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州,古地名,位于現廣東省信宜市鎮(zhèn)隆鎮(zhèn)。唐朝建置,據說,川長石貫岸,秋冬潦盡,水石下竇出,曰羅竇洞,《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四·廣東五志云:縣南一里有羅竇洞,唐以此名州。轄地包括廣東信宜全市,廣東高州市的馬貴、古丁、深鎮(zhèn)以及廣東羅定市的蕾濱、新樂、都門、扶合、加益一帶,廣西的北流市大倫鎮(zhèn)、白馬鎮(zhèn)、扶新鎮(zhèn)一帶。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廢竇州改稱信宜縣。該地名存在時間從公元634到1071年,歷時437年。
竇州沿革
唐虞時代(前21世紀),信宜地屬南交。
夏朝(前21世紀—前16世紀),信宜地屬揚州南裔。
商朝(前16世紀—前11世紀),信宜地屬南越。
西周(前1066年—前771年),信宜地屬南海。
周靈王三十五年(前334年),被熊商打敗的越人逃散到江南海上各地居住,是為百粵(越),信宜地屬百粵。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設置南?ぃ乓耸悄虾?さ。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任囂和趙佗奉命平定南越,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信宜地屬桂林郡。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派陸賈封趙佗為南越王。信宜地屬南越。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平定南越,設置南海、蒼梧等7個郡,開始設置端溪縣(轄今的德慶、郁南、羅定、云浮、信宜5縣市及高州縣的馬貴、古丁、深鎮(zhèn)),隸屬交州刺史部蒼梧郡。信宜是端溪縣地,相沿了613年。
南朝梁(502—557年),析端溪縣地置梁德縣(意在顯示梁朝德政)及梁德郡,梁德縣是信宜縣前身,縣治在今池洞鎮(zhèn)太安圍底街,轄地包括今的信宜全市,高州縣的馬貴、古丁、深鎮(zhèn)以及羅定縣的蕾濱、新樂、都門、扶合、加益一帶。
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梁德郡,保留梁德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梁德縣名為懷德縣,意取感懷隋王朝之德,縣轄地不變。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懷德縣地置信義縣,以南近信山(在今鎮(zhèn)隆鎮(zhèn)沉沖村南面)、北接招義山即雷公嶺(池洞鎮(zhèn)與徑口鎮(zhèn)界山)得名,即取信山的信字與招義山的義字,成信義縣名,縣址在今鎮(zhèn)隆鎮(zhèn)八坊村,信義(信宜)置縣始此;潭峨縣(以潭峨江得名,縣址在舊縣村)。同時,設南扶州,轄懷德、信義、潭峨3縣(即轄原梁德縣地),州治遷到信義縣治。
唐武德五年(622年),析懷德縣地置特亮縣(以特亮山即牛弼山得名,縣治在今徑口鎮(zhèn)木威村)、扶萊縣(今廣東省信宜市西南部,廣西北流市大倫鎮(zhèn)、白馬鎮(zhèn)、扶新鎮(zhèn)一帶),隸屬南扶州。
唐貞觀八年(634年),南扶州改名竇州,以鎮(zhèn)隆東江、西江匯合處的羅竇洞得名。轄懷德、信義、潭峨、特亮、扶萊5縣。(《舊唐書》 地理四 .嶺南道.竇州記載:乾元元年,復為竇州。舊領縣五,戶三千五百五十。天寶領縣四,戶一千一十九)。
唐乾封二年(公元667),本屬竇州的扶萊縣劃歸了東峨州,總章二年(公元669),改屬禺州。(《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八之扶萊廢縣)
宋開寶五年(972年),廢懷德、潭峨、特亮3縣,其地并入信義縣,仍屬竇州,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避宋太宗趙光義諱,信義縣改名信宜縣。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廢竇州,始后稱信宜縣,信宜縣名一千多年至2020年未變過。而信宜古城在民間一直被稱作竇州城,直到當前依然運用。
竇州記要
《舊唐書》 地理四 .嶺南道.竇州記載:竇州下 隋永熙郡懷德縣。武德四年,置南扶州及五縣。以獠反寄瀧州。貞觀元年廢,以所管縣并屬瀧州。二年,獠平,復置南扶州,自瀧州還其故縣。五年復廢,縣隸瀧州。六年復置,以故縣來屬。其年,改南扶為竇州。天寶元年,改為懷德郡。乾元元年,復為竇州。舊領縣五,戶三千五百五十。天寶領縣四,戶一千一十九。至京師水陸六千一百二里,至東都水陸五千四百里。西至容州二百里,東至瀧州一百八十里,南至潘州一百五十里,東南至高州九十二里,北至義州二百三十里,西南至禺州一百九十里。信義 漢端溪縣地,屬蒼梧。隋為懷德縣。武德四年,析懷德縣置信義縣,仍置南扶州。貞觀中,改為竇州,取州界有羅竇洞為名也。
《舊唐書》:貞觀二年,遣使內附。。。五曰嶺南諸僚。除欽州寧氏為南平僚分支,還有羅竇洞僚
《廣東通志初稿》卷十三 :陳佛智。。。子龍樹仕唐歷瀧、南扶、建、萬、 普、南、施六州刺史。
《新唐書》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武德四年析置正義縣,并領懷德縣。后省正義,以懷德隸竇州
《資治通鑒》記載:唐武德七年六月,瀧州、扶州獠作亂,遣南尹州都督李光度等擊平之。
《資治通鑒》:貞觀五年(631年),馮盎身自入朝;未幾,敕盎帥部落二萬為諸軍前鋒討平羅竇諸洞僚。
《舊唐書》馮盎傳:貞觀五年,盎來朝,太宗宴賜甚厚。俄而羅竇諸洞獠叛,詔令盎率部落二萬為諸軍先鋒。時有賊數萬屯據險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語左右曰:“盡吾此箭,可知勝負!边B發(fā)七矢,而中七人,賊退走,因縱兵乘之,斬首千余級。
《元和姓纂》卷一“高州馮氏”云:竇州刺史合浦公馮士翙代為酋領。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南扶州改稱竇州。
《 新唐書 》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竇州懷德郡,下。本南扶州,武德四年以永熙郡之懷德置。以獠叛,僑治瀧州,后徙治信義。貞觀元年州廢,以縣隸瀧州。二年復置,五年又廢,以縣隸瀧州。六年復置,八年更名。土貢:銀。戶千一十九,口七千三百三十九?h四:信義,(中下。武德四年置,并析置潭峨縣,五年又析置特亮縣。)懷德,(中下。)潭峨,(下。)特亮。(下。)
禺州溫水郡,下。本東峨州,乾封三年,將軍王杲奏析白、辯、竇、容四州置,總章二年更名。土貢:銀。戶三千一百八十?h四:峨石,(下。總章二年析白州之溫水置,以南有峨石名之。)羅辯,(下。本陸川,隸辯州,后更名。本羅辯洞地。)扶萊,(下。武德五年析信義縣置,隸竇州,以扶萊水名之。貞觀中省,后復置。)宕昌。(下。本隸容州。)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八 :扶萊廢縣,在縣南百里。唐武德五年,析信義縣置扶萊縣,屬竇州,以扶萊水為名。貞觀中省。乾封中,復置,屬禺州。南漢因之。宋初,與州俱廢。
《資治通鑒》:貞觀十四年三月,竇州道行軍總管黨仁弘擊羅竇反獠,破之,俘七千馀口。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四十五:乃貶彥范瀧州司馬,敬暉崖州司馬,袁恕己竇州司馬。
《新唐書》高宗傳:永徽二年十一月,竇州、義州蠻寇邊,桂州都督劉伯英敗之。
《讀史方輿紀要》一百四《志》云:縣南一里有羅竇洞,唐以此名州。顯慶三年,播羅哀獠酋長多扶桑等率眾內附,即此地也。蓋生獠所居后,日就傾圮,無復故險。
《贛州府志》記載:“竇州楊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發(fā)入昆侖山。過虔州,以地理術授曾文辿、劉江東。卒于虔,葬雩都藥口壩”。
《吳越備史》卷二■〈王瞿〉,王第八子也。母濟南郡夫人童氏。■〈王瞿〉性仁厚,明敏好學,治郡自得政體,累授鎮(zhèn)東軍親巡都指揮土客諸軍安撫使、光祿大夫、竇州刺史,奏授金吾大將軍、員外置同正員、檢校司空,改明州刺史。年三十,惜哉!
《宋史》志第四十三 地理六: 高州,下,高涼郡,軍事。開寶五年,廢良德縣。景德元年,并入竇州,移治茂名。三年,復置,以二縣還隸。
《宋史》志第四十三 地理六 :信宜。中下。唐信儀縣。太平興國初改信宜。熙寧四年廢竇州,以信宜縣來隸。有銀場。
《宋朝事實》:藤州,熙寧四年,廢南儀州入焉—寶三年,復儀州曰南義州。五年,廢入竇州。六年復置。
《梧州府志-卷之一》 輿地志一 星野 沿革:分寧邕容等州為三路,白、高、竇、雷、化、郁、儀、藤、梧、龔、瓊隸容州。
《太平寰宇記》卷之百六十三 竇州 風俗:“谷熟時里橥,锌d瘴,男女盛服,推鲀E錦,酒c嶙鞲琛!?/p>
《太平御覽》卷一百七十二△竇州 《十道志》曰:竇州,懷德郡!队碡暋窊P州之分,古越地。漢蒼梧郡之端溪縣,先管羅竇洞,因為名。唐武德五年,置南扶州。貞觀八年,改為竇州!犊尽吩唬焊]州悉以高欄為居,號曰干欄。三日一市。又曰:特亮縣,在河洞水北。昔有白牛夜出,光影照村,村人見牛光,號為特亮也。
《續(xù)資治通鑒》卷第五十四:乙亥,以馬軍副都指揮使、昭信留后張茂實為寧遠節(jié)度使、知潞州。茂實之母微,既生茂實,入宮乳悼獻太子。茂實方襁褓,真宗以付內侍張景宗曰:“此兒貌厚,汝養(yǎng)視之!本白谒煲詾樽。于是開封民繁用扣茂實馬首,言茂實乃真宗子,茂實執(zhí)以聞。事下開封府。用蓋病狂易。事既明,言者以嫌請罷茂實兵柄。帝察其無它故,擢節(jié)度使出守。用坐配竇州牢城。
《續(xù)資治通鑒》卷一百十六:丁巳,賜故鎮(zhèn)東軍節(jié)度推官毛洵家帛五十匹、米五十斛。洵,吉州人,進士及第,又中書判拔萃科。其父國子博士應銓,與其母卒於竇州,洵徒跣護喪,歸葬里中,負土成墳,毀瘠而卒,特□之。
《續(xù)資治通鑒》卷一百十六:甲午,廣南東、西路并言妖獠寇邊,高、竇、雷、化等州巡檢許政死之。遣左侍禁桑懌會廣、桂二州都監(jiān)討捕。
《續(xù)資治通鑒》卷一百十六:庚戌,詔知廣州兼廣東路鈐轄,知桂州兼廣西路鈐轄,及權增置東路駐泊都監(jiān)一員,西路鈐轄一員。時高、竇、雷、化四州蠻獠寇邊,去朝廷遠,事不可申覆,故令廣、桂知州兼鈐轄,以便宜從事也。
《續(xù)資治通鑒》卷一百十六:丁巳,廣西提刑司又言,高、竇妖獠陳友明等寇海上,遣左侍禁閤門祗候侍其洙、右侍禁朱光濬討捕之。
《續(xù)資治通鑒》卷一百十六:劉鋹時,計口以稅,雖船居皆不免,至是,雷、化、欽、廉、高州猶未除,瓘為除之,又減柳州無名役四百人。
《北宋皇陵》:宋宗室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右驍衛(wèi)大將軍使持節(jié) 竇州諸軍事竇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天水郡開國公食邑 二千戶食實封貳佰戶贈隨州觀察使?jié)h東侯墓志銘并序 (趙世謨)
《圖經》云:五嶺之南號為瘴鄉(xiāng),高竇雷化,俗有 五嶺之南號為瘴鄉(xiāng),高竇雷化,俗有 u2018u2018說著也怕 說著也怕u2019u2019之諺?荷街,去海百里,四時之候 之諺。 .
《宋史》列傳第五十八:郎簡,字叔廉,杭州臨安人,宋朝大臣。幼孤貧,借書錄之,多至成誦。進士及第,補試秘書省校書郎、知寧國縣,徙福清令?h有石塘陂,歲久湮塞,募民浚筑,溉廢田百余頃,邑人為立生祠。調隨州推官。及引對,真宗曰:“簡歷官無過,而無一人薦,是必恬于進者!碧馗拿貢≈髯衾、知分(信)宜縣,徙知竇州?h吏死,子幼,贅婿偽為券冒有其貲。及子長,屢訴不得直,乃訟于朝。下簡劾治,簡示以舊牘曰:“此爾翁書耶?”曰:“然!庇秩稳局ヮ愐,始伏罪。
《宋史》列傳第九十四種世衡,字仲平,放之兄子也。少尚氣節(jié),昆弟有欲析其貲者,悉推與之,惟取圖書而已。以放蔭補將作監(jiān)主簿,累遷太子中舍。 嘗知涇陽縣,里胥王知謙以奸利事敗,法當徙,遁去。比郊赦輒出,世衡曰“送府則會赦”,杖其脊而請罪于府,知府李諮奏釋之。后通判鳳州。州將王蒙正,章獻后姻家也,所為不法。嘗干世衡以私,不聽,蒙正怒,乃誘知謙訟冤而陰助之,世衡坐流竇州,徙汝州。弟世材上一官以贖,為孟州司馬。久之,龍圖閣直學士李纮為辨其誣,宋綬、狄棐繼言之,除衛(wèi)尉寺丞,歷監(jiān)隨州酒,簽書同州、鄜州判官事。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三):冬十月庚子,閱諸軍、班、直將校武藝,擢授有差。上諭天武右第三軍都指揮使、竇州刺史王秀曰:「爾藝雖不中格而嘗有戰(zhàn)功,故以爾為正刺史。」又諭散直都虞候胡從曰:「爾藝雖不中格而治兵齊肅,故以爾為內園使!姑钋案倍贾笓]使郝質戒諸軍勤習武藝,特支諸軍、班錢。
《北戶錄》卷二:竇州出梨。梨大如拳,有類浙東成家梨?烧舳常似ず袢庥。又,非哀家梨也(縉云成家出此梨,因以為名)。
《世說》云:桓南郡玄每見人不快,輒嗔曰:君得哀家梨,當復不蒸不食(舊語秣陵有哀仲梨,甚大如升,入口便消,言愚人不別味,得好梨而蒸食也)。
《欽定四庫全書》香乘卷一:沉香,嶺南諸郡悉有之,旁海諸州尤多。今南恩、高、竇等州,惟產生結香。《本草衍義》
竇州古跡
古跡簡述
據一些歷史資料記載,這座古城建于公元621年,從那時起到1952年,它一直是信宜縣城的所在地,在唐貞觀到宋熙寧的430多年中,它還作過竇州州府。有著1300多年的歷史古鎮(zhèn),鎮(zhèn)隆留下了國內十分罕見的13所書院組成的古書院群和7個公祠等一批古建筑。
古城沿革
竇州宋元時,城墻是用土夯筑的,周圍185步。
明正統(tǒng)五年(440年)始筑磚城,周圍255丈(當時度計,下同)。高1丈8尺,鑿濠池,周圍414丈6尺(今城東、西、南三面俱環(huán)竇江,無濠塹)天順三年(1459年)創(chuàng)串樓548個。
正德五年(1510年)筑子城。嘉靖十三年(1534年)設敵樓13所,四十五年增窩鋪、包腮墻。明末清初,戰(zhàn)爭頻繁,城垣被毀。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修復,砌以磚石,周圍525丈,高2丈6尺。厚2丈3尺;設東、西、南、北4個城門,上建四角樓;又建窩鋪43間,雉堞526個,城的規(guī)模定型下來。
嘉慶十八年(1813年)移建南門于學官前正南位,改稱文明門,同時將舊南門封閉。
光緒十二年(1886年)添建四門炮臺。
民國時期改建文明門,仿宮殿樓臺式,兩層,底層為甕城;中開拱門,高4.73米,寬4.4米,深10.55米,建筑體寬24米,深14米,高30多米;裝修式樣屬“庶殿頂”的樓臺結構;大屋頂,高臺基;鼓磴式柱礎,抬梁式屋架,屋檐下有蓮花托拱頭,襯以紅墻綠瓦,群眾稱為“紅樓”,為茂名市重點保護文物。
古城景點
文明門樓
文明門樓,俗稱“紅樓”。仿宮殿樓臺高15米,寬24米,大屋頂,高臺基,抬梁屋架,鼓磴柱礎;美哉,斗拱翹角,紅墻綠瓦,那檐下間距有序的蓮花托拱頭獨樹一幟,樓底高而大而深的甕城拱門別具古色,使人頓感此身猶在幾百年前的古城池。登臨樓上面南的闊廊臺,盡覽東西二水環(huán)抱而匯合的流水行云,百頃平疇的春華秋實,令人心曠神怡。不少文人雅士,常慕名到此,文明門取"青云路上構杰閣,獻奇納秀開文明"之意而命名,古往今來學優(yōu)而仕者及婚嫁壽辰必由此出入,喪葬白事一概止步,乃生氣之門。有個時期樓上住人專司每天午時鳴放一聲土炮,有稱報時樓。民國三十七年國民黨史政府修建為信宜圖書館,解放初期易為信宜人民文化館,以后一直為區(qū)鄉(xiāng)群眾文化活動場所。1984年以來定格為鎮(zhèn)文化中心(文化站),從展貼的文字圖表和藏書藏檔,可以獲得鎮(zhèn)以至縣(市)較翔實乃至搿拾遺資料,堪稱一幢活的歷史寶庫。
學宮
由文明門直上100米的學宮(也稱孔廟或圣殿),彼此一線兒正對,前后呼應,于布局得體中蘊含著一點歷史
知識:古代城池規(guī)范建設的基本格調。信宜學宮原在城東始建于無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后因火災受毀,復于明朝嘉清十四年(公元1535年)遷建于此?傉嫉亟f平方米,歷300多春秋才完善清朝風格的建筑群體。自"文武官員到此下馬"碑示的"圣域"門而入,迎面的是牌坊式高大的珠紅色欞星門,叫人肅然久久仰望。進而百十步越過一幢三山門式的過道《廳堂(已為學校改建),但見東西兩庶房廊左右侍托,一座紅墻綠瓦的大成殿巍峨矗立。面寬15米,進深14米,雄偉莊重。殿堂內原設有"大成至圣孔子先師之位"、"萬世師表"等牌匾,昭示是尊師重教的圣潔地方。殿瞻前是兩畝見方四圍欄桿包護的云臺,乃祭祀寧立之所。最具特色者不僅是檐下的云紋斗拱和彩繪棟梁,更數堂內和堂門八大鐵梭木圓柱,堅固不朽支撐那偌大的抬梁屋架,使人驚嘆當年自然生態(tài)蔥茂和建殿選材上乘。進殿堂細看,沿四廊走觀,建筑藝術風格欣賞之余,自然想及歷代有學府之設和眾多員生勤奮治學之風,教育興邦的意義躍現。這大成殿更添光輝的是清朝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金釭反清濟民,率義軍攻占信宜,重建農民革命政權大洪國,以此為王府,叱咤風云達兩年七個月之久,成為近代廣東農民革命不可多得的遺址。
起鳳書院
在古城內文明橫街,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縣裴正時創(chuàng)建,以對岸有鳳凰山,取“騰蛟起鳳”之意而命名。初建時為三座兩廊,坐北向南。道光二十年(1840年)知縣羅嘉會重建,添設廊廡號舍,兼為試院,又稱“考棚”。光緒五年(879年)于書院正座建樓,因唐太宗開文學館,給所選十八學士繪像題名,時人仰慕稱為“登瀛洲”,而取名“登瀛樓”,增設廳堂6間,房子12間,為生童肄業(yè)之所,F登瀛樓較為完整,土木結構,砌磚墻,面寬25米,進深15米,抬梁式屋架,鼓蹬式大柱,斗拱雕刻龍頭,噴水柱托住梁架。樓上正廳上鑲一塊萬字曲屏風,線條精細,古樸大方。書院前座,民國中期改建為西式洋樓,是中國國民黨信宜縣黨部所在地。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廣東省勤商學院遷此辦學,開設會計、銀行、工商管理三個學系。
黎照書院
位于古城北街口,即劉家祠。書院坐北向南,磚木結構,二進格局,前座為平房、門口、天井,一廳二廊二室;后座兩層,造型古樸大方。“黎照”一名取此西漢經學家、文學家劉向深夜讀書,油盡燈枯之際,有老者點燃黎木拐杖照明這段故事。命名“黎照書院”,用意深遠,激勵后人。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廣東西江南路行署曾設在此。
李廷樞公祠
為紀念清朝知縣李建樞清康嚴明、大治信宜而建。李廷樞祖籍江蘇無錫,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四月,李廷樞任信宜知縣,同年十月初七病逝,死時,李知縣身上僅有幾塊洋元,當地百姓自發(fā)籌資將李廷樞尸體運回江蘇無錫老家。次年,老百姓又捐資修建李廷樞公祠,占地400多平方,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當時的知縣雷澍春撥款重修李廷樞公祠,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縣長張虞紹再修時寫下對聯:路不拾于遺,樵夫往跡三升米;愛能延乎世,棠舍余思一瓣香,掛于殿前。可見一任清官,雖來去匆匆,卻在百姓心中留下了一座永恒的豐碑。當前舊址尚存,但已破落不堪。
茂園蔡公祠
在鎮(zhèn)隆古街一臨水處,當前保存較為完整,此公祠建于晚清時,檐邊的系列壁畫,技藝高超,神采依然,頗為罕見。
簡齋書院
建于民國初期,便留下當時廣東省主席胡漢民的墨跡,胡以楷體題寫的“簡齋書院”,剛勁瀟灑,清晰可見。
古城有十三所古書院、七間公祠,兩家公館,以及冼太廟(大洪國招賢館)、中山公園等一批具有歷史意義和文物價值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