清初,寺中有和尚百余人。清代星軺(今攔車)人張瑞祥《月院山普照寺紀勝碑》記述了小月寺環(huán)境的清幽:“石壁嵯峨,飛流噴薄,喬林丹壑,獸怪禽奇。”清康熙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游此后寫道:“樹杪水濺濺,群峰矗碧天。松門留曉月,板屋過流泉。谷口山城遠,窗中鳥道懸。前林少人跡,寒磬下溪煙。”原寺已毀,現存為當代重修。寺南天柱峰有金泰和二年(1202年)山人李題寫的七律一首。

    冶底岱廟建于冶底西陽坡之上。據明正德七年(1512年)松月野叟亮月庵所撰《重修東岳廟碑》曰:“其廟圣境者,龍泉水滿,竹木森然;殿宇廊廡,次第行列,誠無浪說也!睆R依地勢而建,分為上下兩院。上院正殿為天齊殿,現存之建筑為宋元豐三年(1080年)重修。該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出檐2.5米,斗栱構架循宋、金營造法式。大殿正門外的方形覆蓮石柱礎、方形抹角石柱與分列四條石柱頂端的題銘;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的石刻門框、對獅石雕門礅,工藝精湛,銘記明確;殿內精美的磚雕神臺和木雕神龕花罩;殿頂高約2.3米的琉璃龍吻,純粹就是兩盤四爪蛟龍從天而降,騰臨殿脊。所有這些,以及古樸的彩繪壁畫,都是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營寨

    丹河宋寨:位于河南省沁陽市常平鄉(xiāng)九渡村西,丹河北側,此寨南、東、北三面絕壁,西面呈緩坡狀。宋寨東西長約70米,南北寬約30米,高13米,寨頂有一東西向通道,兩廂有雙層兵營殘跡20余間,上有巡道和垛口。東南角有一團城,內有一水井。經初步考證,宋寨城堡是兩宋時期太行山義軍抗金時所建,當地相傳為北宋大將楊業(yè)的營寨。此寨現已重新修繕完工,正式對外開放了旅游景點,有“中原第一堡”之美譽。

    大郎寨:位于河南沁陽市山王莊村南1公里許,原寨已蕩然無所,現已形成人居村落。大郎寨及其附近的楊莊、上馬莊、下馬莊等村據傳都為北宋抗遼名將楊業(yè)的長子楊延玉(楊大郎)駐兵扼守太行陘的活動場所。

    六郎寨:又稱楊延景寨,位于丹河峽谷九渡村東北一高山頂上,占地約有上百畝,北側有山泉一眼,原寨已殘破不堪。此寨當地據傳為北宋名將楊業(yè)六子延景駐兵之地。

    楊宗保寨:位于丹河峽谷九渡村楊延景寨南部山頂上,與之相對的是穆桂英寨,原寨也都已蕩然無存,僅剩亂石。相傳這兩個寨與六郎寨一樣同為楊將丹陘駐防之地。

    漢高城:位于丹河峽谷青天河東部5公里左右,相傳為漢高祖劉邦接受酈食其建議,堵塞太行屯兵之地,故名漢高城,有舊城遺址。

    碗城寨:位于山西晉城市澤州縣晉廟鋪鎮(zhèn)碗城南豫晉交界處,為唐朝初年建成。碗城寨建在一山頂平地上,占地面積600多平方,形狀似碗,故名碗城寨,東西設門,古羊腸阪穿城而過,現遺跡保存較好。清道光年間為最近一次修復。附近有四處寨堡遺址,遺留殘垣多處。

    孟良寨:位于碗城寨東側山腰,全為石砌,方形,面積1600平方米,殘垣高5-7米,寬6米,東西各有城門,原城門上各鑲嵌有“南通伊洛”、“北達京師”題記。

    磨盤寨:位于山西晉城市澤州縣晉廟鎮(zhèn)大口村。現存遺址也為不規(guī)則方形,南北設門,寨內南北長34.3米,東西寬29米,高5米,墻厚6.9米。北部墻體,向東蜿蜒數百米,連接北齊古長城遺址。

    馬武寨:位于河南省沁陽市常平鄉(xiāng)窯頭村與澤州交界處。

    將軍寨:又名岳將軍寨,位于澤州縣黑石嶺村西部一公里關帝嶺上。寨呈圓形,下臨深壑,現存遺址基本完好,周長134.5米,高6米,墻厚1.8米。北側設樓梯,寬2.1米,梯升坡長9.7米。寨中兵洞密布,形跡完整。洞呈三角形,沿墻敷設。由入口至洞內,寬度1~2.7米不等。

    古西寨:尚有古邘水東岸的古寨,尚有遺跡存在。

    寨河寨:攔車村西2公里左右寨河村古寨,遺跡尚存。

    南村寨:位于山西晉城市澤州縣南村鎮(zhèn)東北部,始建年代不詳,寨墻巍峨,保存完好。

    仙臺寨:位于晉城市郊大箕鎮(zhèn)東賢子村白水河畔山頂上,南部為進寨通道,為明朝崇禎十六年間建成,其寨門有“仙臺”石碣,保存比較完好。

    焦贊城:原址位于小口隘,據傳為北宋大將焦贊在此駐防時所筑,現已不存。

    關隘

    小口隘:小口,即 太行陘馬牢,為太行陘窯頭線進入澤州第一道隘口。

    橫望隘:又稱大口隘,為太行陘常平線進入山西第一道隘口。橫望隘得名來源于唐朝武則天宰相狄仁杰途徑此地的一段傳說,據資料載:大唐梁公仁杰從汴梁途徑此地,登太行見白云孤飛,因指曰:“吾親舍在其下。”眺望良久,直至云移方才離去。

    天井關:又稱太行關,因關前有三眼深井而得名。天井關又稱太行關,歷史上曾改名雄定關、平陽關,為太行陘南端第一道關口,海拔高度948米,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史上與太行陘相關的戰(zhàn)爭多與之相關,乃兵家必爭之地。天井關為省內六大雄關之一。

    丹河天井關:為太行陘丹河線北上澤潞的重要關口!坝腊踩,詔大都督源子恭鎮(zhèn)太行骸谷,爾朱兆寇丹谷,源子恭奔退!保ā段簳⑶f帝紀》),記載了魏晉時期丹谷做為兩京(大同與洛陽)間戰(zhàn)略通道的史實。

    城防

    盤石長城:位于太行陘小口、大口之間,建于明嘉靖年間。據《澤州府志》載:“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秋,因流賊橫逆,巡撫河南御史秦中李宗樞建此界,借地修城,以控扼要沖。”此城于清咸豐年間防御捻軍時增修。

    趙長城:位于太行陘橫望隘與天池嶺之間,東西綿延約3.5公里,現存城墻寬2米左右,高1-3米不等。《史記·趙世家》載“肅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圍魏黃,不克,筑長城,接河內(今豫北),為石造”。

    石寨墻:位于碗子城山頂東側,長約2公里,石塊壘成,寬約1.2米,南部仍存有觀察孔及炮孔遺跡。

    軍鎮(zhèn)

    萬善鎮(zhèn):萬善鎮(zhèn)地處太行陘南端起點。根據現有資料推斷,萬善鎮(zhèn)形成時間約為魏晉南北朝時期,距今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萬善鎮(zhèn)扼太行陘入山之咽喉,有厚實的城墻和堅固的城門,形成伊始就為兵家所必爭。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王茂元伐劉稹之戰(zhàn);唐末黃巢起義軍與唐軍太行爭奪戰(zhàn);“梁晉之爭”太行爭奪戰(zhàn);北宋末年太行義軍懷州爭奪戰(zhàn)等著名戰(zhàn)役都把萬善鎮(zhèn)的做為爭奪焦點。

    攔車鎮(zhèn):又稱狼車、星軺鎮(zhèn),位于晉廟鋪鎮(zhèn)南約3公里處,今屬晉廟鋪鎮(zhèn)一部分。攔車鎮(zhèn)始建年代不詳,但其做為天井關南端屏障,與天井關一樣為太行陘北上澤潞的必經之地,有“晉南屏翰”之稱。

    巴公鎮(zhèn):位于晉城市郊區(qū)北部,扼太行陘北之咽喉。巴公鎮(zhèn)春秋戰(zhàn)國時曰“巴子城”,公元前624年,因晉襄公西伐巴蜀,遷巴蜀主于此而得名。五代時期,后周與北漢著名的“巴公原之戰(zhàn)”即于此發(fā)生,為中國古代軍事戰(zhàn)爭中以少勝多的范例。金代開始設鎮(zhèn)歸澤州管轄,一直延續(xù)至清均為巴公鎮(zhèn)。

    史料記載

    天井關古為南北要沖也。據《讀史方輿紀要》,關南有天井泉三所,其深不測,因名。劉歆《遂初賦》曰:“馳太行之險峻,入天井之崇關”,即此,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關,關在井北,為天設之險。

    戰(zhàn)國時,秦與韓、魏爭霸,屢戰(zhàn)于此。西漢陽朔三年(前22),為防饑民生變,成帝劉驁下詔,禁止入天井關附近的流民久留。東漢建武元年(25),更始帝部將李軼鎮(zhèn)守洛陽,馮異自河內出兵前,寫信招降李軼。李表示不再與馮爭鋒,馮方得北攻天井關,俘更始帝等10余萬。王梁任野王(今河南沁陽)郡守時,曾北守天井關,后天井關為更始帝(王莽)部將田邑所據,漢光武劉秀派部將劉延攻打不下。直到王莽死后,田邑方獻關請降。

    東晉太元十九年(394),后燕國主慕容垂攻襲西燕國主慕容永前先進入天井關。

    北魏永安三年(530),魏主殺大將爾朱榮。其子爾朱世隆引兵進犯洛陽未克,至建州(今晉城)時,先破天井關,建州遂告淪陷。

    隋末竇建德與李世民相持于虎牢。竇不納謀臣凌敬先提出的往西北攻取懷州、河陽,后由天井關越過太行山,進入澤州的建議,結果敗于李世民。

    唐會昌三年,劉稹據澤、潞叛,杜牧曰:若使河陽(今豫北)萬人為壘,窒天井關,高壁深塹,勿與戰(zhàn),而以別軍徑搗,不過數月,必覆其巢穴矣。時河陽帥王茂元遣將馬繼軍于天井關南科斗店,為薛茂卿所敗。既而忠武帥王宰克天井關,焚大小箕村在關北十五里,進攻澤州,不利,賊乘勝復取天井關,既又克之,賊勢始阻。中和四年,黃巢侵掠河南諸道,請救于河東,李克用引軍自天井關而南。后唐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攻克澤、潞二州,李克用派部將李嗣昭攻下了天井關。后朱全忠攻李克用,也是由天井關出發(fā),一舉攻陷澤州,F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井關有傳說中孔子北上太行山被童子詰難而返的攔車村回車轍、石碑、孔廟;有建于唐初,以控懷慶府、澤州府之沖的“碗子城”;唐狄仁杰望云思親的“橫望隘”;宋代楊家將為設防御敵而建的“焦贊城”、“孟良寨”。歷史上曾登臨過天井關的古代帝王有13位,著名將領、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和文人墨客達上百位,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和碑刻。

    古鎮(zhèn)

    星軺古鎮(zhèn)又稱星軺驛。距晉城市區(qū)南37.7公里。原為太行道一驛,鎮(zhèn)制約形成于唐,概因玄宗御臨而嘉其德者。宋金沿之。 《金史·地理下》曰:“澤州(忠昌軍)有太行山、丹水、白水、天井關。鎮(zhèn)二:周村、巴公。舊又置星軺鎮(zhèn)!薄肚迨犯濉 地理七》:“鳳臺:沖,繁,難。倚。南:太行山,其巔黑石嶺,其北天井關;西南,小口,即太行陘馬牢!(zhèn)三:橫望、攔車、周村。驛二:太行、星軺。丞 兼巡司駐星軺!庇纱擞^之,澤州府境之廣,何言“鎮(zhèn)二、鎮(zhèn)三”?蓋此為邊境重鎮(zhèn)、交通樞要,特列以彰之矣。

    星軺,緣于天節(jié)八星主使臣之事,因稱帝王使者為星使,星使所乘之車曰星軺。使者所乘的車。亦借指使者。 唐宋之問《奉和梁王宴龍泓應教》:“水府淪幽壑,星軺下紫微。” 唐 白居易 《奉使途中戲贈張常侍》詩:“早風吹土滿長衢,驛騎星軺盡疾驅。”

    明 陸采 《明珠記·煎茶》:“曙光高,馬嘶人起,梳洗上星軺! 明 葉盛 《水東日記·記王軫父家書事》:“何冀上聞於天闕,過承下逮於星軺!鼻 方文 《送白安石先生司理滇南》詩之二:“水驛輕裝偕今子,星軺絕域訪遺賢。因此,星軺名驛鎮(zhèn),除用典嘉德外,又顯示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春秋以降,古太行道在中原逐鹿的歷史進程中,起著重要的軍事作用。

    星軺鎮(zhèn)之價值,一不在于項橐難倒孔子的所謂聰敏,二不在于曾經的“綠樹村邊合”,三不在于“驛樓高架與云齊”以及一街兩廂那曾經的店鋪林立,而在于它的歷史承載力和文化包容性。

    廟宇

    天井關文廟,創(chuàng)建于東漢建寧二年(169年),海拔960米。東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孔子第十九代孫孔昱官于洛陽,追思圣祖有臨河之嘆而返轡歸陬,故于就近山巔立廟存饗。歷傳五代,至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孔子第二十八代孫孔靈度以“舊宇毀落,上求修復。野王令范眾愛、河中太守元真、刺史咸陽公高允表聞,立碑于廟!

    唐貞元間進行了重修!翱鬃尤舜鷮O孔戡,字勝如(又字君勝),始進士及第,補修武尉,以大理寺評事佐昭義李長榮府。李長榮死,盧從史以別將代之,孔戡留署掌書記。盧從史稍得志便益加驕傲,與王承宗、田緒暗中勾結,“欲效河朔事以固其位”,戡極諫以為不可,致忤從史。歲余謝病歸洛陽。及李吉甫鎮(zhèn)揚州,欲召為賓佐,不從。從史知之,先后三次“上書論列,請行貶逐”。憲宗不得已,授衛(wèi)尉丞,分司洛陽。后遂就近遷居山右,卜筑天井關夫子廟側,以奉烝嘗。不久去世,年五十七歲。盧從史兵敗后,朝廷追贈孔戡為司勛員外郎。迄今澤之孔氏,半出闕里之派”。唐駕部郎中程浩撰有《天井關夫子廟堂記》。

    經過元末戰(zhàn)亂之后,明太祖朱元璋開乾定鼎,天井關文廟又重修數次,有賀盛瑞撰《重修天井關孔子廟記》和陳棐撰《先師孔子回車廟解》二文。由于原碑已不存在,文中又未述及具體時間、維修事項等,因此其具體時間已不可考。到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星軺大使羅榮重修。萬歷初,生員任敦化捐地四十畝。萬歷三十一年癸卯(公元1603年),孔子后裔孔時“承邑侯命來董理宣圣廟”,欲并關帝廟一齊維修。不幸孔時“以善病,不獲竟其事而去!睍遵R首粟、□仲根、郭朝忠,“不忍見廟之蕩然廢也,遂率眾竭處捐資,而范金鉶土,繩木銷石,登工于孟秋之吉,不兩閱月而工告竣!钡渚唧w修繕項目未及詳述。

    戰(zhàn)場

    天井關古戰(zhàn)場,在丹河與白水河交界處!掇o海》:“天井關在晉城市郊南太行山上,亦曰太行關,宋靖康時改為雄定關,形勢險峻,素稱天險。天井關是歷史上著名的古戰(zhàn)場 。有史可查,在天井關發(fā)生的戰(zhàn)爭40多次,主要有:

    (一)秦趙長平之戰(zhàn)。秦昭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龁攻韓,趙軍屯軍長平,趙將廉頗堅壁以待秦,秦軍數次挑戰(zhàn),趙軍按兵不動。趙王數次批評廉頗作戰(zhàn)不力,廉頗仍堅持己見,按兵不動。秦國使反間計讓趙王用馬服子趙括代替了廉頗。趙括當了大將軍,立即出兵進擊秦軍。秦軍佯敗走,趙軍追造秦壁,壁堅不得入。而秦軍出奇兵二萬五千人繞到趙軍的后面圍堵趙軍,又以一軍5000人絕趙壁閑,使趙軍前后不得相顧。秦王親自到河內發(fā)動河內十五歲以上的士民各賜爵一級,讓他們沿著天井關,北上長平堵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道。趙軍被圍四十六天得不到糧食,便自相殺、相食,趙括帶領精銳的士卒出來接戰(zhàn),秦軍射殺了趙括,趙軍四十萬人投降了武安君白起。白起怕這些投降的士卒為亂,便設計盡坑殺之。前后殺了四十五萬人!端涀ⅰ份d曰:血流淙淙有聲,揚谷之水皆變?yōu)榈ぁ?/p>

    (二)東漢馮異攻天井關。在圍攻射犬的間隙,為了掃平射犬的外圍軍事勢力,馮異先遺書李軼,讓李軼“不復與之爭鋒”,便出兵天井關,拔兩城,又南下成皋,下成皋以東十三城。降者十余萬人。

    (三)曹操北征叛將高干,由羊腸坂入天井關,進入澤州。留下了千古絕唱《苦寒行》。建安十年,曹仁圍高干于壺關。時曹操下令;“城陷之后,盡坑敵軍!苯Y果連月不下。曹仁向曹操說道:“圍城攻郭,必須向敵軍宣示活門,這是為了替其開辟生路。如今主公向敵軍宣告城陷必死,敵人勢將堅心死守。而且此城堅固糧多,要攻,則士卒疲傷;要守,則遷延日久;這樣駐軍于堅城之下,強攻死守之兵,不是良計!辈懿俾爮钠溲,果然城池立降。

    (四)晉太元十九年慕容垂討慕容永。慕容垂討慕容永,屯軍在鄴西,月余不進,慕容永很奇怪,以為太行的道路太寬,慕容垂欲沿山間小道偷襲他,便將大軍退守到濟源的軹城一帶,慕容垂引大軍出滏口入天井關。

    (五)漢大將劉衍攻天井關。劉玄守天井關,劉衍欲取澤潞,受到劉玄阻擊。劉玄與太守田邑連兵,劉衍不得進入澤州。后來,他先攻敗了劉玄,田邑才投降。

    (六)王茂元屯兵天井關。唐文宗會昌三年六月,河陽節(jié)度使王茂元以步兵3000守萬善。茂元遣馬繼守天井關南的蝌蚪寨,劉稹帶領薛茂卿大破馬繼軍,焚掠科斗寨。

    (七)同年九月,王宰屯軍萬善,治軍嚴整,昭義人甚憚之。薛茂卿以蝌蚪寨之功希望得到提升。他對劉稹說,留后所求者節(jié)也。茂卿太深入,多殺官兵,此節(jié)來益遲也。由是,無賞。茂卿慍懟。秘密的與王宰通謀。十一月,王宰攻天井關,茂卿小戰(zhàn)便引軍退走。王宰攻澤州,與劉公直戰(zhàn)不利,公直乘勝收復天井關。甲戌,王宰進擊劉公直,大破之。

    (八)唐僖宗中和四年,李克用出兵天井關,河陽節(jié)度使諸葛爽辭以河橋不完,屯兵萬善以拒之。

    (九)宋欽宗靖康元年十一月,金撒刺合破天井關,陷懷州,知事霍安國等十三人死亡。

    (十)金宣宗興定五年,元兵攻天井關。

    孔子回車

    “孔子回車”的優(yōu)美傳說的故事就發(fā)生在天井關前不遠的星軺驛(當時屬衛(wèi)國),即現在的攔車。《孔子家語·困誓第二十二》載:“魯哀公二年(前493年),趙簡子使使騁,孔子自衛(wèi)將入晉,至河,聞趙簡子殺竇犨鳴犢及舜華,乃臨河而嘆曰:u2018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u2019子貢趍而進曰:u2018敢問何謂也?u2019孔子曰:u2018竇犨鳴犢,舜華,晉之賢大夫也,趙簡子未得志之時,須此二人而后從政,及其已得志也,而殺之.丘聞之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其郊;竭澤而漁,則蛟龍不處其淵;覆巢破卵,則凰凰不翔其邑,何則?君子違傷其類者也。違去也違或為諱也鳥獸之于不義,尚知避之,況于人乎。u2019遂還息于鄒,作盤琴以哀之?盤操琴曲名也!边@是后人常提及的有關孔子回車的最早記載。據駱承烈《孔子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載,孔子回車處在今河南濮陽西一個古名“棘津”的地方。

    另一個傳說則說,春秋時孔子由衛(wèi)國,路經天井關(當時屬衛(wèi))星軺驛(今攔車),遇數兒嬉戲,中有一項橐不戲,孔子乃問曰:“獨汝不戲,何也?”項橐曰:“下及門中,必有門爭,勞而無功,豈謂好事?故乃不戲!彼斓皖^以瓦片筑城?鬃迂熤唬骸昂尾槐苘嚭?”項橐曰:“自古及今,為當車避于城,不當城避于車!笨鬃幽死哲囌摰,被小兒折服?鬃右婋m項橐小,卻有過人之處,于是躬拜為師,令弟子繞“城”而過。驅車向前2公里,又見道旁核桃樹上有黃鼠拱立,又遇松鼠口銜核桃跑至面前行禮鳴叫。遂嘆此境知禮已甚,玩童如此聰明,連動物亦懂大禮,便羞愧回車南歸。旋車而返,留下車轍深寸許,F天井關村仍留有當年的回車轍。后人為祭祀孔子,在村東南修有文廟(史書所載,該廟為東漢時期,孔子第十九代孫孔昱在洛陽居官時所建),還立有“孔子回車之轍”石碑和碑亭,并把星軺驛改為了攔車,從此,孔子回車便成為澤州聞名的四大景觀之一。

    明萬歷24年(1596)前后,澤州知州馮瑗立“孔子回車之轍”碑。在天井關村南的攔車村,還看到作為古來商業(yè)重鎮(zhèn)的氣魄與神韻。整個村落依南北一條大道分為東西兩廂,雖說沒有了往日的繁華,但四五里的大道兩邊皆為各種建筑講究的清代或民國店鋪,大道的北端是完好的堡門,上刻磚雕“晉南屏翰”,旁門檐上書“攔車北庫”,仿佛一座凝固的歷史畫卷。

    碗子城

    由羊腸坂而上,為天井關最南的第一道屏障——碗子城。該城修筑于唐初,是歷代鎮(zhèn)守天井關的駐兵之地。城廓以山崖而建,規(guī)模不大,“狀如碗然,故云碗子城”。宋代初年,太祖趙匡胤御駕親征澤州,破碗子城,遇山石阻路,不能通行,便先于馬上負石,六軍皆效之,即日平石為大道,遂至澤州大敗李筠,明代大軍取懷慶,攻澤州、潞州,均先克此城,而后進軍北上。如今,千年的烽火狼煙早已散盡,當年的碗子城已是垣臨傾坍,蒼涼凄迷。但聳立于太行山巔的城墻、寨門,仍在荒草枯樹中雄視著人世問的風雨變幻。

    文化遺產

    天井關在其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最能使其蓬畢生輝的,便是那些歷史名人們的活動蹤跡。眾多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商賈名流們在途經或留住太行陘時遺留下來的神奇?zhèn)髡f、詩詞歌賦、雜聞軼事是太行陘留給后人們的又一文化瑰寶。

    古代帝王

    夏后履癸(桀)公元前17世紀初(夏朝后期),商湯伐桀,迫使夏后桀由都城安邑遷移高都(今晉城市城區(qū)),居住鎮(zhèn)南垂棘山的山洞里,這里在春秋之前稱垂都,后改為高都延續(xù)至今。太行陘是安邑到高都必經之地,晉東南豫西北一帶附近應為夏桀遷都后主要活動重心。《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六》載:“《世紀》:湯歸,自伐夏,至于太行”;《澤州府志》載:“夏桀居天門”“桀始遷于垂”,天門即天井關。

    周文王姬昌公元前11世紀(商朝末期),西伯侯文王姬昌帶領大軍,包圍商朝西南的田獵區(qū)及軍事基地鄂國(邘)都城,占領太行陘南端大片領地,為攻伐商紂掃清了障礙。

    周穆王姬滿公元前922年,周穆王西巡“逕絕翟道,升于太行”,過天井關,馳驅千里,遂達昆侖,與西王母相會。

    齊莊公公元前550年(周靈王二十二年)秋,齊莊公率軍攻打晉國,在朝歌(今河南鶴壁)兵分兩路,一路經白陘過孟門(今山西陵川)進入晉國境地,另一路從邘國故城(今河南沁陽市北)北上太行陘,直達少水(今沁河),長途奔襲,致晉國于重創(chuàng)。

    秦昭襄王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趙兩國在韓國的長平(今高平丹河谷地)展開決戰(zhàn),秦昭襄王親自來到河內郡野王(今河南沁陽)督戰(zhàn)增援,賜給所有的郡民爵位一級,征十五歲以上男子通過太行陘丹河谷地全都調到長平前線。

    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4年,楚漢戰(zhàn)爭時期,漢高祖劉邦接受謀士酈食其建議,“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太行之道”,在太行陘及丹河谷地增派重兵。后人把漢高祖劉邦當年屯兵城池稱為漢高城(今丹河青天河附近),以作紀念。

    東漢明帝劉莊公元71年(后漢永平十三年),漢明帝劉莊巡幸滎陽,在視察黃河、汴渠分流工程后,渡河北上太行,巡幸澤州。

    漢章帝劉炟公元85年(東漢章帝元和二年)二月,東漢章帝劉炟到東方巡視,先后達到東郡、濟南以及孔子故里。三月乙未(十六日),劉炟從東阿(今山東聊城市東南)北行,登上太行山,到達天井關,然后經太行道南下回到洛陽。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九》載:“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酉,公元八五年)...乙未,幸東阿,北登太行山,至天井關。夏,四月,乙卯,還宮!

    魏武帝曹操公元205年(東漢建安十年)年,高干乘曹操征討烏桓之機反叛,劫持太守,派兵屯守壺關口,備戰(zhàn)曹操。第二年春,曹操親領大軍繞道太行陘沿羊腸阪北上攻打壺關,飽受羊腸之苦,留下《苦寒行》軍旅詩作。

    漢烈宗劉聰公元308年(劉漢高祖永鳳元年),平陽的劉漢政權發(fā)動對西晉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為堵西晉軍隊北伐的通道,劉聰受其父劉淵的派遣率十名將領占據太行道。第二年,劉聰在長平大敗西晉王曠大軍。

    西燕國皇帝慕容永公元390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五年)正月,十六國時期,西燕國皇帝慕容永親率大軍進逼洛陽,東晉大將朱序自河陰(今河南洛陽東北)北渡黃河迎戰(zhàn),與西燕大將王次在河內(今河南沁陽)沁水一帶展開激戰(zhàn)。西燕軍大敗,朱序揮師北上太行道,在太行山追擊西燕國主慕容永,一直追到白水(今晉城市區(qū)內,注入丹水)。

    北魏明元帝拓拔嗣公元422年(泰常八年),北魏明元帝御駕親征,出天門關,逾恒嶺,南下征伐南朝宋國。第二年年閏四月,明元帝從河內(今河南沁陽)返回,北上太行,經太行陘,到達高都城!段簳份d:“八年春,步自鄴宮,遂絕靈昌,至東郡,觀兵成皋,反自河內,登太行山,幸高都!

    隋煬帝楊廣公元607年(隋煬帝大業(yè)三年)五月,隋煬帝由洛陽出發(fā),在儀仗、車隊等大量隨行人員簇擁下,經太行陘,北巡突厥牙帳。約兩個月后,煬帝返回南下,途經濟源回到洛陽!顿Y治通鑒》記載,“帝上太行,開直道九十里,九月,己未,至濟源!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23年(唐玄宗開元十年)正月,唐玄宗李隆基從東都洛陽出發(fā),經太行陘北上,在星軺驛寫下了《早登太行山中言志》一詩。同年冬十月,玄宗皇帝再次沿前次路線北巡。

    后梁太祖朱溫公元908年(后梁太祖開平二年)三月,梁太祖朱全忠由都城(今河南開封)出發(fā)經太行道天井關前往澤州,安撫督導與晉王交戰(zhàn)的將士。四月,朱全忠經星軺驛順原路返回大梁(今河南開封)。

    后周世宗柴榮公元954年(后周世宗顯德元年)三月,后周世宗柴榮兵發(fā)大梁,經懷州太行陘星軺驛抵達澤州,與北漢大軍在巴公原展開激戰(zhàn),大敗漢軍。

    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四月,宋太祖趙匡胤北上太行討伐原后周昭義節(jié)度使李筠叛亂。在常平和碗子城,因道路險仄,宋太祖親自下馬負石,帶領全體將士鋪平山道,然后北上星軺驛、天井關抵達澤州!端问贰け炯o·高祖紀》載:“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夏四月丁巳(五月十九日),詔親征,以樞密使吳廷祚留守上都,都虞侯光義為大內都點檢,命天平軍節(jié)度使韓令坤屯兵河陽。過太行,山路險峻多石,帝先負石,群臣六軍皆負之,即刻平為大道!

    民間傳說

    太行陘民間傳說是豫晉兩地人民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籍太行道為載體而形成的口頭敘事文化,具有濃郁的覃懷、澤州地域風情。太行陘民間傳說是太行道藝術化的歷史,數量繁多,包括了史事傳說、人物傳說以及地方風物傳說等三方面內容,鑒于篇幅所限,摘選如下:

    史事傳說:河南有《常平三代系馬槐》、《楊家將的傳說》、《丹河的名稱由來》等;澤州的有《趙軍運沙》、《義士諫括》等。

    人物傳說:河南的有《趙匡胤負石鋪道》、《楊延景揮劍造泉》、《李逵夢鬧天池嶺》、《于謙過太行道》、《朱元璋火燒九良廟》、《趙神仙的傳說》、《馮玉祥過馬鞍山》、《王泰順的傳說》等;澤州有《成湯廟、娘娘池及火燒湯王的傳說》、《孔子晉國回車》、《廉頗換馬》、《司馬山、司馬劍、御馬坪的傳說》等。

    風物傳說:河南的有《九峰山頂蝴蝶會》、《二郎擔山的傳說》、《石佛灘的傳說》、《揲渫大王傳說》、《“打金枝案”的故事》、《麒麟山和飛龍嶺的傳說》、《飛屏嶺的傳說》、《;\嘴村的傳說》等;澤州的有《牛山玫瑰的傳說》、《有鳳來棲》等。

    詩詞

    親過天井關,并留有詩詞的文人騷客包括西漢的劉歆、蔡邕等;魏晉的曹操、劉琨等;唐代的李隆基、王維、李賀、 李白、白居易、劉長卿、張九齡、蘇頲、張說、柳宗元、韓愈、程浩、徐范等;宋代的司馬光、徐范、李若水、蘇舜欽等;金代的李俊民、郝經、元好問等;明代的 王國光、貝瓊、王世貞、李夢陽、于謙、李攀龍、吳骃、劉龍、謝肅等;清代的趙執(zhí)信、陳廷敬、朱樟等,共留下詩文、碑碣數百首(篇)。
    其中,描寫戰(zhàn)爭題材的:唐代李賀的《長平箭頭歌》等。

    描 寫自然風光的有李隆基的《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宋代徐范的《過太行山》《上太行》;明代劉龍則的《星軺驛和于少保韻》;韓愈的《盧郎中云夫寄示送盤谷子詩 兩章歌以和之》;于謙的《到澤州》《上太行》《秋日經太行》《山行》《登星軺驛樓》;吳骃的《登星軺驛樓》;董其昌的《孟門行》;趙執(zhí)信的《太行絕巔望黃 河歌》;明代劉龍的《星軺驛和于少保韻》等。

    描寫山高路險的:唐代李白的《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唐代白居易的《初入太行路》;金代李俊民的《過星軺驛》;宋若水的《太行道中》;蘇舜欽的《太行道》;劉長卿的《太行苦熱行》;李錫齡《天井關》;元好問的《羊腸阪》;明代王國光的《上太行》。

    描寫抒情感懷的:西漢劉歆的《遂初賦》;傅淑訓的《重過太行》;陳廷敬的《太行四首》;劉琨的《扶風歌》;王維《偶然作六首之一》;李白《北上行》;李賀的《七月一日曉入太行山》;司馬光的《送仲更歸澤州》;于謙的《夏日過太行》、《登太行思親》;陳廷敬《太行四首》等。

    描寫旅途艱辛的:曹操的《苦寒行》。

    描寫事情發(fā)展的:唐代程浩的《天井關夫子廟堂記》;元徐亮的《宣圣廟新增本息記》;元白處善《重修夫子回轍廟記》;明陳棐《先師孔子回車廟解》;清孔衍珻《回車廟碑記》;姚學瑛《移建天井關孔子廟記》,蔣琦齡《增修太行碗子城記》等。這些詩詞歌賦從一個側面為我們展現了早已埋入歷史煙塵中的太行往日風華,描述了太行道承載上千年的民族興衰。

    [西漢]劉歆《遂初賦》

    馳太行之嚴防兮,入天井之喬關。歷岡岑以升降兮,馬龍騰以超攄。

    無雙駟以優(yōu)游兮,濟黎侯之舊居。心滌蕩以慕遠兮,回高都而北征。

    [東漢末年] 曹操《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盛唐] 李隆基《基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清蹕度河陽,凝笳上太行;瘕埫鼬B道,鐵騎繞羊腸。

    白霧埋陰壑,丹霞助曉光。澗泉含宿凍,山木帶余霜。

    野老茅為屋,樵人薜作裳。宣風問耆艾,敦俗勸耕桑。

    涼德慚先哲,徽猷慕昔皇。不因今展義,何以冒垂堂。

    [金]元好問《天井關》

    石磴盤盤積如鐵,牛領成創(chuàng)馬蹄穴 。老天與世不相關,玄圣棲棲此回轍。

    二十年前走大梁,當時塵土困名場。山頭千尺枯松樹,又見單車下太行。

    自笑道涂頭白了,依然直北有羊腸。

    [明]于謙《登星軺驛樓》

    驛樓高架與云齊,曉日登臨思不迷。卷幕全無三伏暑,憑欄轉覺眾山低。

    閑花故向吟邊落,野鳥偏于靜處鳴。 十六年來成一夢,后人誰為繼新題。

    歷史遺產

    天井關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豐碑,也是浩瀚的文化長廓。歷史上曾登臨過天井關的古代帝王有13位,著名將領、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和文人墨客達上百位。他們的到來,不僅為古隘驛亭增添了無限的光彩,而且還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和碑刻。這些詩文,向我們形象地展示和描繪了天井關的自然風光和當時的社會場景,是難得且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

    宗教民情

    天井關太行古道在承擔軍事戰(zhàn)略功能和商貿運輸功能的同時,也成為宗教文化以及沿線各民族文化傳播交流的紐帶與走廊,促進了豫西北和晉東南區(qū)域間文化的整合融合。太行道沿線覃懷與澤、潞間各類宗教的出現歷史悠久,外來宗教往往在進入中國之初就在這一帶出現并沿著商路傳播。佛教如此,伊斯蘭教也是如此,如河南沁陽大郎寨清真寺,據說是國內伊斯蘭信眾最早建造的清真寺之一,前些年就有相當數量的寧夏穆斯林信眾到這里膜拜學經。更為有趣的是,無論是外來宗教還是本國本土宗教都能夠和諧共生,相安無事,有時,同一個宗教場所內部會有不同宗教供奉的神靈出現。例如:沁陽九峰山下的九峰朝陽寺內既有孫思邈又有如來佛,野仙廟既有當地的野仙,又有觀音、關公等,萬善湯帝廟既供奉成湯大帝,又供奉三國關帝。這種多種宗教和諧共生的社會現象與當地開放性、包容性心態(tài)不無關系

    文化

    在歷史的各個文明時期,暢達通行的交通條件往往決定著文明區(qū)域的規(guī)模,同時影響著各個文明區(qū)域相互間的聯系。太行陘的形成,促進了沿線居民經商觀念的形成、商品轉運業(yè)的發(fā)達、大批城(集)鎮(zhèn)的崛起,繁榮興起了覃懷與澤潞商業(yè)文明,為兩地創(chuàng)造出領先于鄰近區(qū)域的古代文明奠定了重要基礎。至明清時期,太行道連通的懷慶府河內(今河南沁陽、博愛等地)的萬善鎮(zhèn)、邘邰鎮(zhèn)、清化鎮(zhèn)、許良鎮(zhèn)以及澤州府鳳臺、大箕、大陽、陽城等地已發(fā)展成為“店鋪櫛比,煙火萬家”的當地工商貿易中心。

    此外,在天井關以南的山谷中,還有十分秀美的山水景觀和人文景觀。既有傳說本鎮(zhèn)鐵店村人鐵拐李當年離家修仙的古洞,還有群山環(huán)繞,孤峰叢立,風景幽雅的大月寺、小月寺。這些景觀,都將成為晉廟鋪鎮(zhèn)實施興鎮(zhèn)富民,開發(fā)旅游產業(yè)的寶貴資源。

    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