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山公園位于南京市廣州路西端, 是著名的公園,里面有全國最大的雨花石集市。清涼山,古名石頭山、石首山,踞于南京城西隅。
概述
清涼山公園位于南京市廣州路西端,清涼山古名石頭山、石首山,踞于南京城西隅。唐以前,長江直逼清涼山西南麓,江水沖擊拍打,形成懸崖峭壁,成為阻北敵南渡的天然屏障。吳大帝孫權在此建立石頭城,作為江防要塞,故此又有石頭城之稱。
相傳諸葛亮稱金陵形勢為“鐘阜龍蟠、石頭虎踞”,這只蹲踞江岸的老虎就指今清涼山。自唐以后,長江西徙,雄風不再。
清涼山山高100 多米,方圓約4 公里,現(xiàn)已建成清涼山公園。園內樹木蔥郁,地勢陡峻。
景點
主要古跡有清涼寺、崇正書院、掃葉樓、駐馬坡、翠薇園等。
清涼寺
公園大門為牌坊式三拱門,中門上“清涼山”三字為掃葉樓主龔賢所書。清涼寺在清涼山南麓山坳處,現(xiàn)僅存五開間平房一座,紅墻黑瓦,四周植桂花與翠竹,門上書“古清涼寺” 四字。房前圍墻圓門上書“清涼別苑”,房后有六角亭一座,亭內一口古井,稱還陽泉。
掃葉樓
掃葉樓在西側山坡上,是座三開間二層翹角木結構建筑,為龔賢舊居。龔賢(1619~1689年),字半千,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詩人,明亡后在清涼山定居。他曾作自畫像,手執(zhí)掃帚作掃落葉狀,因之稱掃葉樓。
崇正書院
崇正書院在清涼寺東側山坡上,明嘉靖年間修建。書院共三進,前兩進兩側有游廊相連。第三進稱“清涼勝境”,筑于高處,正殿是一座高6 米、寬16米、深20米的重檐翹角古建筑,殿前有水池與石刻的流水龍頭,西側是二層的“江天一線閣”,東側有假山、水池、六角亭,F(xiàn)崇正書院辟為中華奇石館。館東邊有駐馬坡、翠薇園等景點。
歷史滄桑
建業(yè)城
南京是我國著名古都,1700年來,南京是多個朝代的都城、六朝金粉之地,也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
大約30萬年前,南京就有了古人類的活動,6000年前南京就出現(xiàn)了原始村落。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雨花臺下筑城,史稱粼瀚讖“。這是南京建城的最早記載。
212年,三國時期的吳主孫權在金陵邑故址,修筑了石頭城,它是東吳水軍江防要塞和城防據(jù)點。
229年,孫權在南京建都,始創(chuàng)建業(yè)城,這是南京作為都城的正式開始。
六朝古都
東晉及被稱為“南朝”的宋、齊、粱、陳,都城是在吳建業(yè)的基礎上擴大而成的,改名叫建康。連同在此之前的東煲,常被人們稱作“六朝”,所以南京又有六朝古都之稱。
: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其實歷史上曾有10個朝代在南京建都,所以南京又有“十朝都會”之稱。沒有哪一個城市遭受過如此一次次王朝覆滅的深重劫難,當曾經(jīng)的顯赫和繁華褪去,古老的城市就像一個滄桑而平靜的長者,向人們訴說著那些歷史歲月。
十里秦淮
十里秦淮:是古時多少文人墨客競相追逐的金粉之地。一個個短命王朝那邊廂上演著改朝換代的大戲,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墨客這邊廂粉飾著虛妄的太平夢想。紙醉金迷的脂粉之下,深藏著是金戈鐵馬的亡國之痛,讓區(qū)區(qū)弱女子李香君血濺桃花扇。
十朝都會
由于有2400余年的建城歷史,歷代政權中就有10個在此建立都城,所以南京被稱為“十朝都會”,亦被列為國內四大古都之一,而與北京、西安、洛陽齊名。由于有了宏偉的中山陵、壯闊的明孝陵、繁華的夫子廟等諸多古跡名景,所以,一踏進這座城市開始,就會感受到華夏悠久文明歷史和燦爛文化之光的華美與凝重。
歷史文化名城
在經(jīng)濟繁榮的基礎上,北方和南方世家大族,以及佛教高僧和道家代表人物匯集建康,從而使它成為當時全國的文化中心。
東晉以來,佛教在江南逐漸盛行。六朝時期,建康城內外寺字比比皆是。
金陵
到隋唐時期,前稱金陵的南京便步入了低潮,唐代時已降為一般的州縣,六朝的歷史遺跡,僅供為文入學士、詩人詞客懷古憑吊。
到唐末五代十國期聞的南唐,金陵被作為國都,部分恢復了昔日東南重鎮(zhèn)的地位。農業(yè)、工商業(yè)得到發(fā)展。南唐對于文化藝術事業(yè)也特別重視,集中了像徐熙、董源、趙千,巨然、周文矩和齊翰等很有才華的畫家。
作為南唐國都的金陵城,在南京城市發(fā)怒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即改變了六朝時建康城將政治區(qū)與工商業(yè)區(qū)和居民區(qū)分離的狀況,而將城池南遷到以秦淮河為中心的位置,千余年來,這里一直是南京人口最密集、工商業(yè)最繁盛的地帶。
南京
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國號大明,下令以應天府為“南京”,南京的名稱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1378年改南京為京師,明初建都南京,歷洪武、建文、永樂三帝,前后53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仍保留著皇宮,設五府、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機構。
南京在明朝時期,尤其是明初的53年間,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很快,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明清交替期闖,南京城并未遭到什么破壞,清政府在此設立了兩江總督衙門,管轄江蘇、江西和安徽三省,南京仍然保持了東南重鎮(zhèn)的地位。
1911年l0月10日爆發(fā)辛亥革命,同年12月,在南京寅布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以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南京為臨時首都,并選舉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tǒng)。其后,經(jīng)過十余年軍閥統(tǒng)治以后,1927年,中華民國政府又建都于南京。
1937年11月,日本侵略軍侵占上海后分3路進攻南京。12月13日,日軍占領了整個南京城,屠殺無辜平民達30萬人以上,國民政府遷都陪都重慶。1945年8月14日,日軍宣布投降,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1949年,南京解放,成為江蘇省的省會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