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國(白語:Dablit guaif)是中國宋代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shù)民族在云南一帶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國家。
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xiàn)在的中國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qū)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shù)地區(qū)。
簡介
大理國(白語:Dablitguaif,937年-1254年)是位于中國云南周邊地區(qū)由白蠻人段思平建立的政權(quán)。由于歷史資料的匱乏,后人對大理國的了解比較少,為大理國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著名作家金庸的武俠小說里就曾經(jīng)對大理國做了唯美的猜測和遐想。大理國于937年由段思平滅大義寧建國。都城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國號大理,以其尊崇佛教,又稱妙香國。1095年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國,1096年高升泰在死后歸政于段正淳,史稱后理國。1253年,大蒙古國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滅大理國,后建云南等處行中書省,原大理國王段氏被任為大理世襲總管。
大理國滅亡后,蒙哥汗三年(1253年),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置大理路,轄境包括現(xiàn)今大理、洱源、巍山、祥云、永平,以及姚安、大姚、保山、騰沖等地。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將大理路改為大理府(云南內(nèi)地共設(shè)有助個府),轄境相當(dāng)于今天的大理、祥云、賓川、洱源、云龍等縣。這當(dāng)中,作為洱海周圍的大理縣也數(shù)易其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太和縣,1913年改名大理縣,羊苴咩城也就改稱大理城。
歷史
段氏建國
段思平先祖為武威郡人,始祖段儉魏,佐南詔大蒙國蒙氏為清平官,為東漢武威太守段颎的第十七世孫,六傳至段思平。思平為幕覽(小府副將),后因戰(zhàn)功,成為通海節(jié)度使。南詔尊圣二年(929年),楊干貞奪趙善政之位,建大義寧,改元興圣。其弟弟楊詔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在疑懼下,楊干貞急欲追殺段思平。由于段思平武藝超群,才干出眾,最初被升為幕覽,后來積功升至通海節(jié)度使,成為統(tǒng)轄一方的大將。當(dāng)時,社會正處在變革當(dāng)中,南詔政權(quán)已經(jīng)走向末路,先后被鄭買嗣的“大長和國”、趙善政的“大天興國”和楊干貞的“大義寧國”取代。這幾個政權(quán)存在大時間都很短,相互更迭時都免不了有一番殺戮,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
在被楊干貞追殺期間,段思平曾到秀山神祠占卜得到啟示,藏匿在自己舅父的部族中。會善政臣守高方和段思平關(guān)系密切,派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和軍師董迦羅前來加以保護(hù)。
南詔興圣元年(930年),楊干貞的位置被其弟楊詔所篡,楊詔得位后,改元大明。
段思平向東方的黑爨三十七蠻部借兵,會于石城,以董迦羅為軍師,討伐楊干貞,所向皆克,遂進(jìn)攻大理。
當(dāng)時楊詔等陳兵據(jù)橋,段軍不能通過。當(dāng)晚段思平在睡夢中得到三個夢境:“人無首;玉瓶無耳;鏡破”,感到大惑不解,其軍師董迦羅指段思平的夢境乃天大吉兆,因為“君乃丈夫,去首為天;玉瓶去耳為王;鏡破則無對者”,因而軍心大振。是日,段軍找到一名浣紗婦女,指引段軍適合大軍渡河的地點(diǎn),曰:“人從我江尾,馬從三沙矣,爾國名大理。”
段思平大軍按照浣紗婦女的指引,渡河成功,楊詔兵敗自殺,楊干貞知道兵敗消息后棄城而逃,為段思平軍所擒,大義寧滅亡。大明七年(937年),段思平即位,建號大理,建元文德,仍都大理。
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后,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fā)展生產(chǎn),著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國的生產(chǎn)、經(jīng)濟(jì)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944年,段思平在鄧川視察農(nóng)業(yè)的時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 。
兩系相爭
段思英即位,改元文經(jīng)。文經(jīng)二年(946年),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聯(lián)合相國董迦羅發(fā)動政變,逼段思英退位出家,并自立為帝,改元至治。從此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一系轉(zhuǎn)到了段思良一系。段思良在大理政權(quán)建立過程中出過不少力,頗有功勞,在段思平在位期間他也頗受信任,是王族中的實(shí)力人物。 他逼侄遜位后,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在位6年,用過一個年號,至治(946—951)。段思良死后,謚號圣慈文武皇帝 。段思良死后,子段思聰立。段思聰時期,迅速膨脹起來的高氏已經(jīng)取代董氏,成為朝政大權(quán)的實(shí)際控制者。之后,段素廉、段素隆、段素貞諸朝均以高氏為相,高氏成為當(dāng)時最有實(shí)力的政治集團(tuán)。 段思聰在位17年,用過三個年號,明德(952—?)、廣德(?—967)、順德(968)。960年,宋朝建立,開寶元年(968年),大理致書宋朝廷,要求通好。宋太祖開寶二年,段思聰卒,在位十七年,子段素順立。
969年,大理東部發(fā)生邊亂,延眾鎮(zhèn)長宗奇、求州首領(lǐng)代連弄兔,攻陷糜乃等三邑,段素順派都統(tǒng)、長皇叔、布燮段子標(biāo),都監(jiān)三軍、禮樂爽、長駙馬、布燮段彥貞等統(tǒng)軍平定邊寨,誅代連弄兔等,同時討伐了郎羽、阿房、田洞,會集三十七部首領(lǐng)在石城(曲靖)會盟、頒賞。段素順碰上趙匡胤南征,趙匡胤鑒于唐朝的失敗,以玉斧劃大渡河為界,說“此外非吾有也”,大理國得以保全。 后繼者段素英篤信佛教,刺文著述《傳燈錄》舉行開科取士,以和尚讀儒書者應(yīng)考,這些人稱“釋儒”,官吏多從釋儒中選任。在位24年 。其子段素英在位13年,無所為。用過一個年號,明啟(1010—1022)。 段素廉死后,侄兒段素隆繼位 。段素隆不樂為帝,禪位為僧,開了皇帝禪位為僧的先河。侄兒段素真繼位 。后來段素真禪位為僧,孫子段素興繼位。謚號圣德皇帝,故史稱大理圣德帝 。
段素興“性好游狎”,又好大喜功,“廣營宮室于東京(昆明),多植花草,于春登堤上植黃花,名繞道金棱,云津橋上種白花,名縈城銀棱。每春月,挾妓載酒,自玉案三泉,溯為九曲流觴。男女列坐,斗草簪花,晝夜行樂!。據(jù)說素馨花就是因他而得名,“花中有素馨者,以素興愛之,故名!倍嗡嘏d喜歡花草,日子過得十分風(fēng)流快活,“又有花遇歌則開,有草遇舞則動”,于是段素興“令歌者傍花,舞者傍草!薄八嘏d在位,荒淫日甚”,結(jié)果被相國高氏廢掉,立了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 段思廉是段思平的曾孫段智恩之子,頗有人望,是時,高氏為相國,遂與諸大臣廢素興而立思廉 。天明元年(1044年),國人廢掉日益荒淫的段素興,擁立段思平玄孫段思廉為帝,皇位才回到段思平一系。
高氏掌權(quán)
段思廉繼位,高氏如昔日之董氏,以此擁立之功,一舉凌駕于諸姓之上。楊氏勢衰,遂鋌而走險,1063年,楊允賢公開叛亂,段思廉已經(jīng)無力平亂,無奈只好請岳侯高智升出兵滅之。至是高氏益盛,高智升占據(jù)了整個鄯闡府轄境,段思廉只好晉封高智升為鄯闡侯,賜給王室直轄領(lǐng)地白崖、茹甸兩地,王室實(shí)力更加削弱,進(jìn)一步促成了段氏統(tǒng)治的危機(jī)。段思廉時,曾將兵敗逃入大理的兩廣蠻酋儂智高,斬首以獻(xiàn)北宋。段思廉在位31年,用過5個年號,保安(1045—1052)、正安(1053—?)、正德(?)、保德(?—1074)、明侯(?)。段思廉后禪位為僧,其子段廉義繼位。段思廉,廟號興宗 。段廉義繼位,高智升漸漸攫取了全部權(quán)柄。段廉義在熙寧九年(1076年),曾派使者入貢宋廷。楊允賢雖敗,但是楊氏實(shí)力仍存,1080年,楊義貞再度發(fā)動政變,殺國君段廉義而自立,改元德安,號“廣安皇帝”。高智升派兒子高升泰帶兵討逆,誅楊義貞,擁立段廉義的侄子段壽輝,自任布燮,以兒子高升泰為繕闡侯。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國權(quán)傾朝野,搞得段壽輝和他的繼任段正明都害怕,先后避位做了和尚。大理段氏,從此淪為高氏傀儡,直至大理亡國。
段廉義無子,因此高氏擁立其侄段壽輝。 1080年段壽輝即位后,竟因疑懼高氏,常心神恍惚、忐忑不安。該年,“日月交晦,星辰晝見”,段壽輝更以為“天變”,故在位僅一年,就出家為僧,禪位給堂弟、段思廉之孫段正明。 段壽輝因逼于高氏的權(quán)勢而不自安,遂出家為僧 。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時,高智升與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壽輝退位出家,接著便擁立段正明繼位。十三年以后的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一直以來都在專權(quán)的高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為王。段正明帝號為保定帝。
高升泰是北宋年間云南大中國皇帝,大理點(diǎn)蒼山蓮花峰芒涌溪人氏。1080年,楊義貞弒大理皇帝段廉義,自立為帝。時為清平官(即宰相)的高升泰受其父高智升之命率東方兵馬攻滅楊義貞,擁立段壽輝為大理皇帝。1081年,高智升與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壽輝退位出家,接著便擁立段正明繼位。高升泰封為善闡侯。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一直以來都在專權(quán)的高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為帝。1096年,高升泰病逝。由于云南諸部的反對,高升泰臨終囑咐其子高泰明還政段氏,于是高泰明擁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為大理皇帝,但其後大理國柄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稱高國主。
后理國時期
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高升泰于三年后(1096年)病卒,臨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將政權(quán)還給段氏,于是段正淳便被拱上皇位。由于段氏政權(quán)中斷過,故從段正淳起的大理國稱為后理國。段正淳雖然是后大理國的皇帝,接受高氏歸還的政權(quán),然而高氏在朝廷仍有很大的勢力,宰相皆出自高氏之門,最后在1108年時讓位給其子段譽(yù),出家為僧。死后謚號為文安帝,廟號中宗。
段譽(yù)是在北宋徽宗大觀二年(公元1107年),接替其父段正淳為大理國第16代國王,直至南宋高宗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禪位為僧,在位長達(dá)39年,是后理國諸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死后謚號宣仁皇帝。段譽(yù)是個有所作為的君主,他明白與宋朝建立友好關(guān)系是立國之本。盡管宋朝與大理國的關(guān)系由于宋太祖的“不暇遠(yuǎn)略”的方針而有所疏離,然而大理國仍然一直向宋朝稱臣。段譽(yù)特別重視加強(qiáng)與宋朝的聯(lián)系 ,入貢大理馬、麝香、牛黃、細(xì)氈等土特產(chǎn),還派幻戲樂人(魔術(shù)師)到宋朝表演,深得宋徽宗的禮遇,冊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云南節(jié)度使、大理國王等。
王國后期
段正興,又名段易長,段正嚴(yán)之子。當(dāng)時大權(quán)都由高氏相國把持,先后有高量成、高壽貞、高壽昌等。 段正興由于得到相國高量成的支持,在皇位之爭中最終勝出。 段正興在位24年,禪位為僧,其子段智興嗣位。
段智興極其崇佛,“智興奉佛,建興寶寺,君相皆篤信佛教,延僧入內(nèi),朝夕焚咒,不理國事”。段智興大修佛寺,建了60寺院,大理是小國,消耗不起,國力有所衰落。段智興在位時,加修龍首關(guān)、龍尾關(guān),加強(qiáng)羊苴咩都城的防御。此間,大理國內(nèi)高氏子弟多次混戰(zhàn)。 段智興死,子段智廉立 。段智廉對佛教也感興趣,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經(jīng)1465部,放置在都城內(nèi)五華樓。在位僅4年就去世,其弟段智祥繼位。
段智祥在位期間廣納賢才,發(fā)展農(nóng)業(yè),治國有方。《南詔野史》稱:“舉賢育才,時和年豐,稱治國焉。”他篤信佛法,后也禪位為僧,位傳其子段祥興。
大理亡國
段祥興繼位于多事之秋,宋淳佑四年(1244年),大蒙古國出兵臨關(guān),遠(yuǎn)征大理,段祥興派大將高禾出戰(zhàn),戰(zhàn)死九河,南宋還專派使節(jié)到大理憑吊。段祥興很不幸,碰上蒙古人南侵而攻不下四川,來攻打大理,大理的軍隊打了敗仗。而他這不幸中又有萬幸,大理沒有因為失敗而立即滅亡,蒙古軍因大汗窩闊臺的死而退兵 。
段興智繼位后,大理終于抵擋不住蒙古兵的又一輪進(jìn)攻,段興智成了大理國的末代帝王。大理的亡國,比金朝亡得遲,而比宋朝亡得早。 次年9月,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統(tǒng)軍,發(fā)動了對大理國的大規(guī)模征伐,兵分東、西、中三路。忽必烈親率中路軍,于1253年10月過大渡河,抵金沙江,多位酋長歸附,獻(xiàn)計用革囊渡江,蒙古軍遂用皮筏渡江,到達(dá)麗江,即歷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忽必烈先派使者到大理勸降,大理相國高泰祥主張堅決抵抗,殺了使者。12月,忽必烈大軍一路直下,長驅(qū)直入,進(jìn)軍龍首關(guān),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地直逼大理城。隨后,兀良合臺率領(lǐng)的蒙古西路軍也渡江到麗江縣塔城、巨甸、石鼓。東路軍過金沙江到達(dá)楚雄、姚安。這樣,三路大軍對大理城形成包圍之勢。大理國內(nèi)各族的貴族分子紛紛降蒙。當(dāng)時的大理國,軍事力量并不薄弱,但為了削弱段氏勢力,控制國政,高氏有意一方面把大理國軍隊的精銳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一方面則著力發(fā)展自己的地方武裝,王畿之地的力量反而相當(dāng)薄弱。段興智與高泰祥,引兵背城出戰(zhàn),慘遭大敗,棄城而逃,各奔一方,蒙古軍隊不費(fèi)吹灰之力地攻占了大理都城。忽必烈命令姚樞裂帛為旗,上寫止殺,分頭號令各街巷,于是軍民安定。姚樞還搜集了大理的圖書檔冊。蒙古兵在姚州抓獲高泰祥,“泰祥奔姚州,被執(zhí),諭之降,不屈,命斬于五華樓。”高泰祥臨刑,嘆曰:“段運(yùn)不回,天使其然,為臣?xì)屖祝w其分也!焙霰亓艺J(rèn)為他是忠臣,對其后代“許以世其官” 。
后來,高氏子孫有的被封為姚安、鶴慶等地方的土司,世代承襲30多代,直至改土歸流。1254年,忽必烈北歸,留兀良合臺繼續(xù)進(jìn)攻。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興智。段興智被擒后,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見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懷柔,賜金符,令其歸國,繼續(xù)管理原屬各部 。
政治
大理國的政治制度與南詔基本相同,脫胎于軍事民主制度,借鑒了中央王朝的政治制度設(shè)置,進(jìn)行了民族內(nèi)部的改革。大理300余年間,云南各族人民與內(nèi)地的經(jīng)濟(jì)文化聯(lián)系繼續(xù)進(jìn)行。宋政權(quán)曾多次冊封大理統(tǒng)治者為王。蒙古憲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征云南滅大理。大理國主段氏投降,被任命為世襲總管。原大理官員多受封為云南各地土司。
經(jīng)濟(jì)
大理社會經(jīng)濟(jì)較南詔時有較大發(fā)展。大理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已和四川資中、榮縣相差無幾。畜牧業(yè)頗為發(fā)達(dá),每年有數(shù)千匹馬販到廣西。手工業(yè)很興盛,冶鐵業(yè)水平甚高,對外貿(mào)易發(fā)達(dá),交通四通八達(dá)。內(nèi)地先進(jìn)的科學(xué)文化傳入云南,對各族人民起了促進(jìn)作用。與緬甸、越南、馬來亞、印度、波斯等國家都有貿(mào)易往來。
文化
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漢族文化,在漢文化的影響下,產(chǎn)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漢字寫白語,讀白音的。今昆明古幢公園內(nèi)的石幢,是大理時石雕的僅存碩果。此外,壁畫和木刻藝術(shù)也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
佛教在南詔時傳入云南,至大理時盛行。儒家的教條與佛教的道義幾乎融而為一。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有所謂“釋儒”(又稱“儒釋”),而且任用師僧為官。師僧也通過科舉考試取得政治地位?烧f大理國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多位國王都曾先后禪位為僧。
當(dāng)?shù)孛袼字v究“家無貧富皆有佛堂,少長手不釋念珠!贝罄韲c南詔被稱為“妙香古國”不僅是因為這時期佛教僧徒眾多,更重要的是佛教的三大體系在這里都存在,這里還是云南境內(nèi)的佛教支系阿吒力教主要流傳地。
外交
大理與緬甸、越南、馬來亞、印度、波斯等國家都有貿(mào)易往來。十一世紀(jì),緬甸蒲甘王國一世王阿奴律院率領(lǐng)使團(tuán)到大理朝拜佛牙,受到大理國的熱情接待。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的《張勝溫畫卷》,是一部輝煌巨作,畫了大理國國王利貞皇帝率文武群臣官員虔誠禮佛的景象;畫了大理國佛教的諸佛、菩薩等;還畫了“16大國王眾”參加禮佛的勝況。
軍事
整個大理國時期,對內(nèi)對外戰(zhàn)爭不如南詔頻繁,規(guī)模也不如南詔龐大。大理國軍隊都與南詔相與領(lǐng)頑,其本上不存在弱于南詔的狀況。大理國軍隊曾經(jīng)先后遠(yuǎn)涉今貴州西部、越南北部以及緬甸北部諸地,說明大理是有力量進(jìn)行域外作戰(zhàn)的。而且,從元初鬢貧軍被蒙古倚重東征西討、所向克捷來看,大理國常備軍的戰(zhàn)斗力絕對不弱第三,大理國沒有對宋朝發(fā)動軍事行動,是雙方相互克制的理想結(jié)果,與軍事力量的強(qiáng)弱沒有關(guān)系。因此,說大理國軍事力量不如南詔的觀點(diǎn),還需要更多的令人信服的證據(jù) 。
疆域
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今天的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qū),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shù)地區(qū)。
政區(qū)與南詔相當(dāng),東至普安路之橫山(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今緬甸杰沙),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相當(dāng)于今天云南省面積的2.9倍。
行政
大理國后期廢除了節(jié)度和都督的軍事轄區(qū),對其他建制略作了調(diào)整,設(shè)置八府、四郡、四鎮(zhèn)。
八府:除大理首府以外的善闡府(今昆明)、威楚府(今楚雄)、統(tǒng)矢府(即弄棟府,今姚安)、會川府(今會理)、建昌府(今西昌)、騰越府(今騰沖)、謀統(tǒng)府(今鶴慶)、永昌府(今保山);
四郡:東川郡(今會澤)、石城郡(今曲靖)、河陽郡(今澄江)、秀山郡(今通海);
四鎮(zhèn):西北的成紀(jì)鎮(zhèn)(今永勝)、西南的蒙合鎮(zhèn)(今巍山)、西部的鎮(zhèn)西鎮(zhèn)(今盈江)、東部的最寧鎮(zhèn)(今開遠(yuǎn))。
三十七部:普摩部(今曲靖)、磨彌部(今沾益)、納垢部(今馬龍)、羅鳩部(今羅平)、夜苴部(今富源)、磨彌殿部(今宣威)、落溫部(今陸良)、落蒙部(今路南)、師宗部(今師宗)、仁德部(今尋甸)、閟畔部(今東川)、嵩盟部(今嵩明)、際鹿部(今瀘西)、維摩部(今丘北)、彌勒部(今彌勒)、陽城堡部(今晉寧)、強(qiáng)宗部(今陽宗海)、步雄部(今江川)、羅加部(今澄江)、寧部(今華寧)、休臘部(今河西)、因遠(yuǎn)部(今元江)、羅婺部(今武定)、華竹部(今元謀)、羅部(今羅次)、屈中司部(今開遠(yuǎn))、納樓部(今蒙自)、教合部(今文山)、矣尼迦部(今馬關(guān))、王弄山部(今河口)、烏蒙部(今昭通)、乃娘部(今彝良)、芒布部(今鎮(zhèn)雄)、烏撒部(今威寧)、于矢部(今普安)、休制部(今玉溪)、嶍峨部(今峨山)
賧(甸)等則隸屬大理首府、府、郡、鎮(zhèn)。
世系
帝王列表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備注 |
---|---|---|---|---|---|
前大理 | |||||
太祖 | 神圣文武皇帝 | 段思平 | 937-944 | 文德938-941 神武941-944 | |
段思英 | 945-946 | 文經(jīng)945 | 段思平之子,被廢為僧, | ||
太宗 | 圣慈文武皇帝 | 段思良(又名段思胄) | 946-951 | 至治946-951 | 段思平之弟, |
至道廣慈皇帝 | 段思聰 | 952-968 | 明德952-953 廣德954-968 順德968 | 段思良之子 | |
應(yīng)道皇帝 | 段素順 | 969-985 | 明政969-985 | 段思聰之子 | |
昭明皇帝 | 段素英 | 986-1009 | 廣明986-1004 明應(yīng)1005-1006 明統(tǒng)1006? 明圣1007? 明治1008?-1009 | 段素順之子 | |
宣肅皇帝 | 段素廉 | 1010-1022 | 明啟1010-1022 | 段素英之子 | |
秉義皇帝 | 段素隆 | 1023-1026 | 明通1023-1026 | 段素英之孫、段素廉之侄, | |
圣德皇帝 | 段素真 | 1027-1041 | 正治1027-1041 | 段素英的曾孫、段素隆之侄, | |
段素興 | 1041-1044 | 圣明1041-1044 天明1044 | 段素真之孫,荒淫被廢, | ||
興宗 | 孝德皇帝 | 段思廉 | 1045-1075 | 保安1045-1052 正安1053-1059 正德1059-1064 保德1064-1074 明侯1075 | 段智思的曾孫、段思平的玄孫, |
段廉義 | 1075-1080 | 上德1075-1076 廣安1077-1080 | 段思廉之子,被楊義貞弒殺, | ||
段壽輝 | 1080-1081 | 上明1081 | 段思廉之孫、段廉義之侄,禪位為僧, | ||
段正明 | 1081-1094 | 保定1082-? 建安? 天佑?-1094 | 段思廉之孫、段壽輝堂弟,被廢為僧, | ||
大中國 | |||||
富有圣德表正皇帝 | 高升泰 | 1094-1096 | 上治1094-1096 | 原為善闡侯,后廢帝自立。 | |
后大理 | |||||
中宗 | 文安皇帝 | 段正淳 | 1096-1108 | 天授1096 開明1097-1102 天政1103-1104 文安1105-1108 | 段正明之弟, |
憲宗 | 宣仁皇帝 | 段正嚴(yán)(段和譽(yù)、段譽(yù)) | 1108-1147 | 日新1108-1109 文治1110-? 永嘉?-1128 保天1129-? 廣運(yùn)?-1147 | 段正淳之子,被宋朝冊封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云南節(jié)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后因諸子內(nèi)爭外叛, |
景宗 | 正康皇帝 | 段正興(段易長、段義長) | 1147-1171 | 永貞1147-1148 大寶1149-1155 龍興1155-1161 盛明1162 建德1163-1171 | 段正嚴(yán)之子,在相國高量成的支持下于皇位之爭中勝出, |
宣宗 | 功極皇帝 | 段智興 | 1172-1200 | 利貞1172-1175 盛德1176-1180 嘉會1181-1184 元亨1185-1195 安定1195-1200 | 段正興之子,稱帝時期大修佛寺,大損國力。終日崇佛, |
英宗 | 亨天皇帝 | 段智廉 | 1201-1204 | 鳳歷1201-? 元壽?-1204 | 段智興之子 |
神宗 | 段智祥 | 1205-1238 | 天開1205-1225 天輔1226-1229 仁壽1230-1238 | 段智興之子、段智廉之弟。在位期間政治清明,治國有方, | |
孝義皇帝 | 段祥興 | 1239-1251 | 道隆1239-1251 | 段智祥之子,在位時蒙古南侵, | |
段興智 | 1252-1254 | 利正1152 興正1152 天定1152-1154 | 段祥興之子,亡國后被蒙古封為大理世襲總管,賜金符 |
相國高氏
高泰明(1096—1116)
高泰運(yùn)(1116—1119)
高明順(1119—?)
高順貞
高量成(1141—1150)
高貞壽(1150—?)
高壽昌
高觀音隆
高貞明(1174—1176)
高觀音妙(1176—?)
高觀音政
高阿育
高逾城隆
高泰祥(1237—1253)
世襲總管
段興智(1254—1261)
段實(shí)(1261—1282)
段忠(1282—1283)
段慶(1284—1307)
段正(1307—1317)
段隆(1317—1328)
段。1328—1332)
段義(1333—1334)
段光(1334—1344)
段功(1345—1365)
段寶(1365—1381)
段明(1381—1382)
段世(1382—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