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老豆腐又稱豆腐腦,也是高唐名吃之一,屬于魯菜。經(jīng)過精心加工的高唐老豆腐,滑嫩爽口,豆香、料香、鹵香、辣香、油香更加豐富,口味極佳,老少皆誼,眾口好評。制作精細(xì),配料獨特,別具風(fēng)味。
菜品特點
高唐 老豆腐,豆腐潔白明亮、嫩而不松、鹵清而不淡、 油香而不膩;食之豆香、油香香氣撲鼻。有肉味而不腥。盛入碗中,豆腐似雪如玉,鹵像 玳瑁琥珀,紅中透白, 紅白相間,豆香、料香、鹵香、油香、辣香,五味俱全。百吃不厭,回味悠長。
做法老豆腐用精選的上等 黃豆制作。將黃豆去皮碾碎,放入經(jīng)陽光長時間照曬的儲存水(凈化的 黃河水最好)中浸泡,待碾碎的黃豆?jié)q足后,用 石磨磨成漿。經(jīng)煞沫、過包(濾渣)后,入鍋熬成 豆汁,退溫后裝入桶或缸內(nèi),點入 石膏,封口,20分鐘即成故鄉(xiāng)豆腐。食用時,用平勺撇入碗內(nèi),加入鹵和油等配料即可。老豆腐的湯料、鹵和油,制法獨特頗具功力。
食材介紹
評價其質(zhì)量主要是品償鹵和油。鹵用 醬油、 精鹽加水,放入 花椒、 八角、 茴香、 丁香、 桂皮、姜等十幾種 佐料熬制。油用優(yōu)質(zhì) 棉籽油在 溫火上熬、除去油沫雜物;數(shù)小時之后,放入蔥、甜醬、花椒、茴香等佐料,只備用優(yōu)質(zhì) 紅辣椒烹制的辣椒油。配料盛碗時,放入少量味精。將豆腐腦用平勺片入碗內(nèi),加鹵和油后即可食用。
菜品影響
高唐老豆腐享譽省內(nèi)外,外地人來高唐不喝老豆腐真是一大遺憾。高唐人外出歸來,坐在攤前喝碗老豆腐,實為一種享受。城鎮(zhèn)不少人早餐時常食用 饃饃和老豆腐。
菜系介紹
魯菜,是起源于山東的齊魯風(fēng)味,是中國漢族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發(fā)型菜系(相對于淮揚、川、粵等影響型菜系而言) ,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2] 的菜系。
2500年前源于山東的儒家學(xué)派奠定了中國飲食注重精細(xì)、中和、健康的審美取向;1600年《齊民要術(shù)》總結(jié)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蒸、煮、烤、釀、煎、炒、熬、烹、炸、臘、鹽、豉、醋、醬、酒、蜜、椒”奠定了中式烹調(diào)技法的框架;明清時期大量山東廚師和菜品進(jìn)入宮廷,使魯菜雍容華貴、中正大氣、平和養(yǎng)生的風(fēng)格特點進(jìn)一步得到升華。
經(jīng)典菜品有一品豆腐、蔥燒海參、三絲魚翅、白扒四寶、糖醋黃河鯉魚、九轉(zhuǎn)大腸、油爆雙脆、扒原殼鮑魚、清湯銀耳、油燜大蝦、醋椒魚、糟熘魚片、溫?zé)枉Z魚片、芫爆魷魚卷、、木樨肉(木須肉)、膠東四大溫拌、糖醋里脊、紅燒大蝦、招遠(yuǎn)蒸丸、清蒸加吉魚、蔥椒魚、糖醬雞塊、油潑豆莛、詩禮銀杏、奶湯蒲菜、烏魚蛋湯、鍋燒鴨、香酥雞、黃魚豆腐羹、拔絲山藥、蜜汁梨球、砂鍋散丹、布袋雞、芙蓉雞片、氽芙蓉黃管、油潑豆莛、陽關(guān)三疊、雨前蝦仁、詩禮銀杏、烏云托月、黃燜雞塊、鍋塌黃魚、奶湯鯽魚、燒二冬、泰山三美湯、清湯西施舌、賽螃蟹、燴兩雞絲、象眼鴿蛋、云片猴頭菇、油爆魚芹、酥炸全蝎等。
名人典故
在魯菜中,有許多菜肴與歷史文化名人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
詩禮銀杏——孔子教其子孔鯉學(xué)詩習(xí)禮時說“不學(xué)詩,無以言;不學(xué)禮,無以立”,事后傳為美談,其后裔自稱“詩禮世家”。至五十三代衍圣公孔治,建造詩禮堂,以表敬意。堂前有銀杏樹兩株,蒼勁挺拔,果實碩大豐滿,每至仲熟?赘缰械你y杏,即取此樹之果,故名”詩禮銀杏。
燒秦皇魚骨——是孔府早期的一道名菜。據(jù)傳,在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時,孔子的第九代孫孔鰣,將《尚書》、《禮記》、《論語》等經(jīng)典書籍偷偷藏于孔府故宅夾墻內(nèi)。到了西漢景帝三年,皇帝劉啟將其子劉馀封為魯王。魯王在治宮中,發(fā)現(xiàn)了孔鰣偷藏的這批經(jīng)典書籍,重新加以保存。為了紀(jì)念孔鰣藏書,金代,在孔廟的孔子住宅,修建了“金絲堂”,后來又重建“魯壁”?赘笠釋η厥蓟史贂尤澹浅M春。此菜是用鱖魚中段加水發(fā)鰉魚骨燒制而成,孔府以“鰉魚骨”之諧音,命名此菜,以解秦皇“焚書坑儒”之恨。
糝——古沂州(今臨沂)風(fēng)味小吃,迄今已有2400余年的歷史!抖Y記·內(nèi)則》載:“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一為餌,煎之”。
蟹胥——東漢鄭玄注《周禮·天官·庖人》:“薦羞之物謂四時所膳食,若荊州之魚,青州之蟹胥!惫糯嘀,指泰山以東至渤海的區(qū)域,蟹胥即螃蟹醬。
鹽、豆豉——初唐三杰之一的虞世南的不朽類書《北堂書鈔》引古艷歌有“白鹽海東來,美豉出魯門”之句,贊美“齊鹽魯豉”的品質(zhì)上佳。山東的豆豉主要是臨沂的八寶豆豉,用大黑豆、茄子、鮮姜、杏仁、花椒、紫茄葉、香油和白酒八種原料發(fā)酵而成,醇厚清香、去膩爽口。
蘭陵美酒——李白在天寶初年長安之行以后,移家東魯。膾炙人口的《客中行》一詩作于東魯?shù)奶m陵,盛贊蘭陵(今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蘭陵鎮(zhèn))的美酒!疤m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
碧筒飲——唐代的段成式《西陽雜俎》載:“歷城北一里,有蓮子湖。三伏之際,賓僚避暑于此,取大蓮葉盛酒,以簪刺葉,令與莖柄通,吸之,名為碧筒飲”。這種借用荷葉的香味卷包或盛裝為食材增香的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今,例如荷葉粉蒸肉、泉城大包就是代表。
扒原殼鮑魚——宋代詩人蘇軾任登州知府時在《鰒魚行》詩中寫道“膳夫善治薦華堂,坐令雕俎生輝光。肉芝
扒原殼鮑魚
石耳不足數(shù),醋芼魚皮真倚墻”,贊美了鮑魚鮮美,使宴席增光,吃了鮑魚,一切珍饈都算不得什么了。
膠東面食——明代程敏政曾作《傅家面食行》曰:"傅家面食天下功,制法來自東山東。美如甘酥色瑩雪,一匙入口心神融。"
蔥味包子——明朝一代詩宗李攀龍晚年居濟(jì)南大明湖南岸之百花洲,其愛妾蔡姬創(chuàng)“蔥味包子”,其特點是蔥香濃郁而餡中無蔥,“欲有蔥味而不見蔥”。以此餉客,傳為美談。
饸饹、餃子、薄脆、套環(huán)、油馓、酥餅——蒲松齡《日用俗字·飲食章》:“霍羅(即饸饹)壓如麻線細(xì),扁食捏似月牙彎。上盤薄脆連甘露,透油飛果有掏環(huán)(即套環(huán))。油馓霜熟兼五色,糖食酥餅亦多般!
山東煎餅——蒲松齡《煎餅賦》:“……經(jīng)火烙而滂澎,乃隨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圓如望月,大如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似黃鶴之翎……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遠(yuǎn)飄……”
小米粥、黃花菜、蔬菜等家常早餐——蒲松齡《客邸晨炊》:“大明湖上就煙霞,茆層三椽賃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園蔬登俎帶黃花!
拔絲系列菜——《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很愛吃甜食。他的《聊齋文集》中就有“而今北地興揠果,無物不可用糖粘”的語句,說明當(dāng)時山東地區(qū)拔絲甜菜十分流行。
小米粥——蒲松齡《客邸晨炊》:“大明湖上就煙霞,茆層三椽賃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園蔬登俎帶黃花!
油爆雙脆——清代詩人和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有記載,“將豬肚洗凈,取極厚處,去上下皮,單用中
油爆雙脆
心,切骰子塊,滾油爆炒,加佐料起鍋,以極脆為佳。此北人法”,袁枚對這道菜的制作方法和特點有精確的闡述。近代作家梁實秋的《雅舍談吃》中對此菜均有高度贊譽。
清湯西施舌——郝懿行《記海錯》說:“謂之舌者,有肉突出,宛如人舌,啖之柔脆,以是為珍。其殼圓厚,淡紫色,可飾治器。即墨海中有之!蓖跖嘬鳌多l(xiāng)園憶舊錄》卷八曾記述膠東海珍品,其中有云:“第海物莫美于西施舌。蛤蜊之類十?dāng)?shù),以此為冠!绷赫骡牎独僳E續(xù)談》卷二評論溫州海產(chǎn)品時說:“西施舌隨時皆有,平心按之,……(溫州)西施舌不如登、萊、青各府!鼻宕娙肃嵃鍢蛟凇稙H縣竹枝詞》中就寫道“大魚買去送財東,巨口銀鱗曉市空,更有諸城來美味,西施舌進(jìn)玉盤中”。鄭板橋說“西施舌”這種海產(chǎn)品都被豪門貴胄之家食用了。20世紀(jì)30年代,著名作家梁實秋先生在青島順興樓第一次品嘗西施舌:“一碗清湯,浮著一層尖尖的白白的東西,初不知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軟的感覺,嘗試之下果然名不虛傳。”
豆腐(疑似一品豆腐或者鍋塌豆腐)——晚清《浪跡叢談》的作者梁章鉅系封疆大吏,福建人,宦游南北,
一品豆腐
早年曾在濟(jì)南大明湖“薜荔館”食過一味豆腐,垂老臥病江南,猶“每每觸思此味,則饞涎輒不可耐!
歷下銀絲鲊——清初名士王士禎《歷下銀絲鲊》詩:“金盤錯落雪花飛,細(xì)縷銀絲妙入微,欲析朝醒香滿席,虞家鯖鲊尚方稀!辟澝罋v下(即山東濟(jì)南)的銀絲鲊烹飪的精細(xì)。
耿餅——又稱曹州鏡面柿,是山東菏澤漢族傳統(tǒng)名點,在明朝永樂年間就曾作為貢品獻(xiàn)給朝廷,永樂皇帝大加贊賞,賜名為“耿餅”,清人王士禎有詩贊曰:“亳都(曹縣)柿勝紫花梅,玉雪中含虎魄胎。肺病欲蘇還悵望,姚黃歐碧不同來!
——漢武帝追逐夷民至海濱,見當(dāng)?shù)厝顺砸晃锵銡馑囊,遂命此食為“鱁鮧",這是一種古老的食品,就是魚腸醬。最早北魏《齊民要術(shù)》卷八中有“作鱁鮧法”!侗静菥V目·鱗部四》也有“鱁鮧”一釋,李時珍集解:“沈括《筆談》云u2018鱁鮧,烏賊魚腸也u2019”。
烏魚蛋湯
烏魚蛋湯——清朝趙子敏的《本草綱目拾遺》中有烏魚蛋“產(chǎn)登萊,乃烏賊腹中卵也”之記載。清詩人王士祿所作的《憶菜子四首》詩中寫道:“飽飯兼魚蛋,清樽點蟹胥,波人鏟鰒魚,此事會憐渠!蓖跏康搶豸~蛋同蟹胥、鰒魚同列,說明烏魚蛋在當(dāng)時已被列為珍品。清代詩人和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對此菜有記載。此菜有“魯菜第一名湯”的美譽。
山東薄餅——清代文人袁枚《隨園食單》中稱贊山東薄餅:“山東孔藩臺家制薄餅,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辈⒄f當(dāng)時有人稱:“吃孔方伯薄餅,而天下之薄餅可廢!
加吉魚(代表菜清蒸加吉魚、醋椒加吉魚、紅燒加吉魚、侉燉加吉魚等)——清代學(xué)者郝懿行在《記海錯》中記載:“登萊海中有魚,厥體豐碩,鱗髻赪、尾盡赤色,啖之肥美,其頭骨及目多脂腴,有佳味。”
油燜大蝦
對蝦(代表菜小鳥明蝦、羅漢大蝦、翠綠蝦球、醋烹大蝦、油燜大蝦、百花大蝦、如意大蝦、金魚大蝦、蒜蓉開邊蝦等)——郝懿行《記海錯》一書載,渤!昂V杏形r,長尺許,大如小兒臂,漁者網(wǎng)得之,兩兩而合,日干或腌漬,貨之謂對蝦。”山東海域所產(chǎn)對蝦占全國總產(chǎn)量的2/3.
炸荷花——清人顧仲《養(yǎng)小錄》的“餐芳譜”一節(jié)一開始就有:“凡諸花及苗、葉、根與諸野菜、草藥,佳品甚繁。采須潔凈……制須得法,或煮或烹,燔炙、腌、炸”的記載。老舍在《吃蓮花的》中,也記述了他在濟(jì)南教書時吃炸荷花的情景。
海參——清初吳偉業(yè)曾指出:“海參,產(chǎn)登萊海中。”他還寫下一首吟詠登萊海參的詩:“預(yù)使燂湯洗,遲才入鼎鐺。禁猶寬北海,饌可佐南烹。莫辨蟲魚族,休疑草木名。但將滋味補,勿藥養(yǎng)余生!焙萝残小队浐ee》記載說:“今登萊海中有物長尺許,淺黃色,純骨無骨,混沌無口,有腸胃,……謂之海參”。袁枚《隨園食單》說出了制作海參的難度:“海參無為之物,沙多氣腥,最難討好,然天性濃重,斷不可以清湯煨也”,清代山東日照學(xué)者丁宜曾所著《農(nóng)圃便覽》介紹說:“制海參,先用水泡透,磨去粗皮,洗凈剖開,去腸,切條,鹽水煮透,再加濃肉湯,盛碗內(nèi),隔水頓極透,聽用!边@種先水發(fā),再用肉湯二次加熱的發(fā)制方式,在山東一帶甚為流行。
做法
老豆腐用精選的上等黃豆制作。
將黃豆去皮碾碎,放入經(jīng)陽光長時間照曬的儲存水(凈化的黃河水最好)中浸泡,待碾碎的黃豆?jié)q足后,用石磨磨成漿。經(jīng)煞沫、過包(濾渣)后,入鍋熬成豆汁,退溫后裝入桶或缸內(nèi),點入石膏,封口,20分鐘即成故鄉(xiāng)豆腐。食用時,用平勺撇入碗內(nèi),加入鹵和油等配料即可。老豆腐的湯料、鹵和油,制法獨特頗具功力。鹵和油的制作有獨到之處。
鹵用優(yōu)質(zhì)醬油和精鹽加水入鍋,入八角、花椒、茴香、丁香、桂皮、姜等10余種佐料熬制;
油用優(yōu)質(zhì)棉籽油在文火上熬,邊熬邊去油沫和雜物。數(shù)小時之后,放入蔥、甜醬、花椒、茴香等佐料。愛吃辣者可放入油炸的紅辣椒。
食用時用平勺撇入碗內(nèi),加入鹵和油等配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