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在古代常用于戰(zhàn)爭中指揮軍隊進退,也常用于宴會、樂舞中。銅鼓是中國古代悠久而燦爛文化的結(jié)晶,是中國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東方藝術(shù)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藝術(shù)寶庫之珍藏。銅鼓在越南、老撾、緬甸和泰國甚至印度尼西亞諸島也有流傳。
2016年1月10日,由廣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壯族銅鼓鑄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韋啟初、韋啟參兄弟倆設(shè)計制作的一面直徑4.2米、高2.6米、重達7噸的巨大銅鼓,是目前世界最大銅鼓
銅鼓形狀像圓鼓,有各式圖案,有的銅鼓上還有蟾蜍圖案。銅鼓的直徑有大到2.3米,小的有0.7米。至今中國出土的銅鼓有一千五百多個。在老撾也發(fā)現(xiàn)二百多個銅鼓,泰國民間收藏和出土的則有上千個。
主要特征
銅鼓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具有特殊社會意義的銅器,它原是一種打擊樂器,以后又渲化為權(quán)力和財富的象征。被視之為一種珍貴的 重器 或禮器,因此也成為被祭祀的對象。自春秋戰(zhàn)國直至明清均有銅鼓,而以漢代制作得最為精美,式樣最多。依照銅鼓流行地區(qū)和式樣不同,可分為滇系和粵系兩大系統(tǒng)。大體上滇系銅鼓體型較小,花紋大都用單弦分暈,暈圈構(gòu)成大小寬窄的變化;浵点~鼓體型高大,鼓面多有立體的青蛙浮雕。
銅鼓的裝飾花紋,常見以下幾種:太陽紋是銅鼓最普遍的鼓面中心飾紋,它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滇系的太陽紋光芒呈長的銳角,而粵系的太陽紋光芒則細長如針。
蛙紋是最富特色的一種裝飾,均作立體浮雕狀,有四只、五只、六只不等。這些蛙有的全部面向鼓心,有的背向鼓心,有的向一個方向旋轉(zhuǎn)。最有趣味的是疊蛙,也稱累蹲蛙,大蛙背上蹲小蛙,有多達三四層的。
鷺鳥紋:鳥頭有大的羽冠,作飛翔狀,姿態(tài)優(yōu)美。
此外,還有舞蹈紋、競渡紋等。
民族樂器
銅鼓,公元前7世紀開始出現(xiàn)。銅鼓全部銅鑄,一般的銅鼓鼓面直徑約五十公分,高約三十公分(個別的較大)。鼓腔中空,無底。兩側(cè)有銅環(huán)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紋。 銅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紋,分為八個類型: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廣西北流出土一面銅鼓,高67.5、面徑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現(xiàn)今世界最大的銅鼓。全國各地收藏的銅鼓已達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間還有200余面。中國是世界上發(fā)現(xiàn)銅鼓數(shù)量最多、鑄造和使用銅鼓時代最早、歷史最長的地區(qū)。
后流傳到東南亞地區(qū),如仰光,作用巨大。一般用于祭祀、樂器、召集、婚慶、節(jié)日等等。
演奏方法
舞蹈時把銅鼓懸掛起來,一人用鼓槌敲擊鼓面,一人手執(zhí)木桶對準鼓底,以增加共鳴,聲音渾厚深沉,能傳遠處。舞者(一般是集體)圍著銅鼓,隨著鼓點節(jié)奏起舞。
分類
萬家壩型銅鼓
以云南省楚雄市萬家壩古墓葬群出土的銅鼓為代 表的一類銅鼓。時值 公元前8世紀的春秋中期到公元前5世紀的戰(zhàn)國中期。這種銅鼓鼓壁較厚,工藝粗糙,鼓面無花紋或花紋較簡單,胸大于鼓面,是 迄今所知最早的銅鼓。由于它的鼓面還殘存有炊煙痕跡,足以證明它是古代由做飯的銅釜向銅鼓演變發(fā)展過程中,處于炊具與樂器混用的最初階段。
石寨山型銅鼓
以云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古墓葬群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銅鼓。時值公元前4世紀的戰(zhàn)國初期到公元前1世紀的東漢初年。流行于云南晉寧、四川會理、貴州赫章、廣西玉林等廣大地區(qū)。 這種銅鼓是萬家壩型銅鼓的繼承與發(fā)展,鼓面較寬,鑄造工藝也較精細,紋飾多樣,其中有 翔鷺羽人、龍舟競渡、瘤牛、剽牛祭祀和環(huán)形、同心、鋸齒等紋飾。反映了我國古代豐富多彩的生活圖景,表現(xiàn)了銅鼓鑄造技藝日臻完善、進入了發(fā)展階段。石寨山型銅鼓在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也有流傳。
冷水沖型銅鼓
以廣西藤縣橫村冷水沖出土的銅鼓為代表 的一類銅鼓。時值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晚期到12世紀的北宋時期。流行于四川、廣西、云南、貴州等省區(qū)和左江、右江、郁江、黔江、潯江流域一帶。這種銅鼓形體瘦高、鼓體較大,花紋密集而趨于圖案化,飾有變形翔鷺、變形羽人和變形龍 舟紋,重要特征是鼓面四周鑄有蛙飾和鳥獸、人物等立體造型,奇異多姿。是石寨山 型銅鼓的繼承和發(fā)展,并進入了成熟的階段。
遵義型銅鼓
以貴州時值10 世紀的五代到14世紀的元代時期。流行于以貴州、廣西北部為中心的黔、桂、滇等省區(qū)。
這種銅鼓,鼓面無立體蛙、獸飾物,它的花紋和圖案也衰退簡化。是由冷水沖型銅鼓蛻變而來,也是由冷水沖型銅鼓演變到麻江型銅鼓的過渡形式。
麻江型銅鼓
以貴州省麻江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銅鼓。時值12 世紀南宋 初年到19世紀清代晚期。廣泛流行于兩廣、滇、黔、川、湘、海南等省區(qū)。麻江型銅鼓,鼓型矮小、數(shù)量最多。這種銅鼓的重要特征是體型扁矮,鼓壁較薄,發(fā)音效果好。在鼓面的同心暈圈中,鑄有十二 生肖、八卦、盤龍等多種浮雕,并有“成化”、“萬歷”等漢字紀年銘文。由于鑄造 工藝精湛、飾紋豐富多彩和音響效果俱佳,使銅鼓發(fā)展到顛峰階段。麻江型銅鼓,還流傳于越南北部廣大地區(qū)。
北流型銅鼓
廣西北流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銅鼓 。時值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到10世紀的唐末。流行于廣西北流、陸川、容縣、浦北、廣東高州等地。這種銅鼓的特征是:面大于胸,胸部略直,鼓腰收束、凹處平緩,足部較高。鼓面的立體蛙飾瘦小,蛙身無紋,一般為四只。
靈山型銅鼓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靈山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 銅鼓。時當公元3世紀東漢末年到10世紀的晚唐時期。主要流行于兩廣地區(qū)。
這種銅鼓與北流型銅鼓形制相近,鼓面大于胸,胸部較為平直,鼓面花紋精細,多為云雷紋、線紋和鳥紋等紋飾。它的特征是:鼓面無立體蛙飾,而鑄有三只腳蟾蜍六只。鼓背也有紋飾。
西盟型銅鼓
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佤族村寨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 一類銅鼓。時值公元8世紀唐代到20世紀清代末期。流行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德宏、臨滄、西雙版納 、西盟等地,是佤族、傣族和克木人所用的樂器。鼓身較小,呈直筒形,面大于胸,腰、足無明顯區(qū)分。 這種銅鼓,鑄造精巧,鼓身輕薄,音響效果好。它的特征是:鼓面鑄有立體蛙飾,并兩三只 重疊一起,等距分為四組。有的還鑄出立體小象、蛇、海螺、玉樹等浮雕,由四只象雕作耳 ,獨特而別致。西盟型銅鼓,還流傳于緬甸、泰國、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尤其在緬甸北部克耶邦的克倫族中 廣為使用。故國外學者稱其為“克倫鼓”。
花紋及寓意
銅鼓制作工藝考究,用以銅為主要成分的銅、錫、鋁合金等鑄造。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渾然一體。鼓身上段為胸,中段是腰,下段是足,腰間有兩對鼓耳。銅鼓大小、輕重不一,鼓面多鑄有太陽紋、翎眼紋、云紋、乳釘紋、櫛紋、游旗紋等紋飾。按照名史家黃現(xiàn)璠所撰《銅鼓及其花紋的新探索》一文中所言,銅鼓的花紋,反映如下幾個意思:
自然崇拜
人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對于陰陽雨雪的變化,知道與太陽有密切關(guān)系,但不了解這種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原因,產(chǎn)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故鼓面正中必畫以太陽,反映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必需陽光。
雨水渴望
銅鼓上的連續(xù)回旋形構(gòu)造.方形的叫雷紋,圓形的叫云紋。它早巳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陶器上,甲骨文中可看出它的演變,商周時代把它加以發(fā)展.裝飾在銅器上,銅鼓用它作花紋圖案,反映了先民一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其中雷紋影響最大,為求雨多建雷廟。
圖騰崇拜
作為圖騰崇拜的反映,鼓面飾有四至八只蛙,有的大蛙負小蛙,有的大蛙中還有數(shù)只小蛙。這是古人對蛙的崇拜。因“蛙鳴即銅鼓(鼓)精”、“鼓聲宏者為上”,龜蛙能知天時,故視為神物。至于翔鷺紋、十二生肖、錢紋等,都與農(nóng)業(yè)人生產(chǎn)有密切關(guān)系的自然現(xiàn)象和生物有關(guān)。
相關(guān)習俗
敲擊銅鼓伴隨歌舞,常常與祈年禳災(zāi)等宗教祭祀活動密切相關(guān)。我國歷代詩人墨客對敲擊銅鼓,載歌載舞賽神的情景有許多生動、形象的描繪。如唐代詩人溫庭筠在《河瀆神》中詠道:“銅鼓賽神來。滿庭幡蓋徘徊。水村江浦過風雷,楚山如畫煙開。離別櫓聲空蕭索,玉容惆帳妝薄。青麥燕飛落落,卷簾愁對珠閣!
五代詞人孫光憲在一首《菩薩蠻》中寫道:“木棉花映叢祠小,越禽聲里春光曉。銅鼓與蠻歌。南人祈賽多?头L正急,茜袖偎檣立。板浦幾回頭,煙波無限愁!
詩詞中有明媚旖旎的南國春光,又有在大好春色中,伴隨陣陣鼓聲和粗獷的歌聲,舞蹈賽神的熱烈場面。在科學極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很低,人民“俗信妖巫,擊銅鼓以祈禱”和“擊銅鼓沙鑼以祀鬼神”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這種宗教祭祀活動在西南邊遠山區(qū),尤其是長江兩岸及兩廣一帶特別盛行。我國古代詩人一再把銅鼓賽江神的風情載入他們的詩篇,唐朝詩人許渾在《送南客歸有懷》中吟道: “綠水暖青菇,湘潭萬里春。瓦樽迎海客,銅鼓賽江神。避雨松楓岸,看云楊柳津。長安一杯酒,座上有歸人!
世界紀錄
2016年1月10日,一面直徑4.2米、高2.6米、重達7噸的巨大銅鼓,經(jīng)廣西環(huán)江韋氏民間銅鼓鑄造廠20個工人長達6個多月的日夜奮戰(zhàn),終于鑄造出爐,作為迎接新年的“賀禮”。
該銅鼓由廣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壯族銅鼓鑄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韋啟初、韋啟參兄弟倆設(shè)計制作。鐵匠出身的兄弟倆,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采用沙模鑄造方法攻克了銅鼓鑄造中的道道難關(guān),經(jīng)過多年揣摩、反復(fù)試驗,在歷經(jīng)數(shù)不清的失敗之后,終于掌握了一次性成型鑄造技藝和其他核心技藝。
該面銅鼓是目前世界最大銅鼓,將于2016年1月16日在廣西桂林市為銅鼓舉行吉尼斯世界紀錄評審活動。
最大的銅鼓:2018年6月29日,一面在廣西河池市鑄造的巨型銅鼓,成功挑戰(zhàn)最大的銅鼓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此鼓為雙面鼓,鼓面直徑6.68米,鼓身厚度2.88米。(吉尼斯)
古代樂器
銅鼓在古代常用于戰(zhàn)爭中指揮軍隊進退,也常用于宴會、樂舞中。商至戰(zhàn)國的銅鼓目前見到的只有兩例:一例是一件橫置的兩面鼓,鼓面鑄成類似鱷魚皮的花紋,鼓身鑄雙鳥,是商代器;另一例有兩件,筒狀,底中空,是春秋時期的秦器!逗鬂h書·馬援傳》有關(guān)于銅鼓的記載。銅鼓都為青銅鑄,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徑在一百厘米以上,最小的僅十余厘米,重量自數(shù)十斤至數(shù)百斤不等。鼓面有浮雕圖案,中心為月光形,邊緣為蟾蜍等。鼓身全部有花紋圍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