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太平鼓是甘肅省地區(qū)的傳統(tǒng)舞蹈。
甘肅蘭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歷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稱,流傳于蘭州、永登、酒泉、張掖、靖遠等地。
2006年,蘭州太平鼓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聞名天下
甘肅蘭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歷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稱,流傳于蘭州、永登、酒泉、張掖、靖遠等地。太平鼓是蘭州地區(qū)城鄉(xiāng)人民喜愛的民間表演形式之一,含有慶賀新年太平之意。每逢大的慶典活動,太平鼓表演都是整個活動的高潮部分,那鏗鏘有力的鼓點,顯示了黃河之濱人民的英雄氣魄,其風格獨特,具有濃厚的西北特色和藝術魄力。
蘭州太平鼓呈圓筒形,鼓身高70至75厘米,鼓面徑長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雙面蒙牛皮,繪有二龍戲珠等圖案,鼓帶較長,可挎在肩上,便于擊打,同時又可將鼓拋向任何一個方向。
歷史悠久
蘭州太平鼓是流傳在蘭州市郊區(qū)農(nóng)村的一種傳統(tǒng)民間藝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關于太平鼓的來源,眾說不一,我采訪當?shù)乩纤嚾藯钆嘤邢壬嬖V我,想傳,明朝大將徐達為同意河山奉命西征,久攻蘭州王保保成不克,于是走訪民間,從蘭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受到啟發(fā),創(chuàng)造了三尺長鼓,讓士兵將兵器藏在長鼓中,喬裝打扮,混入城中,攻克了城關。百姓歡欣鼓舞,贊美此鼓為"太平鼓"。
氣勢磅礴
蘭州太平鼓舞是群舞,表演一開始就給人一種龍騰虎躍、普天同慶的熱烈氣氛。只見鑼鼓擊節(jié)、鼓身飛舞,眾多鼓手前縱后躍、左旋右轉(zhuǎn)、忽而天、忽而地、時而跳打、時而舉打、諸起落有序,配合默契,猶如萬馬奔騰,春雷滾滾。
太平鼓有"大轎迎賓"、"黃河兒女"、"擂臺比武"等多種表演形式。鼓隊有24至48人,多的達到108人。鼓手在領隊的號令下?lián)翳尠樽啵犘尾粩嘧儞Q,一會兒是"兩軍對壘"、"金龍交尾"、"雙重突圍",一會兒是"車輪旋戰(zhàn)"、"跳打"、"蹲打"、"翻身打"、"岸打",等等。
蘭州太平鼓表演中小伙們的基本步是:閃、展、騰、挪、翻、轉(zhuǎn)、跳、躍。他們前跳一丈龍擺尾,后退八尺虎翻身;左斜似蛟龍戲水,右斜似猛虎吞羊;進步連環(huán)十三鞭飛揚,驚心動魄。
蘭州太平鼓經(jīng)過幾代民間藝人和藝術工作者的編排、加工和完善,逐漸形成了高鼓、中鼓、低鼓三種基本打法,在此基礎上糅進戲劇架子功技法和武術技法,加強節(jié)奏的變化,單一的太平鼓擊鼓節(jié)奏衍出輕、重、緩、急的不同打法,隊形變化也更加流暢。鼓、鑼、鈸新技法的編排使蘭州太平鼓更加音樂化、美術化、舞蹈化和性格化,在繼承的基礎上有了合理的發(fā)展。
高鼓打花樣,中鼓打技巧,低鼓打深沉。當鑼鼓響完,鼓手圍圓,先打"鷂子翻身",一層、二層、三層,層層開花,象征著我們的事業(yè)興旺發(fā)達。鼓手們打"黃河激浪"時,他們輪番將鼓拋向空中,一層落下,一層又起,大浪滾滾齊頭并進,從不同的角度表現(xiàn)黃河洶涌澎湃不可阻擋的氣勢。其它陣法還有:鷹擊長空、響雷驚炸、兩軍對擂、四門、三陽開泰、鐵臂合圍、萬馬奔騰等等。
社火習俗
數(shù)百年來,蘭州太平鼓已逐漸發(fā)展演變成為一種獨具西部風情的民間藝術形式,太平鼓的外形早已不是簡單的木桶形狀了,鼓身呈圓形,長一米多,直徑約50公分,一面鼓大概有八、九斤重。黑色或紅色的鼓身上畫有獅子滾繡球或二龍戲珠圖案,鼓面蒙牛皮,打起來深沉激越,鼓面上描繪著玄妙的八卦太極圖。鼓手左手執(zhí)鞭,右手執(zhí)槌,著在當?shù)胤Q為"雙鞭",表演時鞭槌飛舞,動作剛勁瀟灑。太平鼓的擊鼓動作融進了民間武術成分,幅度大,力量強,忽而擎鼓至頭,忽而掄鼓落地,騎鼓騰躍,前打后擊,表演起來十分不易。鼓隊一般以牙旗作指揮,鑼跋擊節(jié),鼓身飛舞,三者起落有序,場面十分壯觀。更不簡單的是,在震天動地的鼓聲中,上百名鼓手忙而不亂,隊形不斷變化,排出種種陣法,如"一字長蛇陣"、"六合陣"、"八卦陣"等,令人目不暇接。
在蘭州市郊的農(nóng)村里,每年春節(jié)期間都有鬧"社火"的習俗。從陰歷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這段時間的祭祀活動中,太平鼓隊一直充當著重要角色。正月初三起社火,太平鼓隊就打起鑼鼓,在村里各家各戶轉(zhuǎn)一遍,名曰"掃街",目的是為了打掃各家的穢氣。然后在鼓隊的帶領下,村民們到附近的廟宇祭祀地方神(如山神、土地神等),起形式相當于中原地區(qū)的廟會。此時太平鼓聲驚天動地,目的是為了驅(qū)邪和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有條件的村落,在春節(jié)期間每天演兩場戲,上午一場,晚上一場。戲開演前,一般都要先打一通太平鼓助興,戲散場時,同樣要敲打太平鼓。春節(jié)期間村落之間太平鼓還要互相送社火,此時太平鼓又成了聯(lián)絡村落友誼和感情的橋梁。
陰歷正月十六,社火即將結束,最后一項活動是"送瘟神",每當這個時候,村民們扎好一個巨大的草人,將其視為瘟神,敲鑼打鼓地把瘟神送到村外燒掉,以保來年平安順利。至此整個:鬧社火"的活動就結束了。
相關評價
社火結束后,村民們修理破損的太平鼓,然后將其封存,直至來年重起社火,平時任何人不許再動太平鼓。蘭州太平鼓不僅節(jié)日增添了喜慶氣氛,而且體現(xiàn)了黃土高原上西北人與自然抗爭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期冀。
傳承發(fā)展
發(fā)掘、保護甘肅蘭州太平鼓舞,不僅對繼承和豐富中國鼓舞文化有積極意義,而且能增進中國古代舞蹈、音樂的學術研究。進入21世紀以來,蘭州太平鼓的生存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活動人數(shù)大量減少,年輕的鄉(xiāng)村"好家"也不如以前多了。需要采取措施,加強對蘭州太平鼓的挖掘、保護、整理和提高。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蘭州太平鼓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