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樣高;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長(成長的長),我也長,我和嫩竹一起長。十四夜,送蠐蟆,蠐蟆公,蠐蟆婆,把你蠐蟆送下河;……”這是流傳在川北山鄉(xiāng)“正月十四過蠐蟆節(jié)”的一首民謠。
音義介紹
蠐蟆
1. 讀音
①西南官話灌赤片岷江小片(西充話),讀作qi(陽平) me (入聲);
②西南官話成渝片(南充話),讀作qie(陽平) me (陽平)。
2. 含義 蠐蟆,指蛙類動物。
蠐蟆節(jié)流行于西南官話灌赤片岷江小片(西充話)地區(qū)以及附近地區(qū)。
介紹
“正月十四送蠐蟆” 川北地區(qū)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間傳統節(jié)目,在四川省南充市的西南官話灌赤片岷江小片(西充話)地區(qū)以及附近地區(qū)(比如嘉陵、順慶、西充、南部)比較盛行。歷經演變,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地方民俗文化,為南充市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節(jié)日分為四項類容:
- 制作蠐蟆籠籠;搖嫩竹,祈求長高;送蠐蟆,把蠐蟆籠籠插到遠方的水里,祈求趕走蠐蟆瘟神,祈求小孩不咳嗽,祈求健康;吃年夜飯,送年,標志過年最后一天,第二天(正月十五),為新年第一個工作日。
來歷
據傳在清朝年間,一場突如其來的“蠐蟆瘟”襲擊了當地村民,后來有一位高僧指點,這是“蠐蟆瘟”在禍害人間。于是當地鄉(xiāng)親就用自制的“蠐蟆燈”,揮舞著捆扎的火把,抬著彩龍,敲鑼打鼓地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趕走“蠐蟆瘟”。從此每年的正月十四晚,家家戶戶扎“蠐蟆燈”,送“蠐蟆瘟”的風俗延續(xù)到了現在。
蠐蟆節(jié)的主要活動就是送蠐蟆燈和小孩子搖嫩竹,正月十四一大清早,鄉(xiāng)親們就開始忙碌著制作“蠐蟆燈”! 蠐蟆燈”由嫩竹制作,先用細竹篾編成竹環(huán),再取一定長度的竹子,將最上方的兩個竹節(jié)敲破,然后向中間擠壓,形成紡錘狀,將竹篾環(huán)編扎進去,再在燈壁下方保留一個小孔,點燈時使用。竹燈的表面再糊上一層白紙,插入蠟燭就算完工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式各樣新奇的“蠐蟆燈”增多,有燈籠形的、四方形的、葫蘆形的。今年“蠐蟆節(jié)”中最牛的蠐蟆燈”是當日的兔燈。由于在人們心目中蠐蟆燈是瘟疫的象征,所以扎好的燈只能插在室外的土里,而不能帶進家中。當夜幕降臨時,家家戶戶就點燃自家的“蠐蟆燈”,吹著嗩吶、敲著鑼鼓、抬著彩龍、揮舞火把,浩浩蕩蕩地朝村邊的小河走去……
到了橋頭,對彩龍祭祀完畢后,人們就會把“蠐蟆燈”插入土中或者放入河里。漫山遍野燈影晃動,密集得像夏夜天空的繁星,氣勢十分熱鬧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