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故居位于南京清溪河與秦淮河交界處,桃葉渡8號,毗鄰古桃葉渡,名為秦淮水亭。陳列館共占地800平方米,分南、北兩部分。南半部分為古桃葉渡遺址,因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曾在此迎接過愛妾桃葉而得名,千百年來,歷代文人雅士多在此吟詩賦詞、幽思懷古,留下許多優(yōu)美詩句和生動民間傳說;北半部分為吳敬梓故居,陳列著各種版本的《儒林外史》著作,反映了吳敬梓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斷,成為研究吳學(xué)的又一陣地。
景點簡介
吳敬梓故居陳列館位于南京清溪河與秦淮交界處,毗鄰古桃葉渡,名為秦淮水亭。該館共占地800平方米,分南、北兩部分。南半部分為古桃葉渡遺址,因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曾在此迎接過愛妾桃葉而得名,千百年來,歷代文人雅士多在此吟詩賦詞、幽思懷古,留下許多優(yōu)美詩句和生動民間傳說;北半部分為吳敬梓故居,陳列著各種版本的《儒林外史》著作,反映了吳敬梓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斷,成為研究吳學(xué)的又一陣地。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我國偉大的諷刺文學(xué)家。雍正十一年(1733),三十三歲的吳敬梓離開故鄉(xiāng)全椒,移家南京,寓居于秦淮水亭。隨著接觸面的廣泛,進一步拓寬了他的視野,他看到:“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貴而驕人代傲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痹跉v經(jīng)世態(tài)炎涼、看透八股取士的腐朽性之后,吳敬梓以莊諧兼擅的妙筆,在南京創(chuàng)作了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積十年之余,終于成書。為了紀(jì)念這位偉大文人,秦淮區(qū)委、區(qū)政府在古桃葉渡遺址旁規(guī)劃復(fù)建了秦淮水亭,成立了吳敬梓故居陳列館。前不久,一次難得的機會,我去南京夫子廟探望吳敬梓的第二故居———秦淮水亭。
主要景點
沿著貢院街北行,至十字街口,就看到了桃葉渡旅社招攬旅客的廣告,既然桃葉渡就在前邊,想必水亭也就不遠了。前行約百米至貢院街7號時,見一堵青磚矮墻在秦淮河和街道之間隔出一個院落,修竹青松從墻內(nèi)伸出枝條。院門楣橫匾題有“吳敬梓故居”5個鎦金大字,門兩邊嵌著“儒冠不保千金產(chǎn),稗說長傳一部書”的楹聯(lián),是康有為的女弟子蕭嫻的手筆。此乃桃葉渡8號。院落里的奇石假山被各色花卉簇擁著,古牌坊和石桌凳點綴其間,給人一種休閑感。有一座翹角飛檐、形似舟船的亭樓,橫匾上“秦淮水亭”4個字十分醒目。
秦淮水亭共有兩層,在第一層可看到吳敬梓的生平家世。在第二層可看到《儒林外史》的各種版本和插圖及根據(jù)《儒林外史》有關(guān)章節(jié)繪制的連環(huán)畫作品,還有《儒林外史》問世以后有關(guān)研究文章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第二層中如真人一般大小的吳敬梓塑像,老人正在奮筆疾書,伏案著述。
水亭是一座煉獄,一個偉大的靈魂就是在那樣窘迫窮困的環(huán)境中錘煉出來的,一部令世人震驚、影響久遠的巨著就是那樣在封建社會的重重黑幕中誕生的。水亭雖小,卻把幾千年歷史中的文明與野蠻、高尚與卑微、新生與腐朽攬入其間,加以熱情的頌揚,給以無情的鞭撻。陳美林的《秦淮水亭重建記》分別以《寓居秦淮》、《絕意士途》、《繞城暖足》、《憤世著書》為題對吳敬梓移家之后的20余年生活作了高度概括,實際上也從一個側(cè)面闡述了《儒林外史》的誕生經(jīng)過,觀之令人頓生遐想。
秦淮水亭小院東南半部便是六朝有名的桃葉渡,它因大書法家王獻之在此迎接愛妾并吟詩而聞名。桃葉渡好像是專門為秦淮水亭設(shè)置的,用不著去尋覓當(dāng)年吳敬梓留下的舊痕,渡口的每一層石階一定都記得吳敬梓從這里起程,穿行在清涼山下的長街短巷,伴著秦淮河的槳聲燈影,去參加秦伯祠的隆重慶典,去沐浴風(fēng)土人情的雨露甘霖,一路踏污塵,走出混沌,保持清醒;河中的每一圈波紋一定都記得吳敬梓從這里回歸水亭,用揚州的煙雨、西湖的桃韻、蕪湖的濤聲,磨煉手中飽蘸諷喻而辛辣的筆墨,在萬馬齊喑中發(fā)出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