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嶗山簡介

    2021-10-03    青島   

    嶗山,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qū),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嶗山的最高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地處北緯36°10′,東經(jīng)120°37′,海拔1132.7米,峰頂面積約1.5平方公里,為嶗山的主峰。

    嶗山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當?shù)赜幸痪涔耪Z說:“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東高而懸崖傍海,西緩而丘陵起伏,山區(qū)面積446平方公里。山脈以嶗頂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兩個方向延伸較長,形成了巨峰、三標山、石門山和午山四條支脈,嶗山的余脈沿東海岸向北至即墨區(qū)的東部,西抵膠州灣畔,西南方向的余脈則延伸到青島市區(qū),形成了市區(qū)的十余個山頭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

    嶗山

    山系概況

    嶗山屬膠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陸膠近地盾的南部,構造體系屬新華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構造部位。

    從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已成為復背褶皺。距今約0.8~1.29億年的燕山運動晚期,相繼有熔巖噴發(fā)和花崗巖的廣泛侵入,緩慢冷卻上升,逐步構成現(xiàn)存的地質輪廓,東部有花崗巖侵入形成嶗山山脈,西部由火山巖形成波狀平原,中部為丘陵過渡帶及墨水、白沙、張村、桃源等河下游形成的小沖積平原。

    地質特點

    地質形成

    嶗山山體從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已成為復背褶皺,而嶗山這塊巨大的花崗巖體是從白堊紀開始形成的。據(jù)今約6800萬年至13000萬年的燕山運動晚期,從地殼深處上涌的熾熱熔融的巖漿,在地面以下幾公里的地方冷凝。巖石有肉紅色、白色,礦物結晶成粒狀,地質上命名為“嶗山花崗巖”,但在它誕生時,并沒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來,地殼抬升,上邊覆蓋著的巖石逐漸被累年的風霜雨雪和經(jīng)久的流水剝蝕掉,才露出了花崗巖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萬年以來,才開始呈現(xiàn)為現(xiàn)在的輪廓。嶗山面貌是第四紀末期,亦即在近幾萬年的滄桑變化中。

    嶗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劍峰千仞、山巒巍峨和各種奇石怪巖。嶗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犬齒交錯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們是1萬多年前末次冰期時形成的。自然環(huán)境十分惡劣,第四紀幾度進侵的海水已退卻到?jīng)_繩附近一帶,黃渤海成為一片荒原,氣候干冷。此時,日夜之間、冬夏之間溫差很大,花崗巖在寒凍作用下,機械風化很快,大塊大塊巖石崩裂,形成參差不齊、面貌崢嶸的山峰。下層的花崗巖地貌,多是1萬年來冰后期形成的。此時,大;貧w,化學風化占了優(yōu)勢,雨水和地衣植物參與這種風化,將質地均勻的花崗巖由表及里一層層剝離,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巖塊,或原來沒動的巖石,遂形成一個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構成了嶗山的這種雄偉、奇特的地貌形態(tài)。

    地質構成

    山區(qū)地質構造屬斷塊隆起,中生代構造線大致以北北東及北東向的大斷裂特別發(fā)育,其次為北西向,一般以壓性及壓扭性斷裂為主。山區(qū)地質構造分三類:華夏系構造,壓扭性斷裂多發(fā)育在東部山區(qū),控制了嶗山花崗巖及其巖脈的分布,多次性活動,規(guī)模較大,一般為北東走向,主要有前金—夏莊—大棗園斷裂、浦里—北宅—浮山斷裂。新華夏系構造,發(fā)育在山區(qū)東部及南部,多為北東向,局部為北西向,屬以扭性為主壓扭性斷裂,主要有源頭—羅圈澗斷裂、鐵家莊—前埠頭斷裂、溝崖—枯桃—朱家洼斷裂和下河—漢河—南窯斷裂。

    東西向構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東西,多呈陡坎或負地形,主要有鐵騎山—土寨斷裂、后金—樓金石斷裂等,由于構造的多次性活動,使周圍巖石節(jié)理裂隙比較發(fā)育。

    主要山脈

    嶗山按其山脈的自然走向,可分為4個支脈。

    巨峰支脈:嶗山按其山脈的自然走向,可分為4個支脈。巨峰支脈包括巨峰干脊主體和東流水直插黃海諸山,最高峰為巨峰,位于山區(qū)東部,海拔1132.7米;三標山支脈包括石人河以西和白沙河以北的諸山,主峰為三標山,位于山區(qū)西北部,海拔683米;石門山支脈包括白沙河以南和張村以北的諸山,主峰為石門山,位于山區(qū)西部,海拔570米;午山支脈包括張村河以南和黃海北岸的諸山,主峰為午山,位于山區(qū)西南部,海拔398.3米。嶗山之余脈,北至即墨區(qū),西抵膠州灣畔,西南延伸到青島市區(qū)。巨峰為嶗山的主體,支脈四出,分東北、東、東南、南、西五個小分支。

    三標山支脈:三標山俗稱標山,為嶗山向西北延伸的一大支脈,分干脊、東北、西南三個分支。

    石門山支脈:石門山支脈以巨峰西支的茶澗為界,分南北兩支。茶澗北支,北行至觀嶗石屋又分南、北兩支。南支在南九河以西、張村河以東與南,即午山支脈;北支東起北九水,西至柳樹臺北流水,至峪夼約10公里,其間以鉅山為最高,海拔600米以上的有芙蓉峰、花花浪子諸峰。以峪夼為界,向西分出南、中、北三條支脈,統(tǒng)稱石門山支脈。

    午山支脈:午山支脈在嶗山區(qū)的西南部。由觀嶗石屋向南西下,有磨石屋、松山、小嶗頂、煙臺頂,南九水河以西和張村河東南,有魯度山、蓮花山、平頂山等,迤西為午山、石老人,又西斷而復起為浮山,北去為錯埠嶺、大山、孤山、四方嶺,西南去為湛山、太平山、信號山,盡處為團島。

    資源概況

    土壤

    嶗山土壤的成土母巖,主要是中生代花崗巖酸性巖類及噴發(fā)熔巖基性巖類,其母質有現(xiàn)代殘積物、洪積沖積物、河流沖積物、河海相沉積物5大類。據(jù)1982年土壤普查統(tǒng)計,嶗山山區(qū)內有棕壤、潮土、鹽土3個土類,其下分7個亞類、12個土屬、26個土種。

    植被

    嶗山地處亞熱帶之終,北溫帶之始,又瀕臨黃海,故氣候溫和濕潤,宜于南北各方多種植物在此生長或馴化繁殖。由于地形復雜,植物種類繁多,形成森林、灌木叢、草叢、沙生植物、鹽生植物及農(nóng)業(yè)栽培等多種植被類型。

    水資源

    嶗山有攔蓄的地上水約3.17億立方米,地下水約1.12億立方米,扣去重復量0.93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約為3.36億立方米。地表水主要集中在6~8月汛期,年際變化大,地區(qū)分布也不平衡。地下水由于各區(qū)域地形水文地質條件的不同,其類型分布及運動規(guī)律都有明顯差異。第四紀松散層孔隙水含水組主要分布于山前、河肩地帶,含水豐富,水質良好,開采方便。基巖風化構造裂隙孔隙水,由于局部殘積層較厚,溝谷下切較深,形成下降泉,是著名的嶗山礦泉水發(fā)源地。

    礦藏資源

    嶗山域內蘊藏大量花崗巖,另有少量白堊土及云母,其他礦藏甚微。明代黃宗昌《嶗山志》中僅記有試金石、綠石、文石及五色石等。清代《即墨縣志》則記有試金石、高山石、綠石、海綠石、五色石、田橫島石(可琢硯)、鏨子石、墨晶、茶晶、紫石英、馬蹄石。

    生物資源

    野生動物

    嶗山山區(qū)的野生動物,大體分為獸類、鳥類、海洋生物類和淡水魚類。據(jù)《元史》記載,古代嶗山有虎,已絕跡。

    清同治版《即墨縣志》記載,清以前嶗山狼較多,深山內白晝可見。1930年青島市政府公布準許獵狩之野生動物有“野豬、狼、兔、狐貍、野貓、鼬鼠等”。1949年后,嶗山的主要野生獸類有狐貍、野兔、獾、貉、黃鼬等。清同治版《即墨縣志》記載,嶗山有烏鴉、鶯、鳩、雉、雁、鳧、鳶、鷹、鴇、鷗、鸛、灰鶴、燕、布谷、倉庚、鴿、啄木、寒號、鴛鴦、鵲、雀、鶉等28種鳥類。1930年鳥類專家壽振黃對嶗山的鳥類進行了系統(tǒng)調查,記載了鵲、雀、燕、雁等250余種。1983年嶗山縣鳥類自然保護區(qū)管理站對嶗山的鳥類資源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嶗山共有鳥類230余種,隸屬10目、30科、63屬,其中食蟲鳥86種、食鼠鳥17種。據(jù)1984年就225種鳥類進行的調查,計有留鳥15種、夏候鳥85種、冬候鳥18種、旅鳥107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禽,一類的4種,二類的28種。另據(jù)野外調查統(tǒng)計,1986年途經(jīng)嶗山的候鳥多達300多萬只,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禽和猛禽多達50萬只以上。

    嶗山海洋資源豐富,沿海魚種約87科、155屬、200余種。沿海15米等深線以內生物主要為貝類、甲類、軟體類及藻類,共有310余種。

    嶗山野生淡水魚類有4科、9屬、9種。

    野生植物

    嶗山山區(qū)植物分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兩大類。

    木本植物有72科、156屬、328種和變種,多為自然野生,資源極其豐富。

    嶗山山區(qū)的雜草、野花等草本植物有900余種,其中以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為常見品種。

    嶗山的水果有7種、14屬、377個品種。

    藥材

    藥用植物資源有173個科近1100種,列山東省第一位。其中有益母草、丹參、藁本、桔梗、黃芩、黃芪、北細辛、草烏、徐長卿、前胡、紫草、元胡、山茱萸、柴胡、連翹、太子參、蒼術、黃精、玉竹、黃柏等中藥材。

    地理環(huán)境

    位置境域

    嶗山位于山東半島南部的黃海之濱,距青島市中心40余公里。地處北緯36°05u2032~36°19u2032,東經(jīng)120°24u2032~120°42u2032。山區(qū)東南二面瀕臨大海,西部自南而北與青島市區(qū)的市南區(qū)、市北區(qū)、四方區(qū)、李滄區(qū)、城陽區(qū)接壤,北部與即墨市相鄰。繞山區(qū)東南的海岸線長87.3公里,形成了13個有名稱的海灣,有大小島嶼16個。

    嶗山,東高而懸崖傍海,西緩而丘陵起伏,山區(qū)面積446平方公里。山脈以嶗頂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兩個方向延伸較長,形成了巨峰、三標山、石門山和午山四條支脈,嶗山的余脈沿東海岸向北至即墨市的東部,西抵膠州灣畔,西南方向的余脈則延伸到青島市區(qū),形成了市區(qū)的十余個山頭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

    河流

    嶗山山區(qū)共有23條主要河流,由山區(qū)中部呈放射狀擴展分布。其中,向西流入膠州灣的有白沙河、五龍河、石門河、惜福鎮(zhèn)河、小水河、李村河、張村河、王埠河等8條;向東流入黃海的有土寨河、石人河、王哥莊西山河、王哥莊河、曉望河、刁龍嘴河、泉心河、石頭河等8條;向南流入黃海的有南九水河、西登瀛河、小河東河、涼水河、流清河、八水河等6條;向北流入即墨市的只有葛家河1條。這些河的特點是源短、流急、屬季節(jié)性河、多直流入海。

    海域

    海岸:嶗山東南兩面臨海,繞山海岸線長87.3公里。嶗山海岸線北起江家土寨后小北河口,南至嶗山頭又折而西,直到麥島西山根,繞山區(qū)海岸線長達87.3公里。由于受燕山運動晚期花崗巖侵入影響,嶗山山區(qū)的山體延伸入海,構成了沿海的陡壁、岬角、島礁、海灣和潮灘。嶗山海岸基本為海蝕地貌。嶗山沿海屬基巖海岸類型。

    海灘:嶗山屬基巖型海岸,故其海灘甚不發(fā)育,即有海灘之處,也多為巖灘、散礁、碎石和粗砂礫石。潮間帶之物質組成,主要為礫沙、細沙,或亞細沙、亞沙土、泥沙、沙泥或泥。主要有王哥莊灘、仰口灘、八水河灘 、流清河灘、東松口灘 、沙子口灘 、大江口灘。

    潮汐海水:嶗山海域屬正規(guī)半日潮類型,每個太陽日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高潮出現(xiàn)在月亮中天后4小時50分,低潮出現(xiàn)在月亮中天后11小時零2分。嶗山近海面海水表層年平均水溫為13.5℃。最低水溫在1月,平均1.77℃,嚴寒年代,沙子口灣淺灘海水結薄冰。最高水溫在8月,平均24.5℃。

    氣候

    嶗山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具有雨水豐富,年溫適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的特點。由于瀕臨黃海,受海洋的調節(jié)作用,又表現(xiàn)出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和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點。嶗山因受海洋影響,加之地形復雜,東部山區(qū)降水較多,空氣濕潤,小氣候區(qū)明顯,太清宮附近被譽為“小江南”,巨峰北則名為“小關東”,中部低山和丘陵區(qū)降水適中,形成半濕潤溫和區(qū)。

    嶗山四季分明,特征突出。嶗山地處季風氣候區(qū),受海洋影響,溫度適中,冬暖夏涼,年振幅和晝夜溫差較小。嶗山境內的降水量隨季節(jié)而變化。境內月降水量振幅較大,春旱,夏雨集中,秋不穩(wěn)定,冬季最少。歷年平均降水為84.3天。嶗山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中旬。無霜期累年平均為179天。嶗山于11月至翌年3月多北和西北風,4~8月多南和東南風,9~10月北風和南風風勢基本相等。

    名稱演變

    “勞山”最早出自《詩經(jīng)》“山川悠遠,維其勞矣”、 《詩經(jīng)·小雅·魚藻之什》鄭箋云:“勞勞,廣闊”。但對“勞山”的解釋也不盡一致。一說該山雄險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勞,故稱“勞山”。二說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考證,秦始皇到嶗山時,勞民傷財,因此稱為“勞山”。 《后漢書·逄萌傳》、《魏書·釋老志》、《魏書·高祖紀》、南朝梁弘景《名醫(yī)別錄》、唐《元和郡縣志》、《齊乘》、清《一統(tǒng)志》沿用“勞山”。

    “不其山”出自《漢書·武帝紀》。根據(jù)20世紀50年代考古學家王獻唐在該山北部原始社會遺址的考古發(fā)掘,證實遠古時期該山北部生活著“不族”和“其族”兩個部落,地以族為名,山也以族為名,稱不其山。《三國志·崔琰傳》沿用“不其山”。

    “勞盛山”出自東漢王充《論衡》。南北朝《四極明科》、未《太平寰寧記》、顧炎武《勞山考》沿用“勞盛山”。

    “牢山”出自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年)晉法顯《佛國記》。一是源于當?shù)厝苏J為此山堅如磐石,驅之不動,為牢固之山,故稱“牢山”。另一說法,中國古代星象學中認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區(qū)域有一種對應的聯(lián)系,在三十六天罡星中,天牢星與此山相對,故以“牢山”名之!段簳さ匦沃尽、《新唐書·姜撫傳》、《宋史·甄棲真?zhèn)鳌、《金史·地理志》、《元史·釋老志》、元《齊乘》沿用“牢山”。

    “嶗山” 最早見于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明僧紹傳》。明末黃宗昌修《嶗山志》后,“嶗山”一名逐漸被采用,!渡褶r(nóng)百草》、《本草圍經(jīng)》沿用“嶗山”,清黃宗昌修《嶗山志》以后至今使用“嶗山”。

    “大勞山和小勞山”出自天順圣皇后光宅元年(684年)唐李賢《后漢書注》,書中把該山北部的一部分稱為“大勞山”,把該山西南部的一部分稱為“小勞山”,又簡稱為“二勞山”。唐杜佑《通典》沿用“大勞山和小勞山”。

    “輔唐山”出自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牛素《紀聞》,是唐玄宗時所改,時道士王旻受玄宗恩寵,南岳道士李華周恐玄宗貪戀世間樂事不再修道,于是勸王出京,王遂向玄宗提出到牢山煉丹的請求,玄宗準許,并改“牢山”為“輔唐山”。《太平廣記》沿用“輔唐山”。

    “牢盛山”出自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平寰宇記》。

    金大安元年(1209年)邱處機始用“鰲山”,僅見于元、明兩代的碑記。元代道教全真龍門派的創(chuàng)始人邱處機到嶗山后,見嶗山背負平川,面對大海,形同巨鰲雄踞于東海萬里碧波之上,遂作詩:“嶗山本即是鱉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跡近人間!背杉己闺贩馇裉帣C為國師神仙后,令其掌管天下道事,眾道奉師之意,稱此山為“鰲山”。

    綜上,該山本名應為“勞”或“嶗”,漢代稱“不其”,晉及南北朝稱“牢”,唐代又有“大勞、小勞”和“輔唐”之稱,明、清兩代以“勞”、“嶗”為主,“牢”、“鰲”兼而用之,至近代才專用“嶗”字。

    人文歷史

    道教文化

    歷史沿革

    因地處海濱,巖深谷幽,風景秀美,自古便被人們譽為“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傳說山中不僅住有神仙,而且還有可致長生不老的仙丹妙藥。古往今來,許多方士、道士及文人墨客紛紛前往山中隱居修煉及參觀游覽。據(jù)山志記載,秦始皇曾赴嶗山求仙,會仙人安期生;徐福入東海求仙藥時曾從山中出發(fā),今太清宮前海中尚留有徐福島,為當年徐福東渡入海之處,宮東面有一巨石,上書“波海參天”,下書“秦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傳說秦始皇曾于此東望蓬萊。

    唐宋時帝王好方術,修仙學道之士視嶗山為幽奧尋真之境,許多方士道人進入山中修煉,并修建宮觀。唐、宋兩代嶗山道教肇興,元、明兩代達到鼎盛,至清代不衰。嶗山道教由于王重陽所創(chuàng)全真派的入統(tǒng),開創(chuàng)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均涉足嶗山,丘處機三次到嶗山說法闡教,影響深遠。嗣后,北七真在嶗山各創(chuàng)宗派,爭建道觀,至明代達到鼎盛時期,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繁榮。迄今道眾均為道教全真派。根據(jù)《膠奧志》、《嶗山志》等書記載,嶗山道教廟宇不止九宮八觀,峰前崖后,山坳澗旁還有很多小道庵。嶗山道眾常說:“嶗山道觀天上星,七真降臨歸正宗,若問宮觀誰為首,老君峰下太清宮!痹趰魃降澜贪l(fā)展的漫長過程中,有李哲玄、劉若拙、丘處機、劉處玄、李志明、徐復陽、張三豐、孫玄清、耿義蘭、齊本守等著名道人受過皇帝敕封。

    嶗山山區(qū)內尚存道觀有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通真宮、華樓宮、蔚竹庵、白云洞、明道觀、關帝廟、百福庵、大嶗觀和太和觀。其中,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皆修葺一新,成為道教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著名宮觀

    嶗山尚存道觀有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遇真宮、華樓宮、蔚竹庵、白云洞、明道觀、關帝廟、百福庵、大嶗觀和太和觀。其中,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皆修葺一新,成為道教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遇真宮

    建于元朝,有三殿,殿中神像都是元代彩塑,價值較高。玉皇殿上有塊翹首鶴狀巨石,上鐫一洞叫“仙鶴洞”,洞上有丘長春書“仙鶴洞”三字。洞旁有徐復陽墓,墓東有“舍身臺”,臺上有“煉魔石”,臺東下面是一道深澗,名叫“摸錢澗”。

    明霞洞

    一塊巨石構成,石上刻有“明霞洞”三字,傳說當初洞很大,清康熙年間一場雷雨,洞忽然坍塌,如今洞石大半埋在地里!懊飨级础钡奈髅嬗卸纺穼m,是元代所建,明朝隆慶年間,道士孫紫陽重加修繕,洞西旁挺立的巨石上,刻有“孫紫陽修真記”。從洞后梯形小徑而上是“紫陽洞”,即孫紫陽的靜養(yǎng)處,洞左側有一小洞名“三峰洞”,傳說系張三豐所鑿。

    華樓宮

    創(chuàng)建于元泰定年間(1324-1328),天順年間(1328)重修,宮右上有大石壘迭的峰頂,叫“凌煙崮”,崮南下為“山巖子洞”,洞中藏有元朝道士劉志堅的遺骨,洞門如今敞開著。據(jù)傳說,洞口起初封閉,明萬歷年間,由于雷雨,洞門忽然開裂,洞中劉志堅的遺蛻完好如故。如今洞中劉志堅的遺蛻已失,洞旁石上鐫“云巖子劉志堅永止門三陽洞”等字。云巖子劉志堅是華樓宮的初建者,在宮中修行30年,死后其弟子為其立了一座行狀碑,敘述其苦修經(jīng)過,碑文由元大學士趙世延所撰,現(xiàn)立于宮中。

    太平宮

    建于宋初,是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的道場,當時命名為“太平興國院”,又稱“上苑”。宮內照壁上刻有“海上宮殿”四字,相傳是敕建時所題。

    上清宮

    簡稱上宮,宋初敕建,元朝大德年間道士李志明,重加修整。丘長春在此留有不少石刻,庭中石上鐫“訪道山及青玉案詞”一首,另一石刻“上清宮”三字,宮西巨石上鐫“鰲山上清宮”并詩十絕。在宮南有丘長春墓,據(jù)元史記載,丘長春的遺蛻在北京白云觀,這里應該是他的衣冠墓。

    太清宮

    嶗山宮觀之首,與上清宮、太平宮同是宋太祖為華蓋真人敕建的道場。

    文物古跡

    截至2017年8月,嶗山山區(qū)文物保護單位5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含太清宮、太平宮、上清宮等11個道教建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49處。

    文物古跡
    古文化遺址古城古樓堂書院古墓康有為墓
    城子遺址古不其城玉蕊樓康成書院財貝溝東周墓群康有為原墓
    李家宅頭遺址鰲山衛(wèi)城鏡巖樓華陽書院城陽漢墓群康有為新墓
    半阡子遺址浮山所城太古堂青峪書院房鳳墓——
    冷家沙溝遺址雄崖所故城大勞草堂石屋書院童恢衣冠冢——
    霸王臺遺址——讀書樓勞山書院邱處機衣冠冢——
    西窯頂遺址——上莊別墅下書院藍銅墓——
    ————紫霞閣——于七墓——
    古廟宇
    太清宮華樓宮
    太平宮蔚竹庵
    上清宮白云洞
    百福庵明道觀
    明霞洞關帝廟
    通真宮法海寺
    凝真觀華嚴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2年在嶗山各地建立了文物保護小組,1956年和1982年先后進行了兩次文物普查,共出土銅器1045件,另有銅錢26斤,出土鐵器20件,這些出土文物都保存在青島市和嶗山區(qū)博物館內。惟《嶗山金石目錄》中之古銅器鐵器已散失。

    古銅器鐵器
    大福島古銅印曬錢石古錢
    南城陽村古銅印明道觀古箭鏃
    高家崮古銅器霸王臺古戟頭
    壽陽庵古銅像、銅器鐵瓦殿鐵瓦
    海印寺大銅佛像菩薩洞鐵佛像
    玉蕊樓古銅瓶迎真觀鐵鐘
    城陽古銅瓶太平宮鐵鐘

    開發(fā)保護

    生態(tài)保護

    嶗山風景區(qū)內禁止建設損害生態(tài)、危害安全、污染環(huán)境、破壞景觀的項目和設施,禁止設立各類開發(fā)區(qū)。一級保護區(qū)內,除必需的導覽、休憩、道路、環(huán)境衛(wèi)生、安全防護等游覽設施外,禁止新建、擴建賓館、招待所、培訓中心、療養(yǎng)院、房地產(chǎn)開發(fā)項目以及其他與風景資源保護無關的建筑物、構筑物。二、三級保護區(qū)的建設進行限制性規(guī)定:二級保護區(qū)內,嚴格限制與風景游覽無關的建設,控制建筑高度、體量與密度;三級保護區(qū)內應保持山體余脈、河流水系、田園綠地等生態(tài)緩沖區(qū)與景觀廊道,不得形成連片建設地帶。

    風景區(qū)建設應當保持自然特性,體現(xiàn)特色風貌,促進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風景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避免園林化、城市化、過度人工化。風景區(qū)內建筑物和構筑物的布局、高度、體量、造型、風格、色調以及標志標牌等,應當與周圍景觀、環(huán)境相協(xié)調。風景區(qū)游覽路徑設計和道路地面鋪裝應當與自然風貌、環(huán)境特色相適應。

    風景區(qū)內的河溪、泉水、瀑布、池潭、水灣等應當保持自然狀態(tài),除按照規(guī)劃要求保護、利用并經(jīng)風景區(qū)管理機構審核、有關部門批準外,不得截流、改向或者做其他改變。風景區(qū)內的外圍保護地帶內,應當保持山體完整,保護風景區(qū)以及周邊的整體環(huán)境。經(jīng)批準進行的建設活動,建設規(guī)劃、建筑物的設計應當與風景區(qū)的景觀相協(xié)調,不得對山體形成封閉式遮擋。在海域保護區(qū)內,禁止在一級保護區(qū)毗連海域筑池養(yǎng)殖,嚴格限制其他區(qū)域筑池養(yǎng)殖;嚴格限制影響景觀的浮筏、網(wǎng)箱養(yǎng)殖規(guī)模。

    旅游開發(fā)

    嶗山風景區(qū)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2012年,已累計建成193公里車行道路、30公里游覽路,形成了布局合理的游覽交通網(wǎng)絡。通過市場化運作引進了92輛歐Ⅲ標準環(huán)保觀光車,游覽區(qū)內免費便捷換乘。嶗山風景區(qū)已實現(xiàn)了觀光車的全覆蓋。

    1982年,嶗山風景區(qū)成為國務院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之一,并對有些景點進行整修。1989年,為加強對嶗山旅游開發(fā)工作的領導,市政府在原嶗山風景管理處的基礎上成立嶗山風景區(qū)管理委員會,負責嶗山風景名勝區(qū)的恢復建設工作。1992年,嶗山被授予國家森林公園的稱號。1999年,嶗山風景區(qū)成為國家文明風景名勝區(qū)。2001年,嶗山風景區(qū)被評為 “AAAA級旅游區(qū)”。2011年,嶗山風景區(qū)成為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qū)。

    景區(qū)榮譽

    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山榜”。

    交通資訊

    1、附近公交車站

    113路:青島鐵路北站東廣場-流清河,時間:青島鐵路北站東廣場:04:35-19:10,流清河:06:10-20:45

    104路:臺東郭口路-流清河,時間:臺東郭口路:04:50-18:40,流清河:05:45-20:00

    630路 :嶗山(大河東)游客服務中心-頤和星苑,時間:嶗山(大河東)游客服務中心:05:30-21:00頤和星苑:06:00-21:30

    G2路:鐵路青島站郯城路-嶗山(大河東)游客服務中心,時間:鐵路青島站郯城路:08:10-16:00嶗山(大河東)游客服務中心:09:40-17:30

    都市觀光1線:鐵路青島站-嶗山(大河東)游客服務中心 ,時間:鐵路青島站:高峰車:周一至周五 早08:10-10:15 周六日 早08:10-10:15 嶗山(大河東)游客服務中心:10:00-15:00

    旅游5路:嶗山(大河東)游客服務中心-臥龍社區(qū),時間:嶗山(大河東)游客服務中心:09:00-16:00臥龍社區(qū):10:00-17:00

    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推薦文章