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省永靖縣西南35公里積石山的大寺溝內(nèi),是中國著名的石窟之一,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窟始建于西晉,歷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都有修復與擴建,現(xiàn)存(2012年)窟龕183個,共計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上,炳靈寺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歷史沿革
歷史上,關(guān)于炳靈寺的記述,曾見于北魏人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二“河水”條,《水經(jīng)注》中記曰:“河峽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五丈。西二里,有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書五笥!睆挠涊d中可見,這里風光清麗,千峰競秀,崖如刀劈,極適宜寺窟寺院的建造。
名稱演變
西漢前此地域為羌人聚居地,據(jù)考證,北魏前此窟稱“唐述窟”。所謂“唐述”,即羌語“鬼窟”之音譯。故積石山稱為唐述山,河水亦稱唐述水,表明它曾是羌族勢力統(tǒng)轄的地區(qū),也可見此地在古人眼中是神秘莫測的地方。同時,此地又是“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交通要道,它是取道青海到達流沙,中亞西域通往西亞的必經(jīng)之地。故有“絲綢之路”右南線“臨津古渡”之稱。西秦乞伏氏曾花費三年功夫在附近黃河上架橋,號稱“橋高五十丈”,所以西秦曾選此地為國都。
相傳,晉代名僧法顯當年就是從這里渡黃河赴印度取經(jīng),并留有他的題記。西秦氏信佛法,并聘中原和西域著名高僧曇摩毗、玄高等為護國大禪師。曇弘、玄紹諸僧也到過西秦。高僧玄紹就在炳靈寺“蟬蛻而逝”。由此可知,當時的西秦已有“鑿仙窟以居禪”的風氣。至唐代,唐述山已成為佛教叢林,改稱靈巖寺,強勝的吐蕃王朝政權(quán)也一度占領(lǐng)此地。到宋代,篤信佛教的吐蕃贊普王朗達瑪?shù)谖迨缹O確斯羅于1032年建立了以青唐(今西寧)為中心的確斯羅藏族政權(quán),占有整個河州地區(qū),炳靈寺也隨之為其所有,唐之靈巖寺才改稱為藏語音譯的炳靈寺,方沿用至今。
建造歷史
據(jù)釋道世《法苑珠林》文獻記載,炳靈寺石窟的開鑿歷史可上溯到“晉泰始年”,即公元265年。在炳靈寺眾多的洞窟中,歷史最為久遠的,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是坐西面東的169號窟。1962年在窟中的第6龕發(fā)現(xiàn)有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歲在玄枵三月二十四日造”的墨書題記,此外,還在僧人供養(yǎng)像中發(fā)現(xiàn)有“大禪師曇摩毗之像”的題記。在第3龕存有“大代延昌四年(公元515年)”的墨書題記等。169窟的題記是迄今為止中國現(xiàn)存石窟中有明確紀年的最早造像題記。比敦煌莫高窟發(fā)現(xiàn)的最早題記還要早整整100多年。169窟題記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炳靈寺石窟的建造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同時,對全國其它石窟的斷代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后,炳靈寺石窟又歷經(jīng)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各朝代的不斷開鑿、營建、修葺、擴建,其間包括吐蕃王朝時期、確斯羅藏族政權(quán)時期及其后藏傳佛教的長期經(jīng)營,規(guī)模逐漸擴大,形成了僅次于敦煌石窟寺的具有藏漢兩種風格的著名石窟寺。
藏傳佛教
公元676年,稱雄青藏高原及中亞的吐蕃王朝藏族政權(quán)在中國西部諸民族中已形成自漢、魏以來最強大的軍事帝國。吐蕃王朝疆域的不斷擴大,藏傳佛教文化向東發(fā)展影響也廣泛深入。公元763年,吐蕃占領(lǐng)隴右這一地區(qū)后,此地除有吐蕃軍人駐扎外,還有大批吐蕃移民北上東遷,在炳靈寺石窟建造了無數(shù)雕像和壁畫,并對佛窟進行了重修和重繪,藏傳佛教文化開始直接對這些地區(qū)產(chǎn)生著影響。尤其是在藏傳佛教后宏期的元代薩迦時期,由于元世祖忽必烈尊藏傳佛教為國教,得勢的薩迦教派僧人入駐炳靈寺,將炳靈寺前代洞窟內(nèi)的壁畫進行了大量的重繪,佛教造像藝術(shù)在炳靈寺得到興盛發(fā)展。其后隨著元朝的衰落,薩迦派在西藏的地位由噶舉派取而代之,從而使噶舉派在炳靈寺也有一定的傳播和影響,炳靈寺地處偏僻深幽的洞溝內(nèi)開鑿的石窟大多是噶舉派僧人所建,其風格顯得格外幽深神秘。其間也有藏傳佛教噶當派僧人入駐炳靈寺弘法傳教,開窟造像。
從明永樂年間興起的格魯派是對炳靈寺影響最大的教派,被永樂皇帝封為“大慈法王”的宗喀巴第四大弟子絳欽卻杰代表宗喀巴進京朝覲時,曾兩次路過炳靈寺宣講佛法教義。其后格魯派在寺院內(nèi)相繼進行了一系列的弘法活動,對炳靈寺的寺院建筑、洞窟、壁畫等連續(xù)兩次進行了重修、重繪,在炳靈寺重繪的窟龕中,格魯派壁畫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并且,還重新開建了一些新的洞窟,從而形成了炳靈寺石窟漢藏佛教并存的獨特風貌。
景點簡介
中國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肅省永靖縣城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魏晉時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巖寺,宋代始稱炳靈寺。今存窟龕 196 個 ,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溝、佛爺臺等處。
主要景點
炳靈寺石窟現(xiàn)存早期重要的洞窟為169窟 ,為一天然大洞穴,窟內(nèi)存西秦時的造像和壁畫。造像有第6 號龕的一佛二菩薩,龕側(cè)墨書題記有“建弘元年歲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420年,為中國石窟紀年題記最早者。題記下方繪有數(shù)排供養(yǎng)人,其中有當時高僧曇摩毗和道融的供養(yǎng)像。另外,還有第9號龕的3身立佛,7 號龕殘存的一身立佛17號龕僅存的菩薩及龕下部的半跏菩薩思惟像等,形象古樸,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 。23 號龕的并列5 身禪定坐佛,則顯示出西域造像藝術(shù)的影響。該窟的西秦壁畫題材內(nèi)容十分豐富,有說法圖、維摩詰變、無量壽佛、釋迦多寶佛、彌勒菩薩及十方佛、千佛、飛天、伎樂、供養(yǎng)人等,畫風質(zhì)樸,粗獷。
歷史文化
北朝時期的窟龕 ,如126、128、132、125等北魏窟龕,以釋迦多寶佛為主尊,兩側(cè)壁有一佛或一佛一菩薩,或二佛并坐,造型上呈秀骨清像,手法細膩,注重神情刻畫。而北周的造像,如第 6窟的一佛二菩薩造型已趨向渾圓壯碩,第172窟的5身立佛亦是北周造像的佳作。
炳靈寺石窟在隋唐發(fā)展到了又一高峰 。隋代窟龕較少,重要的為第 8窟,窟內(nèi)所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手法較北周更為熟練、細膩,且富于變化。壁畫有菩薩、弟子、供養(yǎng)人等,形象生動,色彩富麗。唐代窟龕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64號龕的一佛二菩薩二天王為中國石窟造像之佳作,第49~58龕的阿彌陀佛坐像和二菩薩或單身觀音菩薩立像等,造型概括,線條簡潔,成功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肌肉及衣褶的變化。第10 窟的天王像,拄劍而立,威武雄強。而第3窟中的石雕中心方塔為重要的建筑史資料。
唐代以后,炳靈寺石窟的造像、壁畫雖有延續(xù),但已無大的舉動。
旅游文化
炳靈寺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永靖縣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積石山。積石山雖然地處西北高原,但風景獨好。炳靈寺石窟就開鑿在黃河右岸的小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cè)的崖壁上。
炳靈寺所在積石山山巖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系細黃沙巖,易于開鑿雕造,但不耐風化潮解。由于該地氣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處,巖層往往突出如屋檐,對部分窟龕起著遮蔽風雨和太陽曝曬的作用,因而許多窟龕造像雖經(jīng)千百年的歲月,至今仍得以相當完整地保存著。
地理位置
炳靈寺的所在地理位置,地處古代中西交通要道“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一條支線上。佛教徒在炳靈寺建寺開窟及造像活動,在西晉時便已開始。十六國時期,鮮卑族乞伏部貴族所建立的西秦政權(quán),崇信佛教,一時內(nèi)地及西域高僧云集于此,譯經(jīng)傳法活動十分活躍,西秦境內(nèi)的小積石山大寺溝,即炳靈寺石窟一帶,便成了當時佛教一大勝地。
其他相關(guān)
“炳靈”,是藏語“十萬佛”的音譯,意譯相當于漢語的“千佛山”、“萬佛洞”。炳靈寺石
窟的正式營建
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后歷經(jīng)北魏、北周、隋、唐,不斷進行開鑿修造,元明時期仍有修妝繪飾,F(xiàn)存窟
龕183個,共計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溝西岸長
的崖面上。石窟以位于懸崖高處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眾多中小型窟龕構(gòu)成其主體,其中唐窟占三分之二以上,共計20窟,113龕。北朝的代表性作品如169窟的泥塑觀音,125龕的石雕釋迦牟尼和多寶佛等,均為炳靈寺石窟的藝術(shù)杰作。約200米,高60米
破壞保護
11世紀時,西夏與宋交戰(zhàn),西夏下令毀橋,絲綢之路改道,顯赫一時的炳靈寺從此冷落了下來。此后,漢傳佛教退出了歷史舞臺。15世紀,藏傳佛教進入炳靈寺,到了清代的康乾時期,藏傳佛教達到鼎盛,炳靈寺的佛教活動進入了一個新的復興時期。此時香火鼎盛,僧眾多達3000人。然而,從晚清開始炳靈寺石窟所在的河州地區(qū)民族矛盾日趨加劇,先后發(fā)生了乾隆四十六年、同治七年和十三年、光緒二十一年、民國十七年的社會動亂,給炳靈寺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其中,第128,第147等大型洞窟被人為炸毀,大佛前的九層樓閣,木結(jié)構(gòu)窟檐等寺院建筑被付之一炬,一些精美的佛教石雕造像成了斷頭殘臂、身首異處。此后,寺院僧人紛紛逃離,佛事活動被迫停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組織中央美術(shù)學院、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和敦煌文物研究所三個單位抽調(diào)13名專家、學者、技工,組成“炳靈寺石窟勘察團”,對炳靈寺石窟作了為期一周的細致全面的勘察和了解:攝影、臨摹、測繪、洞窟內(nèi)容調(diào)查等,并首次對石窟下寺區(qū)洞窟初步編號,共編124個窟龕。
195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了“甘肅省炳靈寺石窟圖片展覽”,展出了炳靈寺石窟勘察團在考察中臨摹的繪畫和拍攝的照片共173件,時任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yè)管理局局長的鄭振鐸先生親自為展覽撰寫了《炳靈寺石窟概述》。
1955年5月,永靖縣炳靈寺文物保管所成立,對有價值的洞窟一一進行編號,結(jié)束了炳靈寺石窟長期無人管理的年代。至此,使這千年石窟和勝境,重照寰宇。1961年3月4日,國務院正式公布炳靈寺石窟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3年4月至5月,甘肅省文物工作隊與炳靈寺文物保管所對炳靈寺石窟進行第二次勘察,第一次登上了最高的169窟,發(fā)現(xiàn)了窟內(nèi)保存眾多的西秦時期的造像和壁畫,并在第6龕發(fā)現(xiàn)了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墨書造像題記。
1967年修筑石堤護衛(wèi)窟群。1982年架起了溝通大寺溝兩岸的拱形水泥大橋。1999年國家又花巨資進行了石窟維修加固和滲水治理工程。
榮譽記錄
2020年12月16日,擬確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