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為千里淮河源頭,坐落于中國湖北省、河南省交界地區(qū),其中桐柏山北段主脊北側在河南省境內,北段主脊南側和南段在湖北省境內。屬大別山脈西段,西北-東南走向。專家評價“比華山高險、與黃山競秀”。桐柏山區(qū)域不僅有獨特的淮源文化,更兼具盤古文化、佛道文化、地質文化和蘇區(qū)文化。其區(qū)內的田王寨有“華中第一寨”的美稱,其北部山脊盤古山,為盤古開天辟地處,其南部余脈歷山為華夏始祖神農氏故里,被道教譽為七十二福地之一,明唐伯虎為其作桐山圖,并附詩云“吾聞淮水出桐山,古來賢哲產其間。君今自稱亦私淑,漁鉤須當借一灣。吳門唐寅作桐山圖!鄙较禄礊^廟為歷代帝王祭淮處,原國家主席李先念為“桐柏英雄紀念碑”和“桐柏革命紀念館”題詞。桐柏山為對后代人進行革命教育的重要基地。
名稱演變
桐柏山[TóngbǎiShān] 位于河南省南部,為鄂、豫兩省界山。一名余山。名稱最早見《禹貢》:“導淮自桐柏”!渡胶=洝罚骸盎闯鲇嗌健。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有大復山、田王寨、胎簪山等山峰,最高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牌坊洞為淮河源頭。山脊為長江與淮河分水嶺。
位置境域
桐柏山脈位于豫南山地的西段,河南、湖北兩省的邊境地帶。其中河南占據其主脊北側的絕大部分。西北部以南襄盆地東緣為界(方城縣境內七里崗以東山地、確山縣、泌陽縣及舞陽縣山地,為桐柏山北延余脈),東南至武勝關與大別山相接,西南至湖北的應山縣、棗陽市一線。山脈呈西北—東南方向延伸,長達120余公里,海拔高度多在400~800米,構成了淮河與長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河南省邊境地帶的桐柏山主脈可分東西兩段,西段是桐柏山的主體,呈西北—東南走向(山脈北麓為河南省桐柏縣、信陽市;南麓為湖北省隨州市的棗陽縣、隨縣、廣水縣);東段位于放馬嶺東南為四望山,呈北北西—南南東走向。一般寬約13公里。
地質地貌
桐柏山脈,屬近代侵蝕作用十分明顯的花崗巖與變質巖中低山地。山地裸露巖石較多,表層土質松軟,保水性能差于大洪山。
該區(qū)位于河南省南部邊緣地區(qū),大致包括南陽盆地以東、舞陽、板橋、確山、平昌關一線以西,信陽、光山、雙椿鋪、武廟一線以南的廣大山地丘陵區(qū)。
區(qū)內山地丘陵主要屬于柏桐山脈和大別山脈,部分屬于伏牛山脈向東南延伸的山地。因蜿蜒于河南、湖北兩省邊境,再向東伸展,進入安徽境內稱為霍山,又因都位于淮河之南,通常又合稱為淮陽山地。桐柏山脈呈西北—東南向延伸,主脊以淺中山和深低山為主,其中北部為連綿起伏的低山和丘陵。大別山脈近于東西向延伸,主脊地帶以深低山、淺低山、深中山和淺中山為主,其北側則主要為丘陵。并有些低山散布在其間。兩山脈在武勝關相接,構成長江與淮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區(qū)內地貌差異明顯。中低山主要分布在祁儀、鴻儀河、董家河、浉河港、澀港、定遠店、陡山河、沙窩、伏山、蘇仙石一線以南的廣大山地區(qū)近山脈的主脊地帶,屬于桐柏山的東北側和大別山的西段北側,兩山脈緊密相連接共同組成一個較完整的山地。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兩個地區(qū),一是在桐柏大別山地區(qū)的西北部,由伏牛山地的余脈和桐柏山地組成,范圍大致包括桐柏、固縣一線以北,方城、楊樓一線東南的低山丘陵及盆地,構成南陽盆地與豫東平原間狹窄而低緩的山嶺地帶。二是在東北部,區(qū)內地貌類型以低山丘陵為主,河谷平原分布也十分普遍,主要分布在沿灌河、白露河、潢河、塞河、竹竿河、游河及較大支流的兩岸分布,由河漫灘和河流堆積階地組成,寬1~5公里不等。此外,該區(qū)大小水庫甚多,其中大型水庫有南灣、石山口、五岳、潑河、鲇魚山5座。
該區(qū)地質構造為近東西方向延伸的褶皺系,由不同變質程度而且具有混合巖化的片麻巖、片巖類組成。燕山運動期間巖漿活動和斷裂活動強烈,形成了分布較廣泛的花崗巖侵入體和規(guī)模較大的走向斷裂,奠定該區(qū)地貌組合基本平面格局的基礎。從新生代以后,該區(qū)一直處于差異抬升狀態(tài),特別是新構運動對于地貌高低起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該區(qū)山地山勢不高,地勢破碎,但因位于平原地區(qū),仍顯得相當高峻,成為長江與淮河的天然分水嶺。又因山地處于北亞熱帶范圍,水熱條件較好,不少地方生長著一些亞熱帶林木,野生動物資源也很豐富,是河南省自然保護區(qū)較多的地區(qū)。
此區(qū)位于推陽山脈的西北端,鄂豫兩省交界處。西界唐白河沖積平原,東界海水,南以棗陽、隨州、花園一線為界,北以鄂豫省界為限(包括棗陽、隨州、廣水、安陸各一部分)。地質構造屬于淮陽地盾的應山隆起,處在襄樊市以東,憬水以西,是由花崗巖構成核部的倒轉復式背斜,稱為太白嶺復式背斜。湖北省部分為其南翼,組成巖層以元古界變質巖系為主,傾向北東,傾角300~500 .走向北西一一南東。這種地盾榴皺的骨架,又控制了次一級構造的形態(tài)及發(fā)展。該翼上的次一級槽皺頗為發(fā)育,軸向仍為北西一一南東。由 140 度~150度向東南延伸轉為 130 ,軸面均傾向北東,傾角較大,介于 50 -60。之間。區(qū)內斷裂變動未見直接出露地表,但根據基性巖侵入體的分布,第三紀盆地的存在,水系的發(fā)育形式等而論,有縱斷層和橫斷層兩種錯動。全區(qū)基性巖侵入體均呈北西一一南東方向震布,多呈直線形,為沿縱斷層活動侵入的結果。
河流則以北北東方向最為發(fā)育,為沿橫斷層發(fā)育而成。第三紀砂頁巖均以菱形狀分布,菱形邊緣平直,根據區(qū)域構造特征,當屬斷層所致,有北西與北東方向兩組,為縱、橫斷層交互作用的結果?偟牡貏菹蚰蟽A斜,以桐柏山脈為骨干,山文走向與構造線一致,為北西-一南東向。此區(qū)居山南坡,洞流多平行排列順山坡由東北流向西南(基本上由北向南,上游略偏東) ,多員水的一級支流。桐柏山主峰太白頂雖海拔 1140 米,但一般高度大都在 500 米上下。地貌顯得支離破碎而又低緩,為花崗巖與變質巖構成的低山丘陵。
廣水一帶為大片殘丘和受侵蝕的紅土崗地。桐柏山與大別山之間的地勢也很低纏,海拔 200 米上下,西端與唐白河沖積平原交界的丘陵地帶,海拔也多在 200 米左右,侵蝕作用強烈,地貌更為破碎。所以區(qū)內地貌雖有低山、丘陵、崗地三種類型, .但以丘陵為主。今有部分以松、杉、標樹種為主的 ’J~片森林,也有少數茶、油桐、竹等經濟林,仍需大力發(fā)展林業(yè),綠化荒山。
水文特征
山區(qū)水文
一、南部足水帶(一)淮南山地區(qū) 位于淮河以南,包括淮南平原、丘陵及大別山和桐柏山地。北面以300毫米年徑流深等值線為界,南至省界。區(qū)內大部是強烈切割的低山丘陵,山地海拔500米以上,個別山峰達1000~1400米。地面比較破碎,多高嶺深谷,而山北側丘陵較低緩,一般海拔200~300米。
該區(qū)是河南多雨中心之一,水量為全省之冠,年降雨量大部分地方在1000毫米以上,大別山地可達1200毫米以上。徑流系數為0.3~0.5,年徑流深300~600毫米,是全省水量最豐富區(qū),年徑流變差系數為0.6左右。河流枯水季最小流量出現在12~2月,3月以后流量逐漸增加,4~5月出現梅汛,盛夏(7~8月)多雨時,汛峰頻出。由于洪水導源干暴雨,且河流源短,坡陡流急,所以漲落迅速,歷時較短。水蝕模數遠遜于伏牛山區(qū),為省境較少的地區(qū)之一,河水含沙量不大,一般每立方米水中只有1公斤。
(三)淮河沖積平原區(qū) 該區(qū)南接淮南山地,西界秦嶺伏牛山區(qū),西南至南陽盆地,北邊以200毫米年徑流深等值線為界,包括淮北低平原和伏牛山、桐柏山的低山丘陵區(qū),其地勢西部較高,海拔可達200米以上,東部平原,海拔在50米左右。區(qū)內年降水量在800~950毫米之間,夏季集中降水量的50%以上,徑流系數為0.20~0.30,年徑流深200~300毫米,年徑流變差系數在0.6~0.7。徑流量最大月出現在8月,河川徑流量較緊鄰的山地顯著減少。地下水補給河流的比重增大,河道寬淺,多彎,排水不暢,區(qū)內有不少滯洪洼地。汛期徑流量約占全年的60%,由于地勢低平,起伏不大,故水蝕模數較小,一般多在200噸/平方公里、年以下。
河川徑流
淮河在河南省的流域界線,北部以黃河及廢黃河為界,西以伏牛山、外方山與伊洛河為界,南及西南以大別山、桐柏山與長江流域分界;春恿饔蚴呛幽鲜》秶畲蟮乃,在省內面積88310平方公里,約占河南省總面積的53%。
淮河,干流發(fā)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經河南、安徽至江蘇省揚州市的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196米,平均比降為0.2u2030。從河源到洪河口(河南與安徽交界處)為上游,長360多公里,落差176米,比降為0.5u2030;從洪河口至洪澤湖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落差16米,比降為0.03u2030;洪澤湖以下為下游,干流(入江水道),長150公里,落差6米,比降為0.04u2030。
桐柏山南麓是長江流域的府澴河水系。府澴河分東西兩源.西源為正源,系原府河源頭.府河又稱損水,古稱清發(fā)水。涢水源出隨州大洪山主峰東北麓,亦有東西兩源,東源出靈關擅(龍關巖),西源出雙門洞,兩源匯入大洪山水庫后,合流經茅茨版、向東北經涢陽、至環(huán)潭,折向東南流經隨州、廣水、安陸、云夢,于孝感臥龍?zhí)杜c澴水匯合后,流經武漢,最后在湛家磯注入長江。府澴河東源為澴水源頭,源出河南信陽黑溝,干流經大悟、廣水最后由孝感臥龍?zhí)秴R入府河,府澴河全長 349 公里,河道平均坡降 o. 38%0’ 其中涢水長 278 公里,干流彎曲系數達 2. 44 ,為蜿蜒性河流。而澴水干流洞長 151 公里, 屬較順直河流。
支脈山峰
桐柏縣境內
桐柏縣境內以淺山、丘陵為主,斜貫縣境的桐柏山構成地貌骨架。桐柏山主脈由西向東,蜿蜒于縣境南側,為河南、湖北兩省天然分界線。余脈延伸至中部、北部和東北部,形成大面積淺山和丘陵。共有山峰800多個,崗丘700余條。地勢以南側邊緣最高,東北部頂端次之,南側中部突起,東西兩端漸低,北側則由西向東呈總體漸次升高狀。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為縣境最高點。
田王寨[Tiánwángzhài] 在桐柏縣西南的豫、鄂交界處。又名固城山。峰頂有石寨,俗稱田王寨。海撥1018.3米,為桐柏山第二高峰。山體有9個山頭。
屬于大別山的西段,西起南陽盆地東緣,沿唐河、桐柏兩縣與湖北省的交界地帶延伸到桐柏縣黃家灣一帶,山脈走向為西北~東南向,海拔高度一般在400~800米之間,個別山峰達1000米以上。
桐柏山主脈位于桐柏縣城南部、太白頂背斜的核部,由于受西北~東南向鴻儀河大斷裂的影響,山體邊界十分整齊,形成山坡陡、山脊窄、群峰高聳的地貌形態(tài),如小仙垛海拔1053米、磨云山寨1053米、太白頂1140米、田王寨1018.3米。山體北側為淮河及眾多支流的發(fā)源地,河流橫切山體,形成一系列深切河谷和近南北向的山嶺,使山勢更加雄偉壯觀。
桐柏山主脈西段南側低山,山體破碎.呈孤山狀分布于丘陵之上,主要有蓼山海拔396.7米、三尖腦396米、龍山430米、石柱山576米、大寨山439米、四王山460米、圪又山546米、劉坡寨418米、玉皇頂778米、小山峰505米。
桐柏山主脈北部低山,由西南向東北呈雁形展布,構成南陽盆地與吳城盆地、黃崗~毛集盆地的分界線。其山勢和緩,頂部平圓,海拔高度600米以下,個別山峰達700米以上,相對高度200~400米。山體受流水侵蝕剝蝕作用影響,呈孤島狀散布于波狀起伏的丘陵中,主要山峰有太和寨海拔598米、老和尚帽636米、狗石崗623米、齊畝頂(又名七畝頂)758.8米、祖師頂(又名主石頂)813米。
信陽市境內
信陽市地勢南高北低,是崗川相間、形態(tài)多樣的階梯地貌。西部和南部是由桐柏山、大別山構成的豫南山地,面積近7000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6.9%。兩山首尾相接,連成一體,蜿蜒于豫鄂邊界,是江淮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大別山在信陽境內長約200公里,占豫南山地的80%;東段山脊高峻雄偉,海拔在千米以上,西段寬闊低緩,以千米以下低山為主,間有丘陵分布。桐柏山在信陽境內69公里,占豫南山地的20%,山勢高峻陡峭。
南陽市境內
南陽市屬于大別山的西段,西起南陽盆地東緣,沿唐河、桐柏兩縣與湖北省的交界地帶延伸到桐柏縣黃家灣一帶,山脈走向為西北~東南向,海拔高度一般在400~800米之間,個別山峰達1000米以上。
桐柏山主脈位于桐柏縣城南部、太白頂背斜的核部,由于受西北~東南向鴻儀河大斷裂的影響,山體邊界十分整齊,形成山坡陡、山脊窄、群峰高聳的地貌形態(tài),如小仙垛海拔1053米、磨云山寨1053米、太白頂1140米、田王寨1018.3米。山體北側為淮河及眾多支流的發(fā)源地,河流橫切山體,形成一系列深切河谷和近南北向的山嶺,使山勢更加雄偉壯觀。
桐柏山主脈西段南側低山,山體破碎,呈孤山狀分布于丘陵之上,主要有山海拔396.7米、三尖腦396米、龍山430米、石柱山576米、大寨山439米、王山460米、花又山546米、劉坡寨418米、玉皇頂778米、小山峰505米。
桐柏山主脈北部低山,由酉南向東北呈雁形展布,構成南陽盆地與吳城盆地、黃崗~毛集盆地的分界線。其山勢和緩,頂部平圓,海拔高度600米以下,個別山峰達700米以上,相對高度200~400米。山體受流水侵蝕剝蝕作用影響,呈孤島狀散布于波狀起伏的丘陵中,主要山峰有太和寨海拔598米、老和尚帽636米、狗石崗623米、齊畝頂(又名七畝頂)758.8米、祖師頂(又名主石頂)813米。
駐馬店市境內
為豫南桐柏山向西北延伸的余脈和豫西伏牛山向東延伸的余脈,主要分布于泌陽、確山、遂平、西平等縣。440多座山峰海拔高度多在300~700米之間,相對高度在200~400米之間,低矮的山峰呈島狀突出于波狀起伏的丘陵之上。海拔高度超過500米山峰61座,超過700米的17座。其中泌陽縣白云山主峰白茅垛983米,為全市最高峰,另有泌陽縣五峰山872米,確山縣樂山813米,泌陽縣大銅山632.6米,遂平縣嵖岈山417米。
棗陽境內
桐柏山余脈從桐柏縣和隨州市境伸向棗陽市,呈東西走向,向西延伸至唐梓山,向西南延伸至霸山。主要有:
玉皇頂,位于縣城東北47公里處,東經113°02u2018,北緯32°24u2019。海拔778.5米,為棗陽最高山峰。
歇馬嶺,相傳五代時期,劉金定下南唐時過此歇馬得名,位于東經113°05u2032,北緯32°24u2032,以分水嶺為界,南坡屬棗陽縣轄,東為隨州市境,北屬河南省桐柏縣轄,西接唐河縣境,主峰海拔581米。棗陽縣轄面積約4平方公里,蒼松翠竹,泉水噴流,東南山腰有古廟宇—白竹園寺,殿房古樸,院內有兩棵古老的白果樹,寺前有數十畝青竹園,寺門橫書“u2018竹園禪寺”,營造的用材林已初具規(guī)模。
大阜山,原名大父山,因明初在大父山西北麓建立“大阜驛”易名為大阜山。地處東經112°58u2032,北緯32°14u2018,主峰海拔571.5米,面積9平方公里,礦藏資源豐富(金紅石、欽、鐵、硫子石、銀、鉛等),盛產草藥,相傳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曾來此山采藥。山頂舊有藥王廟,廟東有曬藥臺、洗藥池,已辟為國營林場。
唐梓山,地處東經112°47u2032至112°48,北緯32°20u2018至32°21u2032海拔382.7米。盛產大理石、耐火石、礬石等建筑材料,歷來是鄂、豫邊石碾、石磨、石碓、石槽、石碑、石佛、石獅、石瞪等石制品基地。明代嘉靖年間,安陸修興獻王陵,尚來此采石。據史料載,當時是林茂泉涌。明張三豐唐子山詩:“白石磷磷繞澗泉,蒼松郁郁鎖寒煙,碧桃花發(fā)朱英秀,別是人間一洞天”。后漸成禿山。建國后植松、棟樹1800余畝。
牛心山,在縣東北45.6公里處,海拔570米。北與桐柏縣交界;東北與大尖山相連。因山前有一巨石,形似牛心故得名。南麓有牛心寺,源泉噴薄。
棗陽境內海拔500米以下的山還有大尖山、十八盤、晃山、赤眉山、陡山寨、紫玉山、椒山、馬鞍山、洞兒山、鴨子山、打石山、打磨山、黑石山、霸山等。
隨州境內
桐柏山脈在隨北有兩支:一支由太白頂向東南至二妹山;另一支由七尖峰向東南至西九里山。
桐柏山,位于鄂豫兩省交界地區(qū),主脈自西北斜向東南。面積2341平方公里。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位于隨州市新城鎮(zhèn)境內。
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位于隨州市新城鎮(zhèn)境內。
二妹山,在殷店朱家店東6公里,海拔853.3米,地處北緯32度04分,東經113度41分。
鸚鵡冠(鸚鵡山),在二妹山西11.5公里,海拔612.4米,地處北緯22度6分,東經113度35分。
老尖山,在二妹山東北3.2公里,海拔832米,地處北緯32度05分,東經11i3度42分。
瑪冠垛,在二妹山東北3.6公里,海拔795米,地處北緯32度05分,東經113度43分。
大偏子山,在二妹山南3.2公里,海拔743.8米,地處北緯32度2分,東經113度41分。
車云山,在二妹山東北17.2公里,海拔578.9米。地處北緯32度12分,東經113度46分。產車云山名茶。
祖師頂(卓筆峰),在草店西北8.5公里,海拔815.2米,地處北緯32度15分,東經113度36分。
馬鞍山,在淮河店西南,海拔713米,地處北緯32度14分,東經113度32分。
大迎風嶺,在殷店朱店西南,海拔527米,地處北緯32度01分,東經113度36分。
桃花尖(桃花山),在祖師頂西南5.7公里,海拔757.4米,地處北緯32度14分,東經113度33分。
母豬寨,在祖師頂西13.6公里,海拔852米,地處北緯32度14分,東經113度29分。
鷹子石,在祖師頂西北7.8公里,海拔531米。地處北緯32度16分,東經113度32分。
玉皇項,在祖師頂北6.8公里,海拔897米。地處北緯32度18分,東經113度34分。
女王寨,在上述玉皇頂西3.6公里,海拔560米,地處北緯32度18分,東經113度32分。
玉皇頂,在祖師頂西南14.公里,海拔917米,地處北緯32度15分,東經113度27分。
天頂,在玉皇頂西2公里,海拔803米,地處北緯32度14分,東經113度27分。
獅子口(櫻弩山),在祖師頂東3.2公里,海拔553米,地處北緯32度14分,東經113度35分。
紫金山(紫荊山),在祖師頂南2.8公里,海拔795米,地處北緯32度13份,東經113度36分。
韭山,在祖師頂西南5公里,海拔775米,地處北緯32度13分,東經113度34分。
孫家寨,在祖師頂西南12.9公里,海拔562米,地處北緯32度10分,東經113度31分。
小仙垛,在太白頂北2.8公里,海拔1053米,地處北緯32度23分,東經113度19分。
田王寨(固城山),在太白頂東南6.1公里,海拔1018米,地處北緯32度19分,東經113度19分。
大石尖,在太白頂東南0.4公里,海拔530米,地處北緯32度17分,東經113度19分。
三元寨,在太白頂東南16.9公里,海拔720米,地處北緯32度15分,東經113度23分。
冠子垛(冠子嶺),在太白頂東南17.6公里,海拔846米,地處北緯32度16分,東經113度24分。
七尖峰(七峰山),海拔967米,地處北緯32度19分,東經113度10分。
雞鳴山,在大仙垛西6.8公里,海拔612米,地處北緯32度14分,東經113度06分。?水發(fā)源處于此。
栲栳山,在雞鳴山東北3公里,海拔507米,地處北緯32度14分,東經113度0分。
白云寨,在吳山店東南,海拔501.1米,地處北緯32度06分,東經113度08分。
大嶺,在大仙垛西北2.1公里,海拔936米,地處北緯32度15分,東經113度9分。
和尚帽子,在大仙垛北7.9公里,海拔548米,地處北緯32度17分,東經113度07分。
天寶寨,在大仙垛東5.4公里,海拔603米,地處北緯32度15分,東經113度13分。
佛山寨,在大仙垛東南21.2公里,海拔555米,地處北緯32度19分,東經113度21分。
晃山(紫架山),三合店東北,海拔878.4米,地處北緯32度19分。東經113度05分。
老王山,在大仙垛東南24.1公里,海拔539米,地處北緯32度04分,東經113度19分。
流星石,在大仙垛南28公里,海拔903米,地處北緯32度12分,東經113度10分。
扯白旗,在萬和店西,海拔732米,地處北緯32度10分,東經113度11分。
白云寨,在大仙垛南114.4公里,海拔501米,地處北緯32度06分,東經113度08分。
香爐垛,在大仙垛南12.9公里,海拔566米,地處北緯32度07分,東經113度11分。
關寶山,在大仙垛西南5公里,海拔562米,地處北緯32度08分,東經113度06分。
草山,在天河口東北與殷店交界,海拔697米,地處北緯32度13分,東經113度28分。
廣水市境內
屬桐柏山脈的有四望山支脈、大 貴山支脈和中華山支脈,呈北西一南東走向和北東一南西走向。
四望山支脈,主要山峰有二妹山、偏頭山、大頭山(與曾都連界 )、瞞箭垛、禹嶺崗、四望山、把齒巖( 與河南信陽連界),以及應山河以西,境內損水流域和飛沙河流域諸山;
大貴山支脈,主要山峰有蝦子嶺、荒田坪、興旺寨、韭菜坡(與河南信陽連界),以及大貴山、蘆茅寨、打鑼包、黃土寨等小河流域諸山;
中華山支脈,主要山峰有牛脊山(與河南信陽連界) 、中華山、擂鼓臺、觀音頂、 刀把石、空山等應山河與廣水河之間諸山;
關隘交通
武勝關,古稱直轅,又名禮山關、武陽關,與平靖關、九里關 ( 大悟縣境 ) 并稱“鄂北三關”,古代稱“義陽三關”,號稱“中南第一關”,為中國九大名關之一。位于鄂豫交界處,京廣鐵路、 107 國道由此通過 , 為南北交通咽喉。桐柏、大別二山脈 在此交匯 , 群山環(huán)繞 , 山陡峰險 , 雄踞楚豫 , 易守難攻 , 歷來為兵家用武之地。關南有狄將軍寨 , 相傳宋將狄青曾屯兵于此。
平靖關 , 古稱冥扼 , 又名恨這關、憾這關、石城山 , 為古代天下九塞之一。位于武勝關西 , 鄂豫交界處 , 信應公路由此通 過。這里地勢險要 , 兩側群山對峙 , 道路狹窄險阻 , 歷代為中 原戰(zhàn)略要地 , 南北交通要道 , 曾在此設驛站或巡檢司。自春秋 以來 , 這里戰(zhàn)事頻繁 , 皆為爭關踞險之利。吳楚柏舉之戰(zhàn) , 軍 事家孫武曾率吳兵經此 , 奪關南下 , 幾使楚國遭滅頂之災。關 側有北伐戰(zhàn)爭烈士墓。
黃土關 , 又稱自雁關 , 位于平靖關西南約15公里處 , 北去5公里進入河南境 , 為河南進入湖北重要通道之一 , 歷史上屢次在此發(fā)生戰(zhàn)斗。這里關口開闊 , 地勢平緩 , 易攻難守 , 清代筑有城墻,建有城樓 , 東連黃土寨 , 西接狗絡嶺 , 民國初年毀于戰(zhàn)火。
植被
位于河南淮河干流以南,北與淮北平原栽培植被相接,東和安徽相連,南與湖北接壤,西部為南陽盆地栽培植被片,包括新縣、商城、固始、羅山、光山、潢川、信陽縣(市)全部和桐柏、息縣、淮濱、泌陽、確山縣的部分地區(qū)。屬于我國北亞熱帶范圍。水、熱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yōu)越。
本植被區(qū)地形復雜,桐柏山呈西北、東南方向走向,海拔多在400~800米之間,個別山峰超過海拔1000米(太白頂海拔1140米)。大別山長達180公里,南北寬約20~50公里,以低山為主,并有部分丘陵。在河南境內的東部有系列尖峭的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由于緯度偏南,氣溫較高,年均溫在15℃以上,東部略高于西部,一月均溫1~2℃,≥10℃的年積溫為4800~4900℃,個別地區(qū)達4900℃以上,無霜期達220天左右。年降水量900~1300毫米,春雨充沛。本區(qū)的土壤主要為黃棕壤、黃剛土、黃褐土及水稻土。
該區(qū)亞熱帶植被類型占優(yōu)勢。如馬尾松、馬尾松及栓皮櫟混交林、青剛櫟與落葉櫟類混交林、杉木林、化香林、毛竹林、桂竹林、楓香林、黃山松林、香果樹林、油桐林、油茶林、茶園等,此處還有冬青、紫楠、浙江釣樟、柃木、 木、野桐、金錢松、香榧、稱錘樹、金縷梅、蠟瓣花、大血藤、八角蓮、構骨等多種亞熱帶植物。農業(yè)植被以水稻為主,占全省水稻面積的一半以上。
桐柏、大別山地、丘陵松、櫟植被片 位于河南的最南部包括桐柏、大別山及南陽盆地東側的山地丘陵。西與南陽盆地植被片相連,北臨淮南平原植被片,東與安徽,南與湖北接壤,包括新縣、商城、桐柏全部,固始、光山、羅山、信陽、泌陽、確山縣的部分地區(qū)。一般海拔在300~600米,部分地區(qū)700~800米,個別山峰在1000米以上,地勢由南向北逐漸降低。氣候條件優(yōu)越,年均溫15℃左右,一月平均氣溫1~2℃,七月平均氣溫28℃,≥10℃的年積溫4700~4900℃,無霜期230天以上,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雨量季節(jié)分配比較均勻,有利于多種植物生長。山地、丘陵為黃棕壤、黃褐土,丘陵谷地、山間盆地及河流兩岸為水稻土。
該片海拔400米以下為農作物區(qū),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及豆類等。村落附近有大面積桂竹、剛竹林。山坡上有小片雜木林,常見樹種有麻櫟、栓皮櫟、楓香等。河岸、路邊有楓楊、河柳、烏桕、刺槐、梓樹、合歡、槐、桑等。灌木有芫花、杜鵑、山胡椒、八角楓、灰木、野薔薇、小果薔薇、算盤子等。水生植物有蘆葦、稗、浮萍、蘋、滿江紅、槐葉蘋、菱、芡實、荇菜、眼子菜、菹草等。
海拔800米以下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是北亞熱帶地帶性植被類型,主要有青剛櫟、石櫟、青栲、冬青、紫楠、栓皮櫟、麻櫟、茅栗、楓香、黃檀、香果樹、野鴉椿等。馬尾松林、馬尾松與栓皮櫟、楓香等混交林,另外還有栓皮櫟林、化香林、楓香林等雜木林。多為天然次生林,伴生有黃檀、白櫟、槲櫟、五角楓、建始槭、紅枝柴等喬木樹種。林下灌木有芫花、山橿、八角楓、灰木、美麗胡枝子、 木、野桐、紫金牛、崖花海桐。草本植物有藎草、委陵菜、苔草、烏頭等。無林地山坡上有連翹、杜鵑、白鵑梅、野山楂、荊條等灌叢。此外還有人工栽種的杉木林、水杉林、毛竹林、油茶林、烏桕林、茶園等。溪溝兩旁為江南榿木林、楓楊林等。
海拔800米以上氣候涼爽,主要有槲櫟、栓皮櫟,或以櫟類與黃山松組成的針闊葉混交林,或為黃山松的純林。林下常見灌木有野山楂、湖北栒子、繡線菊、杜鵑、黃櫨、榛子、山胡椒等。草本植物有黃背草、大油芒、野古草、白茅、委陵菜、含有多種華中及華東植物區(qū)系成分。
(五)森林鳥獸 鳥類,大別桐柏山區(qū)常見的有42科,213種。1984年調查,伏牛山北坡有39科148種,新發(fā)現有黃嘴角鸮、白喉針尾雨燕、灰眉巖鹀等9種。森林獸類,40年代山區(qū)有虎、豹、狼、狐貍、野豬、獐子、鹿、山羊等。80年代虎已絕跡,全省森林獸類約有30多種。
氣候
南陽地區(qū)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屬于典型的季風型大陸性半濕潤氣候,陽光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區(qū)3月22日~5月20日為春季,5月21日~9月12日為夏季,9月13日~11月11日為秋季,11月12日~次年3月21日為冬季。冬、夏季較長,分別達130天和115天;春、秋季較短,各有60天。
冬季東亞大槽深厚且穩(wěn)定,蒙古冷高壓強盛并逐漸控制全區(qū),盛行偏北風,天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極端最低氣溫曾出現零下21.21℃(1955年1月11日南陽市)。
春季是冬夏的過渡季節(jié),東亞大槽變平,低緯度副熱帶高壓系統(tǒng)開始活躍,雨量增多,濕度增大,多連陰雨天氣,同時帶來大風、寒潮天氣過程。
夏季冷空氣勢力明顯北縮,副熱帶高壓西伸北上,在西風帶低槽與副熱帶高壓相互作用下,形成明顯降水,甚至釀成洪澇、大風、雷雨、冰雹等災害。當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時,全區(qū)天氣酷熱、干旱少雨,極端最高氣溫曾達到42.6℃(1962年7月13日淅川)。
秋季東亞大槽建立,副熱帶系統(tǒng)南撤,冷空氣加強,溫度、濕度開始下降,雨量減少,但當冷空氣較弱,暖空氣活躍時,出現秋雨,造成連陰,并有大風、寒潮天氣出現。
生態(tài)保護
桐柏太白頂自然保護區(qū)位于桐柏縣城西部、桐柏山的北坡,地理座標為北緯32°20u2032~32°28u2032,東經113°09u2032~113°24u2032?偯娣e7.3萬畝,有林地面積5.2萬畝,其中水簾洞、桃花洞核心林區(qū)面積4.4萬畝,望花樓、尖山環(huán)實驗區(qū)面積2.9萬畝。該區(qū)于1982年經河南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為南陽地區(qū)北亞熱帶景觀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qū)。
保護區(qū)中心地帶處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頂附近,地勢南高北低,山勢陡峭,層巒疊嶂,溝谷狹窄,最高海拔太白頂1140米,一般海拔約600米,坡度25°~40°。區(qū)內屬北亞熱帶季風型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年降水量1168毫米,無霜期227天,土壤為黃棕壤和黃褐土,植被為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天然森林大部分已遭破壞,僅少數地帶殘存有小片的馬尾松、栓皮櫟、化香等林木。
區(qū)內植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據調查共有植物2000余種,其中喬木150中、灌木400余種、草本植物1400種。主要藥用植物有桔梗、茯苓、柴胡等600多種,主要經濟植物有油桐、漆樹、獼猴桃、山楂、茅栗、山葡萄等120種,主要花卉植物100多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杜仲、天麻、金錢槭、青檀、香果樹、天竺桂、厚樸、望春花、大葉玉蘭、野大豆、八角蓮等10多種。列入省重點保護植物有河南唐松草、河南翠雀、毛絲楨楠、烏飯樹、莩草等。
區(qū)內動物屬華中區(qū)系與華北區(qū)系的過渡地帶,種類居區(qū)內各保護區(qū)之首。據初步調查有陸脊椎動物200余種,其中哺乳類40種、爬行類30種、兩棲類20種、鳥類170多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金錢豹、鴛鴦、大鯢等;列為河南省重點保護動物有姬啄木鳥、發(fā)冠卷尾、八哥、菊頭蝙蝠、水獺、三寶雞、八色鶇等。
資源分布
森林資源
桐柏山區(qū)自然資源豐富,物種繁多南北物種兼容并蓄。共有維管植物178科、756屬、1789種。脊椎動物5綱55科298種,其中鳥類200種。主要用材林有國外松、馬尾松、櫟類、楊樹、泡桐等,主要經濟林樹種有板栗、油茶、茶葉、木瓜、銀杏等,列入國家和省重點保護植物有香果樹、水杉、青檀等52種,國家和省重點保護動物有斑羚、白冠長尾雉等36種,素有中原特大天然動植物資源寶庫之稱。
非金屬礦產
豫南大別一一桐柏山區(qū)非金屬礦產資源分析本區(qū)目前已發(fā)現的非金屬礦產,經地質部J作過地質工作的礦床(點)有40余個,礦種有20多種,如化工和化肥原料礦產:天然堿、巖鹽、化工灰?guī)r、含鉀巖石、石膏、蛇紋巖、磷.黃鐵礦;冶金輔助原料礦產:螢石、自云巖、熔劑灰?guī)r;特種非金屬礦產:白云母、水晶;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屬礦產:大理行、花崗柯、珍珠巖、膨潤土、沸石、蛭什、玻璃用凝灰?guī)r礦、鈉基膨潤土、含堿玻璃原料、水泥配料用粘土礦、玻璃用白云巖、玻璃用砂礦等。
礦產資源較豐富,品種多,分布廣,儲量大。礦什質量高、品位富。礦產具有多時代、多成因的分布格局,為成礦遠景區(qū)預測和成礦條件分析創(chuàng)造r前提。
金屬礦產
2016年,桐柏金銀多金屬礦整裝勘查區(qū)進行了實地考察和技術攻關。在整裝勘查區(qū)內,新發(fā)現大量金、銀、天然堿、鉛鋅礦產資源。桐柏地區(qū)金銀多金屬礦整裝勘查區(qū)位于河南省桐柏山北麓,行政區(qū)劃上隸屬于桐柏縣、唐河縣、泌陽縣,面積1649平方公里,是國土資源部 2013年批準設立的第三批整裝勘查區(qū)。在桐柏縣老灣金礦深部及外圍普查項目中,新發(fā)現金資源量104960千克,伴生銀資源量122038千克。截至2016年,該項目投入勘查資金僅8000多萬元,施工80個鉆孔,鉆探5萬米,已控制84條金礦體,新增金金屬量已達100噸,延長礦山服務年限80年,潛在經濟價值250億元。地勘一院預測該區(qū)金礦找礦潛力可達200噸~500噸,銀5000噸。該區(qū)域也將成為河南省繼小秦嶺、外方山之后的又一個重要的黃金勘查基地。
氣候適宜,無極度酷熱與嚴重霜凍。林地面積125.9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8.7。大理石、銅、金、鐵、硫、石油等礦藏豐富。信(陽)南(陽)公路橫貫東西,隨(縣)小(林)公路縱貫南北。桐柏山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有玉女、臥龍、紫霄、翠微、蓮花諸峰。太白頂北麓有桃花洞、鑼鼓洞,南麓有佛子洞,上有“西來閣”,石刻《西來閣序》文清晰無缺;東北10里胎Zhan峰,有石斜插如替,最高處名香爐峰。桐柏山諸嶺郁盤,跨鄂豫兩省,歷來為軍事要地。宋岳飛率部屢出桐柏,戰(zhàn)信陽,阻金南下。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在此進行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建國以來,這里已成林業(yè)、多種經營基地。
地表徑流匯成5支:北麓入淮水、灃水,南麓溠、厥、漂水平行流入涢水。
廣水市境內河流分屬長江、淮河兩大流域,獅河、損水、 攝水三大水系。北部以飛沙河、小河為主干,由南向北經河南信陽境內獅河匯入淮河;西部以櫻水(吳店河)、徐家河為主干,由北向西南流入混水匯入長江 ;中部和東部以應山河、廣水河為主干,由北向東南流入孝昌縣境內渥水匯入長江。
汝河發(fā)源于泌陽縣境內大寨子山,干流長度223公里,流經泌陽、遂平、汝南、平輿、正陽,到新蔡縣宋崗鄉(xiāng)的班臺注入洪河。汝河主營有象河、石河、黃溪河、趙文獻河、練江河、呂崗河、奎旺河、北柳堰河、文殊河、慎水河、黃大港河、至頭河、北汝河等13條支流。洪河全長312公里,在境內有大小洪河之分:小洪河長246公里,發(fā)源于舞鋼區(qū)與泌陽縣交界的五峰山,流經西平、上蔡,在新蔡縣班臺與汝河匯合,匯合后稱大洪河。大洪河向東南沿豫、皖省界,于淮濱、阜南縣間入淮河干流。洪河主要有洪溪河、淤泥河、唐江河、楊崗河、北馬腸河、南馬腸河、杜河、荊河、茅河、大黃港、小青河、戚橋港、龍口大港、柳條港、新息界溝等15條支流。歷史上洪汝河曾是通航要道,對駐馬店的經濟發(fā)展起過重要作用。臻頭河是汝河的支流。
社會經濟
北麓有:南陽市、駐馬店市,信陽市,南麓有棗陽市、隨州市。
桐柏縣資源豐富,被譽為“全國特大資源寶庫縣”。農業(yè)資源:常用耕地面積59.1萬畝,有林業(yè)用地l64萬畝,森林覆蓋率51.7%。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8.06億立方米,有水庫74座(中型4座、小型70座,總蓄水能力15852.2萬m3),灌區(qū)1701處(中型2處、小型1699處,總灌溉面積26萬畝),塘堰9886座(庫容1849萬m3)。桐柏是我國稻麥水旱輪作的發(fā)祥地、國家產糧大縣、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qū)和國家花生標準化示范縣,以水稻、小麥為主的糧食種植面積達67.6萬畝,總產達22.6萬噸;花生種植面積達30萬畝以上,總產達7.5萬噸。桐柏盛產木瓜、板栗、茶葉、中藥材等,被稱為“中國木瓜之鄉(xiāng)”、“河南省優(yōu)質板栗之鄉(xiāng)”,全縣以茶葉、中藥材、林果、蔬菜為主的特色產業(yè)已發(fā)展到45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達90萬畝,桐桔梗、朱砂紅桃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是國家名優(yōu)綠茶生產基地、國家現代農業(yè)桃產業(yè)技術體系示范縣、全國最大的夏枯草集散地和蔬菜供港基地。礦產資源:已發(fā)現16個礦區(qū)帶,60種礦種,已探明儲量23種,已開發(fā)利用18種。優(yōu)勢礦產主要有天然堿、芒硝、石油、天然氣、黃金、白銀、水泥灰?guī)r、螢石、大理石、鉀長石、石英等。天然堿探明儲量1.2億噸,儲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被稱為“中國天然堿之都”;黃金儲量85噸,全省第二;白銀儲量2700噸,全國第一;河南油田礦體的70%處在桐柏境內。
名勝古跡桐柏名勝眾多,是連接大別山、伏牛山旅游的重要承接地,楚風漢韻交匯融合,兼具南國韻味與北國風光。全縣共有資源單體455個,有閔崗、陡坡嘴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破山古銀礦坑道、圍山冶銀、張畈冶鐵遺址;有水簾寺、盤古溪、通天河、桃花洞、黃崗紅葉園、太白頂、淮瀆廟、清泉寺等主要景觀ll8處,史稱“福地”、“洞天”。桐柏山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40000個/cm3,被譽為“天然氧吧”。桐柏山創(chuàng)佛教臨濟宗白云系,境內水簾寺為中原四大名寺之一。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qū)是河南省十佳風景名勝區(qū)、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省級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桐柏革命紀念館是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
歷史文化
桐柏山,自古為天下名山,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已載其事。古稱楚山,《爾雅》曰:“淮出楚山!庇址Q大復山,云蒙山。西北接伏牛,東南連大別,東西連綿三百余里,群峰聳翠,山勢峭拔,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高聳入云,其勢崢嶸;山間溝壑幽深,澗溪瀠洄,千里淮河就發(fā)源于太白頂北麓,萬涓成河,源遠流長。山因水而青,水因山而秀。明代文人何景明曾于此大發(fā)感慨:“東南自古衣冠地,桐柏山前淮水春!
桐柏縣積淀豐厚的淮源文化,影響深遠而廣泛,特別是盤古文化、淮瀆文化、佛道文化和紅色文化等四大文化。
盤古文化。據古代典籍記載,盤古氏在此開天辟地,肇立乾坤,開啟人類先河。古籍《藝文類聚》引三國史家吳人徐整的《三五歷紀》曰:“盤古死后……血為淮瀆!睆亩f明,人根之祖盤古不僅在這里肇始人類,還在臨終之時將自己的血脈化為淮源,造福后世子孫。明朝江西提學副使李夢陽游歷桐柏山之后,也寫下了有名的《大復山賦》(古時,桐柏山亦稱大復山),其文記載:“昔盤古氏作茲焉,用宅!币馑际钦f,很古的時候,盤古爺盤古奶曾發(fā)跡于此,并把這里當作他們的宅院。宋代編修的《元豐九域志》記載:“桐柏山淮水所出,有淮瀆廟,盤古廟!笨梢,唐朝或者再早一些時期,就已經在淮河之源建立了祭祀盤古的廟宇。千百年來,在桐柏山區(qū)及其周邊地區(qū)廣泛流傳著盤古創(chuàng)世神話,留下了大量與盤古神話傳說相印證的遺跡,蘊積了豐富而深厚的盤古文化。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曾派專家組進行實地考察論證,于2005年5月發(fā)文命名桐柏縣為“中國盤古之鄉(xiāng)”。 2006年9月9日重陽節(jié)在桐柏盤古祖殿隆重舉行了首屆世界華人祭祀盤古大典,并決定嗣后每年將在這里舉辦盤古祭典活動。
淮瀆文化。不僅如此,這里積淀深厚的淮瀆文化也特別值得珍惜。大禹治水三至桐柏山,平復水患,功昭日月。史書記載,崤山以東大川二,曰濟,曰淮。秦始皇二十六年東巡天下,封禪二年命官吏于淮源設立淮祠,設禮祭祀淮瀆之神。嗣后歷朝皇帝都要派員到此開展祭淮活動,留下了大量珍貴的碑文和記載,這在全國也是非常罕見的文化奇觀。近年,當地政府十分重視文化建設,斥巨資重建淮祠禹王宮,并建起淮源民俗文化陳列館,成為當地一大文化景觀。
佛道勝地。自古至今,桐柏山的佛道文化影響深遠。道脈資源蘊藉深厚,東周時期,王子喬、浮丘公于兩千三百多年前,就曾相攜游歷并駐足桐柏山金庭觀,講經布道;鬼谷子王禪曾于水簾洞授徒,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皆出其門下,成為一代英杰;秦末,黃石公曾于毛集鎮(zhèn)黃仙洞靜修作《素書》,并授予張良輔作漢劉邦成就滅秦興漢的大業(yè);南朝梁國的大學問家沈約曾到金庭觀任首任道長,于此修真悟道,一代文宗就此發(fā)跡;唐朝時期,李筌也曾棄官到桐柏山參道,成為桐柏真人;明初,張三豐也于桐柏老君洞修道十余年,為他日后于武當山得道成仙奠定了基礎。佛教于清朝乾隆時期進入桐柏,從五臺山而來經過這里的華光德祖大德服眾,于此首創(chuàng)臨濟宗白云系,名播天下,嗣后出現許多大德高僧,遍布海內外,影響很大,其祖庭太白頂云臺禪寺、水簾寺等聞名遐邇,成為四方善男信女以及觀光客朝拜、游覽的勝地。
英雄桐柏。紅色文化也是淮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925年,金孚光、桂中錦、李懷玉等革命志士就在桐柏山點燃了革命星火;1930年7月,桐柏發(fā)生了萬人圍城暴動,占領了桐柏縣城,誕生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師第一大隊,不幸又遭到敵人反撲,被打散的隊伍匯入革命洪流。1936年1月,張星江、王國華、周俊明等人建立了桐柏山紅軍游擊隊,打擊反動派,發(fā)展革命力量;同年5月,在成功舉行平氏奪槍斗爭之后,轉移途中,豫鄂邊省委書記張星江浴血姬嶺寨,不幸壯烈犧牲?谷諔(zhàn)爭時期,劉少奇、李先念、彭雪楓等偉人轉戰(zhàn)桐柏山;1945年10月24日,新四軍五師、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與河南省軍區(qū)部隊在桐柏山勝利會師,并組建了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行署,多少英雄風云際會,萬千英才建立功勛。1947年12月15日,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十縱28旅84團2營攻占桐柏縣城。
氣候特點
桐柏山是南北氣候的過渡帶,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qū),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降水豐沛。其氣候特點為:其一,過渡性明顯,差異性顯著。我國劃分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此線北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此線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半濕潤地區(qū)。其二,溫暖適中,兼有南北之長。桐柏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約為15℃(采用桐柏縣數據),冬冷夏炎,四季分明,具有冬長寒冷雨雪少,春短干旱風沙多,夏日炎熱雨豐沛,秋季晴和日照足的特點。南北兩個氣候帶的優(yōu)點兼而有之,具有南北之長,有利于多種植物的生長。
旅游資源
桐柏山位于秦嶺向大別山的過渡地帶上,區(qū)內奇峰競秀,層巒疊嶂,森林密布,瀑泉眾多;以南北氣候交匯區(qū)位最為完整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中原罕見的原始次生植被為特色;春颖蝗A夏兒女尊為“風水河”,與黃河、長江、濟水并稱為我國古代的“四瀆”。
佛道文化在桐柏景區(qū)文化內涵中也占據著較重的份量。桐柏山道教源淵流長,太白頂漢時曾建“保安觀”、“金亭翠闕”歷為桐柏舊八景之一。武當派鼻祖張三豐曾在此修真,境內的祖師嶺道家的香火仍旺。桐柏山被道家稱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三十六洞天”。
桐柏山還是南北氣候的過渡帶,江淮兩大水系的分界線。既有北國山體的雄渾,又有南疆風光的秀麗。因此,奇山異石眾多,山泉瀑布隨處可見,植被完好,動植物各類紛繁,南北交匯,相互滲透。據調查,現有脊椎動物33目76科326種,其中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如金錢豹、金雕、水獺、大靈貓、小靈貓、麝、白冠長尾雉、大鯢、穿山甲、青羊、紅翅鳳頭鵑等33種。具有良好的過渡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植物區(qū)系南北兼容,稱為中原獨特的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和自然博物館,自然植被成為景區(qū)一大獨特的景觀。
桐柏山景區(qū)飽含蘇區(qū)文化。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李先念、王震、楊靖宇、彭雪楓、王樹聲等都曾在這里戰(zhàn)斗和工作過。從1925年到1947年22年間,這里先后建立過6個省級、5個地級、12個縣級黨政軍領導機構,原中原軍區(qū)、中共中央中原局都曾設在這里。1945年10月24日“桐柏三軍會師”在我國解放戰(zhàn)爭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原國家主席李先念為“桐柏英雄紀念碑”和“桐柏革命紀念館”題詞。桐柏山為對后代人進行革命教育的重要基地。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qū)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qū)位于豫南鄂北交界的桐柏山脈北麓中段,具體坐標是:東經112°47u2032-113°11u2032,北緯32°17u2032-32°29u2032,景區(qū)總面積266平方公里,核心區(qū)為108平方公里,距桐柏縣城3公里,內分淮源、太白頂、桃花洞、水簾洞四大各具特色的景區(qū),各類景觀一百余處。
淮河源頭
《桐柏縣志》載:“淮,始于大復,潛流地中,見于陽口”;春佑址Q淮水,為古“四瀆”之一,是華夏風水河!稜栄拧份d:“淮水與澧水同源俱導,東流為淮,西流為澧”,有“江淮同源”之說。主峰北麓山腳下的固廟村西嶺,至桐柏縣大河鎮(zhèn)土門村的新坡嶺一線為江淮分水嶺,東屬淮河流域淮河水系,西為長江流域唐白河水系。
佛道圣地
云臺禪寺
云臺禪寺座落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頂之巔,海拔1140米,為豫南名剎。該寺五殿四院,占地22000平方米,各種殿房39間,大小佛像108尊。
水簾禪寺
水簾禪寺位于桐柏縣城西南約6公里山峽中。殿堂后面,緊臨一座百米峭崖,一泓山泉自崖巔傾瀉下來,活像一條水晶掛簾懸在空中,將峭崖上部的一座天然石窟遮掩在幕后,稱為水簾洞,寺因以為名。水簾寺,占地面積7300平方米,始建年代已不可考。
英雄桐柏
桐柏山是中共領導開展革命活動較早的地方。桐柏縣是河南省九個革命老根據地(蘇區(qū))縣份之一,是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之一。
(1)1925年到1947年的22年間,在桐柏縣境內先后建立3個中央級、6個省級、9個地級、12個縣級黨政軍領導機構。
(2)劉少奇、李先念、賀龍、王震、彭雪楓、鄭位三、王首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工作和戰(zhàn)斗過。紅三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部隊在此駐防、轉戰(zhàn),并先后建立20余支地方革命武裝。
(3)革命活動遺址主要有: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qū)、中原行署駐地舊址,豫鄂邊省委舊址,七七工作團舊址,桐柏軍區(qū)舊址等。
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名勝區(qū)
隨州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名勝區(qū),1997年被湖北省批準為湖北省省級風景名勝區(qū)。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該景區(qū)沒有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規(guī)劃、建設停滯不前,景區(qū)有名無實,甚至面臨摘除“省級風景名勝區(qū)”稱號的尷尬境地。2007年,湖北省林業(yè)局批準同意隨州市建立湖北七尖峰省級森林公園,公園規(guī)劃總面積3869.7公頃,建設單位為七尖峰林場,是隨州桐柏太白頂風景名勝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12月14日,隨縣成立了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名勝區(qū)管委會,同月28日,湖北省省市領導為風景區(qū)揭牌,拉開了風景區(qū)建設的序幕。太白頂風景名勝區(qū)以桐柏山主峰太白頂為中心,北至磨云山寨、南至田王寨,東與河南省淮源風景區(qū)相連,總面積75平方公里。景區(qū)內溝深崖險、峰巒雄奇,寺特寨古,山壑奇秀聞名遐邇。其中有清水寺、田王寨等二級景點有4個,有塔林、太白紅葉等三四級景區(qū)有400余個。
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直山大林密的太白頂南麓,因歷史原因,植被減少,森林資源破壞嚴重。為了與景區(qū)內自然景區(qū)相得益彰,隨縣政府計劃大面積植樹造林,計劃在2013年之前,讓百萬株林木在這里生根。
七尖峰森林公園
七尖峰,原名七峰山,位于隨州城往北70多公里的萬和鎮(zhèn)境內。長期以來,七尖峰以山俊、林幽、潭清、泉醇、云奇、瀑秀著稱于鄂豫兩省,是一方未開發(fā)的處女地。
七尖峰森林公園集山、水、林、泉、奇、幽、險、特、古于一體,生物多樣性和諧并存。動植物達160多種之多。境內蘭花分布廣,品種齊全;食用植物珍珠花、蕨菜類,果中精品獼猴桃豐富;藥用四寶金叉、石豆、馬騰草、天麻園內獨有;野生杜鵑、三角楓、五角楓、檀木滿山遍野;珍奇動物獾、雉、豬、兔、狼、蛇、羊等出沒林間。古剎云禪寺歷史悠久,香火久盛不衰。以云禪寺為核心的原始森林保存完好,植物繁茂,古樹參天。整個林場景色宜人,人文景觀豐富,開發(fā)潛力大。
寶剎古寺
七尖峰云堂禪寺
七尖峰云堂禪寺,位于湖北省隨州市一百五十華里,主峰海拔九百九十六點六米,一峰聳立,群山環(huán)抱,分隨北之險,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登臨峰頂,可北望黃河,南瞰長江;東窮大別、山川田野,交織縱橫,西盡伏牛,群山岡巒乍起乍伏,蜿蜒盤結逶迤而來,旋斷旋續(xù),勢如游龍。山石千奇百怪,以天然之界,峰下岡巒起伏,山勢巍峨古木參天,濃蔭覆地,山環(huán)水抱。云霧彌漫峽谷,般橫瑞彩,氤氳氣勢磅礴,風光綺麗實乃藏龍臥虎之地。神奇仙游之境,僧道辟谷修道之場所。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質清潔,實為難得之佛教圣地。唐朝有神僧,號智勤,俗名朱其事,神僧傳尊為菩提祖師。河南省鄧州人,出家在舍利洲大興國寺為僧,貞觀年間弘化佛法,游化至此,視峰頂懷下,彌勒便便大腹,石窗聚日月之精華,納山川靈秀。宜建伽藍“妙覺寺”,至今一千三百多年,菩提祖師,《神僧傳》有載,唐開元年間維建本寺,厥后遭兵燹擾攘。寺毀于兵火。
明朝宣德年間,真空禪師主持妙覺寺,明成化十八年,有東魯青州府益都縣石佛寺,昭禪師高足大休和尚,徑上伏牛山千峰庵達摩處請疑,猶如蒙遂往四川霧中山過夏打佛七,忽悟心空,方知自性現前。然后,敬禮寶峰石門禪寺,興無盡和尚,云游欣覽山水,見隨陽七尖峰白石巖青松異氣,應擴建叢林更名“古剎云堂禪林”,又名云堂禪寺。香火漸盛,明朝天啟七年重修。
大清乾隆四十八年大規(guī)模維建,建筑雄偉,氣勢磅礴,有小九華之譽稱,素稱南九華,北七尖峰,傳為美談。僧眾日增,是云堂寺的鼎盛時期,又以諸多的名勝古跡,聞名海內,如奇特的白龍池。大雄寶殿檐下自響的木鈴,掃地的銀杏樹,自開的石門,楊樹沖天,須風拽旗,峰巔的彌勒頂。主峰的瞭望臺,紅石寨,天保寨,猴子石,耙石巖,黃龍?zhí),黃龍廟,黑龍?zhí),天然臥龍佛,石林迎客松,聳入云霄的佛云洞,老馬墳,大仙朵,小仙朵,一字排開的七峰拱朝等古跡,其景物之盛,歷來吸引著墨客騷人,及大量的旅游雅士絡繹不絕,迷而忘返,被譽為人間福地,洞天佛國之美稱。
民國年間有杰出高僧錫住此山,如:真空、海圓、體光、真廓、海默、大黑法師在此習定三年,民國三十年有印輝主持云堂寺事務,抗戰(zhàn)時期,中共黨員徐三多、董德豹等人,在此搞地下工作,抗戰(zhàn)時期原隨縣萬和區(qū)長周佰勛將區(qū)公所設立寺內。解放前夕,因土匪猖獗,強占本寺,當局派軍剿匪,再次毀于兵火。云堂禪寺,自貞觀年間菩提祖師朱智勤開山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變演經歷千年滄桑,經每個朝代興頹擴建,屢毀屢建,可惜毀于戰(zhàn)亂,成為我們看到的的原址。適逢文化大革命,寺院文物古跡被毀壞,是殘墻斷壁。
改革開放以后,在隨州政府支持下,以及僧俗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一九九七年,主持釋印國,決意重建蘭若,振興釋教。即率僧眾居士辛勤勞作,殿堂巍然面世。蘭若宇廓莊嚴古樸,佛像神態(tài)栩栩如生,僧俗墨客騷人,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寺院越建一新,晨鐘暮鼓,香火旺盛,蒸蒸景象,即成業(yè)績。釋印國,頗深得酬慰,重建工作,用戾浩繁,炎黃子孫,禮越康凱,以啟世人。
云臺禪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嘉慶年間享有“南方普陀,北方云臺”的盛名。佛教圣地、禪宗五個流派之一臨濟宗白云系祖庭。1989年開始重修。橫跨鄂豫兩省,大雄寶殿在湖北境內,齋堂在河南境內,所謂“湖北上殿,河南吃飯”。寺旁古井為淮河發(fā)源地第一井,F任住持清遠法師(中國佛教協(xié)會寺廟工作辦公室主任)。
臥龍寺
同治三年(1864年)建,原屬云臺禪寺下院(分院),同屬臨濟宗白云系。住持妙同法師。
玉皇閣
位于淮河鎮(zhèn)玉皇頂(又名太乙頂),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建。
清水寺
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至今有近400年歷史。多年來,由于過度砍伐和火燒,寺院周圍的山林破壞十分嚴重,昔日的青山綠水變成了荒山禿嶺。2007年10月,清水寺與當地村委會達成協(xié)議,將清水寺周邊的10000多畝山地承包下來,并開通近七公里的通山公路,為大規(guī)模植樹造林作準備。同時,清水寺還做出造林規(guī)劃,計劃10年植樹50萬棵,讓周邊荒山重現綠林。截至目前,寺院已購買樹苗在承包的荒山上種植了松樹2萬多棵,培育樹苗5萬株,覆蓋面積達200畝。清水寺在植樹同時注意護林,利用法會、開展活動等方式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當地居民環(huán)境保護意識,號召他們共同護林。
子房廟
據《漢書.張良》載:張良輔佐漢高祖統(tǒng)一天下,積勞成疾,體弱抱病,為求長壽清凈,便隱逸山水。他說:“……(我)今以三寸舌……封萬戶侯,位列侯……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蹦说溃p舉。于是他云游四海,足遍天下。尋至太白頂主峰一天然洞內隱居修身,故此洞名曰張良洞。
今隨縣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區(qū)亦有張良廟。
保安禪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傳臨濟宗。
回龍寺
位于韓家灣,建于清朝乾隆初期,損于文革期間,2008年開始重建。
海會寺
位于車店,建于唐朝,文革時期被破壞,1994年重修。住持印奎法師。
朝陽寺
位于新城晁山界口村,1995年重建。住持印凡法師。
雙廟
位于沙河村,損于文革期間,2009年動工重修,定于農歷臘月初八落成。住持斯明法師。
另有鐵佛寺、天橋寺、佛山寺、黃龍寺(七尖峰黃龍?zhí)杜裕、龍華寺(2000年重建)、車店十方寺等,有些僅存遺址。
田王寨
田王寨位于河南省、湖北省交界的桐柏山脈的固城山上。屬大別山脈的支脈,淮陽山脈西段。是桐柏山脈的第三高峰,山勢險峻,奇峰橫出。寨內九個山頭,寨墻起伏,宛若長城。寨內面積約1.5平方公里。
主峰建有“金鑾殿”(現存遺址),有高水位泉池,名曰飲馬池,用之不竭;東邊懸崖千仞,有一孔如月,名曰月兒巖;東北有擂鼓臺,巨石斜立,探身寨外;西有鷹子咀,如巨鷹凌空展翅;寨西北的飛云峰高1018米,是寨內最高峰,峰頂有龍池,一年四季不干涸,半山腰有洞,無人敢探。寨內有一小溪一年四季水流不斷,溪的下面是深潭,聽老鄉(xiāng)講,潭里有娃娃魚。
寨子西北20公里是桐柏山主峰太白頂、東北8公里是水簾洞景區(qū),北面4公里是放馬場,是田王過去養(yǎng)馬的地方。
田王寨西谷的無風垛,三面峭壁,崢嶸直聳,僅一鳥道可通,中有大石盈丈,裂縫不足二尺,游人必側身而進,險隘奇絕,中日戰(zhàn)爭時,富人戴列山,將其黃白細軟,全藏于此,日以支槍看守,當時山中匪盜蜂起,未敢犯此?芍^一夫把關,萬軍莫前。每適大風鼓山,峰頂燈火不動。古老傳說峰有避風寶珠,孤峰岑寂,實為修道良所(見《白云山志》)。寨的東面有民間傳說的春秋時期寶物隨侯珠(舊《辭!贰半S和”條目注釋:“隨侯之珠,卞和之璧,皆至寶也,故隨和并稱!保┻z失的山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