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鋤片,又名雜酥烙餅,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色澤金黃,外形獨特,芳香撲鼻,人們以吃揭鏊餅子為快事。油鋤片不但成為一種大眾喜愛的風味小吃,而且是臨縣人訪親問友的禮品。
相關故事
清朝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江蘇省甘泉進士黃廷范蒞臨臨縣任知縣,來時尚帶有一本清代大詩人袁枚的《隨國食譜》。上任后,吃了幾次臨縣的發(fā)面餅子“國圖”。認為有必要對它進行改造,遂邀請臨縣知名廚師匯聚縣衙,讓廚師們模仿《隋國食譜》中的燒餅法對“國圖”進行改造,而《隨國食譜》中的燒餅法則以香甜兩面黃,外扣芝麻內(nèi)插酥為特點,既師承江南古法,又摻進北方風味。眾廚師聽完知縣的要求后,都面有難色。一位姓周的老廚師細細思量,慢慢琢磨,終于想出了辦法。他說;咱家臨縣的香草莫過于磨合,油香莫過于黃芥,以禾油擦酥再加磨合少許,清香美味。油而不膩。臨縣世代以農(nóng)為本,咱將“園圖”一切兩半,形似耕作之鋤,再將餅子的兩面烤黃,象征黃土,風味獨特,外示地方特色。又兼有江蘇“兩面黃”、“內(nèi)插酥”的特點。
命名
眾廚師聽后無不拍手稱好,黃知縣也頻頻點頭。并讓周廚師帶領眾廚創(chuàng)制此餅,周廚師與眾廚師密切配合,經(jīng)過數(shù)十次的試制,新型油餅問世了。黃知縣吃后,連連稱贊、一看油餅的形狀,隨口說:“此餅就叫“油鋤片”吧。”城內(nèi)百姓得知周廚師創(chuàng)制出油鋤片的消息后,奔走相告,紛紛前來索購,一時傳為美談。此后,餅鋪看到油鋤片如此誘人,就紛紛學習仿制,一直流傳至今。
發(fā)展
經(jīng)過數(shù)代廚師的努力,油鋤片的制作已達爐火純青。1936年4月,紅二十八軍、二十五軍團在白文鎮(zhèn)會師后,當?shù)匕傩諡榱宋繂柤t軍,專門制作油鋤片,送給紅軍,紅軍首長吃后,贊不絕口,并說可與江蘇“黃橋燒餅”相媲美?谷諔(zhàn)爭年代,曾作過八路軍的干糧,深受駐臨中央機關及晉綏兵工廠的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