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風景名勝區(qū),總面積590平方公里,包括丹江、小三峽、香嚴寺、坐禪谷、渠首、荊紫關、龍山等精品景區(qū)(點),是鑲嵌在豫、鄂、陜三省七縣結合部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南水北調中線渠首和水源地,是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勝地,吸引了全國各地游客紛至沓來。1994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為“河南省級風景名勝區(qū)”,1999年,被河南省政府確定為“河南十大旅游精品”之一,是南陽市“十佳風景名勝區(qū)”之一,2004年,被評為先入“南陽八景(縣、市十景)”。
地理位置: 南陽市
著名景點: 坐禪谷、渠首、荊紫關
占地面積: 590平方公里
中文名: 丹江風景名勝區(qū)
地理優(yōu)勢
丹江,發(fā)源于秦嶺,注入漢江,全長384公里,全部為山區(qū)河道,是漢江的主要分支。古時曾稱丹江為“粉青江”,因堯帝的長子葬于丹江而改名。丹江通航歷史淵遠,我國最早的地理書籍《禹貢》記載,早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通航。航道上至陜西龍駒寨,下達湖北老河口,順漢江又可入航長江,是我國古代長江地帶通往古都西安的一條重要水路交通樞紐。明、清時期的丹江航運日趨繁榮。鼎盛時僅荊紫關碼頭每日泊船百余艘,帆檣林立十余里。近代隨著鐵路公路等陸路交通工具的興起,丹江上游的航道日漸堵塞,僅在丹江口水庫通航。
文化影響
丹江兩岸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沿岸發(fā)現(xiàn)有一億年前的恐龍蛋化石和50萬年前的大象門齒化石以及20余種古脊椎動物化石。還發(fā)現(xiàn)有猿人牙齒化石和30余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0余處古城址、20余處大型古代墓葬、殘留一些古建筑群。歷史上比較著名的“秦晉伐鄀”“秦楚丹陽血戰(zhàn)”等戰(zhàn)役在沿岸發(fā)生。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國的早期都城——丹陽,很大可能就在丹江沿岸的龍城。丹江后靠商洛險地,前可窺荊、襄一帶,東北可下宛、洛,易守難攻,是兵家必爭之地。
近代建設
1958年,丹江口水庫開始興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建在丹江和漢江兩條河流的交匯處,攔截了丹江和漢水兩大水系。庫區(qū)面積800余平方公里,蓄水達174億立方米,為亞洲水面面積最大的水庫。庫區(qū)碧波蕩漾,群山聳立,湖光山色,渾然一體。自然風光優(yōu)美迷人。庫區(qū)的最窄處只有百余米,兩岸群峰嵌錯,削壁摩立,驚險壯觀,乘著客輪即可將兩岸的景色一覽無遺。此帶依勢形成的云嶺峽、太白峽和雁口峽,被稱為“丹江小三峽”。小三峽延伸30余里,山重水復,山險水碧,是游人領略山川勝景的理想之地。過去小三峽湖面漸寬,最寬處的水面達20余公里,煙波浩淼,天水一色,極目無涯,被人們稱作“小太平洋”,對游人有極強的吸引力。特別是內地客人到此,總有一種來到海洋的新奇感覺?粗煌麩o際的湖面,但見水清如碧,輪渡帆影,鷗翔鳥飛,給人以無盡的聯(lián)想和樂趣。庫區(qū)氣候適宜,空氣清新,水質純凈,魚類資源豐富。能夠開發(fā)旅游觀光、療養(yǎng)度假、水上娛樂為一體的旅游景區(qū)。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就在丹江沿岸,屆時將從淅川境內將丹江水引到北京、天津等地,解決我國北方的水源不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旦實施,丹江口水庫的旅游開發(fā)會日趨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